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haxlm.vicp.net/thread-7134-1-1.html
孫立人(1900-1990):清華精英,弗吉尼亞軍校畢業,抗日名將,半生軟禁,五大主力之新一軍軍長,長春警備司令,台灣陸軍總司令。
1914年,孫立人以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清華學校(當時系留美預備學校,今清華大學前身),讀完4年中學課程后,轉入高等科專攻土木工程學。當時清華的畢業生都可以用庚子賠款官費留美,所以清華學校在全國各省招收的學額也是按當初各省繳付庚子賠款的多少來分配的,孫將軍回憶1914年安徽省的學額為5個,而報考的人上千。
孫立人將軍喜愛運動,當年在清華讀書時,曾任校籃球、足球、排球、手球、棒球隊長,尤其擅長籃球,曾於1921年入選中華籃球代表隊,參加在上海舉行的遠東運動會,並奪得籃球冠軍。1923年,孫立人前往美國,就讀於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除了學費,每月還有80美元的生活費,過日子是很寬裕的,但他平時很節儉,每月省下30美元資助他的一位自費留美的朋友,他在清華畢業時,相當於已經攻讀完了大學一二年級的課程,所以普渡大學只再讀兩年就於1925年畢業,獲工程學士學位,並獲得工程師開業執照。孫的學業成績是相當優良的。
孫立人的生母在他只有五、六歲時就去世了。
孫立人9歲時,隨父居青島。一天在海邊玩耍,撿到一塊美麗的海花石,一個德國孩子過來要,孫不給,結果被該德國孩子的大人打了兩記耳光,幼小的心靈對半殖民地的中國遭受西方列強的凌辱有了深刻的體驗,立下了長大后從軍報國的志向。可是他的父親不允許他學軍事,所以孫只好作罷。到美國之後,孫從軍的志向未改,所以在普渡大學畢業后,他向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提出申請,申請官費就讀費吉尼亞軍校。費吉尼亞軍校是美國南部的著名軍校,成立於一八三九年,歷史悠久,和北方的西點軍校齊名,尤其受到貴族的親睞,由於南北戰爭中南方戰敗,西點軍校的名聲才漸漸超出了費吉尼亞軍校。
在等申請結果的時候,他已經在美國的一家橋樑工程公司謀到職位,任見習工程師,月薪有近兩百美元,日子過得很愜意,還買了汽車。可是申請一批下來,他就立刻辭職,把車也賣了,入軍校過艱苦的生活去了。一到軍校,接待他的另一位高年級中國學生一見面就指責他,說他既然已經官費留學獲得了學位,不應該再申請官費來讀軍校,豈不是擠了別人的名額。
批准孫的申請的是施肇基大使,施肇基大使一貫善於發現人才、愛惜人才。施肇基一生為中國外交貢獻頗多,他最大的貢獻,是公派出國考察時,不是遊山玩水吃喝嫖賭,而是認真地為國家留意人才,1910年冬,在哈爾濱,大規模急性傳染病在中國人和俄國人中間流行,死亡率極高,當時任清外務府右丞的施肇基舉薦細菌學專家伍連德去東北防疫,成功的防止了肺鼠疫在中國的爆發。後來孫立人在費吉尼亞軍校畢業后,又是得到施肇基大使的批准,官費去歐洲英、法、德等國考察軍事幾個月。
孫回國后,從軍並不順利,並不是因為他能力差,而是因為中國是一個講關係的地方,留美軍校生遠不如黃埔、保定以及留日士官生吃得開。
後來他得到宋子文的賞識,出任稅警總團四團上校團長,1937年在松滬抗戰中受重傷,全身中彈片十三處,宋子文得知后,用自己的汽車把他送入上海租界中的醫院救治,後來上海失守,撤退前宋子文怕孫留在上海的醫院有危險,特地派自己的弟弟宋子安護送孫立人去香港就醫,還送給孫一千五百塊錢。孫未等傷痊癒就出院,臨出院時自己只留了兩百塊錢,其餘的都送給醫院裡其他的受傷官兵了。
孫將軍率新三十八師出征緬甸時,以"藍鷹"為師徽,製成臂章,配戴在官兵肩上.
