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兩岸打響「去中國化」攻防戰

[複製鏈接]

1394

主題

3354

帖子

2166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4

積分
216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釣貓魚 發表於 2007-2-6 11: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場針對「去中國化」的攻防戰,正在海峽兩岸展開

這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

2007年的第一個月,台灣當局在文教領域接連拋出一系列「去中國化」動作;而與此同時,大陸方面也在進一步推動台灣史的文獻整理和學術研究。

台歷史教科書再次「獨化」

從寒假結束后的下個學期開始,台灣新版高中歷史課本又變樣了。其中所謂「中國史」中過去慣用的「我國」「本國」「大陸」等用詞,已經全部改為「中國」。這是台教育主管部門繼將「台灣史」從「中國史」中生生割離出來后,又一次更具體的極端之舉。

而前不久,台行政機構還通過所謂「決議」,稱要修改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組織條例」,將故宮藏品說明中原有的「寶物來自『北平故宮』與『中央博物院』」等文字完全刪除。

台當局的這些小動作,即刻引起兩岸主流輿論的猛烈抨擊,大陸方面也隨即予以嚴正批駁。國台辦發言人楊毅在1月31日的記者會上,就直接剖析了台灣當局這些動作的政治用意,即想把台灣的教育變成「台獨」思想教育,要在故宮文物上「去中國化」。

事實上,陳水扁和民進黨在2000年上台之後,就持續推動「去中國化」:除了利用中小學教材、方言推廣政策和企業、機構「正名運動」等大做文章外,還大力支持「台獨」色彩濃厚的學術機構和學者,「編創」出脫離中國的所謂「台灣歷史」、「台灣本土文學」,企圖在「學術自由」的裝裱之下提高「去中國化」的聲勢,爭奪「台獨史觀」在由島內、兩岸乃至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從而在還不敢貿然推動「實質台獨」的情況下,完成偷雞摸狗式的「漸進台獨」。

書店裡的「對峙」

本報記者多次赴台採訪期間,在許多書店裡都能看到不少這樣的書籍:或者直白地表白著「台獨」訴求,多是一些「知名」的學者或政治人物所著;或者打著「台灣鄉土」、「台灣古迹」的招牌,以畫冊、繪本、口述歷史讀本等普及化的出版形式;還有一些則裝飾得更精緻,學術性似乎更強,涉及文學、方言學、史學等領域……這些所謂「台灣學」書籍,往往堆在書架的一個旮旯里,銷路並不好。

有趣的是,緊挨著這些「台灣學」讀本的,是島內學者和一些大陸學者所撰寫的有關台灣歷史的著作,數量要多得多。書店業者多將二者「對峙」地擺放在一起,儼然成為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一邊是偷偷摸摸、聲勢虛張,一邊是大義凜然、義正辭嚴。

縱觀整個書店乃至整個台灣書籍市場中,中國因素顯然更有聲勢,從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國文學史到中醫藥、中國書畫、中國戲曲、中國音樂,從李白、蘇軾到胡適、張愛玲,從陳映真、余華到易中天說三國。

大陸出手反制

針對台當局的頻繁挑釁,大陸方面也展開了一系列反制「去中國化」的動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力推動台灣史的文獻整理和學術研究。

今年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出席了「台灣文獻史料出版工程彙報座談會」。他指出,實施台灣文獻史料出版工程,是開展台灣問題研究的基礎性工作,不但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賈慶林在座談會上的講話,被台灣媒體理解為是「對加強台灣史料研究的政策性定位」。

「台灣文獻史料出版工程」是由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組織,中國第一、第二歷史檔案館和廈門大學等機構共同實施,由《明清宮藏台灣檔案彙編》《館藏民國台灣檔案彙編》《民間遺存台灣文獻選編》和《海外遺存台灣文獻選編》等四個項目構成,涵蓋明清兩代、民國時期約400年間的台灣文獻史料。其中部分檔案藏品是首次解密或解密后首次使用,學術、史料價值極高。整個工程總計550冊、30餘萬頁,已於2005年12月全面啟動,預計將在2008年完成出版。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隨  心  飛   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3: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