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金庸談中國文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2-11 00: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phtv.phoenixtv.com/hotspo ... 123_616_67231.shtml
2007年01月23日 15:34  
金庸的散文和隨筆,一直以來並不為內地廣大讀者所見。日前,一本彙集金庸60多年間撰著的散文精華集隆重推出,這是金庸作為武俠大師所出版的首部散文集。金庸此次特找出一些當年在《大公報》上發表過的劇評、影評、樂評,還包括歷史隨筆、遊記、演講武俠小說的創作心得等,共40多萬字,彙集而成此書。本文摘選時有較大刪節,題目為編者所加。   

中國舞蹈最顯著的特徵是構圖   

中國舞蹈的表情和節奏當然各有特點,但特徵最顯著的恐怕是構圖。這種構圖在舞蹈中叫做「對稱的平衡」。其實在我國各種藝術作品中,對稱性都很強調,最容易看得出來的是建築,北京的街道與宮殿,幾乎全是對稱的。不過假使全部對稱,未免死板單調,所以要在舞台中央發生豐富的變化,這叫做「軸心論運動」,一切舞蹈都環繞著這軸心發展。軸心運動是我國一切古典舞蹈與民間舞蹈美學的基礎。   

即使是單人的舞蹈,這種對稱和軸心的情形仍舊保持著。譬如京戲中《霸王別姬》的劍舞,《天女散花》與《樊梨花》下山時的帶舞、《貴妃醉酒》中楊貴妃的舞蹈、崑曲《思凡》中小尼姑的舞蹈,舞蹈者的姿勢經常表現著對稱,手中拿的不論是劍、是綢帶、還是拂塵,在左面畫了一個圓圈,回頭在右面也得畫一個圓圈,在舞蹈者人數是奇數的舞蹈中,例如崑曲《斷橋》中的許仙,白娘娘與小青,《跑驢》中的老鄉與小夫妻,也有對稱的平衡。那個丈夫扭傷了手,後來老鄉一定扭傷腿來平衡。  

有人認為這種「對稱的平衡」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產物,完全是為封建統治服務的。我不很同意這種說法,我以為更重要的,是中國民族喜愛這種完整穩定的形式。當然,在以後舞蹈的發展中,要注重所謂「自然的平衡」(簡單的說,那是新式話劇中舞檯面的平衡,而不是京戲中四個龍套、四員大將左右各站兩個的那種對稱平衡)與「矛盾論運動」,以豐富我們舞蹈的內容,使它更為多彩多姿。   

我曾說「獅舞」中的「舉起」動作很富有特色。在芭蕾舞里,男人把女人舉起來,是非常重要可是非常難的動作,時間要絕對的準確,必須「舉重若輕」。有一次練習,教師叫我一位朋友把一位小姐舉起來,叫他的手拿住她的腰。這位小姐很美,但腰不大細,那位朋友偷偷對我說,「舉起已經很難了,我還有一件困難,根本不知道她的腰在什麼地方。」像「獅舞」那種「舉起」,我在外國舞蹈中還沒有見過,那顯然是不容易的。   

百年傳統藝術成就是繪畫   

中國藝術數千年來具有獨特的風格,雖然中間也曾受到印度和西域的外來影響,但這些外來因素很快就融入了中國的傳統之中。中國藝術的基本源泉,一方面來自民間,一方面是士人的創作。通常,讀書人「雅的藝術」起初對民間俗的藝術會有所排斥,但後來終於吸收了民間藝術天然稚拙之美而豐富起來,增加了活潑生氣。不論詩歌、小說、戲曲、音樂、繪畫,都是這樣。西方傳統藝術中民間的因素遠比中國為少,主要是貴族和知識分子的趣味。
中國藝術又講究融會貫通,流注中國文化的整體精神。所以王維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大多數畫家書畫並擅。中國藝術固重功力,更求意境,徒有技巧而無深意,即落「匠氣」。   

中國畫和傳統西洋畫的主要分別,還不在透視、描繪筆法、構圖等等的技巧,而在於對繪畫的基本構想。傳統西洋畫求逼真的形似,繪畫本身是目的,畫一幅畫或者是為王公貴女保存肖像,或者應教堂的需要以引起人們的宗教情緒,又或是描繪戰役的詳情,以供國王和將軍的陶醉。畫中或偶有民情風俗,往往也是為了替封建領主顯示屬下子民的生活。中國畫卻是手段,目的在抒寫畫家本人的感情、思想和美學上的意境。中國大畫家筆下的山水不必似真山真水,卻要抒寫畫家的胸襟情懷。皇帝內廷供奉的畫家應命而作,圖畫便成為目的,旨在迎合皇帝的癖好,除非皇帝的胸襟甚寬,鑒賞力甚高,而畫家的技巧又極高明,否則不可能有佳作產生,正如承旨奉和之詩,希覯名篇。作品格調高低之別,往往即在於此。   

