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主黨派任職問題引關注 現有制度下難任正職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7-1-18 19: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7年01月18日11:05   南方周末 

在中國,民主黨派的任職問題令人關注。



2006年11月29日,《人民日報》刊發《關於鞏固和擴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意見》,這份文件稱,要照顧同盟者利益。


外界有觀點認為,「照顧同盟者利益」是近年來首次提出。


事實上,這一政策還沒有在更高層次上發酵,但歲末年初,京滬兩地同時有關於黨外人士任職的新聞發出,還是一個政治信號。


本報記者採訪有關人士,希望能為讀者還原一個獨特政治群落的從政軌跡。


「『照顧』黨外幹部符合執政黨利益」


2007年元旦前一周,北京市委黨校,一批中共黨外幹部集中接受一個星期的崗前培訓。


給他們講課的有北京市統戰部部長和黨校教師,內容包括北京市「十一五規劃」,以及半天的和諧社會理論報告等。


這些中共黨外幹部進入政府實職序列,得益於北京市不久前結束的公開選拔副局級幹部活動。


42歲的王榮彬是幸運者,目前,他已開始到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上班,成為該委員會惟一非中共身份的副主任。


在2006年的公開選拔中,此前負責民盟中央信息中心工作的王榮彬等8名非中共幹部脫穎而出。


這次公選一開始就受到關註:16個崗位公開招聘,其中的10個崗位要求參選者必須是非中共黨員。


如此大幅度對黨外人士傾斜在近年來還屬少見。


此次公開選拔在一周時間裡就吸引了694人報名,近一半屬自薦參與,媒體用「火爆」形容報名現場的氣氛。


王榮彬說自己是「組織(民盟)推薦」的,「民盟中央非常關注這次公選」。此次公選,其他民主黨派也非常重視。


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情況彙報》稱,他們得知公選消息后,馬上對黨內副處級以上人員進行了篩選,推薦了11人報名,是「所有民主黨派中報名最多的」。


筆試、面試過後,有26人進入職位考察,其中14人獲得任命,8名黨外幹部中有5位為民主黨派人士,除民盟的王榮彬外,民進、民建也各有一人入選;九三學社有兩人。


2006年10月,《北京日報》消息稱,全市有局級黨外領導幹部98名,處級領導幹部2064名,黨外代表人士的實職安排「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


如果從大的背景看,2005年頒布的公務員法,將民主黨派機關工作人員也列為公務員。自上世紀50年代起,民主黨派機構從人事到經費開始逐漸機關化。


在九三學社中央顧問洪紱曾看來,「照顧」黨外幹部也符合執政黨的利益,「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對中國政治制度的健全,有利於共產黨的建設和發展。」


民進中央副主席王佐書認為,黨外幹部的一個優點是聯繫面廣,而且「群眾願意和黨外人士談些實事,能反映一些真實情況」。


從政軌跡


1997年,正在武漢大學做博士后研究的王榮彬經導師介紹,試著填了一張表格,兩個月後,他得知自己已經成為民盟盟員。


「當時的想法就是多交朋友。」博士后研究結束后,王擔任了北京天文館副館長,此時王榮彬才接受「入盟教育」,對民盟有了一些了解。


在民主黨派高度集中的北京,具有博士學位的王榮彬很快就得到重用——擔任民盟西城區委副主委,併當選了兩屆區政協委員——王榮彬由此走上「參政議政」道路。


儘管當過政協委員,王榮彬仍覺得自己長期做學問,對政府實職「不熟悉」。


在北京市這次公選中,原本面向黨外人士的市文物局副局長和市工商聯副主席職務因「無合適任職人選」出現空缺。


對黨政機構運行不熟悉,往往是許多黨外幹部從政的障礙,因此,一些地方先要對擬選拔的黨外幹部做「政治安排」 。


2003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無黨派人士甄貞被聘為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甄貞曾在人大擔任 3年科研處副處長。


「有了台階,才能把她放到一定的位置上。」中國人民大學當代中國政黨研究中心主任周淑真說。


所謂「政治安排」,主要是指在一些政治組織或者群眾團體中擔任一定職務,比如擔任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或被聘任為政府參事、文史館館員等。


王佐書認為,「政治安排目的之一是為了全面培養民主黨派幹部,其中最優秀者可安排實職。」


王佐書曾任黑龍江省副省長,之前他曾擔任黑龍江省政協常委、省人大常委和全國政協委員。


如何培訓黨外幹部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原副院長甄小英說,對黨外幹部的選拔任用要與整個黨政幹部人事制度銜接——除了選拔和任用渠道,還包括後備幹部的培養。


民主黨派內部以及中國共產黨組織和統戰部門都建有專門的「後備幹部人才庫」。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情況彙報》稱,他們「建立擔任副處級以上和副局級以上人員信息庫,為及時向政府部門推薦實職做好了準備」。


「六年來培訓150多萬人次,數量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甄小英說。


中央統戰部部長劉延東擔任黨組書記的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被稱為民主黨派的「中央黨校」,用於培訓黨外幹部。


甄小英說,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會定期開辦「進修班」和「培訓班」,「培訓班」一般為3個月,一個月學習基本理論,包括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其餘兩個月學習「重點特色課」,包括「三論 」——統戰理論。中外政黨制度理論和參政黨建設理論;「兩史」——多黨合作史和民主黨派史;「兩觀」——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宗教觀。


