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革命生產兩不誤

[複製鏈接]

805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6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7-1-22 02: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去年開會去了一趟亞特蘭大, 雖說日程表排的很緊, 但旅行勞神費力總得調劑一下為佳, 而且該城典故不少, 每次去只能是蜻蜓點水. 以前重點看過卡特總統圖書館、奧運諸景、內戰遺跡(博物館和山邊公園-大型李將軍石雕) 、馬丁路德金紀念館等.

(1) 可口可樂博物館
一天下午事情不多, 走出會議中心喘口氣兒, 只見不遠處有可口可樂的巨大標誌, 遂信步一游. 大概走了20多分鐘就到了地方, 可是諾大的樓前卻是門可羅雀, 覺得有點不對勁兒趕緊請問門公, 這位還真挺盡職, 說你約的什麼時候, 這樓里周末沒幾個人, 感情這兒是總部辦公樓. 這位還拿出來一張地圖, 給標出了博物館的位置. 掉頭又走了30分鐘, 終於找對了地方, 門票好象是9塊錢, 不過您可以品嘗全球風味的可樂. 展覽館中等規模, 構思不錯, 分為發明、發展、現場製作展示和品嘗等, 其中一段兒20分鐘的錄像聲情並茂, 蠻有意思.

碳酸型飲料(將二氧化碳用物理方法注入水, 以產生大量氣泡, 有些低檔的發泡酒精飲料也是這麼做的, 如國內的小香檳. 上中學時還為這玩藝兒寫過一篇短文, -檢查, 學農下鄉拔麥子, 離秦城監獄不遠, 哥幾個湊了三毛多在公社供銷社買了一瓶, 結果讓爭取進步的同學給告發了)16世紀源於歐洲, 於1810年引入美國. 1886年一位亞特蘭大的藥劑師(John Styth Pemberton)配錯了葯造出來可樂, 一種含可可果、可可葉兒(可卡因)提取物和糖漿的碳酸型飲料. 在展示間, 公司僱員讓遊客自選風味配製飲料, 但不允許品嘗. 品嘗間有可樂的所有產品, 一共有近40種根據各地的口味做的飲料. 咱先嘗了講解員警告有怪味兒的幾種, 最難喝的為一種在義大利做的, 特別嗆人, 象是喝濃五香粉水, 在中東做的有股蜂蜜味, 綠茶風味的還行. 味覺信號的神經通路錯綜複雜, 前些年參加過一次全美化學味覺年會, 向飲料公司的幾位資深研究人員(可樂、百事可樂、胡椒博士等)討教過. 各家都有高招, 雖然礙於專利權不能深談, 但是外行看熱鬧, 也學了幾著皮毛. 軟飲料業競爭激烈, 各主要公司都設有規模可觀的研究部門, 從風味兒、酸度、甜度、口感、包裝等方面進行開發改進. 喝過一些超級市場自製的產品, 但跟原裝貨的區別還是很明顯, 今年初可樂推出了綠茶減肥新品。搜了一下跟碳酸飲料有關的醫學研究, 主要有對兒童牙釉質的腐蝕、能量攝入與糖尿病及對胃腸系統的酸化(潰瘍及某些藥物代謝), 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

http://www.igougo.com/travel/pho ... ca_Cola-b85070.html
可口可樂博物館

[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7-1-23 17:55 編輯 ]

805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66
沙發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7-1-23 21:21 | 只看該作者

(2) CNN-美國有限新聞網路

因為雜事眾多提前一天報到, 辦完一應手續就在會議中心轉了一圈兒, 亞特蘭大曾經號稱南方之都, 這室內設計就透著南方的豪放, 從瀑布、層高到大理石裝璜, 尤其是大型魚池, 看了一陣子各色錦鯉悠然戲水, 把旅途的疲勞掃的一乾二淨. 組織各類大型會議是許多城市的生財之道, 全美能從容承辦兩萬人以上會議的城市不過十幾個, 從場館租借、旅館、旅遊觀光、餐飲及交通等全面拉動經濟. 很多歐洲的會議就比較節儉(因為很多研究資助中不包括會議費用), 有些會議利用假期閑置的學生宿舍及食堂等設施. 中心裡飲食總是那麼老幾樣, 不好吃還貴, 所以一般都是上街吃飯. 走幾分鐘就是CNN的樓, 而且其一樓全是服務設施, 各色風味快餐應有盡有. 先到的很多人都是準備展覽的, 其中大多來自主要儀器公司、試劑供應商、出版社及政府等, 而且多掛著名牌, 吃飯時一通海聊, 從南方牛肉品質、各類儀器進展、新書信息乃至政府科技撥款方針政策, 大家都有所獲.

