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人為何誤讀世界:盲目愛國民族情緒偏激?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7-1-23 20: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7年01月23日13:01   國際先驅導報 




愛國不需要「額外教育」。盲目對比韓國人的「愛國」,往往就是誤讀的開始。
  相關報道:中國人誤讀的世界

  誤讀一:伊朗人恨死美國  

  誤讀二:韓國人愛國不買日貨

  誤讀三:以色列對中國充滿感恩

  誤讀四:印度遠落後於中國

  誤讀五:俄羅斯與老美對著干  

【編者按】

《國際先驅導報》2007年第一期推出的封面報道「中國人誤讀的世界」面世后,紙媒、網路、電視、廣播等眾多傳播媒介紛紛跟進轉載,「中國誤讀世界」成為讀者和網友們熱烈探討的話題之一。

站在中國的視角表達中國立場,前提就是對世界客觀與理性的認知。從這個意義上說,無意的誤讀需儘力避免,刻意的誤導則不可原諒。《國際先驅導報》今天推出第二組系列報道,希望通過進一步的思考,找到「誤讀」的根源,尋求以更清醒和冷靜的視角探索世界的真實



本報1月5日的封面報道《中國人誤讀的世界》發表后,在傳媒和網路上引起了巨大反響。



「誤讀現象」成媒體熱評話題


一個看起來並不遙遠的話題,卻在公眾和媒體上形成了火爆的討論熱潮,既在意料之中,同時也令人略感驚詫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曉德發自北京 上百家境內外媒體轉載,數以千計的網友跟帖留言,無數的評論進行深入探討和思考,自《國際先驅導報》1月5日新年第一期「封面報道」《中國人誤讀的世界》發表之後半個月內,在輿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鳳凰衛視、《南方都市報》、騰訊網、《華西都市報》、韓國《朝鮮日報》等眾多媒體紛紛跟進,或全文轉載,或連續配發評論,或組織專題訪談探討「誤讀現象」。

一個看起來並不遙遠的話題,卻如「蝴蝶效應」一般在公眾和媒體上形成火爆的討論熱潮,既在意料之中,同時也令我們略感驚詫。逆向的換位思考必然會在某種程度上讓已經形成「誤讀定式」的讀者一時感到無法接受,而在熱議背後,媒體人和很多民間評論對此話題冷靜的思考,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也反映了讀者和業界對究竟應該如何認知世界的嚴肅思考。


「尖刻反倒能讓大家更平和」


在《國際先驅導報》的《中國人誤讀的世界》一組報道中,列舉了五種最常見的「誤讀現象」:「伊朗人恨死美國」「韓國人愛國不買日貨」「印度遠落後於中國」「俄羅斯與老美對著干」「以色列對中國充滿感恩」,並對其進行梳理和剖析。

「有時候我們國內的某些雜誌或者報紙,總是樂於提供一些符合大眾心理預期的國際報道,例如『中國的實力讓人震驚』之類的,這種迎合讀者的信息選擇,其實是在以外國的資料培育讀者的偏見,對讀者的意識以及國民的心態並無真正的促進。」《南方都市報》時評版第一時間在「推薦」欄目摘要轉載了《中國人誤讀的世界》系列文章,該報評論部編輯林濤告訴《國際先驅導報》,選擇一些逆反大眾心態的事實,雖然看似尖刻,卻反而能促進大家平和客觀地看待世界和自己。

在林濤看來,無論是外國人看中國還是中國人看外國,都是以對方為參照物來進行自我認識和自我觀察。「我們『推薦』欄目設立的目的本身就是為了拓寬視野,提供多種觀點和參照系以供讀者進行獨立思考,《國際先驅導報》的文章非常符合我們欄目的初衷。」林濤說。


理性熱議「誤讀現象」


通過搜索引擎輸入「誤讀,中國,世界」三個關鍵詞,此前清一色的「世界誤讀中國」搜索結果已經悄悄地發生了變化,有關「中國誤讀世界」的討論正在網上迅速發酵。

「這也是一種平衡。」一位國際問題專家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作為國人來說,過去一味地強調世界對中國的誤讀,「幾乎成了竇娥或祥林嫂」,而進行換位思考其實不只是為了「換位」本身,更可以讓人們保持適當的冷靜。

