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魚與熊掌可以兼得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1-29 00: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魚與熊掌可以兼得  
斯泰芬尼·庫茨 著

  吳萬偉 譯

  作者簡介:斯泰芬尼·庫茨(Stephanie Coontz),著有《婚姻歷史:愛情如何征服婚姻》(Marriage, A History: How Love Conquered Marriage),在華盛頓州奧林匹亞市常綠州立大學(Evergreen State College in Olympia, Wash)任教。

  長久以來,女人往往被告知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千百年來的傳統智慧說女性取得成功的代價就是忍受孤獨。現代的評論家們也不甘落後,2002年經濟學家惠勒特(Sylvia Ann Hewlett)說「女人越成功,結婚生子的可能性就越小。」去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莫林·多德(Maureen Dowd)聲稱美國患上了職業女性失去丈夫和孩子的流行病。」因為男人仍然不願意與受過良好教育的,特彆強悍的女人建立平等的關係。在20世紀70年代初,由於女性上大學、從事專業工作的機會大增,情況確實如此。獲得學士或者博士學位的婦女確實比教育程度低的姐妹失去夫人地位的可能性更大。

  但是對於1960年後出生的女性,這個歷史模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到了1980年代,根據經濟學家埃萊娜·羅斯(Elaina Rose)的說法,獲得博士學位的女性或相當水平的女性比高中畢業的女性結婚的可能性更低。不過,從那以後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遭到「婚姻懲罰」的可能性一直下降,到了2000年這種懲罰已經完全消失了。如今,擁有大學學位或者更高水平的婦女比教育程度低賺錢能力差的女性結婚的可能性更大。

  教育程度高的女性現在像教育程度低的女性一樣願意生孩子,而且更容易生合法婚姻內的孩子。與此同時,經濟上成功的女性是少數民族女性中增長最快的部分,如果她們不結婚,仍然選擇生孩子。最近出版的兩本新書的標題總結了女性不得不融合的兩個機會,並在個人和職業生活中尋求平衡。由克里斯蒂·威爾蘭(Christine B. Whelan)寫的《為什麼聰明的男人和聰明的女人結婚?》(Why Smart Men Marry Smart Women),和由羅珊娜·赫茨(Rosanna Hertz)寫的《被動選單身,主動做媽媽》(Single by Chance, Mothers by Choice)

  威爾蘭的書目標針對她稱為未婚女強人群體(SWANS-- Strong Women Achievers, No Spouse)。威爾蘭調查了1629個在25歲到40歲之間的成功男女,發現幾乎一半的女性回答說擔心她們在事業上的成功會成為愛情路上的障礙。威爾蘭進一步證實男人越來越願意和同等地位的女性結婚,多數男人不再對教育和事業上成功的女性感到威脅。

  其中一個調查是對第二組的成功人士進行一系列採訪,以研究結果為基礎寫成一本書。本來能夠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吸引人們注意力的書由於大量的廢話弄得內容模糊不堪。威爾蘭的書沒有回答標題提出的問題,即為什麼聰明的男人和聰明的女人結婚?也沒有探索教育程度低的男女結婚前景降低的原因。收入低,受教育程度差的男人在當今任何地方的婚姻市場上都是前景最糟糕的,這就說明把婚姻革命看作是女性問題是個錯誤。男人比女人更多描述結婚是他們理想的生活方式。仍然單身的男人比他們的女性同胞在感情上更加痛苦。

  雖然如此,該書通過反擊過時的男女關係模式而有助於關於婚姻問題的文化討論。威爾蘭的調查證實了羅薩琳·巴內特(Rosalind Barnett)和卡萊爾·里弗斯(Caryl Rivers)在2004年出版的書《同樣的差別》(Same Difference)中詳細說明的觀點。那就是在教育和收入分配的中上層人群里,男女希望他們的關係更加密切,而不是更加疏遠。

  威爾蘭的統計數據給每個人帶來鼓舞。她解釋說,職業女性雖然推遲婚姻,但是在30多歲或者40多歲的時候結婚的機會仍然很大。她引用了三個社會學家進行的研究,該研究發現和從前不同,全職工作的妻子離婚的風險反而比較低。對於結婚太晚不能生孩子的女性來說,她的研究發現許多女性相信她們仍然可以擁有讓人滿意的生活。對於沒有結婚卻有孩子的女性來說,她指出這種情況現在是一種時尚。她調查的對象中有一半的人說她們考慮如果找不到合適的男人就單獨養育一個孩子。

  《被動選單身,主動做媽媽》就是討論做出這種決定的女性的問題。本書根據對65個中產階級女性的深度訪談寫成。赫茨的書回顧了女性是如何首次決定不結婚生孩子的,要不要孩子,如果要,是選擇名人捐助的精子,還是選擇匿名捐助者的精子。她探索了這些女性如何回答孩子有關生身父親的問題,以及如何讓男人進入孩子的生活里來。

  赫茨採訪的多數異性戀女性都是「不情願的革命者」,「她們本來希望找到男人,但是她們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即使獨自養育孩子也不願意失去當母親的權利。」另一方面,她採訪的同性戀女性則故意挑戰當母親必須依賴異性性關係的事實。當然,任何一種女性都不是輕易做出這個決定的。她們在這樣做之前都先要徵得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她們也都得對付孩子渴望見到父親和了解父親家庭的難題。和有些俗套的觀念相反,這些女性往往盡很大的努力讓男人進入孩子的生活。赫茨描述她們是則怎麼處理這些棘手問題的,讓她們坦率地說出她們的尷尬,快樂和苦惱。

  本文無法證明赫茨在這本精彩的書里描繪的複雜狀況,包括女性處理她們的決定帶來的意外後果時的不同方法。確實,她的故事中的細節和變化比她的理論分析更吸引人。在威爾蘭沒有能用連貫的分析結合她的數據和建議的地方,赫茨過分努力要讓其材料納入整個的女性主義社會學框架體系中來。諸如「強迫性生育」(compulsory motherhood)的概念就不能抓住她的對象描述的複雜決定過程。術語「父權制」(patriarchy)好像對描述這些女性面臨的額外選擇或者持續限制的混亂局面沒有多大幫助。當然,男性特權仍然存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強化男性主導地位的既不是法律也不是大眾輿論。享受單身自由,經濟上又寬裕的女性自己孩子,不怕經濟負擔,不用擔心社會譴責確實是對從前父權制的反叛。

  我也質疑赫茨的觀點「母子二人組合」(mother-child dyad)是未來家庭模式的革命。四年後,她的採訪對象幾乎都說兩人組合的關係過分親密了。有些人添了孩子,還有些人添了個丈夫。

  女性為主的家庭可能存在下去,接受它們的合法性非常重要。但是,給予女性在個人和職業生活中新選擇的社會變化同樣為父親進入家庭提供了新的機會,和以往相比更加平等。這樣的發展同樣是受歡迎的,同樣是革命性的。因為女同性戀者和異性戀女性成功地不用男性參與就可以養育孩子的新的可能性。

  (譯自:「Having It All」by Stephanie Coontz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 ... R2006112201801.html

  本文評價的兩本書:

  《為什麼聰明的男人和聰明的女人結婚?》(Why Smart Men Marry Smart Women)

  By Christine B. Whelan

  Simon & Schuster. 239 pp. $24

  《碰巧單身,選擇生育》(Single by Chance, Mothers by Choice: How Women are Choosing Parenthood without Marriage and Creating the New American Family)

  By Rosanna Hertz

  Oxford Univ. 273 pp. $26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02: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