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無處不在的禪

[複製鏈接]

1294

主題

6625

帖子

8373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3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ujie_alex 發表於 2007-2-16 05: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7-02-08    無刃劍    天涯社區
************************************************************************

拈花即是佛

兩千多年前的一天, 釋迦牟尼佛到了晚年臨於涅磐之際,在靈山會上說法。可是這一次,佛卻沒有開口,只是拈起一朵花,而後沉默不語。百萬人天都不解其意,此刻惟獨佛的大弟子迦葉尊者,破顏微微一笑,於是佛說:我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實相無相,這個根本大法,今天就付予迦葉,希望你好好護持,使之流傳下去,勿令斷絕。

這就是禪宗史書上記載的禪的起源。

後來禪傳到中國,歷經震旦五祖,通過六祖慧能發揚光大,得以風行。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大師的開悟偈讓芸芸眾生如夢初醒,幡然頓悟。

禪是不需要表述的,禪不在於文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因此禪講究「見性」,關注內心。因指見月,得月忘指。禪是一種悟,一種覺。禪者是智者悟者、覺者行者。禪不僅在山廟寺殿、清燈黃卷里,更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飢來吃飯困來眠中。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禪無處不在。

大詩人蘇東坡文章才氣逼人,氣勢豪放,如大江東去,但他又是一位佛學高人。他有一首詩寫道:「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詩中禪意盎然。
  

平常心是道

塵世紛囂,萬類霜天競自由。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猜疑、爭鬥、戰爭,只要人活著,就得經歷佛教所謂的生、老、病、死、怨僧會、愛別離、求不得與五盛陰八苦。和大自然相比,人是很渺小的。兩千多年前,老子就說「上善若水」,又說「柔弱勝剛強」,指出人的一生應是順應自然的一生,這樣才會長久。「人定勝天」的提法其勢足矣,鼓鼓勁可以,但誰見過人真的能勝過天?歲月更替,花開花落,千千萬萬的人死去,天地還好好的。孔子在《論語》里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意思是說天地恆常,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輪轉,萬物滋生。

毛澤東在晚年的時候,內心陷入極端的孤獨,他的枕邊,堆滿了古代詩詞,而他吟詠最多的,卻是北朝庾信的《枯樹賦》:「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在大自然面前,偉大領袖同樣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無奈。

前無釋迦,后無彌勒。

弘一大師(李叔同)晚年為自己取了一個號叫「二一老人」,為什麼叫二一老人呢?意思是他享有兩個一,這兩個一取自兩句詩,一句是宋朝蘇東坡的「一事無成人漸老」,一句是清朝吳梅村的「一錢不值何消說」,這兩句詩弘一大師引以為知己,於是合二為一,為自己取了個號叫「二一老人」。學貫中西、才華橫溢的弘一大師晚年說自己一事無成、一錢不值,我們在搖頭太息中看到了弘一大師的清醒、睿智,看到了大師的一顆平常心。

   心平常,自非凡

在我上班的路上,要經過一家小五金店門口,這家五金店是一對老夫妻開的。每天早上,在腳步匆匆的早班族大軍里,這對老夫妻都在悠閑地打羽毛球。老人年齡大了,跑不動了,兩人慈愛地互望著對方,機械的揮著球拍。球象一隻受傷的小鳥,撲騰騰飛上去,又懶懶地落下來。我沒看見他們說過一句話,他們就這樣無聲地揮著拍,用心交流。有時下雨了,他們就把球拍靠在椅邊,坐在門口,老頭握著老伴的手,靜靜的坐著,看雨一滴滴落在腳邊,看五顏六色的傘一朵朵飄走……。這樣的場景常常讓我心生感動。老人一定有過驚心動魄的過去,有一段轟轟烈烈愛的經歷。所謂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相濡以沫走到今天,已不需要再說什麼,用心撫摩彼此的脈搏,慢慢地陪你到老。這就是禪意,平常心是道啊!

唐朝天台山高僧詩人寒山云:「秋到任他林葉落,春來從你樹開花,三界橫眠閑無事,明月清風是我家。」詩人澄明曠達的胸襟,讓人欣羨。

人的心境也是隨著年齡、閱歷而變化的。年輕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及至年長,人到中年,已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了老年,人生閱歷已很豐富,再回過頭來看,這時候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僧問趙州和尚,達摩祖師從西方來到中國究竟是為了什麼?

趙州和尚答:回歸自然。

一顆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佛教說的善心,除了一般意義上的善良善舉外,還有開悟后具有的慧根善緣。

人類降臨在世上,從茹毛飲血的猿猴時代,一步步走到今天高度發達的精神和物質文明時代,是與人們團結協作、相親相愛,互相吸取智慧的精釀分不開的。人類如果沒有博愛精神,人類如果缺乏善意,人與人之間沒有一棵菩提心,也不可能走到今天。古人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德國哲學家叔本華這樣形容行善的人:當人們行善後,他們所關注的東西便遍及四野,他們的心胸不免豁然開朗;當他們少打自身的如意算盤之後,為自己利益的那種煩惱不堪的操心盤算就在根本上被扼制了;因此,人們遂可以心緒寧靜、怡然自得,而這一切,都是善良的居心和問心無愧的良心所致;而利己主義者總覺得自己四面受敵、孓然孤立,他把希望都寄托在自己一人的安樂舒適上;行善的人卻生活在一個充滿善良友愛的世界中,他覺得這個世界中每一種安樂舒適的事情都是他自己的安樂舒適。

好經典的論譬,叔本華言之在理,此所謂「眾生離苦得樂,我在其中矣」!

