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 [轉貼]

[複製鏈接]

38

主題

59

帖子

5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古月雲水 發表於 2007-2-12 16: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不久前結束的美國聖丹斯電影節上,由美國人拍攝的南京大屠殺紀錄片《南京》舉行了全球首映並引起轟動。影片通過大量真實的歷史圖片和文獻以及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和日軍老兵的採訪,真實地再現了那段對如今的美國人十分陌生的歷史。該片在電影節期間共展映六場,幾乎場場爆滿,很多美國觀眾是含著眼淚走出放映廳的。美國媒體甚至把該片與斯皮爾伯格當年拍攝的《辛德勒名單》相提並論。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70周年。70年來,大洋彼岸的美國人是如何看待日本這一慘絕人寰的血腥罪行呢?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軍佔領中國南京。在日本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日軍使用集體槍殺、活埋、刀劈、火燒等慘絕人寰的方法,進行了長達40多天的血腥屠殺,在南京殺害中國平民和被俘軍人達30多萬人。這是大屠殺后,累累屍骨填滿溝壑。  新華社發  

    目睹人間慘劇

    南京淪陷后,留駐的18名美國人(主要是傳教士和記者)懷著悲憤和恐懼的心情,在信函、日記或筆記中,記下了親眼目睹的血腥暴行。傳教士貝德士在家書中痛苦地寫道:「城裡差不多每一棟房屋都被搶劫一空」,「小至11歲的女孩和老到53歲的婦女橫遭姦汙」,「無辜平民被肆無忌憚地槍殺或刺死」。「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副主任、美國人費吳生在日記中寫道:「有個5歲的男孩被刺刀戳傷了18處,一個婦女的臉被砍傷17處,腿上也有幾處受傷。」當時留在南京的麥卡倫在致家人的信中驚呼:「我從未聽過或見過如此暴虐。暴行,暴行,還是暴行!」當時南京惟一的外科醫生、金陵大學醫院外科主任、美國醫生羅伯特·威爾遜把淪陷的南京比作「當代但丁的煉獄」:「昨夜金陵大學一位中國員工的住所被搗毀,他的親屬、兩個婦女被強姦。在一所難民營里,兩個大約16歲的女孩被輪姦致死。上午我花了一個半小時為一個8歲男孩做了縫補手術,他有五處刺刀傷,胃被刺穿,一部分大網膜流出了肚子外。」「今天我處理了一個有三處子彈孔的男人。他與其餘80人是從『安全區』的兩幢房子內被帶出來,在西藏路西邊的山坡上被殘殺的。80人中只有少數幾個是退伍軍人,其他都是平民百姓。他是惟一的倖存者。」約翰·馬吉牧師當時在南京鼓樓醫院(時為美國教會醫院),現場拍攝了包括經威爾遜救治的一個懷有身孕而身中37刀的中國婦女的許多影片。馬吉曾經向日本大使館和日本佔領軍最高指揮機構提出過400多個抗議和報告,強烈要求日本停止暴行。與此同時,他冒著生命危險,用攝影機悄悄地拍下了400英尺的影片,並將它們交給費吳生秘密帶到上海沖洗。

    據考察,這些影片,一部由約翰·拉貝帶到了德國,一部由費吳生送到了美國,還有一部輾轉到了英國。德國人約翰·拉貝也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目擊者,他留有八大冊著名的《拉貝日記》。1938年,馬吉選擇了他拍攝的10張南京大屠殺的照片刊登在美國《生活周刊》上。二戰史專家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發表的揭露侵華日軍製造南京暴行的圖片。馬吉後來在致朋友的信中心有餘悸地說:「這使人想起古代的亞述暴行。我們未曾料到如此恐怖,當這些事情開始時,對我們是可怕的震撼。」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的主席梅奇牧師寫道:「日軍佔領南京后,就有組織地進行屠殺。南京市內到處是中國人的屍體。日本兵把抓到的中國人用機槍、步槍打死,用刺刀刺死。」傳教士福斯特咒罵日軍為「披著人皮的野獸」。如今,這些資料仍保留在耶魯神學院圖書館內,成為佐證南京大屠殺的可靠憑證之一。

    美國記者率先向世界報道了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情況。弗蘭克·蒂爾曼·德丁在當年12月18日的《紐約時報》頭版發表新聞《屠戮意味著佔領南京——俘虜全部被殺》,指責日軍「大規模的搶劫,對婦女施暴,殺戮平民,把中國老百姓從家中趕出來,大批處死戰俘與強迫徵集壯丁,把南京變成恐怖城市。」該文公開揭露了日軍的暴行。耶茨·麥克丹尼爾在同一天的《芝加哥論壇報》上發表《戰地記者日記內描述的南京恐怖》,無奈地說:「我對南京的最後印象——死亡的中國人,死亡的中國人,死亡的中國人。」向世界描述了一幅屍積如山的人間地獄圖。1938年回國的費吳生還根據自己目睹的日軍暴行撰寫文章,刊登在行銷全球的美國雜誌《讀者文摘》上,向全世界揭露了侵華日軍的殘暴行為。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審判日本戰犯時,費吳生曾出庭作證。

    正是通過這些信函、日記、新聞報道、照片、記錄影片和雜誌、小冊子等,美國民眾了解了日軍的野蠻行徑,譴責日本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日軍炸沉了美艦帕奈號與毆打美國在華外交官阿里森之後,美國民眾更是激起了憤怒,他們紛紛通過基督教團體、婦女團體、教師學生團體、工會以及其他市民團體,向南京等地的難民提供食品、住所、藥物等救濟物資,同時也發起了抵制日貨運動。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美聯合抗戰,美國國內也開始收集日軍侵華暴行的證據。1942年3月,美國以南京大屠殺為例出版了《1937年至1938年冬日軍在華暴行》,向美國民眾宣傳日軍的兇狠和殘暴,激勵美國人民的抗戰決心和鬥志。
刻意的集體忘卻

