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網路文章] 別無選擇:印度在「藏南問題」上只有選擇跟中國合作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7-1-17 11: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鼎盛軍事 錄入時間:2007-1-16 來源:中華網 未知


  如果恆河是印度的母親河的話,那麼布拉馬普特拉河則是印度未來的希望,是印度未來的生命線。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是我國西南部一條重要的國際河流,源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北坡的傑馬央宗冰川,奔流了2057公里后,從我國墨脫縣巴昔卡附近流入印度的阿薩姆。進入印度后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又由東向西流入孟加拉國,稱賈木那河,在達卡附近與恆河匯合,向南注入孟加拉灣。雅魯藏布江在我國境內河流的長度居全國各河流中的第6位,流域面積240480平方公里,居全國第7位,但年徑流量達1654億立方米,僅次於長江和珠江,排在第3位。包括雅魯藏布江、察隅河、西巴霞曲、卡門曲等,由中國藏南流入布拉馬普特拉河干支流的徑流超過每年3000億立方米,約佔布拉馬普特拉河入海徑流的50%,超過全印水資源的15%.由於巨大的落差和高原面上彙集的水量,雅魯藏布江流域水能蘊藏量高達11348萬千瓦,其中幹流為7912萬千瓦,只小於長江,居全國第2位。單位流域面積和單位河長的水能蘊藏量都居全國甚至世界各大江河之首,僅雅魯藏布大峽谷處就可以建裝機超過3000萬千萬的超級水電站,發電量是三峽的兩倍以上。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的水力資源已經超出了印度目前發電能力的總合。
 
  由於當地人口稀少,地勢高寒、崎嶇,且距離我國經濟、人口經濟中心過於遙遠,雅魯藏布江的水利水電資源對於我國而言基本上是無用的,但卻是印度的救星。
 
  由於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印度缺油、少煤、短電,但是由於工農業不發達,電氣化、自動化水平太低,以及很多農民和城市貧民用不起電,或者沒什麼電器用不了多少電,印度人均用電量不多,只有每年300多度,所以"電荒"似乎沒有中國嚴重。但是隨著人口增長、工農業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印度對能源、對電力的需求也會成倍增加。
 
  印度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水資源總量居全球第7,大約每年2萬億立方米。但由於人口密度太大,人均水資源量並不多,不到每人2000立方米/年,低於中國,按聯合國標準已經屬於缺水國家。
 
  目前恆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已盡極限,西北部印巴邊境和印度半島內部的乾旱地區缺水則更為嚴重。所以印度打算從東北部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向恆河流域調水,調水路線還可能進一步向南延伸,溝通半島東西岸河流以實現全國水網,印度的地形比較平坦,調水主要是挖渠,規模可以做得很大,幾千個流量都沒問題。
 
  但是不幸的是,南亞地區也是季風氣候,最乾旱的季節也是河流少水的時候,如果印度從布拉馬普特拉河大規模引水抗旱,就容易和下游的孟加拉國鬧糾紛,所以如果能在河流上游修幾座大水庫,攔蓄一部分洪水,哪怕只有一兩百億,就好了,這樣布拉馬普特拉河枯水期就可以增加每秒一兩千立方米的徑流了,印度和孟加拉就不會再為水資源分配頂牛了,孟加拉年年夏天發水,上游水庫攔洪對他們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但是大喜馬拉雅分水嶺以南的河段僅僅是雅魯藏布江的一段尾巴,在大峽谷入口處雅江的徑流量已經達到了約每年1200億立方米,佔全河的3/4,也佔到了布拉馬普特拉河總流量的1/5;更為重要的是雅魯藏布-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優良的壩址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峽谷中,印度渴望而不可及,印控區只能修一些小壩,這對印度控制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水資源是不利的。所以如果不合中國合作,又不想和孟加拉鬧糾紛,印度只能把調水乾渠修得大一些再大一些,最好能通一萬個水,把布拉馬普特拉河的洪水引到恆河或者德干高原河流中的水庫中調蓄起來,反正印度有的是人,慢慢挖總能修成的。
 
  因為我國手中擁有雅魯藏布-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絕大多數優良壩址,因此,中國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印度未來的水龍頭和電閘,離開了中國的合作印度對普拉馬普特拉的開發將是蹩腳的。在一定程度上中國扼住了印度水利水電資源、印度未來命運的咽喉。
 
  正因為這樣,正因為雅魯藏布居高臨下的地位對印度如此重要,所以印度一直想把西藏從中國分離出去再置於自己的控制中。但這是不可能的。雖然印度已經非法佔有中國藏南地區50餘年,但一直不能有效控制,除了河谷中少數軍事殖民據點外,絕大部分地區還屬於化外之地,山地少數民族與孟加拉虎為伴,與猿猴為伍,仍在重複著千百年來不變的生活,正因為這樣,喜馬拉雅山南坡才保存有北緯30度線附近最大的一塊原始森林,是世界最為寶貴的自然遺產之一。
 
