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道教的人生觀與其所包含的人生智慧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2-12 13: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道教人生觀與生態智慧
  
尹志華
  
在對全球性的環境惡化問題進行反思時,許多有識之士指出:人類的生存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人類自身的問題,是人類生活方式的問題。正是那種向外索求式的、以滿足各種慾望為目的的生活方式導致了對環境的掠奪和破壞。人類要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惡化問題,必須在生活方式上來一個轉變。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應該在人生觀上來一個轉變,因為有什麼樣的人生觀,決定了人們採取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那麼,如何樹立一種充滿生態智慧的、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人生觀呢?在這個問題上,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中國道教所規範的人生態度,也許不無啟發意義。



一、自然無為與因應物性



崇尚自然是道教的重要特徵。道教所說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指事物「自己如此的」、「天然的」、「非人為的」一種狀態。「自然」這一概念,首見《道德經》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尊崇自然的根據,是認為世界處在一個永恆的循環往複運動之中。老子認為,在天地形成之前有一個混為一體之「物」,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這就是作為天地萬物之「根」的「道」1。「道」這樣一個混為一體之「物」分化為千差萬別之「萬物」,千差萬別之「萬物」由生到滅又回歸為混為一體之「物」。在這裡,包括天地在內的萬物都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有生有滅、有滅又有生,如此循環往複而生生不息。《道德經》第42章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陽是宇宙演化過程中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由於二者的作用而推動著大自然循環往複、不可窮盡的永恆運動。萬物以及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生命,都是在道的循環演化過程中產生出來的,它們也必須在這種周期性的動態平衡的節律中維持其生存。因此,人類的活動也必須與大自然的循環過程保持和諧一致。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必須對大自然的運行規律有明確的認識。《陰符經》開篇就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2「天」,指自然界;「道」,指規律或法則。「觀天之道」,就是觀察、認識自然界的運行規律;「執天之行」,就是掌握自然界的運行法則。觀察大自然的運行規律,掌握大自然的運行法則,人所能做的事情也就盡在此了。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則是「不知常」,必然「妄作,凶」3。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順應自然而不違背自然呢? 道家道教提出的方法就是「無為」。所謂「無為」,並不是消極地不行動,什麼事也不做,而是依自然而為,依循事物的內在本性和發展規律,根據客觀條件採取適宜的行動,以無為的態度去為。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指出:「『無為』的意思就是『不做違反自然的活動』(refraiming from activity to Nature),亦即不固執地要違反事物的本性,不強使物質材料完成它們所不適合的功能。」4這一見解的確是深刻地把握了道教無為原則的真實含義。



道教認為,萬物各有其性,應該順應物性,因才而用,率性而行。《太平經》說:「天地之性,萬物各自有宜。當任其所長,所能為。所不能為者,而不可強也。」5成玄英在《南華真經註疏》中說:「隨造化之物性,順自然之本性,無容私作法術、措意治之,放而任之,則物我全之矣。」6並指出:「萬物咸稟自然,若措意治之,必乖造化。」7人們應該遵循「天道無為,任物自然」8的原則,讓宇宙萬物「任性自在」,自然發展。成玄英說:「虛心任物,物各自正」,「但處心無為,而物自化」9。因此,懂得「自然妙理」的聖人「恬淡無為,大順物情」,於是「一切萬物,自然昌盛」10。



為了在對自然物採取的的各種行為中正確地貫徹「自然無為」的原則,道教主張以「道」觀物,反對以「我」觀物。以「道」觀物,實際上就是從宇宙整體的角度來審視萬物,這樣就能清楚地看到不同物種在生態系統中所處的序列,所起的作用,從而能夠根據自然本身的價值,從生命物種的保存、進化和生態系統的完整、穩定、完美出發,採取符合生態規律的行動。以「我」觀物,則往往會從自身利益或主觀主義出發,導致干預自然的行為。現代科學已經證明,自然界是按照自身的本性運轉的,為了取得自然平衡,總是通過相輔相成進行調節,形成一個有秩序有規律的統一整體。既然自然是一個統一整體,如果把人為的因素強加到自然中,就必然使自然失去平衡,引起各種不良現象出現。例如,澳大利亞於1788年引兔子后,兔子大量繁殖,而唯一能抑制其繁殖的動物是當地食肉的一種野狗。這種野狗,一直是以類似鴕鳥的鴯鶓為食。自從野狗襲擊新引進的綿羊以後,農場主和飼養綿羊的主人就開始捕殺這種野狗。兔子由於沒有了唯一的天敵――野狗,便無限制地繁殖起來,有把草原啃光的趨勢。這個事實說明,人類對自然的干預,往往會誘發連鎖反應,有時以想不到的形式,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平衡。道教提倡無為原則,主張對自然進行最小的干涉,相信事物會自己管理好自己,這種思想是很深刻的。我們應該深刻地領悟「自然為無」哲學的精義,結合時代特徵予以創造性的詮釋,以此來指導我們的行動,從而恢復與自然的和諧,真正享受到來自自然的幸福。



