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擺脫西學對國學的束縛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4-14 20: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擺脫西學對國學的束縛
  



  當前一些國人對傳統文化(如中醫)予以否定,源於一個邏輯,即中國傳統文化不是科學。可見,「科學」一詞在中國社會已經佔據神聖地位,「不科學」就等於對一種價值觀念判處死刑。然而,這「科學不科學」是根據西方工業文化的價值觀來決定的,東方農業科學文化根本沒有發言權。這就是一種莫大的文明歧視現象。

  四千年前中國農民唱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反映出東方農業文明高度的科學精神。1637年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本農業、手工業科技書籍。中國對科技的開發是一種農業文明的「科學」文化,是以「天地之大德曰生」為中心的、生生不息的和諧發展旋律,不對大自然進行破壞。

  印度大詩人泰戈爾1924年在中國講演時說了:中國的科學是對「萬物旋律」的掌握,不同於西方科學從實驗室中獲取的那種科學方式。1941年泰戈爾逝世之前,寫了一篇《文明的危機》,說「西方心理潛在的」暴力精神正在「褻瀆人的精神」。

  泰戈爾所說的「褻瀆人的精神」的西方工業科學文化,從19世紀開始就在中國「耀武揚威」。近代以來的中國現代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向西方工業科學文化學習。現代中國的科學框架也是基本上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構建的。這個框架本身就可能會對中國的農業科學文化形成歧視。

  歸納起來,西方工業科學文化和東方農業科學文化有三大不同。第一,前者著眼於「突破」、「征服」、「壓倒」,後者著眼於「新生」、「共榮」、「和諧」。第二,前者把「物」和「器」看得高「人」一等,後者以「人」為本。第三,前者專制、歧視、推翻,後者提倡平等、包容。比如,積累了幾千年臨床經驗與智慧的中醫在一百多年來始終沒有從西方「科學」文化的壓迫下徹底翻身,雖然中國各地也有了一些「中醫學」研究,但「針灸」被肯定為一種科技的時間並不是很久,「人蔘」的醫療作用至今沒有全盤肯定。

  英文「scientism/科學主義」一字就是批判這種拿「科學」來壓倒一切其他文化的潮流,西方很多知識分子對將西方科學奉為至尊的做法十分反感,因此用「-ism」來譏諷它。奇怪的是:這種反感在中國並不強烈,在中國學術討論中,很少有對「科學主義」進行嚴厲批判的。西方學術中有「科學的哲學」,卻沒有「哲學的科學」。這是因為如果全球學術界都把古代哲學論述視為「科學」的話,那就長了東方文明的志氣而滅了西方文明的威風了。西方知識分子當然不願這樣做,因為這樣做了,西方文明就失去「奇貨可居」的優勢了。中國知識分子為何不這樣做呢?那些「科學」水平不高的「國學」家可能沒有能力,但那些「科學」水平高的「科學家」卻不是沒能力,而是害怕自己既得利益受損。

  如何把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結合,印度科學家們卻做得比較好。第一,許多印度科學家都是相當虔誠的印度教徒,他們雖走進無神論的科學實驗室工作,卻沒有忘記東方傳統。他們的精神世界中,宗教和科學並不衝突。第二,許多印度科學家都參加到由辯喜和奧羅賓多等印度大思想家提倡的印度教現代化思潮中來,使得許多印度傳統哲學思想得到科學的解釋,特別是「瑜伽」,經過印度學者的理論發揮,現在已經被公認為「科學」的一部分,成為美國航天訓練的項目之一。

  我們要發展「國學」就要深入發掘中國農業科學文化中的含金量,把它展現出來,用它來擺脫西方工業科學文化對中國文明的束縛,要為已經被西方科學判了「不科學」死罪的中國文化財產翻案。要做到這些,應該先推翻西方學術對國學的「壓迫」,應該開放既定的「科學」的概念領域。如果西方科學史書能把蘇格拉底、柏拉圖等思想家的觀念都容納進去,我們更應該把老子、孔子、莊子、孟子等人當作「科學」先驅來探討。明確「科學」文化的兩條路線,擺脫西方工業科學文化的干擾,真正地實現中西結合,中國的發展才能走上一條獨立自主的道路。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1

主題

19

帖子

48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8
沙發
m505 發表於 2007-4-18 23:49 | 只看該作者
王國維在<<觀堂別集>>里認為,中學和西學是"盛則俱盛,衰則俱衰",
現在是國亡而天下未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4

帖子

3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3
3
色色色111 發表於 2007-4-21 17:02 | 只看該作者
謝謝樓主分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1 11: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