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青年報文章:《貞觀長歌》讓我看到「辮子戲」的不散陰魂

[複製鏈接]

233

主題

510

帖子

314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ntindonesia 發表於 2007-2-7 02: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

  
    長篇歷史劇《貞觀長歌》開播了,網上有不少批評意見。一般來說,我並不贊同在還沒有看完片子之前就匆匆評論,可在我咬牙看了十幾集后,終於忍無可忍了。
  
    在這裡就不細數片中的史實錯誤了,因為它實在錯得太多、太離譜,把這些年來「正劇胡說」之風發展到了極致。誠如網友所言:挑錯太易,挑對太難。吳子牛導演的那句鏗鏘話語:「誰要想在《貞觀長歌》的史實上挑刺,那就是雞蛋碰石頭!我們請來了包括中國唐史研究會會長在內的7位北大、人大的唐史專家做歷史顧問,《貞觀長歌》中每一件衣服、每一個道具都有歷史學家的考證,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最考究的唐史電視劇!」——絕對可以票選今年年度冷笑話之最。
  
    史實錯誤這種技術性問題或許還可以原諒,歷史劇畢竟不是歷史課。真正讓我受不了的是,一部描寫貞觀之治的戲,不寫其內政——政治開明、吏治清廉且高效,四海昇平;不寫其外事——唐軍以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裝備,最優良的訓練,蕩平東突厥,躍馬蔥嶺;不寫其文化——兼容並蓄,萬邦景仰,移民如潮,卻嗜好食痂地大書特書「中國式算計」,諸子奪儲,爾虞我詐;群臣謀私,勾心鬥角。生生把豪邁爽朗的大唐寫成了陰沉詭吊的滿清,整部劇中就似乎有個聲音在嚎叫:陰謀!陰謀!陰謀!李世民立功啦!他繼承了滿清政治的光榮傳統!
  
    如果我們的傳統中真全是這等陰溝貨色,那中國人也就不必為自己的文明往昔感到驕傲了。
  
    唐時,宰相在皇帝面前是有座位的,唐實行的又是群相制,也就是說在實際的上朝中,群臣中一些人是坐著的,好動的李世民倒可能站著;唐的三省六部制,臣下對皇帝有反駁權;唐時皇帝的詔令,沒有分管大臣的副署就沒有法律效用。正是在這些制度的熏陶下,在盛唐的官場,如果一個官員從不敢頂撞上司,就會被人認為沒出息,仕途也就不好。魏徵能屢屢把唐太宗頂撞得七竅生煙,並不全是個人的稟性剛直,也是整個時代官場風氣的產物。
  
    片中最受詬病的一處,就是長孫皇后被塑造成了一個無知的深宮怨婦。而歷史中的長孫氏是個什麼樣的人?她曾與李世民在玄武門同生共死。而每逢家國大事,李世民則「常與后論及賞罰之事」,皇后雖總謙詞「婦人豈敢豫聞政事」,但終究還是常要勉從君命的。長孫皇后以賢德著稱,但這賢德是有基礎的:她的地位是如此之強勢,無論是感情還是政治。長孫皇后在朝堂與家庭中的這種強勢地位也不是偶然的,李唐沿革於北朝,北朝胡化,尊重婦女。尤其是家族中的當家主婦,素來就地位尊崇,丈夫也要敬畏三分。
  
    盛唐之所以成為盛唐,李世民這個明君自然是功莫大焉。但盛唐之所以煌煌,卻也有著深刻的制度、文化背景。那個時代,皇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整個官僚、貴族集團的制衡,社會風氣昂揚向上,文化寬容,個人自由度相對較高。很多貴介子弟、社會精英都會放棄軟紅十丈的長安生活,而前往塞外領略那胡天飛雪、朔風十丈。
  
    而清承明制,明清五百多年的統治,基本塑造定型了今天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氣質。明清兩代,皇權已經完全、徹底地凌駕在了整個國家制度之上,奴性在官僚階層與讀書人之中漫延。男人們也不再熱愛遠方,目光轉而向內,與自家女人奮鬥,津津有味地裹著三寸金蓮。要研究今天的中國,研究明清史是更有益的。但要以明清的眼光去看待漢唐,那就離題萬里了。甚至有激烈的日本學者認為:宋元以後的中國人,與漢唐時代的中國人,根本就應該算做兩個民族。
  