  中印合作始終存在著英國殖民者留下的麥克馬洪線和爭議領土問題。
 
  在漫長的歷史中,古印度國家主要在印度河、恆河流域發展。19世紀以前德里的權威雖然曾經擴展到孟加拉,但始終未進入到孟加拉東北的阿薩姆地區,孟加拉以東的印度東北部地區是不列顛留給德里最重要的遺產。
 
  印度獨立後繼承了英國的擴張主義傳統,繼續向喜馬拉雅山區擴張,控制不丹的內政外交,非法吞併錫金。利用當時西藏達賴集團與中央政府的矛盾,尼赫魯終於實現了英國殖民者從未實現的夙願。
 
  1954年印度官方地圖首次把麥克馬洪線從1936年以來註明為"未標定界"改為"已定界",並且在佔領的土地上宣布成立東北邊境特區。1972年該特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6年底印度議會兩院通過立法將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邦。翌年,阿魯納恰爾邦(意為"旭日之國")正式成立。
 
  印度非法成立的阿魯納恰爾邦面積約8.37萬平方千米,超過印度東北部其他任何行政區,首府在伊塔那噶(Itanagar)。全境分成13個區,分別為達旺 (Tawang,面積2 172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達旺,Tawang);西卡門 (West Kameng,面積7 422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邦迪拉,Bomdila);東卡門 (East Kameng,面積4 134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色帕,Seppa);帕普姆 (Papum Pare,面積3 462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伊塔那噶,Itanagar);下蘇班西日 (Lower Subansiri,面積9 548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澤洛,Ziro);上蘇班西日 (Upper Subansiri,面積7 032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達波日覺,Daporijo);西帝杭 (West Siang,面積8 033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阿隆,Along);東帝杭 (East Siang,面積3 895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帕西格,Pasighat);上帝杭 (Upper Siang,面積6 590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營瓊,Yingkiong);丹巴河谷 (Dibang Valley,面積13 029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阿尼尼,Anini);羅希 (Lohit,面積11 402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德澤,Tezu);昌朗 (Changlang,面積4 662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昌朗,Changlang);第來普 (Tirap,面積2 362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在孔薩,Khonsa)。
 
  當地人口約100萬,有多個民族,原住民多屬於漢藏語系,包括門巴族、珞巴族、愛締族(僜人)等,方言超過40種,但印度政府把印地語定為阿魯納恰爾邦的官方語言。
 
  印度非法成立的阿魯納恰爾邦的範圍要比中國宣布擁有主權的藏南地區更為廣闊,包括布拉馬普特拉平原和那加丘陵北部部分地區。
 
  根據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政府農業區劃資料,藏南印控區主要包括山南地區的門隅,墨脫南部和下察隅。其中門隅面積為2.87萬平方公里,墨脫南部(洛隅)面積為2.26萬平方公里,下察隅面積為1.18萬平方公里,三者合計為6.31萬平方公里,約佔印度非法成立的阿魯納恰爾邦面積的3/4.居民主要有當地的門巴人、珞巴人、僜人等。門巴人、珞巴人散布在東喜馬拉雅山區,總人數都有數十萬人之眾,但我國實際控制線內只有區區萬人。
 
  中印邊境爭議地區主要位於大喜馬拉雅山東段南坡。當地具有世界上最壯麗的自然景觀和最豐富多彩的生態系統。在不到100千米的直線距離內,地勢從海拔100米的沖積平原上升到超過7000米的雪峰,形成了高山深谷相見的壯麗山川。
 
  當地水熱條件優越。由於著名的西南水汽通道的影響,由孟加拉灣而來的暖濕水汽,以接近2000克/(厘米。秒)的水汽通量沿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向喜馬拉雅山地輸送。
 
  西南暖濕氣流攜帶的大量水熱在特殊的小地形作用下使熱帶氣候帶向北推移了五個緯距。北半球熱帶氣候的平均北界為北緯24度左右。在而這條水汽通道上,位於北緯29度的西藏墨脫,年平均氣溫高達攝氏18度以上,比我國東部同緯度地區(金華)高10度多;一月平均氣溫在攝氏10度以上,與廣州(約北緯24)相近,雖然墨脫比雲南西雙版納偏北五個緯度,卻生長著與之相似的熱帶和南亞熱帶植物;是北半球熱帶的最北界,被譽為"熱帶綠色山地"。
 
  同時由於受地形決定,當地小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從無颱風、寒流困擾。
 
  由巨大的相對高差和局地小氣候決定的熱力梯度使用藏南地區幾乎包括了從赤道到極地所有的氣候帶,形成了世界了最豐富的山地垂直自然帶譜和以森林植被為主的壯麗的自然景觀。
 
  和高山深谷相對應的交通不便,生存條件惡劣也是東喜馬拉雅山地成為人口稠密的東亞、南亞地區少數幾塊為開發的處女地之一。
 
  由於水熱條件優越和人類活動稀少,藏南地區保留了數萬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成為了北緯30度附近綠色最濃郁的地方,森林也為野牛、大象、孟加拉虎、小熊貓、多種葉猴等珍稀動物以及神秘的"野人"等提供了避難所,是世界上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
 