東西文化互相接觸之後,西洋畫從日本畫裡間接得到中國畫家的基本意念,放棄了「求形似」,轉而創造自己的風格。這在藝術創作上本來是正路,但他們大都趨向於形式的研究,只注意構圖和色調的創作,極少企圖抒發高雅情操、自然天趣。中國畫卻漸漸走上了西洋畫家所早已摒棄了的舊路,不再注重意境感情,而求實際效果。  

這種趨向,主要是社會壓力。近百年來,中華民族時時刻刻在生死存亡中掙扎奮鬥,「為國家民族服務」、「為軍事政治服務」,成為最迫切的需要。社會不同情藝術家表現個人的閒情逸緻,要求人人為民族的生存儘力。所以,在文學上,「文以載道」成為主流;在美術上,「社會效果」成為主流。為政治服務成為藝術的主要目的,藝術就成了宣傳工具。當然,就整體的社會效果而言,這種繪畫是有重大貢獻的;在形式技巧上,宣傳畫也可以十分精彩。   

就表現方式而論,近代中國畫畢竟還保存了固有傳統。儘管國畫中混入了西洋畫法,基本上終究是國畫,洋為中用,中國畫並沒有變成西洋畫。中國的新詩、小說、音樂(民歌除外)、話劇,卻連形式也完全西洋化了,所以中國老百姓頗難接受,只有洋化的知識分子才喜歡。中國的傳統戲曲也能保持原狀。江青所提倡的鋼琴伴奏「樣板戲」和「革命芭蕾舞」不受歡迎。中國戲曲和中國畫,目前是我國傳統藝術的兩大支柱。但中國戲曲並無多大進步,只不過作了一些枝枝節節的修改。今日中國畫的技巧和表現方式,卻已非明人、清人之所及,更非唐人、宋人之所及。說我國近百年來主要的傳統藝術成就是在繪畫,此言當不為過。   

圍棋比象棋有趣得多   

日前見到一篇訪孫中山先生上海故居的文章,文中說道中山先生的居室里除了書籍地圖之外,還放著一副圍棋,這是他工作讀書之暇唯一的娛樂。我們想象這位革命偉人在規劃國家大事之餘,燈下與一二知交丁丁敲棋,執子凝思,真是一幅感人極深的圖畫。

中國藝術又講究融會貫通,流注中國文化的整體精神。所以王維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大多數畫家書畫並擅。中國藝術固重功力,更求意境,徒有技巧而無深意,即落「匠氣」。   

中國畫和傳統西洋畫的主要分別,還不在透視、描繪筆法、構圖等等的技巧,而在於對繪畫的基本構想。傳統西洋畫求逼真的形似,繪畫本身是目的,畫一幅畫或者是為王公貴女保存肖像,或者應教堂的需要以引起人們的宗教情緒,又或是描繪戰役的詳情,以供國王和將軍的陶醉。畫中或偶有民情風俗,往往也是為了替封建領主顯示屬下子民的生活。中國畫卻是手段,目的在抒寫畫家本人的感情、思想和美學上的意境。中國大畫家筆下的山水不必似真山真水,卻要抒寫畫家的胸襟情懷。皇帝內廷供奉的畫家應命而作,圖畫便成為目的,旨在迎合皇帝的癖好,除非皇帝的胸襟甚寬,鑒賞力甚高,而畫家的技巧又極高明,否則不可能有佳作產生,正如承旨奉和之詩,希覯名篇。作品格調高低之別,往往即在於此。   

東西文化互相接觸之後,西洋畫從日本畫裡間接得到中國畫家的基本意念,放棄了「求形似」,轉而創造自己的風格。這在藝術創作上本來是正路,但他們大都趨向於形式的研究,只注意構圖和色調的創作,極少企圖抒發高雅情操、自然天趣。中國畫卻漸漸走上了西洋畫家所早已摒棄了的舊路,不再注重意境感情,而求實際效果。  

這種趨向,主要是社會壓力。近百年來,中華民族時時刻刻在生死存亡中掙扎奮鬥,「為國家民族服務」、「為軍事政治服務」,成為最迫切的需要。社會不同情藝術家表現個人的閒情逸緻,要求人人為民族的生存儘力。所以,在文學上,「文以載道」成為主流;在美術上,「社會效果」成為主流。為政治服務成為藝術的主要目的,藝術就成了宣傳工具。當然,就整體的社會效果而言,這種繪畫是有重大貢獻的;在形式技巧上,宣傳畫也可以十分精彩。   