一九四二年,孫立人將軍由印度回重慶述職,其間有一天晚上,抽空觀看了山東省立劇院的演出,十分欣賞,邀請他們赴印度從事宣傳和勞軍工作,當場有很多人自動報名,後來這些人在新三十八師政治部下成立了劇團,名字就叫"鷹揚劇團"。新一軍在印度接受美式整訓時,孫立人從國內招了大量的大學生,來新一軍從事翻譯、通訊、後勤、醫療工作,當時有幾十個醫學院的學生,來了之後就在美軍的野戰醫院學習工作,美軍的野戰醫院就是賓西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野外實習醫院,很多美方醫生都是著名的教授,醫學院的學生在這裡能力提高的非常快,很多人日後成了專家,其中有一位日後還成了西安交通大學的副校長,是我國著名的醫療器械專家。
抗戰勝利后,孫立人的新一軍進駐東北,當地的年輕女性都以嫁給新一軍中的年輕軍官為榮,新一軍軍官中,很多人都是大學生,還有不少留學生。
1946~1947年,林彪曾幾次試圖攻打長春,都被孫擊敗。
1947年,孫立人卸任新一軍軍長。孫立人和時任東北保安司令的杜聿明關係一直不太好。
早在1942年2月,中國遠征軍出征緬甸,下轄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孫立人任六十六軍新三十八師師長,杜聿明任中國遠征軍副司令兼第五軍軍長。中國遠征軍司令為羅卓英,但實權都掌握在杜聿明手裡。
4月17日,西線英軍步兵第一師及裝甲第七旅約七千餘人被約一萬日軍包圍在仁安羌,糧盡彈缺,水源斷絕,陷於絕境,英軍統帥部要求中國遠征軍出兵援救。
中國遠征軍司令部於是下令,要孫調派一團人,交由英軍將領指揮,立刻向日軍發起攻擊。孫認為此命令實在荒唐,以一千兵力攻擊近一萬日軍,且指揮官和部隊互不熟悉,豈不是讓該團白白送死。於是他親自趕到遠征軍司令部找杜理論,結果杜不在,只找到參謀長。孫向參謀長據理力爭,希望修改命令。參謀長無奈,只得道出實情:「我們也知道這樣做不可能取得實效,但是我們不能不買盟軍的面子,犧牲這一團人就是送盟軍一個人情。」
至此,孫方明白上面的意思。但他無論如何不同意讓自己的部下去白白送死,於是他請求,由他自己親率這團人於夜間發動突然攻擊,或許有可能成功。參謀長先是不允,直到孫寫下字據,願意對一切後果負責,參謀長才同意了孫的請求。
孫立人即親率113團,於18日淩晨向日軍發起猛烈攻擊,至午即攻克日軍陣地,殲敵一個大隊,解除了七千英軍之圍,並救出被日軍俘虜的英軍官兵、傳教士和新聞記者五百餘人。仁安羌之戰是中國遠征軍入緬後第一個勝仗,孫立人以一千的兵力,擊退近十倍於己的敵人,救出近數倍於己的友軍,轟動全球。之後,蔣介石給他頒發了四等雲麾勳章。羅斯福授予他「豐功」勳章。英王喬治六世則授予他「帝國司令」勳章,孫立人是第一個獲得這種勳章的外籍將領。 西線戰況因仁安羌戰鬥得以扭轉,然東線日軍五十六師團卻擊破遠征軍第6軍防線,迅速直插盟軍後方,致盟軍全線動搖,不得不放棄緬甸撤退。新38師這時已接下英第1軍防線,掩護已喪失戰力的英軍撤退,但中線的第5軍軍長杜聿明卻很要新38師把中線也接下,殿後阻擊戰鬥。孫立人指揮新38師以逐次抵禦,漂亮地進行後衛戰鬥,幸好日軍的33師團因仁安羌戰鬥敗於新38師而變極謹慎,前進不力,使新38師得以以主力掩護中路第5軍。