二、少私寡慾與適度消費



老子在《道德經》中結合養生學的原理,以個體的生命為價值標準,闡明了節慾、崇儉的必要性,將少私寡慾、崇儉抑奢這些道德要求與人們希圖健康長壽這一生理需要密切結合起來,將做人之道與養生之道密切結合起來。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11認為沉溺於聲色犬馬等感官享受之中,將會大大的損害身體。有些人本來可以長壽,所以短命,也是「以其生生之厚」12,即放縱嗜欲的結果。因此,老子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道教承襲並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慾觀。《老子想爾注》要求學道之士「於俗間都無所欲」,「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不以無功劫君取祿以榮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與俗爭」13。東晉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中闡述「學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滌除嗜欲,內視反聽,屍居無心」14。《西升經》對人的慾望持嚴厲的批判態度。《為道章》稱:「欲者,凶害之根;無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原。聖人者,去欲入無,以輔其身也。」15唐代道士李榮注曰:「有欲,則傷身,故云:凶害之根。無欲,則會道,故云:天地之原。」16《清靜經》將「清靜」視為進入「真道」的得道境界,而有欲則是「清靜」的對立物。因此,《清靜經》稱:「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17這裡所說的「欲」指「六欲」。唐末道士杜光庭注「六欲」為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杜光庭認為:「欲者,染著之貌,情愛之喻。觀境而染謂之欲,故眼見耳聞,意知心覺。世人若能斷其情,去其欲,澄其心,忘其慮而安其神,則六欲自然消滅,豈能生乎?內神不出,六識不動,則六根自然清靜,故不生也。」18侯善淵描寫「六欲不生」的狀態是:「眼觀無色,神不邪視。耳聽無音,聲色不聞。鼻息沖和,不容香臭。舌餐無味,不甘酸甜。身守無相,不著有漏。意抱天真,不迷外境。」19要達到這種境界,李道純在其註釋中認為:「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神所以清,心所以靜。」20



我們認為,為了維持人的生命存在,為了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合理的慾望是需要的。然而,人的慾海難填,放縱慾望會產生人們之間的對立抗爭,導致生命與自然的破壞。人類之所以在今日的全球性生態困境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過度的貪慾,不知滿足地追求物質財富和感官享受。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指出:「地球所面臨的最嚴重問題之一就是不適當的消費和生產模式,導致環境惡化、貧困加劇和各國的發展失衡。」21現在,有一些人非常嚮往美國人的消費水平。可是,「為了使佔世界人口6%的美國居民維持他們使人羨慕的消費水平,就需要耗費大約三分之一的世界礦物資源產量。假定世界上80%的人中一無所有,目前的能流量便至多可使18%的世界人口享受到美國的消費水平。」22可見,人類慾望炸彈的惡性膨脹,已對有限的自然資源、脆弱的生態環境、世界的經濟和政治局勢,以及我們子孫後代的生存帶來了毀滅性的威脅。正如湯因比所告誡人們的那樣:「在所謂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中,貪慾是作為美德受到讚美的,但是我認為,在允許貪慾肆虐的社會裡,前途是沒有希望的。沒有自製的貪婪將導致自滅。」23為了維護個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使人類社會能夠持續發展下去,我們必須把自己的慾望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不能讓它過度泛濫。在這方面,道教關於「少私寡慾」的主張,是值得現代人加以借鑒的。



人的消費方式問題,從深層次上說,就是人生價值的實現問題。在以佔有物的多寡來衡量人們的身份、地位、榮譽和價值的社會裡,不少人的消費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真正需要,而是為了體現自己的存在。正如西方經濟學家T・凡勃倫(Veblen)所說:「一個人要使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漠不關心的觀察者對他的金錢力量留下印象,唯一可行的辦法是不斷顯示他的支付能力。」24這樣的價值觀念激起的惡性消費和惡性開發不斷向高峰推進,巨浪般吞噬著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的毀壞又反過來危害人自身。因此,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關鍵是要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道教認為,人生的價值在於提高生命存在的境界,通過將「小我」(個人的自我)擴充為「大我」(宇宙普遍的自我),達到與整個宇宙的合一。在對「大我」的覺醒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把跟慾望相通的「小我」克服下去。聖人之所以能做到「少私寡慾」、「見素抱樸」,就在於他們已達到了「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25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道教通過將小我統一於大我克服人的過度貪慾的主張,與現代生態倫理學要求人類從所有生命物種的共同利益著眼來實現自己合理的利益的觀點是一致的。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倫理學認為,人類如果只顧滿足自己的利益,就會破壞自然環境的完善和健康,危害生物圈中所有生命物種的整體利益,到頭來也會危及自己的生存利益。而人類如果首先從生物圈的整體利益出發,在人和自然和睦相處的前提下有節制地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就會有助於恢復生存環境的完整和健康,最終也將有利於人類更大利益的實現。



