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說美國選舉由財團控制是明顯故意詆毀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7-2-1 10: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 美國的民主黨平均每次募捐都只有共和黨的1/2-2/3,一樣當選,說明靠錢並不是絕定性的。

2。美國禁止公司和銀行捐款,只能個人捐款。

3。美國限定了個人一年累計政治性捐款的上限。如果中國要進行有效的民主選舉也必須像美國那樣建立能跟蹤到每一筆錢去向的法律體系,並且規定上限,比如每人每年累計政治性捐款數量必須低於100元人民幣.這樣就排除了某些很富有的選民捐很多錢的情況.

4。美國限定個人一年累計給一個候選人的政治性捐款的上限更低。 如果中國要是施行民主制度就應該規定這個數目為30元以內,這樣就更加保證了在某些重要性的職位的選舉上,富人的影響更小。

5。美國的各黨選舉能獲勝的選區相當固定,宣傳不宣傳關係不大,老百姓的價值觀很穩定,雙方爭奪的主要就很少的幾個州,其他絕大部分州根本就幾乎沒有變化,這說明民意和宣傳的關係不大,完全在可以接受的範圍。

6。另外選舉需要多少錢呢?就說上次布希的總統選舉為例兩黨一共花了40億美元,總統是每四年一次,也就是每年10億,美國人口一共約3億,人均才3.5美元不到,這對於美國人均約3.5萬美元的GDP來講才佔萬分之一,這個數目高嗎?

7.美國的黨是開放的,任何人都能自由組黨,任何人都能去募捐選舉經費,所以說要能募捐來錢,靠的還是民眾的支持率。

8.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入退黨完全自由,沒有任何黨和黨外人員可以阻擋,也就是說美國的兩黨完全是兩群想法相近的人而已,根本不是什麼中國人理解的那種嚴密的組織。黨完全是一群政治積極分子而已。黨內推舉候選人也競爭激烈,就像在一群積極分子中進行較小範圍的選舉一樣,那種由某集團內定的說法完全站不住腳,因為它完全開放的,任何人都能參加。

9.為了排除干擾,美國甚至禁止任何人在政府和公司里談論選舉和捐款的事情,這類事情在美國是犯法行為。

10.美國選舉中「財團」這個詞的翻譯也有問題,這個詞本身僅僅指出錢的個人所參加的團體,並不是我們理解的富人俱樂部的意思,因為這些所謂的「財團」包括這樣的組織:比如各種類型的工會,伐木工人工會,汽車業工人工會,電氣工程師工會,教師聯盟,律師團體,小麥種植者組織,臨時工聯盟等等這些也都叫做「財團」,和是不是富人根本沒有關係,並且這些組織僅僅能夠號召大家捐款,不能組織捐款,更沒有對其成員的任何捐款強制性,不加解釋的翻譯為「財團」是某黨有意的歪曲和誤導。

11.美國不管如何花錢最終都要普通老百姓通過選票批准才可能當選,我們官僚不需要我們的選票批准,和皇帝制度一樣。至於這個皇帝花不花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中國的黨花費在對自己的宣傳上的費用遠遠高於美國的選舉,整個d控制的媒體全都是d的宣傳機器。

為了防止選舉時候的賄選:
1,選票必須本人到投票站去領取,填寫,投票,因為如果允許人代的話,就有可能賄選。  
2,在填寫的時候不允許除填寫人以外的人在場。
3,填寫完后選票必須摺疊,直到投到投票箱之前不允任何人在能看到選票的填寫結果。
沙發
fuck.日貨 發表於 2007-2-1 10:44 | 只看該作者
樓主終於發得好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主題

669

帖子

2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00
3
equilibrium 發表於 2007-2-1 11:4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202

帖子

8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6
4
hero4444 發表於 2007-2-1 12:25 | 只看該作者
選舉程序透明度和公正度高,值得學習。希望中國能在少於200年的建國時間內發展出適合自身的民主選舉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4

主題

645

帖子

16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0
5
zhiyuanjun 發表於 2007-2-1 13:54 | 只看該作者
財團控制媒體以控制輿論進而間接操縱選舉又怎麼說?看看主流媒體對伊戰和越戰報道的區別就可以知道了.參見以下鏈接:

