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網路文章] 中日關係未來十年是對抗或是合作?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7-1-17 11: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鼎盛軍事 錄入時間:2007-1-16 來源:中華網 一怒衝冠

 
  【深度解析】對抗或是合作?——中國與日本關係未來十年

  隨著日本將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安培訪問中國所帶來的短促的蜜月氛圍在一點點的消退。不同於小泉的是,安培是一個內斂但卻執意的人。去年十月訪問中國所走的模糊路線似乎在日本的國內並沒有得到多大的響應。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二戰後未對歷史做出檢討的日本民族性格取向,越來越明顯地顯示出了「右」的傾向。如何放任這一種走勢,那麼六十年後的的今天,日本與亞洲國家將不得不再次走到對立面。這與亞洲地區的和平與長遠戰略利益是不相符的。

  那麼中國與日本關係在今後十年的走向就特別令人觀注,中日走向對抗無疑是不符合中國長遠戰略利益的,中國對日本的剋制也正是緣於就一點。東亞地區的不穩定性,緣於二戰後的遺留的日本的正常化和朝鮮半島問題。東北亞經濟發展問題,中日韓能源衝突問題等都是東北亞地區和平的複雜性增加。做為本地區重要的國家,中國的日本的取捨就顯得格外的重要。下面我們就深層次的剖析一下未來十年中,中國與日本合作和利與弊。

  第一點, 歷史問題應不應該是中日關係衝突的重點?

  小泉的執政期間的六次參拜深深的刺激了中國人的感情,讓中國重新記住了六十年前那一幕幕的悲慘鏡頭。和平來之不易,發展權不容置疑。以小泉純一郎,石原等為代表的新一代右翼能把持日本政壇這麼多年,在反映了日本社會的集體「右」傾走向同時,也讓中國認識到一個對歷史問題還沒有進行深刻反醒的民族是非常危險的。

  歷史教科書問題,日本國內越來越強的民族主義傾向等,召致亞洲國家對日本存在懷疑是正常的。正是在這一種情況下,日本一再的否認侵略歷史,而且對亞洲受害國家民間的索賠漠然置之,這對一個民主與文明自稱的國家是莫大的諷刺。面對日本的不反醒,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時刻「提醒」日本不要忘記自己的罪惡昭彰地歷史,是防止日本再次走向軍國主義的重要舉措,也是對地區未來安全的負責。

  問題在於,日本國內的極端民族主義勢力對歷史的否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了日本民族的「共識」,這才是極其危險的信號。當日本正個民族「右」轉,極力地否認這段歷史,包括參拜甲級戰犯等活動,使日本國內的民族主義極端走向更加強烈的同時,也刺激了亞洲其它國家對日本的仇恨。那麼,在亞洲地區因為歷史問題所造成的在新的一代思維中的對立,是對亞洲地區未來和平的最大威脅。比如對中國反日情緒調查中發現,在七八十年代出生年輕一代中,對日本基本上沒有什麼好感。在資訊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日本將其歸結為中國等國家的「仇日」教育,顯然是有失公允的。

  相反,在韓國有人切指仇日的情況下,中國顯然是在壓制民間對日本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這也顯示了中國對中日未來衝突的擔憂。與韓國的民粹主義不同,中國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更多的顯然是出與公正與道義的立場。如果說日本在歷史問題上依然不能正確對待的話,那麼歷史問題就是日本永遠背在背上的一個包袱。因為日本必然要犯更多的錯來掩飾原來的錯誤。同時,種植在新一代心中的仇恨也就不能化解,這種積聚總會在一定的時候發泄出來,極有可能造成未來的衝突。

  所以,在中日關係甚或亞洲與日本的關係上,日本對歷史問題的認識水平是至關重要的。安培十月訪問中國后,中日兩國歷史學家同意聯手研究歷史問題,向中日兩國特別是日本主流意識客觀的展現那一段歷史,是對未來的負責。

  同樣,中國國內各種以盲目對日友好而刪減有有關日本侵華戰爭的文章,非但無助於中日間的友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中國國內民族主義者的反感情緒。基於對未來的負責,中國能不能真實全面客觀正確的向新生代進行歷史問題教育,也關係到中國新生代的歷史觀。否則,中國新生代走向極端民族主義也不是沒有可能。

  第二點, 經濟的發展是相互依存還是零和遊戲?

