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全核艦隊」受質疑:美國「靈活海軍」更受寵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1-19 00: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www5./gb/MainNews/Forums/ ... _18_1_47_6_945.html
-- 2007年1月18日13:47:6(京港台時間) --多維新聞網  
環球時報記者孫昕、雷炎/到底是發展常規動力的「近岸海軍」還是核動力的遠洋海軍,成為美國軍界近來的熱門話題。美國《防務新聞》近期報道,美國國會重量級人物公開鼓吹未來美軍打造「全核艦隊」,大型水面艦艇應採用清一色的核動力,但美國防務專家和五角大樓官員更提倡大力發展常規動力的LCS濱海戰鬥艦,使美軍具有更強的由海制陸、靈活多樣的作戰能力。()

美國海軍現有的300多艘大型艦艇中,除11艘航母、58艘潛艇核動力化外,驅逐艦、巡洋艦、運輸艦等絕大多數是常規動力。作為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海上力量分會新任主席、眾議員泰勒在日前召開的美國海軍水面艦艇協會研討會上語出驚人,他強調未來美國海軍應在完成潛艇和航空母艦艦隊的核動力化之後,也應推動大型水面艦艇的完全核動力化。()

核動力最大優點是不需要大量的燃料儲備便可長期航行。以一艘排水量為10萬噸級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為例,它在不補充核燃料的情況下,連續航行一年,只消耗不到100公斤的核燃料,而常規動力航母一年就要燒掉幾萬噸重油,還要在各地海港添加燃料才行。()

值得注意的是,泰勒是依靠密西西比地區造船企業的贊助才當上眾議員,他所鼓吹的「全核海軍」設想一旦落實,將毫無懸念地為「企業主們」帶來巨額利潤。泰勒並不是第一個提出讓美國海軍實現「全核動力化」的人,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核能異軍突起,美國海軍提出了「一切有核」的口號。()

1963年5月,由「企業」號核動力航母、「長灘」號和「班布里奇」號核動力巡洋艦組成了「全核」艦隊,展開環球巡航行動,途中不進行任何加油和再補給,歷時64天,總航程3萬多海里,充分顯示了核動力艦艇強大的續航力。()

不容忽視的是,核動力軍艦的造價往往是常規動力軍艦的兩倍以上。隨著節能型燃氣輪機的普及,特別是全電驅動概念的出現,核動力不再是大型軍艦尋求「無限續航力」的唯一途徑了。更重要的是,核動力軍艦也存在維修保障困難,退役后核廢料難於處理的弊端,美國在2000年退役掉「弗吉尼亞」級核動力巡洋艦后,除航母外就再未建造核動力水面艦艇了。()

美國海軍於2002年6月頒布了《美國海軍轉型路線圖》和《21世紀海上力量》發展構想,為海軍轉型制定了明確的目標,強調美海軍將由冷戰模式的「大洋決戰型海軍」轉向多功能的「靈活海軍」,建設一支能由海向陸投送力量,並實施遠征機動作戰的海軍和陸戰隊合成部隊。()

在此思想下,2005年,美國開始建造LCS濱海戰鬥艦,該艦裝備Mk110型57毫米自動炮,射速可達每分鐘220發,射程約為17公里,Mk110型自動炮可用於打擊來自水面、空中和陸地上的各型目標。另外,LCS濱海戰鬥艦還裝備無人駕駛直升機。以上種種優勢使新型常規動力軍艦更符合美國未來海上作戰需要。()

目前,美國海軍加快建造55艘LCS瀕海戰鬥艦,這種排水量不超過3000噸的戰艦被美海軍視為與宙斯盾戰艦、核潛艇乃至航母同等重要的骨幹力量,它可靈活進行近海反潛、航道封鎖、防空以及護航作戰,僅此一種軍艦就足以把「全核艦隊派」的提議扔進廢紙簍。()

美國退役海軍上將索爾達·楊稱,面對恐怖襲擊等新的不確定威脅,美國「新海軍」將逐步過渡到「金字塔」結構,即以少量核動力航空母艦、核潛艇充當美國海洋霸權的基石,以宙斯盾戰艦為代表的大型常規動力戰艦以輪替方式,駐紮在各大海洋通道,維持美國及其盟友的安全利益。()

同時大量LCS瀕海戰鬥艦可隨時投入低烈度衝突,打擊全球任何角落上出現的「不對稱威脅」。從這個意義上看,美國海軍仍將維持目前「小核海軍」布局,未來以常規動力為主的「近岸海軍」建設將更受重視。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7: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