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韓寒看「八零后」問題

[複製鏈接]

1932

主題

2065

帖子

200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00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迷死佛陀 發表於 2007-1-31 14: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八零后」的浮出水面,其實正是市場經濟下的特殊的文化形態正在趨於完成的標誌

  文/張頤武

  最近,高調復出的王朔以老前輩的身份對於「八零后」進行了尖刻的嘲弄,在網上和紙媒中引發了讚美和回擊的熱浪。王朔的指責其實是饒有興味的,因為他可謂市場經濟下的大眾文化的先導,今天由他來說這個問題當然是會引起大家的關切。其實現在大家接受「八零后」的空間很大程度上是他當年開創的。今天他自然看著一些小孩的寫作鬧得滿城風雨多少有點居高臨下地看不入眼。而他和韓寒的惺惺相惜,自然也有兩個人在邊緣批判消費文化主流的意味。

  今天青少年的所謂「八零后」文化已經做大了,雖然在我們的一般的認識里算不上文化的主流,但卻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大眾文化的主流。王朔的批評其實是對於今天的「八零后」太沒有深刻的衝擊力而不滿,韓寒對於他的見解的認同似乎也在這一方面。

  這種不滿其實促使我們去認識「八零后」的文化。在今天新的文化空間中為「八零后」文化定位其實才是最重要的。這一代人的長處和問題,都和中國市場經濟的日漸成熟有關,他們也是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的鏈條的一部分。他們的文化形態,一方面是市場經濟和消費導向的社會環境在建構自身的文化想象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青少年的消費能力和生產能力的展現。他們在中國歷史上最豐裕的一個時期成長,從未經歷過匱乏的時代壓力。他們又是獨生子女,受到了家庭和社會的最大的關愛。同時信息革命帶來的網際網路時代與全球化帶來的新的眼界,讓他們有遠比上幾代人見多識廣的視野。市場經濟帶來的選擇性,也帶來了中國和平崛起時代告別民族「悲情」和歷史重負,昂揚樂觀地面對未來的可能性。這些其實都為今天青少年的獨特的文化性格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在我看來,這一代人的文化有強烈的個體性,同時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無論在奇幻文學中,還是在表現他們自己的青春期焦慮的作品中都展現得淋漓盡致。這裡當然既有正面的因素,也有負面的因素;既有面對未來的積極的可能性,也有明顯的問題和缺點容易受到批評。這其實呈現了新的消費為主導的市場化趨勢的文化方面的走向。它的積極面在於充分展現個體的創造力,有一種新的開闊的視野來看待事物;消極面也難免出現許多人批評的一些問題。這恰恰是消費導向文化的複雜性的表現,也牽涉到如何辯證地分析消費文化的意義的問題。正像美國文學研究者蔣道超所指出的:「我們到底如何看待美國20世紀興起的消費文化固然很複雜。但有一點是很明確的,即它確實影響了美國幾代人的成長,它確實刺激了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美國的消費文化不僅使美國經濟騰飛為世界強國,而且使美國文化走向了世界。」美國的情況當然不能簡單類比於中國,但消費文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方面,其意義遠比簡單地否定要複雜和豐富得多則是沒有疑問的。

  我以為,其實「八零后」的「青少年文化」的出現,正是市場經濟在社會和經濟領域中通過前幾代人的奮鬥得到了完成之後在文化上的要求的體現,其實正是前幾代人的奮鬥為這種文化的出現準備了歷史條件。「八零后」的浮出水面其實正是市場經濟下的特殊的文化形態正在趨於完成的標誌。當然20世紀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的文化財富,但隨著歷史的變化,文化方面的具體的變化也不可避免。如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日常生活往往沒有那種劇烈的變革時代或者計劃經濟下以生產為中心的文化的那種戲劇性,往往顯得相當平淡。於是「八零后」的文化則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尋找一種超越「平庸性」的空間。如韓寒等人的「戲劇性」的作為其實就有這樣的表徵。

  所以韓寒自己批判「八零后」,卻又是「八零后」的代表,看起來矛盾,其實是合乎邏輯的,這說明他的行為方式走得比一般的「八零后」年輕人遠一些。一般的「八零后」年輕人只有想一想的浪漫的、超脫的行為,但韓寒就有機會去實現,這讓他成了「八零后」的代表。而代表的意思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與眾不同。所以,看看韓寒那些蔑視文壇的話,還真有點王朔當年的影子。那些話當然本身未必就準確。王朔對於知識分子的輕視也未必就沒有以偏概全。但我們可以看到王朔和韓寒其實由於比較具有邊緣性的和難以模仿的一面而成了大眾文化的「前衛」。這裡的批評其實是大眾文化自己的邊緣對於大眾文化的「主流」的批評。

  「八零后」文化的存在有其在社會上的基礎。目前的社會一面期望青少年努力學習,壓抑慾望以適應未來市場經濟的嚴酷的競爭,另一面卻又期望青少年能夠在一種享受和消費的氛圍中成為擴大需求和消費的主力。這種矛盾性有其利益和價值上的內在邏輯性,也不是我們憑感情的好惡和理論的分析就可以化解的。在文化精神上和王朔可以說一脈相承的韓寒的批評恰恰提示我們這種「八零后」文化的複雜性。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08: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