    吳子牛們大約是在這種以明清為背景的中國文化中浸潤得太久了,兼之辮子戲拍多了,就無知者無畏地認定:可以拿拍《雍正王朝》一樣的文化態度來拍盛唐。再加上所謂主旋律的歷史正劇,都有「史鑒」的作用,也就是歷史要與現實有聯繫,要為現實的某些需要而服務。兩者一擠湊,《貞觀長歌》被《雍正王朝》靈魂附體也就在所難免。
  
 來源:《中國青年報》
人不能無恥到把屠殺自己父兄子女,姦淫母親妻女的野蠻人當成英明神武的先人崇拜.

233

主題

510

帖子

314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4
沙發
 樓主| antindonesia 發表於 2007-2-8 00:08 | 只看該作者

貞觀長歌》編造歷史鼓吹投降納供意欲何為?

近日,央視一台在黃金時段熱播據說是「正史」的82集電視劇《貞觀長歌》。但才播出八集,就已虛構了二起重大賣國事件並對其進行正面謳歌。



其一是虛構的人物范興於便橋會盟后「向李世民建議傾國庫之財買退頡利。范興李世民召來史官岑文本,希望他不要把這一筆記下來,遭到岑文本的拒絕……頡利決定接受李世民的財寶退兵。」(引號內取自劇情介紹,)



其二是虛構了一個唐軍攻破「雲中梁師都」 后的「綏州保衛戰」「范興率數千唐軍堅守城池,眼看要攻破城池了,施羅疊卻下令鳴金收兵。這引起了范興的警覺。他召來熟知胡情的司倉參軍趙恭存分析原因,認定頡利是要以綏州為餌,誘殲唐軍主力。范興派人突圍向朝廷報信未果,危急關頭,他決定獻城示警,以綏州的犧牲保全唐軍的主力不受損失。范興故意讓敵人攻入城中……為救民女采磯,范興違心地向施羅疊下跪。……頡利入城,得知唐朝援軍已經退走,自己的伏兵只和唐軍前鋒打了一小仗……他慨嘆天不助己。」(引號內取自劇情介紹)



因這兩段虛構完全有悖情理,加之其宣傳意圖與當今漢奸買辦鼓吹投降納貢手法十分吻合,又由於鄙人關於《唐史》記憶中好像無此亂七八糟記述。於是連翻書帶上網查閱,《資治通鑒•唐紀》、《綱鑒易知錄•唐紀》、《新唐書》等統統查遍。果然不出鄙人所料,《貞觀長歌》所謂「正史」竟是徹頭徹尾捏造的謊言,是在借盛唐貞觀之治和李世民的光輝形象兜售漢奸買辦投降主義貨色,為亡清敗宋及近、現代一切投降納貢正名。