吃完了一看錶還有時間, 買了張票上樓參觀演播室(CNN Studio, 好象是12塊), 安全檢查跟機場差不多, 導遊還宣布了參觀規則: 不許照像、禁止吃喝、沒有廁所、不許亂竄. 第一項節目是CNN 心臟-主演播室體驗(Control Room Theater), 聽了幾分鐘主控制室工作實況, 主要是兩位主播之間及各類編輯及技術人員之間的對話, 另外還看了一段兒沙漠風暴(1991年伊拉克戰爭)的演播錄相. 屏幕上有許多畫面供導演選擇, 位於中心的大型畫面叫作CNN Air, 這個屏幕就是諸位在家看到的畫面. 另外兩個中型畫面一個叫作CNN 節目, 即全部實況素材, 播出時再現場插入廣告.  另一個叫作CNN 預播, 是供導演作播出前最後預審的, 周圍還有一些小畫面叫作Routers, 其中有來自全球的現場採訪和事件錄像(衛星、光纜、網路), 所有節目均經紐約和華盛頓播出. 控制室內層次分明, 繁而有序. 節目製作由執行製片人全面統籌, 並隨時與諸製片人及CNN管理層聯絡, 以決定節目的方向. 而播出時間、方式與細節取捨最後由現場導演發號施令, 而由技術總監實施具體操作. 工作人員有畫面、音響等, 大概有十個左右(不包括各類文字美術編輯等), 遇重大突發事件增至十五人, 以保證即時與準確無誤.

下一個節目是小型演播室現場體驗, 雖然播音員手持底稿而且還裝模作樣的翻頁, 但實際上卻是按照字幕機的內容照本宣科(TelePrompTer, 與攝像機平行), 而演播節奏也由這機器來控制(150-175個字/分鐘), 不過如遇字幕機故障, 這底稿就派上用場了. 導遊還從眾人中選出一人過一回主播癮, 舉手也是徒勞, 誰都喜歡那賞心悅目的主兒. 不過如果捨得花錢(二十塊), 攝影師可以給您來一張主播風采. 導遊還演示了常規氣象預報系統, 實際上氣象員是對著一堵空牆指手劃腳, 而由電子裝置(Chroma-key system)將氣象圖與其作圖像合成. 接下來居高臨下實地看了一眼主演播室, 導遊作了個主旨介紹, CNN廣播始於1980年有170萬用戶, 目前美加用戶已達8900萬及89萬旅館房間, 演播室24小時連續運轉, 平時全員100人(問了一下, 入選標準為具有5年以上實地經驗的優秀人材), 最高達200人, 消息來源於37個新聞局(11個國內, 26個國際)和900個合同地方台. 最後看了CNN的搖錢樹, -重大新聞演播室(Headline News, -CNN2), 這個節目15分鐘滾動播出, 主要涉及衛生與健康、科技、天氣、娛樂、環境、體育、旅行及財政等. 這間房子較小而且離走廊又近, 看了幾分鐘主播補妝、喝咖啡聊天兒, 輕鬆自如, 旁若無人.

參觀大概歷時一個鐘頭, 出來的路上跟導遊侃了一陣子. 美國幅員廣闊, 播音員來自四面八方, 而且還有不少外國出生的, 口音五花八門, 不知如何糾正統一, 他說CNN沒有矯音培訓, 全靠員工個人努力. 以前媒體曾經報導過陳沖的故事, 儘管自幼耳濡目染, 再加科班出身, 還是得用40小時的血汗錢支付1小時的矯音師費用(5:200塊), 看來要想有所作為, 還真得吃得苦中苦. 咱這豆腐塊兒寫得是亂七八糟, 斷斷續續, 塗塗抹抹, 還望諸位多多包涵. 從來沒有受過正規寫作訓練, 只能照搬科技寫作的路數, 聽過各類課和講座, 最好的一次是為期1周的集中課, 那位教授原為一著名期刊主編, 該雜誌發過不少諾獎原始論文(倫敦的肖像博物館有系統性陳列). 記得她講的寫作要點有幾條: 前言介紹體現了作者對本專業的熟悉程度, 而這是立題的關健所在. 結果部分反映了所受訓練的技術層次與作學問的嚴謹程度, 最重要的是討論, -創造性思維. 現代科技文獻浩如煙海, 蜻蜓點水成效甚微, 如果輔以對業內學者的系統評估, 並選擇性涉獵, 磨刀不誤砍柴工, 事半功倍, 又走題了, 這位老師特彆強調, 一旦基本思路形成, 寫每一部分都要一氣呵成, 以後再反覆潤色、推敲.

[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7-1-25 20:59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1: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