海倫·托馬斯關於伊拉克戰爭的言論

  海倫·托馬斯質問了9任美國總統,

從肯尼迪到小布希。40多年來,美國人總能從總統記者招待會的現場直播中,看到她從前排站起來,盯著總統的眼睛發問。

  「你的提問可真尖銳。」在大街上或者機場,總有陌生人對她這樣說。

  一次,在回家的路上,計程車女司機轉過頭來說:「我一直在想你是誰。你不就是那個讓總統憎恨的女人嗎?」

  然而近些年來,這位白宮資格最老的女記者吃驚地發現,她和她過去的同事這種拷問總統的新聞傳統,在後「911」時代的美國似乎消失了。

  「(如今的)白宮記者們成了公眾的笑柄,人們想不通……這些記者們扔過去的全是軟綿綿的問題。」海倫痛心地表示。

  今年,這位有美國「新聞界第一夫人」之稱的白宮記者,推出了最新力作《民主的看門狗?——沒落中的華盛頓記者團及其如何失信於民》,毫不留情地拷問起美國媒體。

  她在新書中指出,「911」之後,面對美國政府的新聞操控,媒體沒能盡到保護公眾知情權的責任,「記者們缺乏勇氣和能力去揭穿白宮在日常新聞發布時兜售給他們的謊言,相反卻跟著白宮的調子跑」。

  「新聞工作者……是民主的看門狗。」她重申這一新聞傳統,而如今華盛頓的記者們,在她看來已經從「看門狗」變成了「哈巴狗」。

  她在書中痛斥,「媒體成了白宮的回聲筒」,面對誤導公眾或乾脆是假話的政府聲明,記者們「變成了速記員,而不再是拷問者」。

  海倫·托馬斯在新書中表達了她的失望:從聲稱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開始,到聲稱伊拉克與基地恐怖組織有聯繫,再到聲稱薩達姆威脅著美國國家安全,直至聲稱是為了幫助中東地區建立自由和民主,小布希政府給出的向伊拉克開戰的理由,幾乎沒有遭到媒體應有的質疑和挑戰。

  美國媒體就這樣「聽任白宮將國家引向戰爭」。甚至,兩家最有聲望的全國性報紙《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不停地擂響進攻伊拉克的戰鼓」,它們毫不懷疑地接受了所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說辭。

  而結果如何呢?「沒有武器。沒有與恐怖分子的聯繫。沒有(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政府)沒有道歉。沒有解釋。沒有自責。」

  「因為媒體的盲信,國家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海倫悲嘆道。
當這個女人走近時,總統們就會發抖

  事實上,
從2000年小布希上台時,海倫·托馬斯已經結束了她的白宮記者生涯,而成了赫斯特報系的專欄作家。她在2002年的一篇專欄文章中,毫不留情地把小布希形容為「皇帝總統」。她也從不諱言「小布希是美國有史以來最糟糕的總統」,並把他稱為「謊言家」。

  儘管海倫依舊參加總統的記者招待會,但她已被排除在提問名單之外。直到美國當地時間2006年3月21日,這位以拷問總統聞名的老牌記者,終於在三年來第一次得到了向現任總統發問的機會。

  「我的問題是,你為什麼那麼想開戰?從你踏進白宮的那刻開始……真正的原因是什麼?你說過不是因為石油,也不是因為以色列或其他,那麼到底是因為什麼?」海倫·托馬斯單刀直入問道。

  「……我並不想開戰,想當然地認定我想開戰,恰恰是錯誤的,海倫——」小布希回應。

  海倫打斷了總統的話:「所有的一切——」

  總統也立刻打斷了她:「請讓我說完——」

  海倫接著說:「我們聽到的所有的一切——」

  總統趕緊插話:「打斷一下,打斷一下,沒有總統想要戰爭……(大段的解釋)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在伊拉克——請讓我說完——」

  「他們並沒有對你和我們國家幹什麼呀。」海倫反駁。

  「對不起,請讓我說完,讓我說完。他們幹了!(阿富汗)塔利班為基地組織提供安全避難所,基地組織就是在那兒接受訓練——」

  「可我說的是伊拉克——」海倫又一次不客氣地打斷了總統。

  這個女人就是這樣在白宮新聞發布廳里向一屆又一屆美國總統發難。「不用懷疑,40多年來,當這個女人走近時,總統們就會發抖。她有刀子似的舌頭和利劍般的智慧。」《華盛頓郵報》這樣評價「新聞界第一夫人」。

  在海倫看來,向總統發問是她作為記者應有的權利。在自傳《白宮前沿》中,她寫道:「只有在民主制度下,記者才被允許質問他們的領導人。因為我們沒有英國式的議會制度,督促政府官員向人民負責,解釋他們的所作所為和政策,這份職責落到了記者肩頭。」

