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關於禪讓制度的一些看法

[複製鏈接]

40

主題

84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三貓兒 發表於 2007-2-16 09: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Ⅰ、大家天下
學界基本上都承認禪讓這種政權交替形式的存在,並認為堯舜禹時期實行的就是禪讓制度。
但本文所想指出的,是堯舜禹時期的政權交替形式並非後世所譽的「天下為公」的禪讓。為了有所區分,本文暫且把古時政權交替形式分為三類:
一、「天下為公」的禪讓繼承;
二、「大家天下」的氏族血統繼承;
三、「小家天下」的世襲繼承。
夏代以前的五帝和禹時期——而不僅僅是堯舜禹時期——實行的應該是第二種:「大家天下」制度。所謂「大家天下」是指政權在氏族部落血緣範圍內實現交替並制度化的一種政權交替形式。這就有別於讓與全天下人的禪讓和傳嫡長子的世襲。
《史記·五帝本紀》載: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
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是為帝堯。
虞舜者,名重華。……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史記·夏本紀》載:
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從顓頊到禹都被列為了黃帝苗裔,但他們並不像後世那樣是作為嫡長子來踐帝位的。《尚書·堯典》載:「帝曰:『明明揚側陋。』」《史記·五帝本紀》解釋這句話為「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這就是說踐帝位者必須是帝胄。但像舜這樣舉於布衣,也是後世不可想象的。而後世如兄終弟及等對嫡長制度的補充則有可能為這種「大家天下」制度的孑遺。
《史記·五帝本紀》載: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
這裡的所謂「國號」,應當是氏族的名稱。而「國號」的問題,下文將在「傳子之說」中有所涉及。
從有熊氏到有虞氏,政權是在黃帝部落的諸多「氏」中交替的,而這些「氏」是有血緣淵源的,這就保證了黃帝部落對整個酋邦的長期控制。
《史記·五帝本紀》載:
軒轅……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
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釉喚於涿鹿之野。
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
《淮南子·齊俗》載:
當舜之時,有苗不服,於是舜修政偃兵,執干戚而舞之。
可見黃帝部落是在不斷征伐的。通過對其他部落的征服而建立一個以黃帝部落為權力中心的酋邦。「組成這種部落聯合體的部落之間就不一定具有血緣淵源.」(1) 因此在酋邦中保持權力掌握在黃帝部落手中,血緣淵源就顯得相當重要了。
政權在眾多「氏」中更替,即使舜為布衣,但如為黃帝後裔,也可因賢能而踐帝位,則可踐帝位者的範圍較後世而言是相當廣泛了。但因為範圍還是限制在黃帝苗裔之間,所以稱之為「大家天下」。
而在黃帝部落僅是單個部落,而非統治一個酋邦時,可以認為此時是處於「天下為公」的禪讓時期,部落內部實行禪讓。

