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服務業增加值偏低:出路在擴大內需

[複製鏈接]

3340

主題

4210

帖子

5895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8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山東大漢 發表於 2007-2-28 08: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前發布2007年財經藍皮書《中國服務業發展報告——中國服務業體制改革與創新》指出,跟世界上人均收入和我國相近的國家相比,我國的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仍然明顯偏低。目前整個世界的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平均超過60%,主要發達國家達到70%以上,而中低收入國家則達到了43%的平均水平,但前年我國這一數字僅為40.2%,仍然明顯偏低。(2月27日中經網)

其實,服務業增加值偏低與內需不足是當前我國經濟領域中存在的兩個問題。其特徵是:經濟快速增長與物價低迷並存;物價低迷與生活負擔沉重並存;生活負擔沉重與高儲蓄率並存;高儲蓄率與高負債並存。這「四個並存」現象,對於我們制定正確的啟動內需政策是有重要意義的。然而,解決服務業和內需問題,也不能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解決,需要形成新思路。

我們知道,消費、投資和出口通常比喻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問題是怎樣才能使「三駕馬車」中的「消費馬車」跑得快一點,特別是在經過了所謂不同程度的「購房熱」、「購車熱」、「旅遊熱」、「出國留學考察熱」乃至「進口高檔消費品熱」的洗禮后,人們的消費能量還應該在哪裡才能釋放,人們究竟還能挖掘出多少繼續擴大內需的潛力?

這就需要我們分析消費結構的變化,特別是要善於抓住具有巨大消費潛力、與消費關係最直接的服務業了。從這點看,服務業要想又好又快地發展,政策扶持十分重要。自去年以來,一系列以擴大內需為主旨的政策措施陸續出台。但目前一些開始顯露的跡象表明,要使這次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收到預期的效果,還必須啟動新一輪內需的政策和實施範圍,調整擴大內需的思路和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將擴大內需建立在滿足需求的基礎上。

從凱恩斯的收入-需求理論來看,需求是收入的函數。在總量上,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存在著邊際消費傾向下降的趨勢。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在實物消費品層面上,我們的人均實物商品消費量與發達國家相比尚存在很大差距,大多數居民也許還沒有達到邊際消費傾向下降的水平,但他們對物質產品的需求依然十分旺盛。

當然,解決內需問題要比解決外需問題更為複雜,因為內需問題表面看起來是收入和購買力的問題,但這與社會中的利益格局、社會結構和種種制度安排密切聯繫。沒有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社會結構的相應變化、相關制度安排的形成,能夠支撐內需和國內市場的基本條件就不可能出現。

但正是這大部分人(農民和城鎮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增長相對很緩慢。這大部分居民的消費主要集中在物質產品領域,對服務業等無形產品的消費能力很低。與此同時,大量剩餘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中遊離出來后,由於我們存在城鄉之間的就業戶籍制度障礙,他們難以順利進入第三產業。這也許是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國的第三產業增長速度一直低於GDP增長速度的原因之一。

應該看到,目前我國服務業的發展還停留在比較低的層次上,對外開放程度也不夠,市場化的程度也不高。在服務業的許多方面,如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尚未得到有效發揮;服務業還主要集中在傳統服務業上;有些領域的開放程度和範圍都比較有限。如銀行、高等教育和基本電訊服務市場等。

同時,我國的服務業構成複雜,且現狀不一。有基本實現市場化的,如零售業;也有壟斷或保護性質的,如金融業和電信業;還有屬公共服務範疇的,如教育和醫療等。事實上,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增長,居民消費已經逐步向服務業傾斜,部分潛在消費需求已經慢慢得到釋放。因而,政府應該著重考慮如何令服務業與內需形成良好互動,使其二者能夠相互促進。消費需求的有效支撐,才是服務業發力的最大引擎。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在出台引導政策時也應該對症下藥,有的放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22: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