我們看看正史是怎麼說的,各類唐史(《資治通鑒•唐紀》、《綱鑒易知錄•唐紀》、《新唐書•突厥》)甚至包括蔡松藩《唐史演義》中關於突厥的部分都基本一致,不存在爭議。



關於渭水便橋會盟,《資治通鑒•唐紀》記述如下:
武德九年(甲申,公元六二六年)(八月)
初,稽胡酋長劉屳成帥眾降梁師都,師都信讒殺之,由是所部猜懼,多來降者。師都浸衰弱,乃朝於突厥,為之畫策,勸令入寇。於是頡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餘萬騎寇涇州,進至武功,京師戒嚴。……
己卯,突厥進寇高陵。辛巳,涇州道行軍總管尉遲敬德與突厥戰於涇陽,大破之,獲其俟斤阿史德烏沒啜,斬首千餘級。
癸未,頡利可汗進至渭水便橋之北,遣其腹心執失思力入見,以觀虛實。思力盛稱「頡利、突利二可汗將兵百萬,今至矣。」上(李世民)讓之曰:「吾與汝可汗面結和親,贈遺金帛,前後無算。汝可汗自負盟約,引兵深入,於我無愧?汝雖戎狄,亦有人心,何得全忘大恩,自誇強盛?我今先斬汝矣!」思力懼而請命。蕭瑀、封德彝請禮遣之。上曰:「我今遣還,虜謂我畏之,愈肆憑陵。」乃囚思力於門下省。
上自出玄武門,與高士廉、房玄齡等立騎徑詣渭水上,與頡利隔水而語,責以負約。突厥大驚,皆下馬羅拜。俄而(唐)諸軍繼至,旌甲蔽野,頡利見執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輕出,軍容甚盛,有懼色。上麾諸軍使卻而布陳,獨留與頡利語。蕭瑀以上輕敵,叩馬固諫,上曰:「吾籌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傾國而來,直抵郊甸者,以我國內有難,朕新即位,謂我不能抗禦故也。我若示之心弱,閉門拒守,虜必放兵大掠,不可複製。故朕輕騎獨出,示若輕之;又震曜軍容,使之必戰;出虜不意,使之失圖。虜入我地既深,必有懼心,故與戰則克,與和則固矣。制服突厥,在此一舉,卿第觀之!」是日,頡利來請和,詔許之。上即日還宮。乙酉,又幸城西,斬白馬,與頡利盟於便橋之上。突厥引兵退。
蕭瑀請於上曰:「突厥未和之時,諸將爭戰,陛下不許,臣等亦以為疑,既而虜自退,其策安在?」上曰:「吾觀突厥之眾雖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賄是求,當其請和之時,可汗獨在水西,達官皆來謁我,我若醉而縛之,因襲擊其眾,勢如拉朽。又命長孫無忌、李靖伏兵於幽州以待之,虜若奔歸,仗兵邀其前,大軍躡其後,覆之如反掌耳。所以不戰者,吾即位日淺,國家未安,百姓未富,且當靜以撫之。一與虜戰,所損甚多;虜結怨既深,懼而修備,則吾未可以得志矣。故卷甲韜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當自退,志意驕惰,不復設備,然後養威伺釁,一舉可滅也。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此之謂矣。卿知之乎?」瑀再拜曰:「非所及也。」
九月,突厥頡利獻馬三千匹,羊萬口;上不受,但詔歸所掠中國戶口,征溫彥博還朝。

而《綱鑒易知錄》、《新唐書》等敘述與《資治通鑒》基本一致,唯一不同之處是詳指李世民等在便橋南岸「與頡利隔水而語」僅六騎。(或許《資治通鑒》立騎乃六騎之筆誤。)



李世民深知頡利其人多疑且與突利積怨非淺,「突厥之眾雖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賄是求,」加之突厥此次進犯長安,並非得勝之師,前不久剛於涇陽敗於尉遲敬德,被「斬首千餘級」[注1]。而且「虜入我地既深,必有懼心,故與戰則克,與和則固矣。」因此李世民扣住執失思力,「又震曜軍容,使之必戰,」 並「輕騎獨出,示若輕之,」看似冒險,其實心裡有底,「吾籌之已熟,非卿所知。」而之所以選擇不戰而退人之兵,是因「吾即位日淺,國家未安,百姓未富,且當靜以撫之。一與虜戰,所損甚多;虜結怨既深,懼而修備,則吾未可以得志矣。」



歷史就是如此,渭水便橋會盟絕非如《貞觀長歌》所描述之唐傾國庫納貢求得屈辱城下之盟,而是雙方勢均力敵,均無把握徹底擺平對方而均不願於此時決戰,靠實力平衡形成的一時和平協定。



作為和局,「啖以金帛」並無示弱求和之卑,頡利回去后也立即獻馬三千匹,羊萬口,可見這是平等互贈禮物,只是李世民「不受,但詔歸所掠中國戶口。」這與「傾國庫之財買退頡利」的屈辱和平完全是兩回事。



