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前面就是新德里:中印戰爭大獲全勝之謎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1-19 05: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 神龍飛雪降中華! http://www.3800hk.com/jstd/j07/200610/120189.html
  
  1962年10月的中印邊境戰爭,從印軍侵略挑釁開始,以我軍自衛反擊大獲全勝結束。戰後在總結這場戰爭的特點時,羅瑞卿總參謀長用一個「亂」字作了概括。而造成這場「亂」戰的直接責任人就是劉伯承―――
  
  戰爭開始階段,印軍在前蘇聯和美國的雙重支持下,很快在主戰場―――喜馬拉雅山所謂的麥克馬洪線雪山營地建立了居高臨下的指揮部,由考爾中將坐鎮指揮。而我軍為了爬山,部隊只得留下輜重,輕裝前進。為防萬一,先頭部隊派出尖兵往往要拉成幾里路的長蛇陣,從尖兵連、尖兵排、尖兵班到尖兵組,都隔著相當一段距離,就連尖兵組的三個人,也還要再次分開走,最前面的一個戰士用鐵鍬敲擊冰雪,刨出一個腳窩,往前挪動一隻腳,再刨出第二個小坑。動作要格外小心,稍有大意,震裂了冰層,剎那間便會大禍臨頭―――冰雪迅速炸裂,崩潰塌陷。
  
  在中央軍委的作戰會議上,劉伯承說,青藏高原我沒去過。不過根據經驗,有水必有路。兵無常勢,我們不妨換一種思路,沿著水流的方向行進,或許還是一支奇兵呢。毛主席當即拍板決定:正面仍由小股部隊佯攻,繼續迷惑敵人。為慎重起見,先由一個師尋水探路,隱蔽接敵,成功后,再由大部隊跟進。
  
  這個師選擇了中國、印度、錫金三國交界的東線亞東,那裡尚未交火,不大引人注意,但印度已有兵力駐守。我軍先遣團在前面開路。剛出發時指戰員們的高原反應還是很明顯的:邁不動步,喘不上氣,體弱的戰士往往要拉著馬尾巴才能前進。但走著走著,冰雪沒了,腳步輕了,呼吸暢了;走著走著,皮大衣脫了,棉衣也穿不住了,路邊草木也綠了;走著走著,看到一望無際的稻田……偵察員回來報告:前面已到錫金國境。
  
  但在邊境線上錫金士兵卻阻止我軍,不讓通行。恰巧這時我們看見有少數印度軍人從其境內逃跑,便義正辭嚴地質問錫金士兵:同樣是友好鄰邦,為什麼允許印度人通行,而阻攔我們?他們支支吾吾答不上來。指揮員將手一揮,戰士們便迅猛追擊過去……
  
  戰事進行得順利極了:等候在麥克馬洪線前沿與我軍決戰的印軍,做夢也未想到在他們屁股後邊出現了中國軍隊,嚇得他們屁滾尿流,潰不成軍。除二戰時曾打敗過日軍、被譽為「印度的驕傲」的那個營有些戰鬥力,打得比較頑強外,其餘皆稍觸即潰。
  
  由於戰爭進展太快,大大出乎敵我雙方預料,戰場一度出現混亂:印度侵略軍後院起火,暈頭轉向,亂作一團。就連考爾中將也因信息不通,還乘坐前蘇聯先進的米-8直升飛機和美國軍事顧問一起貿然視察亞東一線。剛下飛機,便遇上我軍,差點當了俘虜。他們急忙扒上牛車倉皇逃命,丟下座機給我軍當了戰利品。我軍先頭部隊孤軍深入,在後續部隊尚未到達的情況下,為抓住戰機、擴大戰果,遂分兵殲敵,也導致戰鬥序列散亂。但在同樣亂的情況下,我軍是形散而神不散,各自為戰,士氣高昂。像戰鬥英雄龐國興(陝北人)就是在追擊中與部隊失散的情況下,根據軍銜大小,又先後與兄弟部隊兩名同樣與原部隊失去聯繫的、彼此互不相識的戰士組成戰鬥小組(他是下士任組長,另兩名戰士分別是上等兵和列兵,為組員),不失時機地殲敵立功的。而印軍則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成了一群亂撞的無頭蒼蠅。
  
  東線我軍的成功,立即在西線、中線產生連鎖反應,我軍風掃殘雲,氣吞江河,戰事只進行了十多天,先鋒部隊便推進到距新德里只有300多公里的地方。印度首都一片驚慌,大街上修築工事,市民們爭相出逃。
  
  就在印度舉國慌亂之際,毛主席審時度勢作出了撤軍的決定。我軍返回傳統習慣線(即實際控制線),並主動後撤20公里,與印軍脫離了接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2: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