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看美女學者閹掉孔夫子的心得(不代表本人觀點)

[複製鏈接]

9777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積分
1200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ullbird 發表於 2007-1-11 20: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生於70年代以後的人,無論如何也理解不了什麼叫「批林批孔」, 批判林彪怎麼會和批判孔夫子捆在一起?八杆子打不著的事嘛。

客觀的說,「批林批孔」是對先秦文化的一次普及,我們也正是在那時知道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 、縱橫家、陰陽家、雜家 、農家、……,知道了「白馬非馬」,明白了「坐懷不亂」。應該說,姚文元對孔子的思想把握得還是很準的,一下子抓住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克已復禮為仁」。孔子「仁治」是主張人們剋制自己回復到周禮時代,而周禮是周公定的,這樣就可以把「批林批孔」的矛頭指向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

撇開政治不談,把「克已復禮」說成就是復辟也是不準確的,任何一個時代都得借鑒前朝的典章制度。但把以「仁治」為核心的《論語》人為神化為現代人的行為準則,那卻是膚淺的。

我們來看看于丹是怎麼樣閹割、嫁接孔子的思想,從而把《論語》神化為現代人行為準則的:

對於《論語》的核心思想「克已復禮為仁」, 于丹隻字未提。卻把孔子回答學生什麼是「仁」的解釋語作為「仁」的核心思想。于丹談到天地之道時,其實是用《論語》的隻言片語來解釋老莊的道家思想,說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時也就是拋出個樊遲問仁的「仁者愛人」來作註解,而她舉的例子大多是道家的。

要知道,孔夫子作為一個老師,最著名的就是「因材施教」。 樊遲在孔子眼中,是天資不夠的,因此孔子只給他講最基本的道理,只教他「仁」的最淺的概念之一「愛人」。 要是給白天睡覺而被罵作「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的宰予講解,那答案肯定是不一樣的。孔子最得意的學生是誰?是那個三十歲早死的顏回。孔子是這樣向顏回解釋「仁」的:「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可見,在《論語》中,「克已復禮」才是天地萬物之道。

談到交友之道,于丹用「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這沒錯。但孔子和老莊不一樣,老莊強調的是以誠相待,孔子側重的是以禮相待,這點于丹把道家和儒家搞混了。至於于丹用陶淵明的「我醉欲眠卿且去」,來說明要交有修養的朋友而不是有權勢的朋友,那就和孔子思想風馬牛不相及了。熟悉一點古代史的人都知道,陶淵明辭官後過的是道家的閑適生活,魏晉風骨是什麼,是閑散,是「得意忘形」,而孔子,不管在什麼場合,都要彬彬有禮的,喝酒時老人沒喝年輕人絕對不能喝,客人沒走主人絕對不能走。請朋友吃飯,自己先喝醉了,叫朋友「你們回家吧,我先睡了。」這怎麼可能,有什麼「禮」可言?

談到理想,于丹用了《侍坐 》一節,原文較長,大意是,子路想治理千乘之國,夫子笑話他;冉有想治理一個邦,公西華只想做個司儀,孔子沒說什麼;而曾皙的理想是: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點頭表示贊同。初學這段的人往往會走進和于丹一樣的誤區:以為孔子真的喜歡野外裸泳這種間暇生活,這種類似魏晉文人逍遙自在、超脫俗世、狂放不羈的灑脫生活。其實你只要看一看曾皙是曾參的老子就明白了,曾參是孔子得意門生,以孝道聞名於世。春天搞個裸泳還要舞啊詠啊的,還有有老人小孩,這哪是于丹說的心靈的儀式,分明就是迎春的祭禮活動。如果真要與大自然融合,找幾個知己去裸泳就行了(當然有異性更好,哈哈),何必攜老帶幼,又是鼓又是鑼的。

于丹由於在央視走紅,有「美女學者」之稱,她明白自己對《論語》一知半解,所以她說是和孔子心靈對話,是「六經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經」。可是于丹小姐忘了,要想「六經注我」必須要會「我注六經」,連六經的基本概念都搞不清楚,怎麼能用六經的思想去闡述自己的觀點呢?只能是把《論語》閹割得人不人妖不妖的。

聽說《論語心得》這本書還特別好賣,而且買的還以年輕人居多,不禁悲從中來:一個主張回頭看,向內看的人,一個周遊列國到處求職不成而回家做老師的人,一個束縛了中國人思想幾千年的人,成了年輕人的最愛!

看來追求科學民主的「五四運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就是俺讀《論語心得》的心得。

文/騎鶴踏浪
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可以增加它的深度,我不能左右天氣,但我可以掌握心情;

我不能改變容顏,但我可以展露笑容,我不能控制別人,但我可以主宰自己;

我不能預知明天,但我可以把握今天,我不能樣樣第一,但我可以事事儘力。

0

主題

137

帖子

28

積分

註冊會員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1

積分
28
沙發
密電碼 發表於 2007-1-14 18:09 | 只看該作者
「但把以「仁治」為核心的《論語》人為神化為現代人的行為準則,那卻是膚淺的。」那什麼可以是深刻的。別忘了「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mdm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23: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