新38師掩護英軍和第5軍撤過曼德勒后,英軍撤向印度,第5軍撤向雲南。杜命新38師繼續殿後掩護第5軍,在溫藻阻擊日軍,更要新38師派113團將第5軍側翼要點卡薩也接下。孫立人接受任務后,請求杜聿明將其控制的遠征軍直屬汽車團和第5軍直屬汽車隊共600餘台汽車中撥與新38師少量,杜一口拒絕,所有汽車均給第5軍,一台也不給殿後的新38師,連113團遠去卡薩保護第5軍側翼也不給汽車運輸,要113團連夜徒步強行軍前往。(杜指揮道德不太好耶)
5月8日,遠征軍將領開會決定如何撤退事宜。時穿插的日軍56師團先遣隊已搶佔滇緬公路上的密支拿,截斷了遠征軍主力回雲南之去路。遠征軍最高指揮長官史迪威和羅卓英命撤向印度,但皆指揮不動杜聿明,只能指揮遠征軍長官部撤向印度。杜聿明要撤回雲南,但面對剛千里跋涉趕到密支拿,立足未穩且補給缺乏的少量日軍卻又膽怯,不敢發起攻擊,要部隊拋棄戰車火炮等重武器,及汽車輜重,向西北穿越野人山回雲南。孫立人當場提出異議,認為遠征軍尚有4個半師及戰車團重炮團之強大兵力,應當立即攻擊密支拿,沿滇緬公路回國,野人山極為荒涼,無水無糧,是葬送遠征軍之絕路。杜不聽,仍要新38師繼續殿後,阻擊日軍,等第5軍入野人山後尾隨跟進。
孫立人雖無法不讓第5軍自投絕路,卻不能讓新38師也覆滅在野人山。他焦慮萬分,因為他深知野人山渺無人煙,給養樣困難,前面大軍一過,所有能吃的東西一定是被一掃而光,他這支殿後的部隊跟著進山,只有死路一條 ,因此他請杜同意,新38師在完成阻擊掩護任務后,撤往印度,結果杜仍然不同意。孫只好分別給重慶軍委會、盟軍戰區指揮官史迪威發電報,請求允許新38師在完成阻擊掩護任務后,撤往印度。結果重慶軍委會一直沒有回電,而史迪威同意了他的請求。
孫立人遂指揮新38師主力在溫藻阻擊日軍兩日,到5月10日後,任務完成,即以112團殿後,師直屬隊和114團先向北撤向卡薩的113團,113團從9日起已與日軍56師團迂迴過來的部隊激戰於卡薩。孫帶114團走到半路,得知殿後的112團在溫藻被圍,未能擺脫日軍,而卡薩113團雖仍在與日軍激戰中但地形有利未被包圍故有能力自行擺脫日軍。孫立人即電令113團從卡薩向西自行撤向印度,自率師直和114團調頭向南,出敵意料,和114團裡應外合擊潰日軍的一個步坦聯合快速部隊,救出112團,向西撤向印度,經17日抵印。新38師撤退前有九千多人,抵印后還有七千多人,且裝備基本齊全,沿途還收容了數以千計的難民和英印散兵,其中有一位斷腿的英軍上校,還是錫金國的王子。113團亦於不久后抵印,歸還建制。
而第5軍則在野人山中病餓死大量官兵,其中杜聿明率軍直屬隊和廖耀湘新22師最後還是撤到印度,18000人只剩下三千餘難民般的殘兵。另跟隨第5軍后入野人山的66軍第28師五千人因前面第5軍已將樹皮草根等都吃完,處境更慘,最後只剩百餘人活命。
新38師抵印邊境時雖已歷經戰鬥多日和長途跋涉,但仍軍容嚴整,士氣飽滿,英印軍將領原來因為見退來的英緬軍尚潰不成軍,猜測殿後的新38師必然更為潰散,有意解除其武裝,但當他們親眼見到新38師的軍容后,立即肅然起敬改為歡迎。新38師隨後派出1排參加駐印9國盟軍聯合閱兵式,奪得第一。
不得不說,作為士兵,在孫立人的麾下比在杜聿明的麾下幸運。
孫立人將軍的婚姻家庭。
孫立人還在清華學校讀書時,即遵父母之命,娶了門當戶對的龔夕濤,但他對於自己的這位原配夫人沒有感情,兩人也沒有生育。
