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托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複製鏈接]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7-3-13 13: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 (美)托馬斯·弗里德曼
譯者: 何帆 肖瑩瑩 郝正非
副標題: 21世紀簡史
isbn: 7535746098
書名: 世界是平的(第二版)
頁數: 512
出版社: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定價: 56.00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6-09-01
又名: 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也許是世界上最好的專欄作家

  若是要我投票,托馬斯·弗里德曼應該當選世上最好的專欄作家之一。他在《紐約時報》網站的專欄,曾經是我恆常光顧的網頁(只可惜現在讀他的文章要收費了),而且有的文章,我讀了遠遠不止一遍。僅就文風而言,弗里德曼文字簡練,敘述靈活,他少用生僻字,沒有學究腔,文氣暢快,情理並重,三言兩語,就能彰顯筆端事物的內涵與實質。弗里德曼的拿手好戲,是分析中東問題、全球化浪潮及近年來的國際反恐局勢,而他十多年來出版的四本專著,無一例外,也是以此作為主題。

  除了《凌志車與橄欖樹》,弗里德曼其餘三本著作與很多專欄文字,兩三年來我都一一拜讀,雖不至於認定字字警句篇篇精品,但神來之筆隨處可見,而他的素養、視野與洞見,更是叫我欽佩不已。

  弗里德曼的素養、視野與洞見,得益於他生長的國度,能夠為他的少年夢想,提供圓夢機遇與自由空間。他出生於明尼蘇達州一個猶太中產家庭,本來見少識寡,15歲前連飛機也沒坐過,就因為一趟以色列之旅(他的姐姐當時負笈特拉維夫大學,弗里德曼跟隨父母前去探親),完全改變了他的人生。那是1968年,正當以色列於六日戰爭大敗阿拉伯國家的第二年,小小的以色列,理所當然成了美國猶太青少年嚮往的聖地。

  那一年,少年弗里德曼徜徉耶路撒冷舊城,流連迷宮般的街巷,呼吸神秘的香料氣息,彷彿前世註定,竟有歸鄉之感,正如他的《從貝魯特到耶路撒冷》所寫,從那以後,除了以色列與中東,除了那裡的土地、那裡的人與那裡的衝突,他對其他事情不再有興趣。

  光是個"中東及以色列迷"還成不了氣候。弗里德曼《從貝魯特到耶路撒冷》一書回憶道,自中學到大學,他不僅發憤苦讀有關中東的書籍,其間還再往以色列遊歷,去開羅學習阿拉伯語,最後又入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攻讀現代中東研究碩士。1979年,弗里德曼學業將成,他不想躲進象牙塔鑽研一輩子死學問,而是做了合眾國際社(U PI ) 駐貝魯特記者。1982年,《紐約時報》慧眼識英才,請他擔任貝魯特記者站主任,其後又主持耶路撒冷記者站至80年代末期。

  可以說,正是有了上述個人努力與圓夢機遇的雙重保障,1983年以來,弗里德曼才有可能由年少時代的純粹興趣而登堂入室以至"青雲直上",譬如他三度榮獲普利策新聞獎,都與中東問題有關,無論報道80年代黎巴嫩內戰與以色列侵黎,還是報道以巴衝突或者9.11恐怖襲擊,即使他去年的新著《世界是平的》,雖然主題是全球化,但也不乏中東問題與反恐局勢的精到分析,真可謂興趣與術業一以貫之。

  我讀弗里德曼,除了佩服他的文筆、素養、視野與洞見,還深深羨慕他享有的廣闊空間,因為我越來越堅信,持久與高水準的新聞報道(包括文學寫作等等),正如奈保爾所言,"只能出自為人們提供真正可能性的社會".弗里德曼身為猶太人,卻深入到與猶太人勢不兩立的阿拉伯世界,報道敏感的以巴衝突等專題,首先不能不歸功於《紐約時報》的氣度與眼光(《從貝魯特到耶路撒冷》書中提到,時報著名編輯羅森塔打破禁忌,委派弗里德曼報道以巴局勢)。

  其次,弗里德曼雖然自認孤獨,因為他深感身為猶太人去報道、研究中東問題兩頭不討好,一方面阿拉伯人不信任你,另一方面猶太人也難以接受你,但他義無反顧,絕不囿於自我族群身份而偏袒己方抹黑對方。《從貝魯特到耶路撒冷》書中的一個例子,正好可以作為一個絕佳註腳:80年代,他岳父的一位生意朋友,讀了弗里德曼有關以軍在黎巴嫩暴行的報道,竟然告知老友:"你的女婿是今天紐約最招憎恨的人。"

  "最招憎恨的人",其實也是最招羨慕的人。弗里德曼關於9.1 1的專著《經度與態度》有段話我最是激賞,他說自己身為《紐約時報》外交事務專欄作家,從事的乃世上最好的工作,不光因為他享受絕對的旅行自由,幾乎不受經費限制,隨心所欲,想到世界哪個角落就到哪個角落,更因為他每周兩篇的專欄文章見報之前,時報惟一能夠讀到這些文字的編輯,只是負責更正文法與拼寫錯誤,而絕無權利質疑文章論點。

  更有甚者,1995年出任時報外交事務專欄作家以來,弗里德曼自言從未因為自己文章的觀點(無論發表前後)而與時報發行人有過不快論辯——所有這些,叫人不能不對他的下列信念心生敬意(還是出自《經度與態度》一書)。弗里德曼如是說:身為專欄作家,我希望看到不同讀者有四個反應。第一個反應,是讀完我的文章說:"我以前還不知道。"第二個反應:"你瞧,這個問題我還從未以這種方式看待過。"第三個反應:"你說的正是我感受到的,但我還不曉得如何表達。"第四個反應:"我恨你和你所倡導的一切。"弗里德曼說,不論哪一種反應,都是他想得到的。

  其實,在寫《世界是平的》之前,弗里德曼也是平的。

(編輯:夏泠)

[ 本帖最後由 goodoctor 於 2007-3-12 21:33 編輯 ]
正常生活的意思, 是指除了一個人的勇氣,品格,和能力之外,不需要依靠出賣自己的人格尊嚴,來達到人生的目的,尤其是不必依靠權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5: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