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改革---是滿清專制者掙扎中的最後一根稻!

[複製鏈接]

51

主題

525

帖子

1254

積分

禁止發言

初過語言關(三級)

積分
125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uer 發表於 2007-3-4 17: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引子---------為了維護獨裁專制滿清當權者曾說過一句透徹的話:改革就是為了防止革命!革命若不發生改革隨時終止.革命如若發生改革必須進行!上海的繁華就是慈禧搞改革的結果! 19世紀最後幾年,歷經內憂外患的清朝這艘破船在風浪中飄搖。幾年前,清朝的統治者們,包括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還對變革派深惡痛疾,必欲除之而後快,而如今,看到敗象叢生,擔心起滿清的命運,在潮流的壓力下,也不得不實行康有為等人倡導的改革來。幾年前,變法運動的幾位重要人物,因為倡導變法而碟血菜市口。而六君子被殺后不幾年,鎮壓變法運動的人們,居然繼承起他們的事業,也像模像樣地拿起改革的旗幟,成了耀眼而又奇怪的改革的新星。
   鎮壓變法運動的元兇老佛爺首先舉起了改革的大旗。她是康梁的死對頭,但維新成為時代思潮,改革成為社會潮流,她老人家明白,不改革滿清必亡無疑,她也想通過改革挽狂瀾於將倒。她老人家因為支持議和團運動,不得不輾轉逃難,歷盡狼狽和艱辛之後,回到北京開始實行新政,。她批准五大臣出國考察立憲制度,作出準備進行政治改革的架子;她不辭勞苦,親自到天津視察,以表示對袁世凱改革運動的支持;她親自批准結束沿襲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變革了人才培養和選拔制度。此外,她還批准興建女學,建立工廠,開採礦藏,擴建鐵路。她也自稱「力圖變法,銳意振興。」成了當年改革的倡導者和總設計師。
   曾用六君子的鮮血染紅了紅頂子的袁世凱,儼然成了改革派的領袖人物。袁世凱在天津搞了個改革樣板,他以求富、求強為方針,提出了治國十策,他改革軍制,建立新軍,創辦巡警,提倡實業,廣興教育。他還倡導西方的新生活方式,建立了自來水廠,電影院,俱樂部,一時,改革運動在天津蒸蒸日上,當年鎮壓改革派的兇手成了今日改革開放的明星。
   改革順應時代的潮流,也符合社會民意,一度,清朝的經濟確實有些起色,人民也對其抱有希望。但是,滿清這艘破船還是很快就沉沒了。1908年,清朝出台立憲大綱,過了三四年,1912年2月12日,清廷被迫退位。清朝為什麼那麼快地走到了歷史的終點呢?為什麼改革沒有使清朝走上富強和長治久安的道路呢?為什麼改革沒有改變清廷被人民推翻的命運呢?
   第一, 清廷拒絕進行深層的政治改革。
   上述這些改革只局限於經濟改革,教育改革,雖然這些改革也有益,也重要,它們畢竟是局部的,相對次要的。政治改革才是基本的。這些改革是否徹底,是否真有成效,也與政治改革密切相關。但是,政治改革卻嚴重滯后。當時清廷的改革方針是,千改革萬改革,清廷萬世一系的權力不能削弱改革。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君為臣綱,皇權至上,「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就是說,普通的公務可以放開一些,但是,大權是不能傍落的,朝廷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老佛爺的權力是不能有絲毫動搖的。保守派們千方百計阻礙政治改革,其理由是,中國「規模未備,民智未開。」政治改革不具備條件。
   第二,政治改革嚴重落後於民眾的要求和解決社會矛盾的需要。
   當時,清廷吏治腐敗,社會積弊叢生,需要依靠政治改革消除社會弊病。廣大民眾也迫切希望學習西方的政治民主制度,使國家走上獨立富強的道路。當時的社會輿論認為,憲政必立,我國必強,憲政必不立,吾國必亡。社會需要和民眾願望都寄希望於政治改革。但清廷對政治改革卻採取迴避、阻撓和拖延的態度,加深了社會矛盾,也使廣大民眾對清廷最終失去信心。多數民眾的失望,意味著清廷統治的合法性根基的動搖。雖然,後來清朝也不得不裝模作樣地準備進行立憲,但是,處處落後於形勢,處處落後於民眾的希望。政治改革的嚴重滯后,使清廷大失人心,大失時機。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迫於形勢,急忙頒布重大信條十九條,準備像英國一樣採取虛君共和制。但是,這已經晚了。清廷的改革,處處落後於社會問題的解決,處處落後於民眾的願望。它被人民所拋棄,
   被歷史所拋棄,是有其必然性的。
   第三, 治改革只是做做表面文章,糊弄群眾,欺騙天下。