  在她的新書《民主的看門狗?》中,她進一步寫道,「多年來,我總有機會質問這個國家最有權力的公僕——美國總統。我承認,對這個職位我抱有敬畏,可並不是對佔據這一職位的那個人」,因為,「我們的職責不是去敬仰一個領導人多麼德高望重,而是不時地把他們擱到聚光燈下,看看他們是否有負民眾信賴。」

  我的血管里流淌著的是印刷機的油墨

  新世紀以來美國媒體的表現讓她失望。海倫·托馬斯在新書中禁不住追述往事:「並非出於懷舊,而是出於深切的憂慮。我相信,新聞的黃金時代是在20世紀。」

  儘管那個時代,通訊社的記者們為了尋找一部電話向編輯部口述一條新聞,常常需要跑好幾個街區。如今的新聞採集技術先進多了,然而在海倫看來,在這個擁有各種數字設備、衛星電視和網際網路路的時代里,對新聞媒體而言,「有些至關緊要的東西卻失落了」。

  正是在那個年代里,12歲的海倫便宣布,長大后要當記者。「我斷定我的血管里流淌著的是印刷機的油墨。」她在自傳中寫道。

  敘利亞移民托馬斯家9個孩子中的老七,在22歲大學畢業后決定,除了這個國家的政治心臟華盛頓外,哪兒都不去。她借口探望堂姐留在了華盛頓。她的家人絲毫沒想到,在後來的日子裡,他們能從電視里聽到歷任總統親切地稱呼她「海倫」,看到她的名字變成鉛字印在報紙上。

  最初,她在華盛頓一家當地報紙打雜。報社裡的電傳打字機咔嗒咔嗒地吐出來自世界各地的電訊稿,一聽到鈴響五下,海倫便跑去取下稿子,飛奔著遞給編輯。

  後來,她被合眾社僱用。在那裡,她跑司法部、郵政局、聯邦傳播委員會等許多部門,每天在賓西法尼亞大道上往返於各部門的新聞發布會,小到某處一段50英尺的鐵軌被挪動,大到FBI打擊團伙犯罪。

  1960年,肯尼迪當選總統。40歲的海倫調入合眾社白宮記者站,開始了她一生的事業——白宮報道。

  在白宮記者團中,海倫幾乎總是第一個上班,最後一個下班。早上6點,她就到白宮開始工作,喝一杯咖啡,瀏覽最新的新聞,等著每天早上白宮新聞發言人的「吹風會」。

  許多次,她半夜三更接到編輯部電話,然後衝出公寓,跳上計程車,直奔白宮。

  幾十年裡,她總是隨時隨地出現在總統身邊。美國廣播公司的《傳記》節目,把她稱作「總統胳膊肘旁的固定裝置」。

  肯尼迪總統說,海倫會是個「好姑娘」,「如果她扔掉手裡的筆和採訪本的話」。

  「據我計算,海倫已在這裡工作了一萬個早晨,用掉了幾千個筆記本,幾千支圓珠筆,幾千杯咖啡。」柯林頓總統在1998年白宮記者團的一次宴會上致詞時這樣說。

  起初,海倫一般寫寫肯尼迪兒子、小女兒的寵物等等。她甚至採訪過第一夫人給寶寶買尿布的商店。一次,半夜三點,海倫給當時的白宮新聞發言人塞林格打電話,向他核實,肯尼迪女兒卡蘿琳的一隻小倉鼠是不是死了。

  「難道你讓我現在給卡蘿琳打電話嗎,或者打給傑基(第一夫人傑奎琳的昵稱),或者打給總統?」塞林格把電話掛了。

  不過很快,這位「白宮育嬰及寵物專家」在華盛頓政壇佔據了一席舞台。

  此前,白宮女記者不允許參加白宮的記者招待會。一次,海倫向肯尼迪抗議:「如果我們不能參加,你也不應該參加。」肯尼迪表示同意。於是,專寫「尿布細節」的女記者們,從此闖進了男記者的領地。

  並且,在這塊「領地」中,海倫贏得了一種「特權」:她總是以一句「謝謝你,總統先生」來結束總統記者招待會。每當海倫說完這句話時,其他記者的提問便戛然而止,除非總統本人願意延長問答。她是第一個獲得這種「特權」的女性。

