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永玉《比我老的老頭》[推薦]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蝸牛的家 發表於 2004-4-15 07: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c]黃永玉,1924年出於湖南省鳳凰縣,土家族人,受過小學和不完整初級中學教育。十六歲開始以繪畫及木刻謀生。曾任瓷場小工、小學教員、中學教員、家眾教育館員、劇團見習美術隊員、報社編輯、電影編劇及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唉!都錯過了
年輕人是時常錯過老人的
故事一串串,像掛在樹梢尖上的冬天凋零的乾果
已經痛苦得提不起來
    ――黃永玉




黃永玉《比我老的老頭》
[/c]



  大藝術家黃永玉眼中的大藝術家是什麼樣的呢?80歲的黃永玉先生在剛剛完成的散文新作《比我老的老頭》中,給我們講了那些比他還老的老頭的故事。此書已由作家出版社推出。

  在這本具有黃氏獨特風格的書中,黃永玉先生用風趣且另類的語言給我們講述他相識的那些「比他老的老頭」:錢鍾書、沈從文、李可染、張樂平、林風眠、張伯駒、許麟廬、廖冰兄、鄭可、陸志癢、余所亞、黃苗子……通過這些中國當代最優秀的藝術家們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在與這些藝術大師的相遇、相識、相知中,最值得細細品味的是他們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

  對於這些文化的大家,黃老下筆輕鬆而詼諧。沒有常見的粉飾或追捧,都是些不常見的小事情,被黃老寫來情趣盎然。比如他寫錢鍾書:「鍾書先生活了八十八歲。他生於1910年,大我十四歲。我榮幸地和他一起在1947年的上海挨一本只辦了一期、名叫《同路人》雜誌的罵。罵得很兇,很要命,說我們兩個人在文化上做的事對人民有害,遲早是末路一條……」這些比黃老還老的老頭們,其實不老。即便是寥寥的兩三千字,卻寫出了足夠的精氣神。「哎!都錯過了,年輕人是時常錯過老人的;故事一串串,像掛在樹梢尖上的冬天凋零的乾果,已經痛苦得提不起來……」合上書卷,會看到黃永玉先生寫在封底上的這段充滿了詩意的感傷的話。於是,你也會為自己終於沒有錯過書中的這些老頭兒感到由衷的幸運。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封面題字和黃永玉的漫畫像均出自黃老自己之手。書中還配有他畫的插圖十餘幅。而這些本身也是值得細細品味的藝術佳品。


[c]點擊進入閱讀[/c]


沙發
 樓主| 蝸牛的家 發表於 2004-4-18 01:25 | 只看該作者

人生煩惱真不少――讀《比我老的老頭》

人生煩惱真不少――讀《比我老的老頭》  
[渭水散人]

人生煩惱真不少
――讀《比我老的老頭》
讀完了由畫家黃永玉先生撰寫的,以回憶為題材的隨筆集《比我老的老頭》,掩卷深思良久,對有些感興趣的篇章翻過來又從頭看了看。老實說,讀書幾十年來,閱讀過的書籍不能算少,但值得看過之後再一次閱讀的書籍卻不多,而這本書籍就是這樣。

該書共有14個獨立的篇章,分別記述了和作者有過深切交往的文壇、藝壇15位人物的傳奇故事。這15位人物依次是:國學大師錢鍾書、漫畫大家張樂平、國畫大師李可染、收藏大家張伯駒、國畫大師林風眠、文學大家沈從文、真正的共產黨員丁井文、雕塑家鄭可、漫畫大家廖冰兄、大畫家陸志庠、大漫畫家余所亞、大畫家黃苗子郁風夫婦、大畫家許麟廬、版畫家楊先讓。

錢鍾書先生以博學見長,藏書不多,這是人所共知的。書中記述,他問錢先生「你的書放在哪裡?」錢先生答:「圖書館有,可以去借。」還有一次,作者應命寫一篇關於「鳳凰涅」的說明文字,查遍了《辭源》、《辭海》、《中華大辭典》、《佛學大辭典》,甚至《人民日報》資料室,遍北京城一個廟一個寺的和尚方丈,民族學苑,佛教協會,都沒有答案。最後想到了近在咫尺的錢鍾書先生,便打了個電話過去請教,錢先生電話中告訴作者:這個片語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編出來的一首詩的題目,是三教九流以外的發明。鳳凰跳到火里再生的故事是有的,古羅馬錢幣上有過浮雕紋樣,也不是羅馬的發明,可能是從希臘傳過去的故事,說不定和埃及、中國都有點關係。錢先生還建議他翻翻中文版《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到。果然,馬上就找到了答案。他和錢先生比鄰而居,二十多年時間,僅造訪過一兩次,即便送些南方朋友們捎來的土特產(春茶或春筍),也是先打個電話,東西送到門口就行。「錢先生一家四口四副眼鏡,星期天四人各佔一個角落埋頭看書,這樣的家我頭一次見識」。先生惜時如金,即便江青當紅時請他參加國宴,他也以「忙」為由,拒不參加。這些高貴的品性,在當今社會可是不多見的啊。