一些報紙就此展開的評論印證了專家的判斷。「打開國門這麼多年,信息時代這麼多年,網際網路興起這麼多年,可笑的偏見居然仍然普遍甚至根深蒂固,這現象讓人不得不反省。」《南方都市報》在轉載翌日發表的一篇評論中如是寫道。

而《新京報》和《燕趙都市報》則更多地把視野放到了未來。「只要中國越來越對外開放......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就會越來越完整、真實、準確。」相比《新京報》的樂觀,《燕趙都市報》的評論看起來更多地充滿了憂患,「如何以一個更為客觀準確的角度理解世界、以及向世界推介我們自己,是我們迄今仍然沒能解決太好的問題。在全球化時代,這將成為我們競爭的重大缺陷。」


媒體應該更有作為


韓國《朝鮮日報》在轉載《國際先驅導報》「誤讀」的一組報道時,將報道中有關韓國的部分做了突出處理。「我還沒看到《導報》,但卻在韓國看到了自己寫的文章。」《國際先驅導報》首爾特約撰稿人元濤對此深感「吃驚」。

很多人在探討「為何誤讀」的同時,都沒忘記媒體在其中起到的特殊作用。網路時代,如何給公眾提供有價值的而且是負責任的信息,其實是考量媒體的一個重要方面。

某網站新聞中心總監對此有著特別的理解。「因為信息傳播不對稱,以及大家接受的文化等各方面教育不同,在看待外界的時候必然會帶有一定的偏見和誤解。」這種偏見和誤讀並不可怕,只是在誤讀面前,「媒體該做的工作就很重要,因為媒體就是要以追求真實為己任,《國際先驅導報》在這方面確實進行了一次很好的嘗試。」

誤讀原因一·哈哈鏡:偏激的民族情緒易讓人誤讀


「你看人家韓國人多愛國,我們……」這樣的句式表達,往往就是誤讀的開始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元濤發自首爾 讀《國際先驅導報》這組文章,我是從中受益的。此前,的確模模糊糊地以為,伊朗人提起美國來,真是個個恨得咬牙切齒、血脈賁張。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流動自由度相當大的時代,媒體不是只有一家兩家,聲音日漸紛繁多樣,了解事實真相的機會並不十分匱乏。可是,每個人都會受時間、精力、經歷以及手段的制約,我們最終接受信息的渠道可能還是有限的,誤讀的發生當然就在所難免了。


愛國不需「額外教育」


對我而言,來韓國之前,透過國內媒體形成的一個強烈印象是,1997年金融危機時,韓國人踴躍捐獻金子。其隱約的結論就是,韓國最後克服危機,全靠這種愛國熱情。可是,實地接觸過一些韓國人,如大學教授、藍領勞工、公司職員、大學生,每當我熱切地提及這件事時,他們的反應都很漠然。「聽說過,因為媒體有報道。」但是他們真的很漠然,並不認為那是什麼值得激動的事情。

而問及如何克服當年的危機,他們提供的一個事實是:當時韓國有很多大企業不得不賣給了外國公司,比如韓寶、大農、起亞等等,其中,雙龍賣給了中國上海汽車集團。把企業賣給外國,這好像不是什麼能激起愛國熱情的事,但聽到這樣冷冰冰的事實之後,我依然認為捐金子的情懷是寶貴的,只不過再不會把它看得重要到足以左右國家生死存亡的地步。

在韓國一家門戶網站做的調查中,有67.8%的人不希望生在韓國,而希望生在其他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瑞典等。依據這條消息,我們是不是又可以反過來說韓國人根本不愛國?如果沒有了解事物的全貌,就好比用哈哈鏡看世界,一會兒是圓,一會兒又變成方的了。

愛國,其實是指熱愛以家鄉為代表的那塊土地,和那塊土地上的人們,以及那種母語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人愛美國,韓國人愛韓國,中國人愛中國,在情感的強烈程度上,基本上沒有差別。因為愛國,更多是一種文化本能,並不需要額外教育。「你看人家韓國人多愛國,我們……」這樣的句式表達,往往就是誤讀的開始。


「抵制日貨」不必扯上別人


我知道還有很多人罵韓國人,因為他們拖欠中國人的工資。拖欠工資這件事情是屬實的,因為哪個國家都會有壞蛋,中國不良企業主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也不少。但我在韓國採訪過一些被拖欠者,其中至少有一大半是非法居留。