  許多年裡,海倫總是第一個或第二個向總統發問的白宮記者。1975年,她被推選為白宮記者團團長。
沒有人了解每天要面對記者回答世界上各種問題的那種恐怖

  如果沒有「胖子」普萊斯,
也許就不會有被朋友們開玩笑稱為「總統折磨者」的海倫·托馬斯。

  1896年,《華盛頓星報》這位記者被他的編輯安排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前往白宮,挖掘新聞。編輯明知當時的總統克里夫蘭非常討厭記者,想藉此排擠掉「胖子」。

  「胖子」當然採訪不到總統,但他老是守在白宮外,詢問每一個從白宮中走出來、與總統交談過的人士,藉此竟然搞到許多獨家內幕新聞。到了 1900年,大批記者被派往白宮的門口或周圍街道上遊盪,總統麥金利便任命一名助手每天向這些記者發布一次新聞簡報。等到西奧多·羅斯福就任總統時,一個陰雨的日子,他看到一群記者像落湯雞一樣擠在白宮外的樹下,便請他們到白宮避雨。

  從此,記者們就再也請不出去了。西奧多·羅斯福將他書房隔壁的一間休息室划作記者室,不久國會撥款在白宮修建了正式的記者辦公室。

  正是在這間辦公室,海倫·托馬斯開始了她的白宮報道生涯。「我駐守白宮報道白宮的時間比任何一個記者都長。」海倫說。

  她見證了9任白宮主人的寒暑風雲。每位她曾報道過的總統,都不能迴避自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起延續至今的一項儀式——總統記者招待會。

  「每次參加總統記者招待會,我從未失去敬畏感,因為我將向合眾國的總統發問——我希望彬彬有禮,但必要的話,也得讓他如坐針氈。」海倫在《白宮前沿》中寫道。

  「只有當他面對新聞媒體,總統才不得不對民眾作出解釋,沒有其他公開場合可以就當天的議題向總統發難。」

  不過,在海倫駐守白宮的幾十年裡,總統們「最壞把記者當成敵人,最好也得當成刺兒」。

  每次當她第一個站起來提問時,總會看到總統們不同的肢體語言:「卡特的畏縮」、「里根的低頭」以及老布希的「哦不!不要海倫!」

  站到白宮新聞發布廳的講台上時,肯尼迪可能已經讓助手們「事先幫他預測好了90%的記者提問」;尼克松已經瀏覽過各種文件摘要,「一副勝券在握的樣子」;卡特手邊也許已經備好了所有的事實和數據;里根則可能「緊張得像參加論文答辯一樣」,即使在戴維營休假也不忘「臨陣磨槍」。

  在海倫的印象中,每當里根面露難色,估計便是遇到了事先沒有準備的問題。

  每次參加黃金時間現場直播的記者招待會,這位白宮記者團團長就戴上兩隻手錶,以便把時間準確地控制在30分鐘。時間一到,她就站起來說:「謝謝你,總統先生。」

  一次,里根在記者招待會上遭遇到尖銳問題的「轟炸」,閃爍其詞地應對了25分鐘后,汗津津地掃了一眼海倫,眼神似乎在問:「可以結束了嗎?」海倫對了對錶,然後搖搖頭。「短短5分鐘里,總統竟然受制於我。」海倫說。

  「白宮新聞發布廳有時也會像法庭」。比如水門事件中的尼克松;伊朗人質危機中的卡特;「伊朗門」中的里根;還有性醜聞中的柯林頓。「就像一個證人同時被來自60個不友善的檢察官的質問狂轟濫炸」。

  尼克松總統一直定期召開記者招待會,直至水門事件中記者們的提問變得令他無法忍受。一度,他連續5個月沒開一場記者招待會,但他的新聞發言人茲格勒仍得每天回答記者的問題,「最終受不了這份苦差」,這位發言人躲了起來。

  而當里根被「伊朗門」事件及健康問題糾纏不清時,當時的新聞發言人斯比克斯有一次實在招架不住,一聲不吭,新聞發布會中途便逃回了辦公室。

  白宮在任最長的新聞發言人馬林·菲茲沃特曾說:「沒有人了解每天要面對記者回答世界上各種問題的那種恐怖。」

  在菲茲沃特看來,每天早上到白宮上班時,看見海倫坐在他的辦公室外,「可不是件快活的事」。

  可是,海倫在她書中寫道:「如果你要討人喜歡,就不要入這行(當記者)。」

  1974年,正值尼克松被水門事件搞得狼狽不堪時,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總統特意在會前祝賀海倫成為合眾國際社駐白宮記者站站長:「真是了不起,你是有史以來擔此重任的首位女性。」