書中還寫了國畫大師李可染先生師從齊白石學畫的故事。順便寫了齊白石一些鮮為人知的小事。如招待客人時,齊老會從上鎖的柜子中取出「都是壞了的」一碟僅剩四分之三的月餅,一碟帶殼的花生。擺出來,卻並不希望你去吃。還寫了李可染的80歲老母的趣事:一次,作者在一個盛夏的下午去找可染,掀開李老奶奶居住的西屋門簾,猛然看見李老奶奶光著身子坐在木盆里洗澡,嚇得黃永玉往外就跑,卻聽見李老奶奶大笑大叫地說:「黃先生,別跑呀,來吃奶呀!」後來大家在一起說到這件「狼狽的往事」時,李老奶奶指著可染說:「他就是吃我的奶長大的,你害什麼臊?」

寫張伯駒先生去世前,到一家小餐廳吃飯:紅菜湯一盆,四片麵包,果醬小蝶,黃油二小塊。其清苦之狀躍然紙上。但誰也不會想到,他當年是個富豪子弟,故宮裡有名的杜牧張好好詩卷、展子虔游春圖等稀世名跡都是他花了重金買來然後再慷慨捐獻的。

書中用了很大的筆墨來記述他的表叔沈從文先生及其兄弟姐妹的故事,由於著墨太多,有些散亂,不能給人一個鮮活的印象。

書中還有兩位人物給人的印象很深。一位是大畫家陸志庠,一位是大漫畫家余所亞。

陸志庠是作者十分敬佩的天才畫家,他很難和人交流,原因是耳朵失聰。更可惜的是由於時運不濟,總是在政治運動的風口浪尖上起伏,所留下來的畫稿篇幅較小,數量也十分有限。原因是在「文革」中,陸志庠自己「燒掉了所有的畫」,這給我們當代美術界留下了多麼大的遺憾啊。

余所亞則是一個性情乖張下肢殘疾的漫畫家。一生靠著兩隻手抓起兩隻板凳行走。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他的活動。「抗戰勝利復原,他第一批到了上海;黑色恐怖,他第一批逃到香港;全國解放,他第一批從香港回到北京」。1948年木刻家王琦舉辦個人作品展覽。郭沫若和夫人於立群到場,於立群見到老所,問他兩條腿為什麼這麼小時,「老所不耐煩地揮了一下手,開玩笑地告訴她:等我印好了說明書,以後送你一張。」他若是來到朋友家,跟孩子最為親近,讓孩子們玩他的凳子,他則坐在一張正常的椅子上滿意地用「廣東腔北京話」逗著孩子。
老所一生死過好多次,最後才算「真正地死了」。

在記述黃苗子郁風夫婦一篇中,寫了黃苗子是如何被錯劃為右派,並被發配到北大荒去改造,郁風是如何帶著孩子艱難度日。「反右鬥爭」和「文革」中,苗子前後被關押勞改14年,郁風文革中被關押7年,這一對患難夫妻相濡以沫,攜手在人生路上走過了艱難的80多年。很值得我們深思。

閱讀全書,時不時會被作者的文採風流所感染。作者記憶力特強,對這麼多人物和往事都記憶猶新,特別是對很多故事的細節記得有條不紊。對很多比他老的老頭們的子女的年齡、名字都很熟悉。

這本書是黃永玉先生1987年(《白頭偕老之歌》――記苗子郁風夫婦)到2002年前後跨度達15年之久的文章彙編。從中可以看到作者曠達的人生態度和「不知老之將至」的頑強精神,是立志從事書畫藝術的朋友們值得認真閱讀的一本書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蝸牛的家 發表於 2004-4-18 11:48 | 只看該作者
在讀《中國有了李可染,光彩了許多》這篇文章時,心裡象被貓抓似的難過~~~~~~過去的那段歷史不僅使很多善良的人遭了劫難,還讓很多可惡的小丑露了本相~~
對文章里的那段話最有感觸:魯迅說過這麼一些近似的話:「工人當了工頭,比原來的工頭還毒!」這可是千真萬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8: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