Ⅱ、傳子之說
從傳說的古史中的黃帝至今五千年,而自夏以降有約四千年。那麼五帝時代大約歷經千年之久,這是令人生疑的。這一個漫長的歷史年代絕不會僅存在過寥寥幾位帝王。
對此我提出了兩種解釋:
第一種,史有缺失。縱使在現代,普通人也難以把自宋以來千年中的所有帝王一一列出,就連列出一半大概也不可能。所以僅僅依靠口傳而保存下來的上古歷史,缺失了一部分是極有可能的,甚至可以說是肯定的。這千年中必然出現過眾多帝王,但最後只有幾位功績顯赫的帝王的名號得以留存下來。
如果我們只知道漢朝有漢高祖和漢武帝,那麼在我們向他人轉述漢史時,會很自然地在敘述漢高祖後接著講述漢武帝,而毫不在意地略去了二者之間幾位帝王數十年的歷史。所以上古歷史雖然缺失了很多,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仍然是連貫的歷史。
第二種,是我要重點討論的「傳子之說」。
《大戴禮記·五帝德》載:
宰我問於孔子曰:「昔者予聞諸榮伊,言黃帝三百年。」
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他的解釋不足信。如果認為五帝之稱非個人名號,而類於後世朝代名稱,就像夏商周一樣,如此就容易理解了。故稱「堯」,當為堯一代,以「堯」為國號,而第一位(或者最有功績的)帝王為放勛,陶唐氏人。其它亦然。
那麼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每一代中的繼承又是怎樣的呢?
《史記·五帝本紀》載:
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預薦禹於天。
這兩條記載似乎能給我們這樣的聯想:堯、舜是有傳給兒子的意圖的,只是因為子不肖而不得不傳給舜、禹。
從上文所載的黃帝部落的眾多戰爭中可以看出黃帝部落對整個酋邦的統治權是受到其它部落的挑戰的,或者與其爭奪統治權,或者企圖擺脫其統治。因此酋邦內有一個強有力的領袖將變得十分重要,他將使各個部落服從於黃帝部落的統治,而一旦叛亂髮生,他又將有能力鎮壓叛亂,維持酋邦不被分裂。所以帝位的繼承者應當在繼位前在酋邦中建立起威信,這樣才能在繼位后對酋邦實行有效的控制。如舜「攝天子之政」28年,而禹為17年。
如果帝子年幼或不肖,一旦即位,將有可能導致酋邦的分崩離析,這種後果是極為嚴重的。因此完成由傳賢到傳子的轉變,必然是黃帝部落對酋邦的控制力不斷加強和氏族部落間融合的不斷加深的結果。
「國外文化人類學的研究表明,世襲制早在游團階段就有發現,在酋邦階段更是廣泛存在。」(2)
顓頊、嚳的繼位並無提及先帝之子不肖,可以推測顓頊、嚳的時代也許還沒有出現傳子的習慣。再看堯、舜,子不肖則傳賢。正因為堯舜禹時期已有傳子傳統,所以舜、禹踐帝位是都不免要做一番辟帝子的儀式,「不得已」而為帝,這樣就可以看出古時政權交替形式的演變:
一、黃帝、顓頊、嚳時期,傳賢不傳子:
二、堯、舜時期傳子,子不肖則傳賢;
三、禹以後傳子不傳賢。
所以自啟始的「家天下」,只是這歷史漸變的必然。
作為帝子,終曰跟隨在帝王身旁,耳濡目染,又受帝王言傳身教,賢能應當高於同輩。當先王死後,其老臣已老,而帝子年青有為,自然常傳與帝子,曰久便成傳統。偶有子不肖或子幼,不可為帝,便傳與他氏賢能。所以傳子是相當自然的,但傳的是賢子,這與後世父死子繼的世襲制度只是表面上的一致,而有本質上的不同,仍可算入「大家天下」的範疇。不過傳子不傳賢的歷史趨勢已顯現出來了。世襲繼承已是歷史的必然。