三、求道證真與宇宙境界



道教以「道」名其教,樹「道」為標幟,「道」被列為道教徒歸依對象「三寶」之首,為道教之最高信仰、道教教理之最高範疇。不同時代、不同風貌的諸多道派會合於「道」的旗幟下而統稱道教,這一切,說明「求道」是道教的主體精神,「得道」是道教的理想境界。



為了求道、證道,道教制定了一系列人生行為模式。貫穿於這些行為模式之中的基本精神是「清靜無為,抱德養身」26。《清靜經》認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27。清靜修鍊的要求是澄心遣欲,萬類皆空。《清靜經》說:「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28澄心遣欲之後,「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29。見空還不是最高的清靜境界,只有「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空,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30。這樣一種「清靜」,實際上就是一種身心的完全超脫、絕對自由的境界。在這種境界中,個人摒棄了私慾,放下了執著,隨順自然,心地清靜,不再有人我的區別,不再有物我的間隔,於是人與社會的矛盾,人與自然的矛盾統統消失。修道者通過對生命的內視返照誘導身心排除功利雜念和語言邏輯的束縛,入於虛靜狀態,真氣自然萌發,外在之道內化沉入生命本體,道之身心形成,從而引發了一顯現道體的主客泯滅、物我同一的天人合一、無私無營的本體感應境界,在人生目的與身心態的內在直觀的統一中,實現了本體人格的新生,人獲得了擺脫功利束縛的人生自由,重新與自然宇宙秩序交融合一。這是人類對自身生命的創造性直觀中所產生的一種審美境界,是對自身生命觀照中取得的超乎尋常的身心成就。



人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在其身上凝聚著生命物種起源和整個生態系統演化的基本信息,人作為宇宙的全息元,具有反映整個宇宙的全部複雜性的可能。然而,人只有在他與生態系統和宇宙環境極度和諧的狀況下,才能使意識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真正把握自己與生態系統和整個宇宙不可分割的有機聯繫,解開宇宙流變過程的密碼,領悟實在的奧秘。如果人們僅僅從自己的私利出發去感知世界,完全束縛於語言、邏輯等理性認識的思維框架,那麼,人與自然之間的絕大多數直接的信息通道也就關閉了。因此,道教訴諸於直覺,在物我兩忘的空靈境界中,使自我與整個宇宙合而為一,從而領悟到實在的本來面目。



人們要獲得高度的直覺洞察力,必須進入一種高功能的智慧狀態,道教把這種狀態稱為天人合一、道我一體的境界。這種境界不是隨便可以達到的,必須經過長期的、艱苦的修道實踐方能達到。歷史上,一代代的道教徒為了這個目標,他們寧願捨棄世間的物質享受、功名富貴、天倫之樂,採藥訪道於窮山僻野,煉丹修氣於岩窟靜室,自甘於清貧樸素的生活而怡然自樂,乃至為道獻身,為求道而刻苦磨鍊,主動忍受一般人難以忍受的痛苦折磨。因此,這種方法只適用於少數虔誠信仰道教的人。對大多數現代人來說,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採用這種方法來提高自己的直覺洞察力。人類通過發展科學技術,不僅在很大程度上用理性思維代替了直覺思維,而且在很多方面比直覺思維對世界的認識要深入得多。但是,科學技術對世界的認識是以分析為特徵的,它把完整的世界分割成一個一個的認識對象,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世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生態危機就是因為近代科學對宇宙的片面認識而造成的,因此,現代人在發展科學技術的同時,不能放棄對宇宙的直覺認識,不能忘記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當然,我們不需要回到古代樸素的直覺思維,而是要把它發展成為現代系統思維,從系統論的角度認清人類在地球生物圈和整個宇宙中的地位和責任,從全局的視野去制定克服現代生態危機的戰略方針。



註:

1.《道德經》第25章。



2.《道藏》第1冊第821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道德經》第16章。



4.《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第7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



5.《太平經合校》第203頁,中華書局1960年版。



6.《道藏》第16冊第384頁。



7.《道藏》第16冊第417頁。



8.《抱朴子內篇校釋》第136頁,中華書局1985年版。



9.《道藏》第16冊第417、418頁。



10.《道藏》第16冊第384、416頁。



11.《道德經》第12章。



12.《道德經》第50章。



13.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第47、1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4.《抱朴子內篇校釋》第17頁。



15.《道藏》第14冊第588頁。



16.《道藏》第14冊第588頁。



17.《道藏》第11冊第344頁。



18.《道藏》第17冊第184頁。



19.《道藏》第17冊第178頁。



20.《道藏》第17冊第141頁。



21.中國環境報社編:《邁向21世紀》,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頁



22.傑・里夫金等:《熵:一種新的世界觀》,呂明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年版,第172頁。



23.池田大作、湯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紀》,荀春生等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85年版,第57頁。



24.T・凡勃倫《有閑階級論》第66頁,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



25.《莊子・齊物論》。



26.《道藏》第14冊第590頁。



27.《道藏》第11冊第344頁。



28.《道藏》第11冊第344頁。



29.《道藏》第11冊第344頁。



30.《道藏》第11冊第344頁。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2: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