合法勞動者被拖欠工資,有相應的法律救濟渠道,如果你非法居留了,就沒有辦法利用這些法律救濟的機會了。因此,自己違法在先,然後被壞蛋趁機欺榨,你能說自己一點責任都沒有嗎?而且,拖欠中國人工資的是韓國人,無償幫助中國人討要工資的也有韓國人,我就見過很多這種義務的支援團體,他們自掏腰包四處奔走,免費為中國人打官司。因此,在認識和評價這件事時,我們應該把這兩方面都看到,才更容易了解一個真實的韓國,以減少誤讀的機會。

而可能還有另一種情況比較可怕,那就是主動要求誤讀,「堅決地堅持誤讀」。如果有人提供了足以改變其誤讀的事實真相,他反而會氣急敗壞。這可能是因為,這種誤讀是有好處的,就是令他舒服,正如一旦沉迷在美夢裡就不希望被人吵醒一樣。

有一種比較典型的態度是這樣的:「不管你說什麼,我就認定了,韓國人比我們還恨日本人,因此,我們痛罵日本人號召抵制日貨就有了充分的理由。」實際上,是否抵制日貨美貨英貨,都是個人自由,如果你能堅持不懈,不失為一種值得敬重的操守,這就夠了。如果非要不顧事實,硬扯上其他人來給自己打氣,反而有畫蛇添足的嫌疑。


分析誤讀更需獨立思考


沒有誰敢說自己窮盡了事實,更沒有人敢說自己作出的判斷絕對準確無誤。這也包括我現在寫的文字,我只敢保證,我是依據儘力去了解的儘可能全面的事實,作出了一定的判斷。你可以對我的說法同樣存疑,但至少,我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不同視角,這個視角利於我們儘可能地減少因事實不全而導致的誤讀。

其實,指出誤讀,分析誤讀,並不是要走向另一個極端。儘可能多地了解事實,哪怕不同的人分別提供的敘述有矛盾之處,也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這時候,我們的獨立思考就登場了。而依據事實作出獨立判斷的習慣一旦形成,我們也就找到了克服誤讀的最強大的內在力量。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沙發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7-1-23 20:09 | 只看該作者
誤讀原因二·西洋鏡:盲目跟著西方媒體走


目前國際新聞基本上仍被美英等少數西方國家所壟斷,這使得西方媒體對他國的報道偏好和誤讀很容易擴展到世界其他地方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唐璐發自北京 「中印兩國都有些過於以西方化的觀念來看對方,這很危險。在中國,媒體通常總是跟著美國輿論跑。」印度經濟學家古魯斯瓦米曾語重心長地對我說。

儘管古魯斯瓦米說得很不客氣,但他的話卻並不為過,以西方人的視角來報道印度新聞的確是中國媒體的一個通病。


外媒誤讀變身中國媒體主流


近來,很多朋友和我聊天中總會問,「印度經濟快要超過中國了,這是不是真的?中印現在都在崛起,未來是否一定會發生衝突?」我知道,他們肯定是國內媒體涉印報道的忠實讀者,而這些話題恰好是西方輿論最近一兩年對中國和印度的議論重點。

客觀地講,目前國際新聞基本上仍被美英等少數西方國家所壟斷,這使得西方媒體對他國的報道偏好或者是誤讀很容易擴展到世界其他地方。如果仔細研究,便會發現美英對印度的報道興趣點並不盡相同。

英國由於是印度曾經的殖民宗主國,比較愛以居高臨下的專家口吻評論印度的一切。而美國媒體在很多情況下是以實用主義立場報道印度,比如當大選在即需要贏得更多選票時,美國媒體上可能會出現很多指責印度人搶走美國人飯碗的報道,當需要拉印度作為平衡中國的因素時,美國媒體便會大肆吹捧印度或者宣傳美印關係密切等等。

問題在於,國內媒體報道印度時大多依據美英媒體作為消息源,在策劃報道時或許也很少考慮從中國的視角看印度,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西方媒體對印度的關注興趣點甚至是誤讀變成中國媒體的「主流」。


渲染中印崛起「別有用心」


其實,2003年印度官方大肆宣傳印度「大放光芒」時,美國媒體對宣傳印度還不是太熱心。然而,2005年初美國國內突然掀起一股印度「大放光芒」宣傳之風,這一輪頌揚印度的吹鼓手是隸屬美國中情局的國家情報委員會。該委員會在其最新公布的《全球未來地圖》報告中指出,2020年全球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是,印度和中國的崛起並成為抗衡美國的經濟巨人,而運轉良好的民主政體將會減少印度的不穩定性,使印度的發展更具優勢。