  在日本國內,有一種觀點非常有市場,那就是日本對中國的經濟扶持就是對日本的衝擊。其實細細分析研究一下中日兩國的情況,這完全是一種膚淺的認識。日本的經濟騰飛源於電子消費產品,汽車工業與船舶工業,工程設備等快速發展。日本經濟上的騰飛,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中國國內市場對日本的開放,中國的低價原材料向日本的進口。也正是在這一種模式的支持下,日本這個對進出口貿易加工來獲取利潤的國家才得以快速發展。

  而現在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技術的擴散,工業製成品、半成品,以至於高科技產品向日本的出口已走向正常。即使在這一種情況下,日本相對於中國來講,其技術的保有量還是大大的領先於中國的,中國與日本的經濟互補性還是非常大。問題在於,日本對技術的保守,對中國投資的保守。

  從上個世紀的改革開放來看,日本在華的投資規模和技術轉讓水平是讓人失望的。相反,海外華人,歐洲與美國對中國的技術輸出和投資規模,應該讓日本這個中國的鄰居感覺到臉紅。不客氣的說,說在對待中國崛起的態度上,日本完全沒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日本把中國當做了一個殘次品的銷售市場,能源的掠奪國,技術的封鎖對手,也正是由於這一種原因,日本的產品與市場在中國的萎縮是極其自然的事情。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與日本和合作應該是造就造就亞洲大陸特別是東北走向繁榮市場的重要一環。而現在由於日本的原因,這個包括東北亞經濟圈在內的遠大計劃仍然掩蓋在政治的冰天雪地下。

  日本應該看到,中國和日本兩個龐大的市場,只會刺激兩國的經濟合作規模,造就一個與北美和歐洲匹敵的工業化市場。日本應該學會如何在中國的發展與崛起中找到自己配角的位置,而不是一味的否認和敵對中國的發展。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中國崛起為亞洲中心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因為除了日本以外,東南亞地區、南亞地區、中亞地區和俄羅斯都是中國發展的方向和資本。相反,以外向型為主的日本經濟,在06年以來最明顯的感覺到了能源與成本的壓力。類同於中國南方的「血汗工廠」,如果說日本在技術上漸趨失去領先,日本淪為「血汗工廠」也就是一個時間問題了,日本的電器產品領域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那麼,在經濟的發展上,中國與日本的分工與合作是共贏的基礎。而日本對中國的開放是取得中國的信任的前提條件,這也取決於日本對中國的技術開放程度。

  第三條,中日東海領海問題是否會引發戰爭?

  在未來十年內,中國與日本在東海區域與釣魚島嶼及更遠的台海發生衝突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日本的軍事力量發展本身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安全,但現在這種力量的發展,已經為周邊國家視為對地區安全最大的威脅。中國與日本在領海問題的衝突不是短時間內就會有結果的。中國政府克制了軍事上的行動,但民間與政治上的鬥爭卻沒有停止過。

  從任何角度來講,中國政府也不可能在領海問題有所退讓。這不但是一個民族感情的問題,更是關係到中日未來關係走向的問題。中國政府與日本就東海問題的談判力圖將東海打造成「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幾次談判下來,分歧還是嚴重的,特別是日本以「立法」形式要在東海採油后,中國與日本衝突的可能性在增大,「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在現在看來現想與現實還是有距離的。