就表現方式而論,近代中國畫畢竟還保存了固有傳統。儘管國畫中混入了西洋畫法,基本上終究是國畫,洋為中用,中國畫並沒有變成西洋畫。中國的新詩、小說、音樂(民歌除外)、話劇,卻連形式也完全西洋化了,所以中國老百姓頗難接受,只有洋化的知識分子才喜歡。中國的傳統戲曲也能保持原狀。江青所提倡的鋼琴伴奏「樣板戲」和「革命芭蕾舞」不受歡迎。中國戲曲和中國畫,目前是我國傳統藝術的兩大支柱。但中國戲曲並無多大進步,只不過作了一些枝枝節節的修改。今日中國畫的技巧和表現方式,卻已非明人、清人之所及,更非唐人、宋人之所及。說我國近百年來主要的傳統藝術成就是在繪畫,此言當不為過。   

圍棋比象棋有趣得多   

日前見到一篇訪孫中山先生上海故居的文章,文中說道中山先生的居室里除了書籍地圖之外,還放著一副圍棋,這是他工作讀書之暇唯一的娛樂。我們想象這位革命偉人在規劃國家大事之餘,燈下與一二知交丁丁敲棋,執子凝思,真是一幅感人極深的圖畫。

為什麼中國可以融合外族   

我們中華民族情況很特殊,很難被征服。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們有一股韌力,一股很頑強的抵抗力量;一方面我們又很開放,在文化上同它們融合在一起,經過一段時間,大家又都變成一個民族,我們的民族從此又壯大起來。   

縱觀中國歷史,大概可以看到這樣一個規律:我們的民族先是統一強盛,後來慢慢腐化,組織力量衰退。此時如果出現一些改革,那麼就會中興。如果改革失敗了,或者自己腐化了,那麼外族敵人就會入侵。在外族入侵的時候,我們民族有個很特殊的現象,就是外族的入侵常常是我們民族的轉機。   

為什麼中國可以融合外族,而西方就融合不了,我想其中第一個原因是我國一開始就是農業社會,生產力比較高、技術比較先進,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可以發展文化;第二個原因是從西周開始,我們已有了一個嚴密的宗法社會制度,後世講到中國封建社會,總認為封建的宗法制度很束縛人的思想,很束縛人的行為,那當然是對的。其實這種宗法制度也有它的歷史作用,我們民族由於有了嚴密的繼承製度,從而避免了內部的爭鬥和戰爭。一些游牧民族本來很強盛,但往往在關鍵的時候鬧分裂。父親死後,他的兩個兒子或者三個兒子搶父親位子,羅馬也有這種情況。一搶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內亂。本來很強盛的部落、部族或者民族,一分裂,就要自己打自己。我們民族從西周開始,雖然自己內部鬥爭也不斷有,但基本上還是遵循世襲制度,即父親死了,嫡長子繼位,這是當時中華民族發展的一個重要制度。   

還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我們對外族是很開放的。從歷史上看,中國很長很長的時候是外族統治的,如北魏。其實隋唐也有很大的少數民族的成分,主要是鮮卑人。   

我的小說中寫過一個人叫「獨孤求敗」,獨孤求敗很驕傲,他一生與人比劍比武從沒有輸過,所以他改個名叫求敗,希望失敗一次,但卻總沒有敗過,這個「獨孤」就是鮮卑人。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母親是鮮卑人,就姓獨孤。「鮮卑」這兩個字,有些學者說「西伯利亞」就是「鮮卑利亞」,鮮卑人原本住在西伯利亞那一帶。但這不是很一致的意見。北周的時候,有個大將軍叫獨孤信,他有很多女兒,其中大女兒嫁給了北周的皇帝,第四個女兒嫁給了唐高祖的父親,第七個女兒嫁給了隋文帝。所以唐高祖和隋煬帝是表兄弟,唐太宗李世民則應叫隋煬帝為表叔。他們都有鮮卑的血統。唐太宗李世民的媽媽姓竇。唐太宗的皇后姓長孫,長孫和竇都是鮮卑人的姓。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是唐朝很有名的宰相,他也是鮮卑人。據《唐史》記載,唐朝宰相至少有二十三人是胡人,其中主要是鮮卑人。那時候說「胡人」就像我們現在說「洋人」一樣,沒有歧視的意思。在唐朝,有二十三個外國人當「國務院總理」,可見唐朝對外國人一點也不歧視。再說漢朝,漢武帝與匈奴交戰,匈奴分裂投降了。其中一個匈奴王子叫金日蟬,在漢朝做官,很受漢武帝重用。漢武帝死後,他的身後大事交給了兩個人,一個是霍光,一個就是金日蟬。由此可見,我們民族壯大的重要原因就是非常開放。選稿:安若溪  《金庸散文集》金庸著 來源:人民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22: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