  海倫有些不好意思地輕聲說了句「謝謝」。接下來,尼克松第一個點名提問的就是她。「我真希望能表達我的感激,可我是帶著尖銳問題來的。」海倫回憶。

  事實是,海倫後來的報道援引了時任司法部部長之妻瑪莎·米切爾的話,最早提出:「總統應該引咎辭職。」

  權力會試圖管理新聞,但它們並不總能成功

  白宮新聞發布廳台上與台下的較量,被海倫·托馬斯稱為「捉迷藏遊戲」。

  「我根本不信會有一個政府不想管理、掌控,或說策劃新聞。白宮總是想把總統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這再自然不過,任何一個政府都希望記者把它發布的新聞當做福音,不加任何質疑。」

  不過,「政府可以宣傳它的立場,而記者的職責是發掘真相。」在新書中,海倫寫道。

  從海倫報道的第一位總統肯尼迪時代開始,出現了一個詞語:「新聞管理」。雖然在新書中,海倫對小布希政府的新聞管理做法大加鞭撻,但她同時指出,這種做法並非小布希的發明,而是「從合眾國建立起就開始了」。

  比如,林肯總統的助手會將他的照片潤色一下:把脖子縮短一些,把臉上的疤痕抹去;而患有小兒麻痹症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從來都不讓攝影師拍他坐在輪椅上的照片。

  雖然各屆總統在新聞管理上各有高招,《民主的看門狗?》一書還是歸納出一些通用招數。最簡單的,是讓記者遠離新聞事件。

  白宮有時會用取消某些優待權來要挾記者,比如取消記者乘坐總統專機隨總統出行的權利。有時白宮還會向記者的老闆或上司告狀。不過優秀的老闆或上司一般非常禮貌地聽完,然後核對事實,如果記者沒有出錯,便會站在記者一邊。

  林登·約翰遜總統經常會讓他的新聞發言人,打電話到報社抱怨他不喜歡的報道,因為「至少可以讓這些雜種知道我對他們的看法」。海倫也記不清多少次聽到這位總統抱怨:「你們都有憲法第一修正案(賦予的權利),好像它是對付總統的專用武器似的。」

  也有時,白宮只向記者告知部分事實,或者故意泄漏一些利好消息,要麼乾脆不準職員向媒體透露一點消息。

  當然,白宮還可以決定什麼時候召開或不召開新聞發布會。約翰遜在黃金時段的新聞發布會上一般只宣布好消息,「埋葬」壞消息。

  有的總統試圖跟他喜歡的記者保持良好的私人關係,不過,他卻很難跟所有記者保持良好關係。有時,這種「私人關係」甚至會給記者帶來負面影響。比如一位跟約翰遜私交不錯的專欄記者,發現過去的許多讀者紛紛離他而去。

  海倫報道過的每一位總統都曾試圖「管理新聞」:肯尼迪曾故意製造「好新聞」;約翰遜對寫了尖銳報道的記者採取冷落態度;而尼克松政府甚至會偷聽那些「刺兒頭」記者的電話;至於里根,一個非常著名的姿勢,就是用手攏住耳朵,假裝聽不見記者提問;老布希在海灣戰爭中,要求有關戰爭的報道都要經五角大樓過濾。

  柯林頓上任伊始,就在記者辦公室通往新聞發言人辦公室的走廊上,豎起禁行標誌,並把新聞發布廳和發言人辦公室中間的門關上。海倫認為,記者不能因此進出發言人辦公室,這本身就是新聞。在幾次新聞簡報會上,她大聲抱怨,其他記者也從旁幫襯,很快,禁行標誌就收了起來,門也打開了。

  海倫發現,新總統上任伊始,一般和記者總有一段「蜜月期」,但很快,「一旦總統和他的政府開始制定一些可供公開討論和批評的政策時,新聞管理就開始了」。

  「權力會試圖管理新聞,但它們並不總能成功。」海倫在新書中寫道。因為,總有人會「泄漏消息」。事實上,她報道過的每一位總統,都或多或少地被爆出的醜聞所糾纏。

  海倫認為,「水門事件可能是最好的明證,說明記者們的反新聞管理是有效的。」《華盛頓郵報》兩名年輕記者持續不斷的揭露報道,最終導致尼克松下台。

  在白宮的最後日子裡,尼克松沮喪到了極點。他請人把住了白宮記者辦公室的門,保證他在白宮最後一次散步不用再應付記者。

  「這是他最後的新聞管理。」海倫說。
在海倫看來,
上述所有總統中,小布希政府對新聞的管理無疑是最嚴厲的。這位總統與她報道過的其他8位總統最大的不同是,「將新聞管理變成了徹底的政府宣傳」。