Ⅲ、啟的繼位
  《史記·夏本紀》載:
  益之佐禹曰淺,天下未洽,諸侯皆去益而朝啟。
  但《史記·五帝本紀》載:
  益主虞,山澤辟。
  《史記·夏本紀》載:
  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
  可見益並非是「佐禹曰淺」而「諸侯皆去益而朝啟」的。
  《戰國策·燕王噲既立》載:
  啟與友黨攻益而奪之天下。
  古本《竹書紀年》載:
  益干啟位,啟殺之。
  《史記·夏本紀》載:
  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於甘。
看來啟有可能是經過了一番鬥爭才得以踐帝位的。而這一番鬥爭也許正是一場正統與非正統之戰。
  《國語·鄭語》載:
  嬴,伯翳之後也。……伯翳,能議百物以佐舜者也。
  《尚書·堯典》載:
  帝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 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
  所以「伯翳」與「益」應該是同一人,故秦應為益之後。
  《史記·封禪書》載:
  秦襄公既侯,居西陲,自以為主少暤之神……
  《說文解字》載:
  嬴,少暤氏之姓。
  少暤是屬於東夷部族的,那麼益自然也是東夷部族的。
  但《史記·秦本紀》又載: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
  這大約是受了《山海經·大荒東經》里「少昊孺帝顓頊於此」一話的影響。
  顯然如果東夷部族的益繼位成為酋邦首領,這就意味著黃帝部落對酋邦控制權的喪失。
  禹在薦益前曾薦皋陶。「皋」與「暤」音同,皋陶大約也是東夷部族的。可見此時部落間的融合已經較深了,以至禹敢大膽地把有功績的非黃帝部落成員作為繼承人。但這種想法也許是太超前了,以至在禹死後發生了中國歷史記載中的第一場成功的政變。
  也許正是啟代表的是正統的勢力,所以雖然在啟死後發生了「太康失國」事件,東夷部族的有窮氏首領羿代夏,但少康終於在有虞氏、斟灌氏、斟尋氏、有仍氏、有鬲氏等的支持下得以復國,繼續夏王朝的統治。
  為什麼在「太康失國」后或在「少康中興」后都沒有反對世襲的聲音呢?這或可佐證堯舜時期已有了傳子的傳統。
  說到這裡或者可以再回過頭來注意一下「少暤」此人。
  《左傳·昭公十七年》載:
  我高祖少暤摯之立也……
  這裡提到了「少暤摯」。我們會記得《史記·五帝本紀》中有「帝嚳……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的記載。而《山海經·大荒東經》所載「少昊孺帝顓頊」可能是帝系發生了混亂。
  如果說「少暤」的確就是「摯」,那麼所謂「不善」,也許就是因為他是屬於東夷部族的。而「弟放勛立」可能也是經過了一番鬥爭的。至於摯繼位的原因,由於史料不足,未能對此作推斷。但值得注意的是,《史記·五帝本紀》是本自《五帝德》和《帝系》的,但在後兩者中都沒有出現過摯的名字和事迹,可見《史記·五帝本紀》中的「摯」是另有所本的。但在許多典籍中似乎都沒有有關「摯」的記載,那麼是否可以認為:摯為帝嚳之子的說法並非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如果摯果真不是帝嚳之子,那麼他很可能就是東夷部族的少暤。這樣一來,堯的繼位便是黃帝部落重新奪回了對酋邦的控制權。