  中國致力於走向藍水的「新海軍戰略」,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日本「九•十」艦隊在東亞以至於南中國海地區的影響力。雖然在目前來看,日本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穩固了日本的防線,兩國聯合海軍在這一地區佔有絕對優勢。問題在於,單純的中日地區衝突,美國能介入多深?潛在的地區大國中國和印度的海軍力量的增長,不但在漸趨改變東亞地區的原有格局,同時使日本介入南中國海和馬六甲海峽維護其「千裏海上生命線「的努力變得遙遠而不可及。

  在這一種格局下,日本擴軍能為自己帶來安全嗎?相反,日本快速對自己軍力的擴充,非但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反倒讓亞洲國家陷入對日本的戒備中,導致亞洲地區的軍備競賽。韓國與日本的「獨島之爭」、朝鮮鋌而走險的「核爆」,都是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但卻加劇了地區的不穩定性。

  回頭我們再次看一下中日之爭,雖然日本制定了《西南有事法案》,但真的與中國在這一海域發生衝突,卻都是得不償失。一則島嶼的爭奪戰不是一戰就能定乾坤。二則東亞至少在未來的幾十年內都是衝突不斷的局面。這樣的情況下,相互國家間的信任蕩然無存,地區的經濟與安定都將受到極大的挑戰。小的衝突會對各國民族主義情緒起一個挑動作用,大的衝突正好符合了美國在這一地區「分而制之」的長遠戰略。

  日本的軍事化走向,會拖滯中國的發展,但不會影響到中國最終的走向。只有看清楚這一點,日本摒棄冷戰思維,加強與中國的合作,與中美保持相應的距離,積极參与地區地區安全構架,才最符合中日之間的根本利益。相反,與中國的衝突只能使日本走向邊緣化,論持久戰的觀點是正確的,時間在中國一叨?僑氈疽槐?
  單純的軍事技術對抗,中國與日本各有所長,日本在東海的強硬是有強大的海空優勢做後盾的,但隨著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殲十入役,美日不得不調F-22等平衡殲十所帶來的衝擊波。隨著中國在三代機上的突破,東海海域的天空將發生變化,而且這只是一個開始,誰也不能保證中國不會迅速的突破戰機代性上的差距。所以在戰略上看,技術兵器的衝擊波也影響到了戰略的抉擇。

  綜上所述,中日在東海的潛在衝突和小規模摩擦是肯定有的,但發展到大規模對抗雙方都有制約。更深的取決於中國和日本潛意識裡戰爭的衝動。

  第四,日本應該離中國近,還是應該離美國更近?

  地緣戰略上,日本處在中國、俄羅斯和美國的包圍之中;政治上,日本尚處於二戰後美國的託管之下;軍事上,日本不得不藉助美國的庇護;經濟上,日本還得依靠美國、歐洲與中國的龐大市場。日本自從「廣場協定」之後,經濟上的「南進」受到了東南亞金融風暴的慘重打擊。其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在能源價格上漲的今天比任何時候都強。這些都是影響日本取捨的重要方面。

  出於利益與戰略的考慮,日本對美國的依賴性在一定時期內不會發生變化。雖然中國對日本的直線距離更近一點,但除了傳統的文化影響外,中國對日本在其它??提??先想到的是找一個強者做自己的保護傘,所以其向美國的傾向也是正常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中國的態度對日本國內的影響力看出來,與中國友好和平相處的聲音總是被淹沒在了對中國的指責之中。日本不能客觀地對待中國的崛起,除了心理問題,更重要的是中國在日本現階段遠沒有美國的影響力大。

  但是長遠的看,日本要成為正常國家,要樹自己的大國地位,則根本不可能忽視中國的存在。日本與德印巴的「入常」之旅,就是中國給畫上的句號,想想當初逼中國在「入常」問題上就範的幼稚舉動,日本的政治家應該感覺到羞愧。日本在政治上離美國越近,其選擇的餘地就越小,也就越會被其它國家所孤立。