傾國庫之財而求安這種事歷史上有之,那是亡宋、弱清戰敗之屈辱後果,是宋徽宗、慈禧、李中堂。而非盛唐貞觀時雄才大略之李世民。






李世民作為身經百戰膽略過人的統帥,並不懼怕突厥。就在兩年前,李世民在幽州就有過一次與渭水便橋相似的經歷。《資治通鑒•唐紀七》記述如下:



「是時(武德七年,公元六二四年八月),頡利、突利二可汗舉國入寇,連營南上,秦王世民引兵拒之。會關中久雨,糧運阻絕,士卒疲於征役,器械頓弊,朝廷及軍中咸以為憂。世民與虜遇於幽州,勒兵將戰。己卯,可汗帥萬餘騎奄至城西,陳於五隴阪,將士震恐。世民謂元吉曰:『今虜騎憑陵,不可示之以怯,當與之一戰,汝能與我俱乎?』元吉懼曰:『虜形勢如此,奈何輕出?萬一失利,悔可及乎!』世民曰:『汝不敢出,吾當獨往。汝留此觀之。』世民乃帥騎馳詣虜陳,告之曰:『國家與可汗和親,何為負約,深入我地!我秦王也,可汗能斗,獨出與我斗;若以眾來,我直以此百騎相當耳!』頡利不之測,笑而不應。世民又前,遣騎告突利曰:『爾往與我盟,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攻,何無香火之情也!』突利亦不應。世民又前,將渡溝水,頡利見世民輕出,又聞香火之言,疑突利與世民有謀,乃遣止世民曰:『王不須渡,我無他意,更欲與王申固盟約耳。』乃引兵稍卻。是后霖雨益甚,世民謂諸將曰:『虜所恃者弓矢耳,今積雨彌時,筋膠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飛鳥之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勞,此而不乘,將復何待!』乃潛師夜出,冒雨而進,突厥大驚。世民又遣說突利以利害,突利悅,聽命。頡利慾戰,突利不可,乃遣突利與其夾畢特勒阿史那思摩來見世民,請和親,世民許之。思摩,頡利之從叔也。突利因自托於世民,請結為兄弟。世民亦以恩意撫之,與盟而去。」
從此段記述可看出,李世民不僅有至敵大軍陣前單挑敵酋之勇,而且有曹操陣前離間馬超、韓遂之謀,結果分化了頡利和突利,又適時冒雨出擊,軍事外交並用,終於扭轉不利形勢而成功退敵。







也是武德七年,在李世民幽州退敵前一個月,有人向李淵建議遷都,以避突厥侵擾,「上以為然……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裴寂皆贊成其策,蕭瑀等雖知其不可,而不敢諫。秦王世民諫曰:『戎狄為患,自古有之。陛下以聖武龍興,光宅中夏,精兵百萬,所征無敵,奈何以胡寇擾邊,遽遷都以避之,貽四海之羞,為百世之笑乎!彼霍去病漢廷一將,猶志滅匈奴;況臣忝備籓維,願假數年之期,請系頡利之頸,致之闕下。若其不效,遷都未晚。』上(李淵)曰:『善。』建成曰:『昔樊噲欲以十萬眾橫行匈奴中,秦王之言得無似之!』世民曰:形勢各異,用兵不同,樊噲小豎,何足道乎!不出十年,必定漠北,非敢虛言也!』上乃止。」(見《資治通鑒•唐紀七》)






從以上這些歷史事件中可看出,李世民就是李世民,其若無藐視突厥之膽略,盛唐也絕非盛唐,而早就是敗清亡宋了。



因此,若真有人於太宗渭水便橋會頡利后諫言「傾國庫之財買退頡利」,李世民即使不殺之也必將嚴厲處分之,因其屈膝納貢之說乃亡國之輿論。首先如此示弱於敵,「虜必放兵大掠,不可複製。」,完全違背了李世民不可「示之心弱」,而必須「示若輕之」的謀略原則。再者,「傾國庫之財」而資敵,豈非斷己防禦供給而增敵進攻之物質實力?如此長安乃至大唐可保乎?此投降亡國動搖軍心民心之言論,大敵當前李世民豈能容乎?