  在書中,她批評小布希在公共場合演講時,只挑選意見與他一致的人群當觀眾,觀點不同人士或者抗議者被排除在外。

  她批評小布希的新聞發言人,簡直就是「只知鸚鵡學舌的機器人」。「即使明知是胡說八道,也不敢有一絲偏離」,總是照本宣科,無論記者提什麼問題,他「永遠在同一頁講稿上打轉」。

  「批評政府弄不好就被看作『不愛國』。」海倫寫道。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前國務卿科林·鮑威爾和前國家安全顧問賴斯曾給有線電視網打電話,警告他們不要播放本·拉丹的錄像帶。「在我看來,兩位都越位了,濫用了他們的權力。」

  這屆政府「剝奪了媒體和民眾的知情權」,海倫寫道。她重申:「沒有知情的民眾,就沒有民主。」

  這位86歲的老記者,憑著她60多年的從業經驗,在書中大聲質問:「沒有畏懼、不帶好惡去尋找真相,美國的新聞人已經忘了嗎?」

  走過那段「新聞黃金時代」的這位老人,對今天的媒體表示憂慮。隨著「鉛字變成聲音,新聞趨向娛樂」,兩者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她質疑,掌控了新聞媒體的通用電氣、維亞康姆、迪斯尼等大公司「究竟多大程度上關心媒體的自由」。她抱怨,媒體老闆們更多屈服於利潤的壓力。她指出當下記者的職業道德在衰敗。

  「媒體的公信力在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地遭到各界質疑。」她說。

  她引用威廉·道格拉斯法官的話,呼籲道:「在我們的憲政體系內,新聞媒體佔據了優先地位,不是為了大賺其錢……而是為了實現公眾的知情權。」

  在所有這些令她憂慮的變化中,她最感到困擾的是向伊拉克開戰前「溜須拍馬的新聞媒體」。

  她在書中引用合眾國際社一位老記者特德·斯坦納德的話:「如果看門狗、獵犬和鬥牛犬都變種成了哈巴狗、懶狗和黃狗(美語中指卑鄙的人),國家就會有麻煩。」

  最後,她引用林肯的名言:「讓人民了解事實,國家就會安全。」

  再也沒有像原先那樣追著總統跑,把一個個問題扔過去的情景了

  「我懷念那個時代。」這位老人說。

  那時,記者們可以近距離接觸到總統及其家人,與總統和白宮官員展開真正的交談。記者們會被約翰遜總統邀請到白宮樓上的家庭生活區共進午餐,或者與他一起到牧場騎馬。海倫可以一邊被蚊蟲叮咬,一邊觀看卡特總統與記者們打壘球。記者們還能在白宮碰到肯尼迪3歲的女兒卡蘿琳,問她:「你爸爸在哪兒?」卡蘿琳回答:「他正光著腳丫在樓上發獃。」

  「在那些日子裡,我們如此接近一位活生生的總統,看著他的一舉一動。」海倫寫道。她跟以前的白宮記者們說起來,大家都感嘆,再也回不到從前的那些歲月了:杜魯門總統在晨曦中散步,一群記者和攝影師如影隨行。

  總統和第一夫人們,「並非心甘情願地忍受」這群被肯尼迪稱為「轟轟作響的獸群」的記者團,但最終都不得不習慣他們的「貼身監視」,並對他們「容忍有加」。不像現在「總統越來越難以接近」,尤其是「911」之後,記者們常常被用繩子遠遠地攔著。「再也沒有像原先那樣追著總統跑,把一個個問題扔過去」的情景了。

  海倫曾向那些總統扔過去的無數尖銳問題,「幾乎都得到了總統們的諒解」。

  1992年,在老布希與柯林頓的總統競選辯論中,年逾古稀的海倫,穿一身大紅套裝,用她那些犀利的問題,輪流拷問兩位總統候選人。

  「我所知道的每一位總統,對她都懷有一種尊敬。」白宮老牌記者薩姆·唐納森說。

  「幾乎沒有一天,我不得不問問助手們:『海倫正在寫什麼?』」1984年海倫·托馬斯獲得美國全國新聞俱樂部「第四權力獎」時,里根在賀詞中說,「你不僅是一個優秀的、受尊敬的專業人士,你也已經成為美國總統的一部分。」

