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拍《大國崛起》 胡溫比知識界更早談民主

[複製鏈接]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7-1-16 15: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7-01-16

  (聯合早報網訊)根據金融時報報道,自《大國崛起》2006年年末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以來,各種關於中國政治改革的談論此起彼伏,但無人否認,該片的潛台詞卻是為中國崛起這一未來「大戲」 而草擬的。眼下,人們更願意以一種平穩的心態去看待中國現時及未來可能遇到的種種機遇和挑戰,但有學者提出,分析該片的政治背景看出,中共領導層比中國的知識界更早地談民主。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一個國家外部的崛起,實際上是它內部力量的一個外延。內部制度還沒有健全的情況下,很難成為一個大國,即使成為一個大國,也不是可持續的。」----這是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鄭永年在中國電視片《大國崛起》中說的一句話。

  「強國都是由內到外」

  鄭永年的這句話在海內外中文網站上被網民廣泛引用。新年伊始,鄭永年又複述了這句話。鄭永年隨後詳細闡述了這句話的含義,他說,一個國家內部制度的健全,包括經濟制度、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健全。這些年來,中國的經濟確實是在高速發展,但單純的經濟崛起,還難以稱得上是真正的、全面的崛起。

  鄭永年說,自從1978年以來,中國開始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改革;中共十六大以來,中國又開始了社會改革。近30年來,雖然中國並非如外界所言只有經濟改革而沒有任何政治改革,但也應當承認,中國以往的政治改革都是輔助性的。

  鄭永年強調說,中國的漸進改革模式是否能維持下去,主要取決於現存政治體制能否應付中國社會所存在的各類問題和所面臨的各種挑戰,而只有整體性的政治改革才能應付今天的新問題和新挑戰。

  在年齡、背景、工作地點、研究方向等方面,74歲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退休教授余英時與44歲的鄭永年顯然有很大差別,但他們在大國崛起原因的看法上卻不謀而合。

  余英時說,近現代強國的崛起,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經濟上佔上風,二是內部有很好的制度。近代史上最早崛起的國家,主要是一些海洋國家,他們靠著海洋貿易先起來了,實現了亞當·斯密所說的「國富」;但能否維持這種「國富」,則要取決於內部的制度。近代以來,那些比較長期地維持國力富強的國家,即使尚未實行完全的民主,也至少有憲政和法治,內部秩序比較清楚。換句話說,強國都是由內到外,絕對不是僅僅靠有錢,就能發展起來的。

  余英時不久前剛剛獲得素有「人文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之稱的「約翰·克盧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生成就獎」。年逾古稀的余英時思路和口齒卻非常清晰:「我想強調的是,大國崛起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內部秩序要比較安定,比較合理,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發展起來,例如,英國如果沒有那麼好的制度,它也不可能在海外擴張和發展。」

  「政治制度創新」?

  雖然《大國崛起》講述的是近現代其它強國崛起的故事,但無人否認,該片的潛台詞卻是為中國崛起這一未來「大戲」而草擬的。那麼,中國怎樣才能實現余英時所說的「比較安定、比較合理」的內部秩序呢?

  鄭永年認為,中共要承擔起政治制度創新的歷史責任。他強調說,政治制度創新並不是說要仿效任何西方民主制度,民主制度是仿效不來的,並且也並不存在一個固定的民主政治模式,儘管民主政治是個大方向,但民主只能是中國政治發展和政治創新的結果。中共只有通過政治制度創新才能實現國家內部的長治久安,進而實現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全面崛起。

  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中國問題專家李成看來,中國最高領導層正在探求這種「政治制度創新」之路,《大國崛起》電視片的播出就是這種探求努力的表現之一。

  李成從更為寬泛的角度理解「政治背景」這一詞語的。他說:「麥天樞說此片的製作不是上面授意的,他說的可能是事實,但是,此片顯然是在一種大的政治背景下孕育和誕生的,其最初的起因就是因為總編導任學安聽到了一則新聞廣播: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錢乘旦等人為中共政治局講述歷史上九個大國崛起的經驗教訓。中共中央政治局請人講這些東西,這本身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政治信息,後來中共中央又同意中央電視台在黃金時段播出《大國崛起》,這就更不是一件輕易簡單的事了。」

  李成經常去中國調研、講學、訪問,也經常接觸中共上上下下各層領導人。據他透露,中共最高層對「政治制度創新」的探求,早已遠遠超出了請人講課或批准《大國崛起》播出這類行為。

  「兩個月前,我參與的一個代表團見了中國總理溫家寶,非常有意思的是,他這次主要講的就是中國的民主化問題,」李成說,「溫家寶從三方面來定義中國的民主:一是選舉,二是司法公正,三是對政府的監督,包括媒體對政府的監督。從一定程度上講,這與普適的民主定義是一致的。」

  李成回答說:「溫家寶談的是兩種選舉:一是直接選舉,即人大選舉,二是間接選舉,也就是黨內民主。他談的並不是很多,但概念是非常清楚的。在談到基層選舉時,他說,這種選舉如果可以在縣一級進行,那未來也可以在市一級進行,也可以在省一級進行。他談的兩種選舉,也許是中國漸進民主的一個比較可取的方案。」

  談到如今中共高層忽然毫不避諱地大談民主的內在原因,李成分析說:「胡錦濤、溫家寶等中共領導人意識到,雖然中國現在並非處於一個革命的階段,但是如果不改變政策的走向,如果不更多地關注弱勢群體,尤其是中國的農民和民工,社會就會出現問題。當然,中國社會目前還不會馬上出現問題,所以,胡、溫執政時期出現的一些政策變化,都是一些預防性的政策變化。也許目前中國國內知識界和民眾當中呼喚民主的聲音並不是很強,但是這一天遲早會到來,因為一黨制的國家在當今的世界上只有不多的兩、三個,而且由於中國中產階級的崛起,由於中國中央和地方之間關係的變化,由於中國和世界非常密切的聯繫,由於中國新的社會群體的出現,也由於中國媒體的商業化,這些變化都會對中國的政治體制有所衝擊,所以,談民主是遲早的事情。非常有意思的是,實際上,是中國的中央領導人、地方領導人比中國知識界更早地談民主,當然,他們談的民主與西方的民主有區別。」

  余英時也認為,「中國如果僅僅發展經濟、開放經濟,但不改革政治制度,那不是真正的崛起,將來甚至還會造成大混亂的,因為如果中國不改變目前的政治制度,它就很難妥善地解決地區之間和階級之間的貧富不均。」
正常生活的意思, 是指除了一個人的勇氣,品格,和能力之外,不需要依靠出賣自己的人格尊嚴,來達到人生的目的,尤其是不必依靠權力。

1

主題

89

帖子

20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20
沙發
yujing 發表於 2007-1-16 16:17 | 只看該作者
站在金子塔的頂端,高瞻遠矚,意識是美好的。問題是如何貫徹到底層,因為任何的好的政策法規,到了基層的時候就變味了。
雨靜舒語undefined[/COLOR]undefined[/COLOR]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3
Hanxin 發表於 2007-1-16 21:48 | 只看該作者
有進步,比當年的《河殤》更有廣度,
但還有不足:

http://backchina.org/main/showth ... highlight=%2Bhanxin
閑談《大國崛起》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05: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