尤其陰險的是,為使觀眾對其編造的這段虛構歷史深信不疑,《貞觀長歌》中居然還編造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歷史名臣岑文本正式記錄這段「歷史」的虛假情節。以岑文本忠直不阿的賢名為其貼上 「正史」之「可信」標籤。如此連環虛構「歷史」已遠超出「戲說」娛樂之意,而顯見其故意欺騙觀眾之心。






關於所謂范興「綏州保衛戰」,更是胡編亂造無稽之談。事實上,自渭水便橋會盟后,突厥再無力大規模入侵,而僅發生過幾次規模不大的寇邊事件。因此貞觀四年(公元六三零年)李靖、李世勣大軍俘獲頡利后,李世民四月見頡利時,數其五大罪狀,最後說道「然自便橋以來,不復大入為寇,以是得不死耳。」 頡利哭謝而退。




唐軍最初兩年也未主動進擊。尤其便橋會盟后一年(貞觀元年),突厥用趙德言行苛政,政亂加天災,「會大雪,深數尺,雜畜多死,連年饑饉,民皆凍餒。頡利用度不給,重斂諸部,由是內外離怨,諸部多叛,兵浸弱。」(《資治通鑒•唐紀八》)唐廷於七月和十二月兩次討論是否趁機進兵,先是七月長孫無忌反對:「虜不犯塞而棄信勞民,非王者之師也。」十二月則李世民也不贊成:「新與人盟而背之,不信;利人之災,不仁;乘人之危以取勝,不武。縱使其種落盡叛,六畜無餘,朕終不擊,必待有罪,然後討之。」(均見《資治通鑒•唐紀八》)



唐滅梁師都是貞觀二年,「上遣右衛大將軍柴紹、殿中少監薛萬均擊之,又遣(劉)旻等據朔方東城以逼之。師都引突厥兵至城下,劉蘭成偃旗卧鼓不出。師都宵遁,蘭成追擊,破之。突厥大發兵救師都,柴紹等未至朔方數十里,與突厥遇,奮擊,大破之,遂圍朔方。突厥不敢救,城中食盡。壬寅,師都從父弟洛仁殺師都,以城降,以其地為夏州。」(見《資治通鑒•唐紀八》
可見唐滅梁師都之役與《貞觀長歌》描述完全不同。不僅戰場不在雲中、綏州,而是在朔方城(今內蒙磴口)一帶;而且唐與突厥此役的衝突也並非如《貞觀長歌》所云「頡利率軍馳援不及,雲中城破,李世民正為這個消息歡欣鼓舞,傳來了綏州遭到突利等人圍攻,李世民立即調大軍馳援。卻不料這是頡利設下的誘餌……準備將唐朝援軍全殲於綏州。」 (見《貞觀長歌》劇情介紹),真實的歷史是柴紹大軍在距朔方還有數十里處大破突厥,「遂圍朔方,突厥不敢救」。梁師都遂被其手下殺掉獻城投降。
《貞觀長歌》之所以要編造篡改這段歷史,其居心無非是為了歌頌范興 「故意讓敵人攻入城中……違心地向施羅疊下跪」的典型投降行為。(見《貞觀長歌》劇情介紹)並且讓觀眾相信:連最傑出的君王大英雄李世民都深為此而感動。



該劇之編造如此用心,只是其手段也太拙劣了一些,因其有悖於最起碼之軍事常識,所以一看就知是瞎編。
不論守城待援還是圍城打援,城池易主與否歷來都是雙方爭奪要點。
圍城打援者固然以對方堅守之城為誘餌設伏,但只要城還在對方手中,就須提防其出城襲擊或突圍,因此必須分出足夠力量圍城。況屯兵于堅城之下久攻不克畢竟有師老兵疲之患,一旦敵援軍到達,城裡城外互相呼應互為犄角就更不好辦。因此攻城一方最關鍵之處是將城內之敵及其援軍分割在不同的時空各個擊破。或是以圍點打援為主,解決了敵援軍后再從容攻城。或是在阻敵援軍時全力攻城,爭取時間先解決城內之敵,好騰出兵力並取得物資補充對付下一個目標。或是攻城打援並重,先解決不論哪一個方面。
而守城待援一方若不能守住城池,不僅城中數萬軍民生命財產不保,而且使敵騰出兵力並得到城中物資補充去各個擊破己方援軍,則必滿盤皆輸。因此堅守城池並儘可能予敵殺傷,至少可牽制大量敵軍,大大減輕其對己方援軍的壓力。
因此中國數千年戰爭史攻城守城,圍點打援,堅守待援之戰例千千萬萬,卻從未見一件守城待援者為避免援軍被殲而主動棄城不守之戰例。如果是因守城之軍無人能突圍出城報信,放棄抵抗「故意讓敵攻入城中」就能有人去報信嗎?如此荒唐之棄城投降理由能成立否?若真如此李世民能容忍乎?