  而在1995年,「新聞界第一夫人」75歲生日這天,當政的柯林頓總統送給她的生日禮物是,為時15分鐘的獨家專訪。

  柯林頓親自捧起生日蛋糕,讓這位拷問過他無數次的女記者吹生日蠟燭。海倫吹了兩口氣,柯林頓幫她吹了第三口氣,合力把蠟燭吹滅。

  這位總統還舉起海倫的錄音機,對準她,開玩笑地對她進行了反採訪:「托馬斯小姐,這麼多年來,你聽著這麼多位總統閃爍其詞,語焉不詳……你是怎麼忍下來的?」

  白宮裡另一次「反串」記者角色的是第一夫人帕特·尼克松。當51歲的海倫終於摘下「嫁給工作的女人」這一外號,與65歲的美聯社駐白宮記者道格·康奈爾訂婚後,帕特搶先向記者團宣布了這一消息。第一夫人笑得合不攏嘴,說:「我終於搶在海倫之前發布了獨家新聞。」

  1998年,白宮記者團設立了海倫·托馬斯終身成就獎,海倫成了第一位獲獎者。

  白宮似乎終於把她「刪除」了

  2000年5月,海倫在柯林頓的記者招待會上說了最後一次「謝謝你,總統先生」,隨後從合眾國際社辭職,結束了40年的白宮記者生涯。

  在此歲月里,她目睹了每任總統的榮耀,也看到過他們的黯然。在老布希預料自己將敗給柯林頓的那個大選日,記者們一起陪著老布希去購物。海倫看見,這位總統買了釣魚竿和鄉村音樂的CD,「像一位即將退休的人」。在柯林頓母親去世時,她也目睹了他巨大的悲痛。

  1973年,在尼克松的4名高級助手因水門事件辭職的那天晚上,海倫碰到了總統。他聳著背,臉色灰白。

  「晚上好,總統先生。」海倫說,「祝你走運。」

  尼克松感激地抓起她的手:「我知道我們的宗教信仰不同,但你能為我祈禱嗎?」

  「我會的,總統先生。」海倫說。

  她在自傳中回憶,並深深被這出悲劇打動了。雖然「我常說我從不在總統身上浪費同情,他們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她還是為這位總統祈禱了,也為她的國家祈禱。

  如今,這位女記者再也不用每天清晨到白宮上班,喝杯咖啡,構思那些尖銳問題了。

  白宮似乎終於把她「刪除」了。就像1980年她去採訪卸任后的卡特,總統急不可待地向她顯擺新電腦,演示電腦的各種功能。然後,他把海倫的名字敲了進去,看著她,咧嘴笑了:「現在看好了,我甚至能把你刪除掉。」說著,他摁起鍵盤,「海倫·托馬斯」一字一字在屏幕上消失了。

  真的消失了嗎?

  直到今天,這位老太太還在,並且不時地還要去「折磨」一下白宮。

  2005年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她質問發言人:「你說我們進入阿富汗和伊拉克是受了邀請。你能否更正一下這種對美國歷史不可思議的歪曲——」

  她又追問:「我們是不是在入侵這些國家?」

  發言人打斷了她,趕緊點名另一記者提下一個問題。海倫驀然感到了惆悵:夥同其他白宮記者對站在講台上的人「群起而攻之」的歲月,一去不復返了。如今白宮新聞發布廳里的這些記者,再也不是以前那幫記者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72

主題

3463

帖子

187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4

積分
1873
6
愛華 發表於 2007-2-1 14:17 | 只看該作者
哈哈!雖然美國對政治捐獻有很多限制。但這並不影響財團對政治的影響。

比如不許公司捐獻。但公司可以作政治廣告去幫忙選舉。老江去美國訪問,波音就掏錢在華爾街日報作整版的廣告。因為它害怕中美鬧僵,影響它的生意。

兩黨還可以靠成立各種所謂非營利組織作後援,他們可以接受捐獻,也可以買政治廣告來幫助競選。

美國的新聞媒體背後都有財團的影子。比如NBC的背後就是微軟。各種報導的傾向性在美國的媒體中是常見的。這種報導沒有限制。

還有的不會算捐獻吧。我記得美國對個人的政治捐獻的限制是2000刀。但競選拉錢的時候,和競選人吃頓飯,門票10000。算不算捐獻?完全合法。

美國的安然事件中德主角就是給布希拉贊助費的得力人士。案子還沒有判,他在他的豪華住宅里得心臟病死了。這件事好像就不了了之了。上千億的損失,很多人一生得積蓄就這麼完蛋了。