Ⅳ、史料真偽
《大戴禮記·帝系》載:
黃帝產……產高辛,是為帝嚳。帝嚳產放勛,是為帝堯。黃帝產……產高陽,是為帝顓頊。顓頊產……重華,是為帝舜。顓頊產……文命,是為禹。帝嚳……產後稷,……產契。
《離騷》載:
帝高陽之苗裔兮……
《漢書·高帝記》載:
漢帝本系,出自唐帝。
由是觀之,從顓頊到夏商周及秦漢,帝王均為黃帝苗裔了。這未免太巧合了。但如果按上文所說,黃帝並非僅個人名號,而為一氏甚至一族乃至整個酋邦之稱(經過時間的推演,其它部落被融合成為黃帝部落的一部分是必然的),那麼從廣義上說,所有人都可以溯祖至黃帝,正如我們現在自稱「炎黃子孫」一樣。可是為了求正統而故意炮製出一份世系出來的可能性卻並非沒有,而且還是非常大的。在完成這篇論文的過程中,我對所能找到的史料的懷疑就不曾中斷過。但一味地疑古,拋棄所有史料卻又與寫本文的初衷相左:用史料證明「大家天下」的存在。所以我試圖從這些可能虛妄的史料中找尋出它們所共同隱含的真實意義。
1、 層累歷史
  顧頡剛指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但不能因為《詩經》不言堯舜而否認堯舜傳說,也不能因為《尚書》不言黃帝而否認黃帝傳說。
  《史記·五帝本紀》載:
  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
  「黃帝四面」、「黃帝三百年」之類的話太不雅馴了,但孔子還能牽強解釋一下,而直言黃帝青面獠牙,大約孔子是解釋不了了,只有刪除。孔子未必刪詩三千,但刪此類怪力亂神,想必是不遺餘力的。至於「天命玄鳥」、「履大人跡」,也許因為已經深入人心,表明王受天命,或其它緣故而未遭刪減。禹前的傳說大約也是太不雅馴了,所以才一直不被提及。記錄傳說的典籍也許被塵封了起來,或者傳說只在民間流行。春秋時「天子失官,官學在四夷」,典籍流失,百家興起,發揚學說,不斷改造傳說為自己的學說服務。所以改造對象先是離禹最近的堯舜,不足以發揮時,再推及黃帝。如果這些傳說並不存在,那麼無法想象在論辯激烈的時代,一家臆造,無人詰難,反而風行諸子。官家典籍流散,各家所得不全,關於上古的描述自然也就零碎,再加上各家發揮,上古歷史就變得模糊甚至矛盾了,就連是否存在過傳統所說的「禪讓」也出現了分歧——《韓非子·說疑》載「舜偪堯,禹偪舜」,《史通·疑古》載「按《汲冢瑣語》云:『舜放堯於平陽。』」
  《韓非子·說疑》中提到:
  舜偪堯,禹偪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
  正是「天下譽之」的湯武革命,韓非子從「上法不上賢」的角度出發而加以否定。出於同樣的原因而否認堯舜禪讓是有可能的。
  古本《竹書紀年》載:
  益干啟位。
  很顯然,《竹書紀年》是「預定」了啟為帝位繼承者的。換言之,《竹書紀年》一書的觀點是支持世襲制度的,對於舜和禹的非世襲繼承持反對立場,因此自然會否認禪讓的存在。
  《史記·五帝本紀》中司馬遷說:「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可見這些傳說的確深入人心。雖然事迹各家所說不同,但史有其人大約是不錯的了。
2、 正統觀念
  《史記·三代世表》載:
  夫布衣匹夫安能無故而起王天下乎?
  正是這種觀念使帝系偽造的可能性變得非常大。按上文所引《帝系姓》、《離騷》及《漢書》,不但從顓頊到禹夏,而且商周和楚以及漢家都是黃帝苗裔。商周且不說,楚為諸侯,追溯及黃帝也未必不行,但漢的世系十分可疑。《史記》未載劉氏為堯后,而《漢書》竟明明白白地記錄了劉氏的來龍去脈,而且明言漢承堯運,很有五德循環的味道了,很像是有心人故意為之。王莽篡漢建新,編造《自本》,自言「托於皇初祖考黃帝之後,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這實在無法不讓人懷疑其居心。
  《史記·匈奴列傳》載: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晉書·慕容廆載記》載:
  慕容廆,鮮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
  《周書·帝紀》載:
  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
  少數民族竟也溯祖到炎黃,這顯然是受了華夏正統觀念的影響而故意作偽的.
  由此推之,上述帝系都有偽造的可能,都有懷疑的必要。
  但這種追求正統的觀念,正是這些史料所共同反映的一個現象。這種觀念並非是在一朝一夕間形成的,而是由來已久,可能在酋邦時期已經開始形成。
  作為向整個酋邦發號施令的黃帝部落,保持其領導地位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強調血緣關係,強調正統,酋邦中的「非我族類」是不能踐帝位的。
所以這些史料縱使偽造,但也反映了中國人自古以來根深蒂固的血緣觀念和正統觀念,也反過來說明了上古血統繼承的存在是有可能的。

  根據前文論述,可以基本認為「大家天下」是有可能真實存在過的。中國的古史資料殘缺不全,要恢復中國上古的真實面貌是很困難的。這裡所提出的「大家天下」概念,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歷史。要探究遙遠的中國上古歷史,還需要進行細緻深入的研究。

注 釋:
1、王和,《走出部落聯盟——讀謝維揚著〈中國早期國家〉》
2、王冠英,《中國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學術研討會紀要》

文章出處:http://yixiu.book.topzj.com/thread-18762-1-4.html

0

主題

131

帖子

26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6
沙發
ZT0609 發表於 2007-2-17 03:59 | 只看該作者
全是假的,胡說八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6: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