大凡編造歷史,必有其古為今用之處。《貞觀長歌》居然如此歷史錯位,欲栽贓抹黑盛唐李世民乎?抑或欲開脫宋徽宗、慈禧、李鴻章及近、現代一切投降納貢者乎?由於歷史已十分久遠,相信其編導與李世民無仇,那就只剩下有后一種可能性之嫌了。「大唐李世民盛世英雄尚且如此,李中堂、慈禧老佛爺(或現代、當代xxx)又能如何?」



《貞觀長歌》編造篡改歷史之處還有許多,如為宣揚「攘外必先安內」,竟然虛構了禁衛軍兵變的歷史等等。今天的19-20集竟然編造出李世民九五之尊屈駕前往塞外會晤突利、契必何力、夷男(薛延陀部),結果被圍在馬邑小城。如此大膽「創造」歷史,令人瞠目結舌。大概是要比著明朝(土木之變)和北宋(澶淵之盟)的模子來打造唐朝貞觀盛世。



突利、夷男等不堪頡利欺壓與李世民暗中結盟確實不假,但不是李世民屈尊前往會晤。而是突利於貞觀二年遣使求救,貞觀三年親自入朝[注2]。夷男則是於貞觀二年12月和貞觀三年8月,兩次遣使至長安入貢。之後頡利也向唐遣使稱臣[注3]。



該劇其它虛構之處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貞觀之治那些真正值得觀眾了解的東西,該劇大部分都未表現。而是以一部荒誕齷齪的宮廷陰謀劇冒充貞觀之治盛世歷史。






對央視的買辦化傾向及外部滲透問題應引起重視



在當今外敵滲透嚴重,漢奸買辦勢力日益發展壯大之時出現《貞觀長歌》這種投降主義宣傳本不足為奇。然由央視一台在黃金時段播出,問題就不那麼簡單了。按理央視乃國家喉舌,最應帶頭實踐胡主席關於八榮八恥之指示,宣傳愛國主義,批判漢奸買辦文化和投降主義。但由於央視特殊的功能角色,其也必是外部勢力最重要之滲透目標。從2003年也是一台黃金時段播出美化慈禧、李鴻章、袁世凱的《走向共和》,到2006年數次播出宣傳美化對日投降的《江塘集中營》,再到如今借盛唐和李世民形象鼓吹投降納貢的《貞觀長歌》等等。央視屢屢令廣大觀眾失望。我們還能視央視為自己當然的愛國主義宣傳陣地嗎?



聯想到央視居然不顧總理和中央領導一再勸誡,耗資百億超標準蓋新大樓,並且一意孤行堅持採用不合理不安全並大大增加造價的外國垃圾設計方案,為此而付給外方的設計費竟高達10%。



對其內部工作人員中積極進行愛國宣傳者,央視一些官員也極為仇視,必欲除之而後快。(前不久剛炒了某保釣宣傳積極分子的魷魚,而且沒有任何理由。其實真正的原因人人心知肚明,不過是因為此人愛國,業餘時間經常參加宣傳保釣和抵制日貨活動。)



所有這些均說明央視絕非世外桃源,同其它部門一樣,央視也有著明顯的買辦化傾向。並且鑒於央視對社會輿論的重要導向作用,因此比起其它部門更易成為國外敵對勢力千方百計滲透的目標。這就更令人擔憂!