    在冷戰開始后,曾經讓美國人民極為震驚和憤怒的南京大屠殺,卻從美國民眾的視野中神秘地消失了。其中緣由,既有日本右翼勢力對揭露南京大屠殺真相的阻撓,也有「受害者本身的沉默」,使亞洲以外的國家對南京大屠殺知之甚少。而親歷南京大屠殺的美國傳教士在朝鮮戰爭爆發后,先被逐出中國大陸,回到麥卡錫主義猖獗的美國后又遭審訊和隔離,身心遭受重創,大都過早地離開了人世。如,斯邁思博士1951年被迫離開金陵大學回國,邁納·瑟爾·貝茨則遭到拘留審查,馬吉於1953年在美國去世。更重要的是,美國政府此時出於扶植日本的目的,不僅包庇了許多日本戰犯,使他們重返政壇,而且還有意從公眾意識中抹煞包括南京大屠殺在內的日軍暴行。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麥卡錫在上世紀50年代初掀起了反共反民主的政治迫害逆流,不僅使倖存的傳教士三緘其口,而且專家學者也怕引火燒身,對南京大屠殺避而不談。

    整個冷戰時期,南京大屠殺成了美國學術研究的禁區,在美國卷帙浩繁的二戰史研究著作中很難發現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點滴記載。據美籍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生前調查:到冷戰結束前夕,美國公眾所讀的綜合或「權威」的二戰歷史著作中,幾乎沒有一本詳細地記述了南京大屠殺。如,《美國二戰圖片史》(1966年)是連續多年最暢銷的單本二戰圖片史圖書,其中竟無一幅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照片。亨利·米歇爾的經典名著《二戰風雲錄》(1975年),在947頁的篇幅中對南京大屠殺隻字未提。格哈特·溫伯格長達1178頁的巨著《戰火中的世界》(1974年)中,南京大屠殺僅僅被提到兩次。直到1987年,在羅伯特·萊基998頁的《來自魔鬼:二戰紀實》中,才有一段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記載。在全部美國中學歷史課本中,只有寥寥幾本提到了日軍在南京的暴行。儘管目擊南京大屠殺的傳教士、新聞記者留下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卻沒有一位美國作家或學者利用它撰寫一篇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研究論文或紀實作品。由於刻意的忘卻,南京大屠殺成了美國人的「盲點」。

    心靈再次震撼

    隨著冷戰的結束和中美關係獲得相對平穩的發展之後,南京大屠殺才再次引起美國民眾的關注。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出版了大量關於日軍慰安婦、活人醫學試驗、細菌和毒氣戰,以及南京大屠殺的小說、論文和著作。1996年8月至1997年1月,耶魯神學院圖書館舉辦了「美國傳教士對南京大屠殺的見證」展覽,首次向公眾展出了南京大屠殺時期這些留守傳教士的信件、日記、筆記、照片等資料。該館的瑪莎·斯茉莉還編輯出版了《美國傳教士對南京大屠殺的見證,1937~1938》一書,客觀公正地再現了當年日軍的血腥暴行。美籍華人社會活動家也通過各種努力,展覽或利用網際網路傳播大屠殺的圖文資料。1999年8月,美國著名的歷史文獻片製片人路達路根據牧師馬吉拍攝的影片製成了電視片《南京大屠殺》,並且在聖路易斯舉行了全球首映式,引起轟動。一些本不知情的美國人為人類社會曾發生如此慘劇、為日軍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而震驚。

    今天的美國公眾利用圖書雜誌、電影電視、網際網路等各種途徑,獲得越來越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信息,對日本右翼竭力掩蓋南京大屠殺真相的行徑出離憤怒,要求政府向日本施加壓力,迫使其承認戰爭中的暴行。二戰老兵吉爾伯特·海爾叱責日本人在靖國神社內供奉甲級戰犯,無異於「在柏林中心為希特勒建造一個大教堂」。1996年12月3日,美國司法部列出了日本戰犯的名單,禁止他們進入美國。1997年4月,前美國駐日大使沃爾特·蒙代爾公開要求日本必須誠實地面對歷史,希望日本為其戰爭罪行充分道歉。同年春,美國部分議員同人權活動家一道起草了一項提案,譴責日本在二戰期間虐待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戰俘,要求日本向戰爭受難者正式道歉和賠償。最近,美國影視界也為揭露日軍暴行而錄製了南京大屠殺記錄片。郎恩·喬瑟夫博士獨家拍攝的《南京夢魘》,在美國的加州、華盛頓、紐約等地試映,真實而殘忍的場景使許多美國觀眾陷入悲痛之中,再次感受心靈震撼。由著名企業家兼慈善家、美國在線公司副總裁特德·萊昂西斯個人投資拍攝的記錄片《南京》近日舉行了全球首映並引起轟動。該片在電影節期間共展映6場,幾乎場場爆滿,觀眾總人數超過5000人。《南京》通過講述1937年末日軍佔領南京后,滯留當地的十幾位西方人士出於人道主義建立起國際安全區,保護近20萬名市民免遭日軍殺害的故事,從西方人的視角講述了70年前發生在中國的那場浩劫。據介紹,該紀錄片的中國發行權目前已由中國中央電視台購得。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22: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