據說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發動媒體宣傳印度有兩個目的,一是希望通過列舉中印等國的發展趨勢向美國決策者發出警報;二是樹立印度這樣的民主國家作為其他國家學習的良好樣板,同時鼓勵印度向中國看齊,迅速開放市場,積極加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自然,美國官方重視什麼,美國及西方媒體便把焦點對準什麼。

而眼看著中印兩國關係「漸行漸近」,美國媒體的調門也在不斷調整:大肆報道中國和印度會共同崛起,但加大吹捧印度力度;宣傳中印兩國競爭日趨激烈,最終可能走向衝突……美國媒體的這種報道偏向也在影響著中國媒體的關注熱點,一個明證是,很多中國媒體都把「中印經濟到底合作還是競爭,或者中印能否共同崛起」列為了報道重點。

當然,我並無意否定中國媒體對討論這些涉及中印關係問題的重要意義,但是我們為什麼不能以中國視角來尋找一些更關乎中印發展的問題加以探討呢?古魯斯瓦米曾經說過一段比較透徹的話,「中印關係的美好之處在於,我們能夠比較成熟地而不是通過他人的眼睛看待對方。我們既不能完全從西方的視角看待彼此,也不能讓我們的精英都變得西方化 。」

誤讀原因三·放大鏡:媒體刻意選擇造成以偏概全


媒體選擇新聞報道角度本身並沒有錯,但若過多地強調主觀,往往就會忽略了更加真實的全部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張淑惠發自德黑蘭 翻開國內的報紙,你會發現中東地區的報道總是充斥著令人不安的字眼:「抵制西方文化」「強硬保守派」「人彈」等等。而電視畫面也往往是巴格達汽車炸彈事件、巴勒斯坦小孩往以色列坦克扔石塊、伊朗人焚燒美國旗——這些的確是新聞,但並不是事實的全部;這些「部分的真實」通過媒體的報道卻被有意無意地放大了,很多讀者和觀眾卻會因此形成對中東的多重誤讀。


如果探究產生誤讀的原因,我不得不說,國內媒體對中東問題報道的刻意選擇所造成的以偏概全和以點代面是主要「罪魁」。


中東地區一點也不落後


媒體選擇新聞事件的報道角度本身並沒有錯,只是如果過多地強調主觀色彩,往往就會忽略了更加真實的全部。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自從伊拉克戰爭開始后,出現在中國多數媒體上的幾乎都是「襲擊、血腥、襲擊、宗教仇殺」,而事實上,那並不是伊拉克老百姓生活的常態。


我曾在伊拉克生活過一段時間。當時,在巴格達大街上從來沒有看見有人吵架,每個人都是微笑的,而伊拉克人下車買東西都不鎖車,他們受教育的水平很高,待人彬彬有禮,很多人都會說一點英文。


同樣的誤讀也出現在伊朗。中國人印象中的伊朗是落後保守的,但事實並非如此。伊朗的人均GDP高達3萬多美元,在全世界排名很靠前,德黑蘭很多中產階級都擁有帶游泳池的別墅,波斯語博客在全球博客數量里排名僅次於英文和法文博客。別的不說,德黑蘭的牛肉合人民幣30多塊錢一斤,一斤大米六七塊錢,也能看見伊朗人一堆堆地買。


伊朗不少家庭是「妻管嚴」


國內媒體在報道中東女性時,採用的圖片和畫面大多是穿著蒙面黑色大袍的形象,使國人誤認為中東女性極端保守,沒有社會地位。


事實上,中東各個國家也有不同。伊拉克、埃及、約旦和土耳其等國家是世俗的伊斯蘭國家,女性可以自由選擇戴不戴頭巾,因此在上述國家,你甚至能在大街上看到穿超短裙的時髦女性,而國內媒體關於這方面的報道和圖片並不多。