此外,甄小英說,近年來他們加大了能力培訓力度,開設領導藝術、行政管理等課程。


2005年「中央5號文件」提出,「把選拔任用黨外幹部納入幹部隊伍建設、人才工作的總規劃」,「各級後備幹部隊伍中應有適當數量的黨外幹部」。


北京市每年選派10餘名黨外代表人士到區級政府部門、街道、企業掛職鍛煉,並將其「納入全市黨政幹部掛職鍛煉的統一渠道」。


掛職既是對實踐能力的鍛煉,也是對從政履歷的完善——這也是中國共產黨組織部門考察人才的重要因素。

黨外人士為何少有正職


「以前經常不是沒有渠道,而是找不到合適的人來用。」甄小英說。


負責向中央部門推薦人才的中央統戰部四局原副局長鬍治安,也一度感覺「缺人」。1990年民盟委員端木正擔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時年70歲。


與「政治安排」相比,擔任政府和司法機構實職,是更深層次的政治參與。


上世紀50年代,中國共產黨曾與各民主黨派共同協商,將各黨發展範圍進行重點分工。1983年又進一步重申,比如民建在經濟界,民盟在文教界,九三學社在科學技術界。屬重點分工範圍的一般佔70%左右,可以有30%的交叉空間。


這些重點分工領域基本也是對民主人士實職安排的重點範圍。


九三學社原副主席洪紱曾1989年起擔任兩屆農業部副部長,分管的工作是科技、教育、環保能源和農村區劃。


「黨外幹部能否發揮作用,關鍵在於黨組織(執政黨黨組織)。」在中央統戰部四局原副局長、從事統戰工作20多年的胡治安看來,黨政關係一直是困擾黨外幹部實職安排的體制問題——包括黨內幹部之間也如此,這也是黨外幹部極少安排正職的因素之一。


「原則上可以當正職。(但)在這個體制下,很不方便。」


黨委領導和集體領導是黨政機關的兩個原則性規定,王佐書曾任哈爾濱師範大學校長:「在重大問題上,黨委書記會與我先溝通,然後再召開黨委會議。」而擔任副省長后,作為副職,「要接受省委和省長的領導」。


「民主黨派可能業務搞得非常好,但他們不像中共幹部那樣有豐富的基層領導經驗,這方面還需要學習,不但要有政治頭腦,還要有哲學思維。」洪紱曾說。


2005年頒布的「中央5號文件」提出,「符合條件的可以擔任正職」,此舉被解讀為具有「破冰意義」。此次上海媒體報道,「符合條件的黨外幹部可以擔任政府部門領導班子的正職。」


此前民主黨派一般安排副職,有人士透露,民主黨派對此曾「有點意見」。


考察民主黨派從政過程,會發現「副職晉陞」的規律,也就是說從下一級副職直接升任上一級副職。


洪紱曾說,擔任正職的幹部,對政策理論水平要求很高,做業務出身的黨外幹部缺少相應的「台階」。


黨外人士競爭也很激烈


從副部長退下來之後,洪紱曾感受到各民主黨派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高層領導人更希望聽到有見地的意見和建議,「過去是機關準備稿子,現在主席的講話稿都要大家討論,不要說一樣的話,要幫主席怎麼去貫徹中央的政策,怎麼提出新的思路。」洪紱曾說。


競爭體現在「誰的提案被中央採納的多」,也體現在「實職安排的數量」。


「以前黨外幹部多由組織來安排,現在有專門的渠道,有才幹的人可以脫穎而出。多幾個副省長,證明你這個黨實力增強了,我們也引以為榮。」


也有人說,民主黨派有時讓人覺得更像一個學術團體,而不是政治性組織。


洪紱曾認為,民主黨派也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確實有一段時間,我們的參政議政水平不高,人云亦云,缺乏主見。」


2006年7月,全國第20次統戰工作會議召開,中央統戰部部長劉延東提出要「加強黨外代表人士培養教育」, 「加大對重點人物培養的力度,下大力氣培養出一批各領域的代表性人物」。


黨外幹部對整個幹部隊伍的結構尤為重要,和一般幹部相比,他們身上更要體現「代表性」,王佐書說,「家庭背景、老中青、知識結構、地區等都要有代表性,在黨派內部,在統戰系統內部中,專業結構中,不同的場合要求有不同的代表性,不同層次有不同的代表性。」


1998年,王佐書擔任黑龍江省副省長。在該省六個黨派主委中,「我年齡比較小。」


一些人曾追求加入共產黨


1989年的14號文件提出:「對已在政府中擔任領導職務的黨外人士,要求加入我黨的,應加以勸說,在其任職期間,不吸收他們入黨。」


在那個年代,加入共產黨是許多民主黨派人士政治上的追求。


一些民主黨派,成員兼具中共身份曾是爭議焦點。「一般而言,我們不接納中共黨員加入民主黨派。」洪紱曾說。反過來,如果民主黨派成員加入中共,那也是因為「工作需要」。


一般在人民政協中,交叉黨員(既是中共黨員又是民主黨派黨員)按民主黨派成員對待(在計算委員常委中中共和非中共比例時);而擔任各級領導職務,不能作為「非中共人士」安排。


民進舊版網站顯示,該黨中,中共交叉黨員佔4.8%。


從公開資料看,原民盟中央主席丁石孫,原台盟中央主席張克輝,現任致公黨中央主席羅豪才,都是中共黨員。


現任九三學社中央主席韓啟德,1995年加入九三學社,1997年加入共產黨。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既是民建成員也是中共黨員。


在新政權建立之前,歷史上許多民主黨派內部都有中共地下黨員,比如沙千里、胡愈之、郭沫若……1949年之後,也曾有民主黨派成員要求入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民革名譽主席宋慶齡,她的入黨願望直到臨終前才得以促成。


2005年10月26日,原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去世。有報道披露他1985年7月1日 「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


2006年6月,《人民日報》也登載署名回憶文章,稱作為民建會員和民族工商業代表的榮毅仁,「他思想上早已入黨,不時用黨員標準要求自己,很早即被譽為『紅色資本家』。」

----------------------
花瓶擺設何時丟?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17: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