偶爾做做好事、行行善舉,或者說滿足於堅持不做壞事,還難以達到上善之人。菩提心腸是要靠日積月累的內外兼修,心行一致,你心裡想到什麼,你眼裡就看到什麼,你下意識間就會做什麼。

蘇東坡與佛印高僧是好友,兩人常在一起打坐參禪。一次,蘇東坡問佛印:「大師看我像什麼?」佛印說:「居士像一尊佛。」佛印於是反問:「居士看我像什麼?」蘇東坡想作弄佛印,故意說:「大師像一堆牛糞。」說完哈哈大笑。自以為佔了上風的蘇東坡回家后把這個笑話告訴了妹妹蘇小妹,蘇小妹聽了后卻說,哥哥你輸了!禪宗的精髓是見心見性,心裡想的是什麼,眼裡看見的就是什麼;大師心裡想的是佛,所以他眼中的你就是佛,你心裡裝的是牛糞,所以你看大師才會是牛糞。蘇東坡聽后慚愧不已。

蘇東坡雖然精通佛學,但由此可見修行尚淺,所以才會鬧上面的笑話。有的人總抱怨這世上缺乏愛心,惡人橫行,眼裡看到的都是灰暗面,終日憤憤不平,鬱鬱寡歡。其實,這世上是陽光多一點,還是黑暗濃一點,都緣於你的心態。「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有善心的人,行走的腳步聲音聽起來都是音樂一樣悅耳。

《壇經》上說,回一念善,智慧即生。

當然,善還包括感恩、包容。同時,善舉不僅僅是富人的事,不是有錢人才需要行善,平頭老百姓只是管好自己的言行,不做壞事就得了。善是一股風,在我們心靈蕩漾,善行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一念之間。

我認識一個老太婆,孤寡一人,靠撿礦泉水瓶為生。一個礦泉水瓶可以賣5分錢,老人家運氣好時一天能撿20個。這天老人家卻把撿礦泉水瓶集纘的一百元錢捐給了她的鄰居——一個妻子長年纏綿病床,丈夫剛遇車禍,女兒又突染重疾的家庭。一百元錢,對老太婆是多麼的重要,老人家要奔波多少天、要撿多少個礦泉水瓶?可是老人說,她比我更可憐,至少我還能動。

老太婆不懂禪,但她卻是禪道的菩提使者。


快樂每一天

一日,雲門禪師召集座下弟子,垂詢悟道后的心得,弟子們無一個人能回答,於是雲門禪師自己代答道:「日日是好日。」

我們平常見面習慣問一句「你好嗎?」雖是普通的問候語,卻蘊涵著彼此深切的關心和惦記,希望對方每天都過得很好。但是,真的可能每天都好嗎?家庭矛盾、生活瑣事、工作煩惱、疾病災害等等,人生如意事十之一、二,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怎麼可能天天是好天呢?

其實,這些不好或者磨難從另一層意義去看,卻是好的。因為身體受了苦,或心理上受了打擊,但只要心態是平和安詳的,這些不好無非是對自己的又一種鍛煉罷了。那麼,不就是日日是好日了嗎?

世間萬象,枯榮寵辱,全在於心。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二僧見風吹幡動,一說「幡動」,一說「風動」,慧能禪師對二僧說:「幡沒有動,風沒有動,是你們的心在動。」

行走在鬧鬧嚷嚷、充滿無數誘惑的凡塵,我們隨時都可自問,你心動了嗎?

一次,一個朋友約我喝茶,其間不停地向我訴說他的煩惱。朋友剛離了婚,又因為小事和單位同事有點摩擦,感到心煩意亂,認為全世界都和他過不去。他說了一個多小時還滔滔不絕。我叫他把茶杯端起說話,他便兩隻手不停地輪換端杯繼續跟我說。半個小時過去了,他終於累了放下了茶杯。我說,你為什麼不把煩惱和茶杯一起放下來呢?我們生活在世上,每天都有不開心事,或多或少受到煩惱的侵擾。煩惱如同重物,手負重久了尚不能忍受,何況心呢?

學會放下,每一天行走的步伐就會輕鬆一點,你的心就快樂一點。
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 顧城

2

主題

157

帖子

5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6
沙發
buxing 發表於 2007-2-16 07:26 | 只看該作者

回歸自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9

主題

8866

帖子

208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人微言輕 才疏學淺

Rank: 4

積分
2082
3
老李 發表於 2007-2-17 11:06 | 只看該作者
無欲無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98

帖子

20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20
4
tklxy 發表於 2007-3-20 22:19 | 只看該作者
有感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3: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