後來孫立人在南京教導總隊任大隊長,在一個晚會上認識了南京匯文女中的校花張晶英小姐,兩人一見鍾情。
可是張小姐的母親張老太太卻屬意張的另一個追求者熊式輝(此人抗戰勝利後任東北行營主任,還是孫的上司),但拗不過寶貝女兒。而孫立人則回上海家中和他的父親商量,要與龔夕濤離婚,結果遭到父親痛罵,龔也在房內哭泣,表示一定要從一而終。孫無法,氣得離家出走。
回到南京后,孫立人把他父親的反對告訴張晶英,張是個湖南辣妹子,當即對孫說:「我能不顧我母親的反對,你為什麼一定要聽從你父親的安排呢?」於是孫立人就不再顧慮,於1930年10月和張晶英結婚了,可是婚後兩人一直也沒有生育,以至於外面傳言說,孫將軍因在上海松滬抗戰中重傷,失去了生育能力。
直到1946年冬,孫立人在瀋陽出席一個晚宴,席間主人談到瀋陽有一位算命先生張瞎子很靈,大家一時興起,飯後就一起去請張瞎子算命,張瞎子算出孫將軍命中有兩男兩女。1947年夏,孫將軍在家閑聊時把張瞎子給他算命說的一番話告訴夫人張晶英,夫人聽了后心有所動,拉著將軍和她一起去南京中央醫院檢查,結果是孫夫人不能生育。
晶英夫人自此有了心事,她私下裡請熟人幫忙為孫將軍物色一位合適的如夫人。後來孫將軍在晶英夫人的安排下娶了高雄姑娘張梅英,梅英夫人果然為孫將軍連續生下二子二女,分別為長女中平,長子安平,次子天平,幺女太平。第一個孩子出世時,孫將軍已經五十二歲了。
孫立人將軍的四個孩子都非常的有出息:長女中平--清華大學核子工程學士、康奈爾大學材料工程碩士;長子安平--中原理工學院、洛杉機南加州大學材料工程碩士;次子天平--輔仁大學、維拉若瓦大學計算機碩士,幺女太平--清華大學、杜克大學遺傳學博士、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后。(好讓人羨慕呀!)
1955年6月24日,蔣介石免去了孫立人國民黨軍隊「陸軍總司令」職務,將其改任「總統府參軍長」,隨之又將孫秘密拘捕。8月20日,蔣以「縱容」部屬武裝叛亂,「窩藏共諜」、「密謀犯上」的罪名,革除了孫的「總統府參軍長」的職務。指定陳誠、吳忠信、許世英、俞鴻鈞、何應欽、黃少谷、俞大維、王雲五、王寵惠等9人組成孫立人案「調查委員會」,對孫進行「審查」。10月31日,「調查委員會」公布上了長達1.6萬餘字的「調查報告」,羅列一系列罪過。蔣隨即下令將孫立人軟禁。據台灣報紙稱,孫被革職法辦的主要原因是,孫兼任「台灣防衛總司令」及「陸軍總司令」,其兵權僅次於陳誠,成為蔣經國插手軍隊控制軍權的一大障礙,加之孫被視為蔣軍中的「親美派將領」,與美關係密切,蔣擔心他擁兵自重,在美國指使下另有圖謀,對蔣氏父子統治不利,因而急欲去之。
孫被拘禁后,其部屬親信一一被調離軍職或遭查辦,除劉凱英脫逃外,其餘如郭廷亮、江雲錦、陳良塤、李成亮等在事發前後,均分別被捕入獄。
孫立人被剝奪軍權、遭到軟禁這一事件,對國民黨及蔣氏父子的形象損害至深。蔣經國死後,孫本人、株連者及其親友向國民黨當局提出「伸冤」、「平反」的強烈要求,對台灣政局產生相當衝擊。在各方輿論壓力下,台當局實際上已允孫有了某種自由,並准許公開露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