―――――――――――――――――――――――――――



注1:《貞觀長歌》中侯君集飛虎軍與突厥便橋激戰之事純屬虛構。



注2:貞觀二年,突利 「陰欲叛頡利……表請入朝……頡利發兵攻突利,丁亥,突利遣使來求救。」(見《資治通鑒•唐紀八》)



貞觀三年,「十二月,戊辰,突利可汗入朝。上(李世民)謂侍臣曰:『往者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於突厥,朕常痛心。今單於稽顙,庶幾可雪前恥。』」(見《資治通鑒•唐紀九》)
注3:貞觀二年十二月,「突厥北邊諸姓多叛頡利可汗歸薛延陀,共推其俟斤夷男為可汗,夷男不敢當。上(李世民)方圖頡利,遣游擊將軍喬師望間道齎冊書拜夷男為真珠毘伽可汗,賜以鼓纛。夷男大喜,遣使入貢,建牙於大漠之郁督軍山下,東至靺鞨,西至西突厥,南接沙磧,北至俱倫水;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仆骨、諸部落皆屬焉。」(見《資治通鑒•唐紀九》)
貞觀三年八月,「丙子,薛延陀毘伽可汗遣其弟統特勒入貢,上賜以寶刀及寶鞭,謂曰:『卿所部有大罪者斬之,小罪者鞭之。』夷男甚喜。突厥頡利可汗大懼,始遣使稱臣,請尚公主,修婿禮。」(見《資治通鑒•唐紀九》)



―――――――――――――――――――――――――――






(全文完)






楊芳洲



2007年2月6日 www
人不能無恥到把屠殺自己父兄子女,姦淫母親妻女的野蠻人當成英明神武的先人崇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3

主題

510

帖子

314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4
3
 樓主| antindonesia 發表於 2007-2-8 01:16 | 只看該作者
[討論]<<貞觀長歌>>---漢 奸戲!!!不明白現在到底怎麼了?整個宣傳機構都在極力篡改漢史,極力排擠漢族!!!!

這個破電視混賬之極!李承乾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好色殘忍,卻被拍成仁愛忠孝,爛片說侯君集無子,僅有一女,叫海棠,侯海棠?簡直豈有此理!突利會盟李世民?史載突利兵敗,頡利剛愎自用,責罰突利,突利被迫降唐!唐軍於貞觀四年滅東突厥,生擒頡利!其他的都不說了,垃 圾到家!最氣人的是"污滓流"加的對李世民心理活動描述的旁白,李世民的心理活動除他本人誰知道?它"污滓流"知道?在旁白的描述中,李世民對頡利心有畏懼,若無李靖的進言和突利的會盟,則對主動進  攻簡直沒信心!極其無恥!!!忍至今晚,忍無可忍,汗奸走狗,流毒天下!

  人之無恥,乃止於此!
人不能無恥到把屠殺自己父兄子女,姦淫母親妻女的野蠻人當成英明神武的先人崇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202

帖子

8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6
4
hero4444 發表於 2007-2-8 06:53 | 只看該作者
秦王李世民,文治武功,豈是如此怯懦無用之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57

帖子

3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2

積分
36
5
like200 發表於 2007-2-8 10:53 | 只看該作者
貞觀長歌>>---漢 奸戲!!!不明白現在到底怎麼了?整個宣傳機構都在極力篡改漢史,極力排擠漢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8

帖子

3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3
6
uchar 發表於 2007-2-8 12:59 | 只看該作者

下載了20多集,看了一半就全刪掉了

下載了20多集,看了一半就全刪掉了,感覺這部戲有點不倫不類,唐國強這次吃虧了,接了這樣的劇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1515

帖子

310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0
7
純爽 發表於 2007-2-8 13:07 | 只看該作者
謝謝提供,謝謝樓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10

主題

8362

帖子

3134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34
8
mm021 發表於 2007-2-8 15:40 | 只看該作者
原本我還覺得現在的中國人沒幾個能理解,盛唐時國人的心態了。也怪不得誰,元明清的統治,對中華文明的遺毒太深了。

現在看來,並不盡然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

主題

415

帖子

103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3
9
Bilin 發表於 2007-2-8 20:3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5: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