美國的政治捐獻已經為很多人所病垢。但兩黨都在這麼作。很難成立法案阻止。共和黨幹得比較過分點(代表很多大財團嘛)。
一個需要謠言作為論據的論點是沒有說服力的。 一個經常被謠言攻擊的人應該是偉人。 一個經常散布謠言的人絕對是道德低下的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72

主題

3463

帖子

187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4

積分
1873
7
愛華 發表於 2007-2-1 14:42 | 只看該作者
http://www.opensecrets.org/orgs/list.asp?order=A

這裡有些公司和組織的政治捐獻的數據。
一個需要謠言作為論據的論點是沒有說服力的。 一個經常被謠言攻擊的人應該是偉人。 一個經常散布謠言的人絕對是道德低下的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236

帖子

4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2

積分
49
8
dullard 發表於 2007-2-1 20:16 | 只看該作者
看來LZ沒辦法自圓其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fuck.日貨 發表於 2007-2-1 22:01 | 只看該作者
抵制日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72

主題

3463

帖子

187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4

積分
1873
10
愛華 發表於 2007-2-1 22:47 | 只看該作者
美國政治上的事情,很多看似簡單。其實比我們憑空想象的要複雜。美國的政治贊助總額數據是龐大的。這點是沒法否認的。但確實佔美國的經濟總量比例比較小。但這正是美國的各種勢力要捐獻的原因。因為相對成本低,經濟回報高。

美國總統選舉后,總統會按照你拉的贊助的多少來論功行賞。對個人來說,就是當官。對財團、財閥來說,就是利益傾斜。

美國政治人物和財團、財閥、組織的關係非常和諧。比如布希。你現在是很難找到證據說他接受行賄的。他現在也確實不會把別人的一分錢都往自己的腰包里塞。但一旦他不當總統了,他就會財源滾滾。很大一部分就是來源於財團、財閥的回報。看看他幫那些石油公司賺得錢就知道了。那些經濟回報會完全合法。因為他不會「白拿」,他可以當個不用上班、不用做事的顧問什麼的。還可以邀請演講。美國的有身份的政治人物演講是很高的。我聽過紐約前市長朱尼安力的演講。報紙說邀請費用是50萬美金。講了40多分鐘。演講也沒有什麼新意。

去看看柯林頓就知道。由於不斷的官司。特別是那些性醜聞官司。柯林頓在下台前欠債上千萬美金。有些人還成立救援會。為他募捐錢來COVER那些官司的費用。其實都是操淡心。現在的柯林頓可是一個大富翁了。

總統是這樣。其他政治人物也差不多。美國官員下台後很少窮的。

[ 本帖最後由 愛華 於 2007-2-1 22:49 編輯 ]
一個需要謠言作為論據的論點是沒有說服力的。 一個經常被謠言攻擊的人應該是偉人。 一個經常散布謠言的人絕對是道德低下的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72

主題

3463

帖子

187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4

積分
1873
11
愛華 發表於 2007-2-1 23:27 | 只看該作者
上次布希的總統選舉為例兩黨一共花了40億美元


不知這個數據的準確性。事實上總統侯選人自己承認花的錢只有幾個億。如果上面的數據準確,更說明很大經費來自那些隱性、旁門左道的捐獻。
一個需要謠言作為論據的論點是沒有說服力的。 一個經常被謠言攻擊的人應該是偉人。 一個經常散布謠言的人絕對是道德低下的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12
Hanxin 發表於 2007-2-2 00:18 | 只看該作者
獨裁也好、民主也吧,
開明、隱性,都不是問題的關鍵,
對於一個國家,他的國民生活幸福,
社會和諧,才是最重要的。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10

主題

8362

帖子

3134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34
13
mm021 發表於 2007-2-2 01:20 | 只看該作者
扯遠啦,有得選和沒得選,這本身差別很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4

主題

645

帖子

16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0
14
zhiyuanjun 發表於 2007-2-2 01:37 | 只看該作者
回14樓hanxin版主

"獨裁也好、民主也吧,
開明、隱性,都不是問題的關鍵,
對於一個國家,他的國民生活幸福,
社會和諧,才是最重要的。"

按這樣的標準的國家,要到北歐去找----當然,由於天氣的關係,該國國民是否感覺生活幸福另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主題

774

帖子

15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9
15
maba 發表於 2007-2-2 04:59 | 只看該作者

美國的猶太勢力是如何影響美國對外政策的?

不管誰當選,都死撐以色列。柯林頓剛想讓以巴和好,就被猶太人先搞臭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1: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