  安培訪問歐洲期間,重提「入常」與謀求共同「遏制」中國,是極其可笑的。日本與歐共體對中國的「遏制」,只有可能在市場上,技術上的封殺只是暫時的,一旦中國在技術上取得突破(例如殲十等),那不管歐洲還是日本,都將在中國的眼中失去價值!在這一點上,俄羅斯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從戰略上講,多個國家組成的「遏制聯盟」就如一條鏈子,總有最薄弱環節被突破,這種「一點上的失守」就會導致整個鏈條的崩潰。張儀和「連橫」也正是如此破了蘇秦的「合縱」,日本走這條路只能說明其政治上的短視。

  近日日本國家有一種觀點力促「中日聯盟」,出現一種新的觀點和思維方式是一種好的現象,希望並不等於現實。日本所要做的是切切實實對自己的對外政策和選擇做出反省,看看自己是要做「亞洲的英國」還是「亞洲的日本」。這個關係到日本的未來。

  第五點,中國將如何定位與日本的關係?

  分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確認正確的方向,那麼在未來十年或者說更長的時間內,中國將如何定位與日本的關係,將是保證中日關係正常發展,維護地區和平的重要保障。

  首先,對於歷史問題中國應該要求日本做出實質性的認識,確立正確與客觀的歷史觀。只要日本一天沒做到這一點,中國就不能放棄在歷史問題上對日本的譴責。必須認識到,只有對歷史負責,才能對未來負責。對歷史問題認識不應該是中國的包袱,而是中國走向成熟的橋樑。

  其次在經濟上不能拒絕與日本的合作。這一種合作不應該是盲目性的,而是有選擇性的合作。合作的目的是提高中國技術水平的發展,是資金和技術的利用,而不是單純產品的引進。這種全方位多選擇的技術引進,才能迫使日本拿出自己最好的東西。相反,如果拒絕日本進入中國,則間接地把日本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同時自己也失去了一個龐大的市場。中國要做的就是用中國的產品在日本市場上替代日本的產品,這樣遠遠比抵制日貨所帶來的收益高百倍不止。

  再次在軍事上中國必須維持發展,沒有軍事實力上的保障,中日發生衝突的機率將增大,反過來將損害地區安全與中國的利益。也只有軍事上的強大,才能制止日本再次走向軍國主義,冒險發動戰爭的可能性。

  最後在地緣戰略上,日本的最終定位應該是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緩衝。日本與美國能保持「恰當的距離」將是最符合中國利益的,而一個鬆散地中美日三角關係,是相互制約的基礎。同時我們應該警惕日美邊角的強化,這是走向冷對抗的前兆。

  所以,在未來十年中,政治上鬥爭、經濟上合作、軍事上對抗是中國和日本關係的主流。如果中國發展的平衡,政治變革與國內問題處理和得當,后五年時間中國在這一種戰略選擇中將佔到絕對主動的地位。跨過這十年,日本在亞洲將再次淪為中國的配角,中國也就真正跨出了崛起的一步。

  其實在一個民族的崛起中,思潮起伏的衝擊是最明顯的,如何冷靜下來沉思一個民族的未來,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從個人感情上講,我永遠不會原諒日本對中國所帶來的一切傷害。中國要崛起,不單純是實力上的崛起,還有思想上的成熟。正視歷史,把握機遇,面向未來,是優秀炎黃子孫所必須做到的!

  我們不應該把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讓憤怒與仇恨佔據,更應該深刻的沉思,我們怎麼樣才能打敗日本,才會打敗日本!讓每一個中國人因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一怒衝冠於2007-1-15

1

主題

89

帖子

20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0
沙發
yaw 發表於 2007-1-17 12:47 | 只看該作者

中日關係未來十年是對抗或是合作?

這是個人最關切的問題之一,樓主真是有心人,希望普羅大眾能理性的思考面對日本,但路途仍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主題

1924

帖子

39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98
3
Alchemist05 發表於 2007-1-17 17:53 | 只看該作者
無論是對抗還是合作,保持警惕和理性是必須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6: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