  但是,當地生態環境也非常脆弱。由於巨大的水力、重力及熱力梯度,決定了大喜馬拉雅山南坡天然植被一旦破壞就會發生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地質災害,洪水泥沙將直接威脅下面的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平原與孟加拉。
 
  當地地勢崎嶇陡峻、交通極度不便;因此,這片土地開發起來極度困難,土地開發價值不大。
 
  雖然中印爭議面積超過6萬平方公里,但是真正適宜墾殖的面積很少,墾殖率不可能超過5%.從經濟角度講,大喜馬拉雅山東麓南坡可以說是無多大實用??的意義,是全人類寶貴的自然遺產。
 
  不論誰控制這片土地必須貫徹"保護優先"的原則,如果只佔領不保護甚至加以破壞(如濫伐森林)那麼就是對全人類的犯罪。一旦藏南森林受到破壞,洪水與泥沙將直接威脅阿薩姆與孟加拉地區,希望印度殖民者明白這一點。
 
  印度東北部,雅魯藏布-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是印度未來的希望。但同時東北諸邦的內亂是獨立60年來令印度中央政府頭疼不已的問題。
 
  印度東北部和印度本土很不一樣。東北部各邦跟印度的主體部分只通過尼泊爾和孟加拉之間的一個狹長的走廊地帶連接,這些邦相人種、相貌、民族、語言、宗教、文化、習俗也和印度的其他部分不同,其歷史、語言、民族、語言和文化更加接近於緬甸、泰國和中國西藏地區。
 
  以阿薩姆為主體的印度東北地區雖然有豐富的石油、土地、森林和水資源。但卻是印度比較貧窮和落後的一個角落,使當地人產生了一種被剝削的感覺,增加印度東北各邦與新德里的疏離感。同時還有大量的移民從人口過剩的自比哈爾、孟加拉以及尼泊爾的不斷來到人口相對稀疏一些的阿薩姆平原及周邊山區,他們和當地人爭奪土地、水和就業機會,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當地政治、經濟,和當地人產生了許多矛盾。
 
  儘管整個印度的安全形勢也是不容樂觀的,但東北部地區更為嚴重。印度20多個邦當中,將近一半的邦有所謂的反政府武裝,他們進行各種各樣的恐怖襲擊、炸人、包括選舉的時候給選舉票站扔炸彈,給印度的國際社會穩定帶來一些嚴峻的挑戰,但是性質是不一樣的,有的是反政府的、有的是反社會的、有的是教派反對教派的。
 
  印度東北部地方獨立或者自治的要求比較強烈,有大大小小十幾個反政府武裝組織,比如說著名的阿薩姆革命聯合陣線,要求在阿薩姆邦成立一個阿薩姆國。1947年獨立以來,印度東北部地區大小衝突中已經先後死亡了5萬多人。但是這些所謂的"反政府武裝"在群眾當中還受到相當的支持,因為他們屬於劫富濟貧的羅賓漢式的人物,打的主要是一些富人、政府機構,對平民還不怎麼傷害。政府軍來了就躲到深山裡去了;政府軍走了就下山"打抱不平",襲擊警察局,襲擊當地政府機構。
 
  印度東北部地區還涉及到印孟關係的問題。跟孟加拉國的關係在印度周邊關係當中僅次於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國有邊界衝突、有河水分流的問題、也有跨境移民問題,反正問題很多。
 
  為了鎮壓反政府游擊隊、維護治安,制止部族、種姓屠殺,以及保衛石油設施,印度政府在東北地區派駐了重兵。但是印度軍人在東北部地區的專權,更加激起了當地民族對新德里的反感,引發一波又一波以暴易暴的動亂。疲於應付社會治安問題的印度東北部駐軍在一定程度上對於非法佔領的中國藏南地區(印稱阿魯納恰爾邦)就鞭長莫及了。
 
  但是印度東北地區的動亂不是單純靠武力所能解決的,如果不解決貧困和社會公正問題,印度再窮兵黷武,也保證不了國內的安全。
 
  由此看來,印度國內的阿(薩姆)獨,比中國藏獨鬧騰得凶的多,真不知道印度在東北部混亂的國內、國際(與孟加拉的矛盾)情況下,再和中國發生大規模的、長期的、激烈的對抗會出現什麼後果。
 
  如果西藏還是中國荒蠻的邊疆。但印度不能失去阿薩姆。印度境內只有少數幾個油田,大部分集中在阿薩姆。而且阿薩姆所掌握的水利水電資源也是推動印度反貧困事業的希望。
 
  如果不與中國合作,難道印度想叫它的軍隊以動亂的阿薩姆為前進基地,翻越大喜馬拉雅山,到青藏高原上顯示它的存在嗎?
 
  一方面是廣闊但難以開發的土地,另一方面是唾手可得的水利水電資源,何去何從,有待印度抉擇。
 
  在"藏南問題"上印度只有選擇跟中國合作,合才能兩利;爭印度只會輸的很慘,甚至死的很慘。

12

主題

5949

帖子

1248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4

積分
1248
沙發
關愛 發表於 2007-1-17 16:13 | 只看該作者
好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620

帖子

1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7
3
farm 發表於 2007-1-17 20:57 | 只看該作者
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7: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