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可以樹立大國新風範

[複製鏈接]

506

主題

1329

帖子

708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0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fkfnew 發表於 2007-2-1 15: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 吳俊剛
聯合早報

  1月20日,兩則分別發生在台海兩岸的新聞同時見報,相映成趣。中國據說發射了一顆衛星殺手,通過發射衛星,再從衛星發射飛彈,摧毀一顆老化的氣象衛星。北京好幾天後才證實,消息卻早已震驚西方世界。與此同時,台灣立法院則發生了「飛鞋」鬧劇。

  一個是太空飛彈,一個是法院「飛鞋」,兩者本來毫不相干,但在李濤主持的「2100全民開講」節目中,卻被聯繫起來。台灣立法院在辯論中央選舉委員會組織法草案時,引發了藍綠衝突,混亂中,民進黨的一名女立委王淑慧竟然脫下腳上的鞋子,丟向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差點擊中王的臉部。綠營立委過後還把這雙鞋稱為「民主之鞋」。真是民主民主,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話說,在電視節目上,主持人提到大陸的殺手衛星,並說人家是發飛彈,我們是放「飛鞋」時,出席的藍綠立委原本互相指責,馬上一致槍口對外,說大陸是把資源用在錯誤的地方。我想,很多觀眾看了這樣的「劇情」,心裡一定暗笑。

  的確,從上個世紀60年代試爆原子彈,到如今的發射太空船、試射衛星殺手,從台灣政客的角度看,都可以說是錯用資源的做法。那麼,台灣向美國購買現代化軍備,向法國購買軍艦,大概也是錯用資源了。

  

美國相信中國將成為地區霸主

    

  若從國際關係,尤其是大國關係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做法肯定不是錯用資源,而是一個大國崛起之必需。沒有足夠的經濟、軍事、科技實力,大國又將如何崛起和真正扮演大國的角色?而從中國大陸的角度看,沒有足夠的國力和軍力(當然包括先進武器),又怎能阻嚇台獨?

  西方世界震動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到目前為止,太空幾乎是美國獨霸的「地盤」,也只有美國和前蘇聯掌握了衛星殺手的科技。現在多來了一個「匹敵者」,美國自是心中不安。美、英、日、歐、澳等國快速做出反應,紛紛表示異議,其中一個理由是這麼做會使衛星碎片散布太空,危害其他運行中的和平用途衛星。這當然是合理的。但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最擔心的,應該不是這個,而是中國的科技力量。這一來,中國似乎又向成為美國的主要對手的角色靠近一步了。這也許就是美國學者心目中大國政治中的「宿命」或發展「規律」。

在《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一書中,主張所謂進攻性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的作者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就指出,鑒於中國勢力的日益增長,它最終會在亞洲提出自己版本的「門羅主義」,挑戰美國在亞洲的力量存在。
  中國現在一直強調要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和周邊國家建立友好合作關係等等,作者認為,那是因為現在中國還不夠強大才這麼做,將來它強大了,一定會控制這些國家,限制它們的發展。「它幾乎肯定會用經濟實力建立起強大的軍事機器,而且出於合理的戰略原因,它一定會尋求地區霸權,就像19世紀美國在西半球所做的那樣。」「……中國會針對美國發展自己的門羅主義。正如美國向遙遠的大國表明它們不能干涉西半球,中國也將表明美國介入亞洲是不可接受的。」

  作者一再強調的是,「富強的中國,不會是一個維護現狀的大國,而會是個決心要獲取地區霸權的雄心勃勃的國家。這不是因為富裕的中國就會有不良動機,而是因為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使其生存幾率最大化的最好方法,是成為本地區的霸主。儘管中國肯定希望成為東北亞的霸主,但美國顯然不願意讓這種情況發生。」 

  米爾斯海默毫不諱言,美國就是說一套做一套的,因為,美國的政治文化深處是自由主義,但在國際上卻往往根據現實主義行事。像這樣的「推己及人」方式,凸顯了美國外交現實主義的思想定式。既然美國如此,中國將來也必然如此。

 

衛星殺手增加美國人的疑慮

 

  儘管作者是從學理上來進行論述和推理,未必就是在為美國的鷹派張目,但是卻為他們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由此也就引申出「中國威脅論」。中國的崛起因而是逃不過大國崛起的發展「規律」,是必然會朝著「霸道」前進的。有了這樣的理論背景,要美國人相信中國永遠不稱霸,當然是很困難的事。

  因此,中國發射衛星殺手,肯定要增加美國人的疑慮,也給「中國威脅論」提供了又一個新的論據。老實說,如果大國崛起真的必定要走上「霸道」,那不只美國心裡不安,中國的亞洲鄰國更加不安。日本不用說,印度也顯得有些煩躁了。但對其他各個小國來說,它們也無可奈何,只能尋求區域的勢力均衡,以圖自保。因為,只有勢力均衡才能確保潛在的霸主無法稱霸。或者,當區域霸主出現時,確保中立,不受欺凌或納入其「勢力範圍」。

  歷史上,中國曾經是具有強大勢力和影響力的大國,清朝末年,它沒落了,現在它又看到了重新崛起的歷史機遇。中國人要崛起的決心顯然是堅定的,但是,相信中國的精英也了解到,世界已經變了。要成就一個大國,除了經濟實力,軍力也不可或缺,但中國如果變成一個霸主,它必將失掉鄰國的信賴和友誼。  

反之,如果中國即便完成了崛起的過程,卻能言行一致,絕不稱霸,在國際上以德服人,推行「王道」,促進和諧大同,那它必能深得人心,甚至還能樹立一種新的泱泱大國風範,更多地發揮其軟力量,協助弱小鄰邦,維護區域和平。在這方面,中國其實也不需套用約瑟夫·奈的軟力量(或稱軟權力)理論。在歷史上,中國就有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有過典章制度等文化的輸出與傳播,對周邊國家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這些都是約瑟夫·奈定義中的軟力量。
  

中國軟力量仍有待加強

    

  不過,老實說,當前的中國,軟力量其實並不深厚。不錯,中國已經是經濟大國,也奠定了軍事大國的地位,但我們還沒看到文化中國的成型。論文化吸引力、意識形態以及各種典章制度,對周邊國家並沒有太大的魅力。政治制度就更不用說了。目前來講,「和風」、「韓流」都顯得更加強勁。

  當今中國的吸引力,基本上還只停留在經濟層面,同各國的交往,主要就是經貿關係,是一種以利為基礎的交往。就以同亞細安的關係而言,不管是十加一,十加三,基本上就是經貿聯繫。所謂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絕,人際關係如此,國際關係也然。因此,中國要和平崛起,還得大力充實自己的軟力量,復興中華文明,這與經濟發展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肯定也需要更加漫長的時間。除了發展軟力量,我想,中國也有必要突破經濟層面,以和平共處原則為基礎,同亞細安等周邊國家發展其他層次的合作聯繫,包括建立區域安全機制。

  今日中國的崛起,可以說是拜經濟全球化之賜,也得益於現在的各種主要國際制度,確保區域與國際環境的和平穩定,對中國本身的繼續發展至關重要,也符合其他國家的利益,因此,它應該維護現有制度而增益之,使到更多其他發展中國家也能像它一樣受惠。它應該樹立和平發展的榜樣,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使和平發展成為世界之大潮。它可以促成一種新的區域合作模式,不必把亞洲當作自己的後院,非得和美國爭霸不可。在中華文明走向復興的基礎上,中國是有條件樹立以和為本的大國政治與外交新風範的。

·作者是《聯合早報》評論員
愛江山,更愛美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5: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