伊朗是保守的伊斯蘭國家,女性出門必須戴頭巾穿長衣,但伊朗女性非常強勢,女性就業率在中東國家中幾乎是最高的。


此外,很多伊朗家庭都有「妻管嚴」的情況。一些伊朗男人笑稱,儘管外界都以為伊朗女人的地位很低,但他們回到家中,「都得聽老婆的」。


在中國媒體的報道中,中東似乎總是和恐怖襲擊聯繫在一起。事實上,中東地區的犯罪率要比美國和西方國家低得多。

誤讀原因四·近視鏡:將一廂情願的幻想當真實


有人不願拋棄冷戰思維,錯誤理解韜光養晦,以為既然美國跟我們過不去,最好別的國家也去同老美作對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盛世良發自北京 國人在國際問題上存在諸多誤讀,比如說,以為俄國人又要擺出架勢同美國佬對著乾等等。之所以產生此類誤讀,原因之一就是把自己一廂情願的幻想和希望當成了事實。


「誤讀世界」由來已久


西方列強同清政府開戰前,洋鬼子每每「先禮後兵」,發個照會,編一套理由,提一堆要求,讓清政府刻期照辦。



清廷昏官們以為對洋人的照會也可以留下不辦,指望時間一長,洋人淡忘。沒料想,洋鬼子正好要以其昏昏謀己私利,以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市場,逼迫大清帝國割地賠款。


清兵見到洋鬼子端著洋槍,邁著長腿橫衝直撞,以為他們細長的雙腿如同高蹺一樣,沒有膝關節,一旦被人掃倒在地,就爬不起來。然而,大刀扎槍三截棍在洋槍洋炮無情火力下,大敗虧輸。上世紀60年代,我們看到蘇聯拋棄個別教條,戰戰兢兢地搞點改革嘗試,便以為人家是「對內三自一包,對外三和一少」,扣上一頂修正主義高帽,「批倒批臭」。


上世紀70年代,明明是蘇美斗得你死我活,無暇也不屑把中國作為「主要敵人」,本是我埋頭搞建設的大好時機,我們偏要引火燒身,想像著美帝蘇修各國反動派團結一心整中國。當時那盞「明燈」別說在世界上,哪怕在南歐也沒多大亮光,我們卻斷定,海內有了這哥們,打遍天涯都不怕。


不要幻想「坐山觀虎鬥」


到本世紀,中國跟俄羅斯結成了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又有人把它想像為萬靈神葯,以為遠東石油管道理應直通大慶,對華油氣出口價不該比成本價或國內價高太多……


更有人不願拋棄冷戰思維,錯誤理解韜光養晦,以為既然美國跟我們過不去,最好別的國家,特別是我們的戰略協作夥伴,也去同老美作對。

其實,是人都不傻,誰也不會為你火中取栗,讓你坐收漁利。用上海話說,「橋歸橋,路歸路」;用普京的形象語言,「蒼蠅歸蒼蠅,肉餅歸肉餅」。戰略夥伴誠可貴,本國利益價更高。俄羅斯如此,其他國家也如此。


在當今這個后冷戰世界,大國關係發生了很大變化,早已擺脫了「零和遊戲」。俄美關係的惡化不僅不會帶來中俄或中美關係的好轉,反而會牽制這兩對關係的改善。


兩年前,我同俄羅斯知名學者尼科諾夫、卡拉加諾夫和特列寧聊天時分別問過他們,對中美、中日關係,俄羅斯是希望它好呢,還是希望它壞。他們幾乎一致認為,對俄羅斯來說,最理想的大國關係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最擔心的是中美或中日在台灣問題上發生衝突,最要不得的是雙方兵戎相見,因為這會讓克里姆林宮左右為難,而且會惡化俄國周邊安全環境。


當時,我對他們轉述了幾年前在拙文《中俄美新三國演義》中提出的理想主義觀點:有朝一日中俄美三國關係能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既互不為敵,也互不結盟,而是同等友好。


尼、卡二君前幾年提出了「大國協奏曲」理念,認為最理想的大國關係是,它們像在交響樂隊里表演協奏曲的器樂大師那樣,在某個樂句,俄國奏主旋律,中美歐奏和弦,在另一個樂段,中國拉主調,其他樂師伴奏……


說起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大國協奏曲」也好,「新三國演義」也罷,其實都不如中國領導人提出的「和諧世界」理念來得包羅萬象,切實可行。


和諧世界需要的是博大的胸懷和深邃的目光,而非「近視」或「短視」——將想像當現實,也不會把幻想當真相,更不會小肚雞腸地坐山觀虎鬥,巴望人家兩敗俱傷。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2: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