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07年加息懸念再起 內需不足加息可能性不大

[複製鏈接]

1932

主題

2065

帖子

200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00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迷死佛陀 發表於 2007-1-22 15: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的一年,關於加息的討論又再次刮來。去年面對信貸和投資的反彈,央行採取了兩次加息的舉措。這也使得經濟學家紛紛預測,今年央行繼續加息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

  「從經濟學家的直覺來看,中國的利率必須上升,中國的利率水平必須正常化。」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20日在上海參加「2007年基本金屬市場展望」時說。

  中國目前的實際利率水平處於歷史低位。在經過去年8月份央行同時調高存貸款利率之後,中國1年期銀行存款利率達到了2.52%,如果扣除20%的利息稅和年均約1.3%的通脹水平后,實際利率水平僅為0.7%。如此低的資金成本,被認為是造成中國投資過熱以及資產升值等一系列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不這樣(加息)的話,從2003年的投資過熱到2006年的信貸反彈,再到現在的資產升值,仍會一個接一個地出現。」陶冬說。因此,他預測,今年除了存款準備金率可能會上調2次之外,利率也可能上調2次。

  高盛(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梁紅也在最新的報告中預測,今年央行將會再度加息2次,每次27個基點。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則指出,調整準備金率是央行目前較為偏好的流動資金管理工具。預期準備金率今年仍將上調3次,每次50個基點,調高至11%,而利率於未來數月進一步上調27基點的可能性則佔2/3。

  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也在今年發布的第一篇經濟研究報告《增長更趨均衡》中認為,為了防止實際存款利率低於零值,央行將在今年加息27個基點。

  如果2007年我國CPI顯示通脹壓力加大,這可能認為是影響央行加息決策的主要因素之一。申萬宏觀經濟分析師李慧勇認為,糧食、副食品、鋼材、煤炭等價格目前都存在著上漲壓力,估計去年12月份CPI可能會在2%以上,PPI也可能在3%以上。這一趨勢可能在2007年繼續存在。

  陶冬則認為,CPI在2007年將可能上漲2.6%,是2006年年均水平的2倍左右。其中,糧食價格在今後幾年都保持10%~20%的上漲速度,會推動CPI上漲1~3個百分點。此外,農民工工資的上漲也將是促使CPI上漲的主要原因。

  資產價格的上漲則可能是促使央行加息的另一個原因。從去年3月份到今年1月份,上證綜合指數從1300點漲到當前的2870點,增長了1.3倍。另外一個資產價格的上漲來自房市。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去年全國房價平均上漲了5.5%,而北京、深圳等地的漲幅仍超過了兩位數。

  陶冬指出,雖然實體經濟已出現回軟,以目前水平沒必要大幅度提高利率,但資金開始大量從銀行流向股市,甚至可能還會流向樓市,由此所帶來的中國資產升值的加速,會成為加息的另一個理由。

  但申萬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表示,即使央行今年再度加息,也很難說中國進入了一個加息的周期。

  他表示,中國的利率目前是盯住CPI還是盯住資產價格,央行的思路並不清晰。「在這些問題還未解決的情況下,央行還很難形成一個周期性的加息政策。」

  除了上述因素外,另外一個影響到加息的因素是人民幣的升值。通常來說,在本幣升值背景下,一國央行通常將國內利率維持在低位,以緩解本幣升值壓力,並起到抑制熱錢湧入的作用。去年我國央行將貨幣市場利率維持在較低水平上也體現了這一意圖。

  招商銀行分析師段雲飛則指出,吸引熱錢進入的是中國快速的經濟增長和資產價值的大幅增長,而利率水平幾個基點的波動顯然並不會對其造成太大影響。因此,央行應該採取加息來解決利率過低帶來的諸多問題。

  美國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及策略分析主管王慶則認為,如果投資和銀行貸款的增速明顯反彈,貸款利率也可能會被提高1~2次,但為了減少人民幣升值壓力,國內利率將會保持在低位。

  目前第三輪區域經濟衝突正在形成、發展,並且很有可能愈演愈烈。區域經濟衝突使重複建設的弊端凸顯,並由此引發出對能源及原材料的爭奪,制約了企業的生產效率。

  近日,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副司長陳宣慶、國家發改委「十一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專家張可雲等近日在《統籌區域發展的戰略問題與政策研究》(以下簡稱《研究》)中發出預警。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已經爆發了兩輪區域經濟衝突。第一輪是在20世紀80年代,第二輪是在20世紀90年代。

  區域經濟衝突主要表現為重複建設、能源原材料爭奪、地方保護。

  而「第三輪區域經濟衝突正在形成」的表現之一,就是當前中國正面臨著第四次重複建設的高潮,具體表現在:部分行業低水平重複建設與產品結構性失衡並存;外國資本大舉進入,使得區域經濟衝突趨於複雜化;重複建設由傳統和耐用消費品行業逐漸向高新技術行業蔓延。

  大規模的重複建設,造成產品生產能力的迅速擴張,必然導致能源原材料的緊缺。各地區為了不使本區內的加工能力閑置,政府、企業甚至個人紛紛加入原材料大戰行列,區域經濟大戰此起彼伏,而且衝突劇烈。在新一輪投資膨脹到來之時,能源、與原材料特別是煤炭與電力也就成為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瓶頸。

  在重複建設釀造買方市場和能源原材料緊缺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為了幫助地方企業儘快脫困,形形色色或明或暗的地區市場封鎖政策就應運而生。

  《研究》指出,區域經濟衝突的最後結果,則是導致宏觀經濟的波動以及區際產業結構的趨同,更制約了企業效率的提高。 來源:北京商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0: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