   說清朝政府一點不搞政治改革,這也有點冤枉。慈禧曾派出了5位大臣出國考察政治,聲言準備立憲事宜。欽定立憲大綱,也像模像樣地制訂了出來。但是,立憲的準備期是9年,並且規定,皇家統治者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外交、軍事、司法、用人等權力,一概由清廷決定。它仍然堅持大清帝國皇統萬世不易,皇帝神聖不可侵犯。可見,清廷的改革只是表面文章,它念念不忘的是堅持封建極權統治。堅持權極統治不得人心,第二年,清朝就壽終正寢了。
   由於拒絕政治改革,清廷積累下來的種種社會矛盾無法解決,社會膿包一天天地腫脹,潰爛,吏治依然一天天地腐敗下去,最終限制了經濟改革的成效。沒有及時地進行政治改革,社會矛盾的積累和對改革的失望,客觀上為革命創造了良好的土壤,促進了革命力量的發展,同盟會發展迅速,清朝內外交困,孫中山、黃興領導的革命的勝利只是時間的問題。
   1912年,清朝的經濟改革走到了歷史的終點。如果當年慈禧能順應歷史潮流,及時地、主動地、深入地進行政治改革,清朝有可能走上君主立憲道路,就如英國走過的道路一樣。如果這樣,中國也可能減少社會轉型所付出的巨大成本。清廷滅亡后中國出現過軍閥割據、內亂頻仍的局面。如果當年清朝進行政治改革,這些代價是有可能避免的。清朝的王子王孫們也可能有一個相對安定的人生。相比較而言,統治者順應歷史潮流,走政治改革的道路,對社會生產力破壞最小,是一種社會代價最輕的轉型方式。但是,一己一家的私利,阻礙了清廷走上這種社會進步最優化的道路,其結果,一是清廷終於被人民所唾棄,二是中國社會付出了較大的代價。當然,從歷史前進的角度看,這種代價還是必須的。值得的。要不是無數志士仁人們前赴後繼,我們今天有可能依然在老佛爺之流的統治之下,盤著長辮子,帶著水煙袋呢!
   其實,每次提到清末的改革,總有一種蒼涼的感覺,有一個詞叫掙扎,似乎就是最好的形容。
   對於清庭,這掙扎,是無奈,是內憂外患、百孔千瘡的政局下,不得不做的妥協。這是這妥協對於它來說太過委屈,做慣了高高在上的主子,要它一下子放軟姿態放權於民總是不現實的。所以抱著僥倖的姿態,再一次玩起了文字遊戲,希望可以如過去一樣,能夠愚民。可現實終於不一樣了,民也不是能一直「愚」的,所以,掙扎過後,只有溺水,死也死的狼狽,面目猙獰破碎。
   對於一些有識之士,卻是希望,所以即使是掙扎,也掙出了傲骨氣節。對於當時的中國人,如何挽救中國的命運,實在是一個大大的艱巨的課題,寄希望於搖搖欲墜的朝廷,希望通過改革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就是愚蠢。雖然最後結局是失敗了,那段愚味的過程,卻是有人還自覺輝煌,洋務運動,啟蒙了多少青年?晚清的改革為什麼沒有改變滿清滅亡的命運?!!

58

主題

1001

帖子

274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助教(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4
沙發
bigtutu 發表於 2007-3-4 18:20 | 只看該作者
改革的目的和結果是結束帝制, 你說清能不亡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344

帖子

8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2

積分
89
3
hdxk 發表於 2007-3-4 18:26 | 只看該作者
有警示作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4
Hanxin 發表於 2007-3-4 22:02 | 只看該作者
前車之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2575

帖子

884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84
5
trump 發表於 2007-3-4 22:3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主題

669

帖子

2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00
6
equilibrium 發表於 2007-3-4 23:17 | 只看該作者
大清搞了個皇族內閣,想騙人民。
現在御用文人建議GCD搞什麼黨內選舉,就是GCD內閣,一路貨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fuck.日貨 發表於 2007-3-4 23:30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equilibrium 於 2007-3-4 23:17 發表
大清搞了個皇族內閣,想騙人民。
現在御用文人建議GCD搞什麼黨內選舉,就是GCD內閣,一路貨色。

9494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3: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