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anjinman
初過語言關(三級)
用戶數字ID 195742
精華 0
積分 136
帖子 99
閱讀許可權 20
註冊 2006-12-31
狀態 離線 #164發表於 2007-1-10 10:57 作者資料 開通我的空間 文集 給我發悄悄話
字體:小 中 大
QUOTE:
原帖由 user1 於 2007-1-10 10:30 發表
你不要篡改我的問題.
我的問題很簡單,到底中國人是不是諾亞一家得後代?不要繞圈子,你只需要答:根據聖經,所以是(或者不是)!
PS.你說"大洪水確實滅絕了世界上除諾亞一家之外的所有人。"我是 ...
當大洪水之後,人類的祖先就是諾亞一家了,據說中國人是諾亞的一個兒子閃的後代
東方人的起源
聖經里述說人的起源。這個研究檢查聖經里的系譜來尋找世界上最大的民族群 –東方人–的起源。地球上最大的民族人口是在遠東。人類學和歷史證據顯示所有的東亞民族都是源自中國。從聖經里我們可以來確定在中國居住的第一個族群。事實上, 所有的世人都屬於同一個家族, 因為亞當和夏娃是所有人的始祖 ( 創世紀 3:20)。 但是大洪水后出現了三支不同的系譜。創世紀9:18-19, 出方舟挪亜的兒子就是閃, 含, 雅弗。含是迦南的父親。這是挪亜的三個兒子,他們的後裔分散在全地。聖經學者巳在非洲, 地中海, 印度洋和南太平洋一帶找到含的後人的蹤跡。 含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熱」, 表示含的族人去到天氣炎熱的地方。雅弗的後人可被追溯到歐洲人及阿里安人, 大多數居住在歐洲,也有住在中亞, 伊朗和北印度。雅弗這個名字的意思是 「增大」, 喻示了這個民族的特性。聖經學者一貫以來的看法是閃的後人只是定居在西亞洲, 主要是亞拉伯人及猶太人。但這個結論沒有把東亞洲(一半的人類)算進去, 只歸給了閃一小部分。但是閃得到了最高的榮譽, 創世紀 9:26 說 , 「耶和華閃的神, 是應得稱頌的。」 聖經里說閃是西亞洲人和東亞洲人的先祖。東方民族的系譜可追溯到創世紀里對閃的敘述。閃的意思是「榮譽的名稱」。 這名字正符合了東方文化價值觀。 希伯來聖經經常把神稱作 「榮譽的名」(HA-SHEM), 藉此把神與閃的後裔連在一起。在創世紀 10:21 ,閃被稱為 「 希伯子孫之祖 」, 意即希伯來民族。希伯來的意思就是『源自希伯』或是『希伯的後人』。創世紀 10:25, 希伯生了兩個兒子, 一個名叫法勒 (法勒就是分的意思),因為那時人就分地居住。法勒的兄弟名叫約坍。從而可見, 希伯來民族從希伯傳下二個支流,一支是法勒的, 另一支是約坍的。 法勒是分開的意思,從而把他和巴比侖牽連上(創世紀11:7-9),約坍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年輕的兒子。從創世紀 10:26-29, 列王記上 1:19-23 可見, 聖經里只記載約坍的第一代後人。約坍一家有十三個兒子,在早聖經時期,這是最大的一個家族。他們的名字居然被記載在聖經里,這是很不尋常的事情。因為自此以後,約坍的後代就不再出現在聖經歷史里了。但是法勒的直系子孫在聖經里屢屢重現。所以聖經讀者們一貫的想法是法勒的子孫是唯一存在的希伯來人。但實際上約坍的後人是另一支更壯大的希伯來族人。法勒這支系在聖經里有高知名度,因為神選擇了阿伯拉罕的嫡系子孫來敘述聖經。但是約坍一系在聖經里的消失說明了約坍的家族遠離了西亞洲, 遷移去了遠地。挪亞一家在大洪水后在東方某地居留了超過一百年。這地方是在幼發拉底河的東邊,聖經里稱之為 「示拿地平原」。根據創世紀 11:2, 「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裡。」 示拿地平原後來被改名為巴比倫(創世紀 11:9)。 「從東而來」一詞在希伯來文是 MI-KEDEM 。從字面上翻譯, MI 是 「 從 」 或 「 來 」 ,KEDEM 是「東面前方」或「東方」,基本意思是「前方」。這詞在地理上是指東亞洲面對日出的沿海地區,在時間上可被理解為「古代始源」,有時候也可被譯為「遠古東方」。在創世紀 11:2, KEDEM一字顯示了大洪水的倖存者從東方經長途跋涉來到了巴比倫。根據創世紀 11:10-16 所記載的系譜,這些倖存者最初在巴比倫的東邊,伊朗平原的對面,逗留了超過一世紀的時間。從大洪水到法勒,期間大概是一百多年。有可能在許多年後他才進入巴比倫。法勒肯定是去了巴比倫,因為他的子孫,包括阿伯拉罕(創世紀 11)都定居在那裡。但是約坍則沒有隨著法勒進去巴比倫。在進巴比倫之前的暫時停留是幫助我們確定約坍遷移路線位置的重要線索。在扺達巴比倫之前,他選擇了向東前走而和大隊分道揚鏢。創世紀 10:30 說,「他們所住的地方,是從米沙直到西發東邊的山。」西行前往巴比倫的車馬大隊已經是位於東邊,約坍繼續東去的決定就意味著他離開大隊,向東前去。有些學者認為約坍去了亞拉伯,因為有二個亞拉伯部落和約坍的二個兒子, 希巴(Sheba)和哈維拉(Havilah)同名。但是這些亞拉伯部落是古實的後人,是屬於含的族系,和閃的族系沒有關連。非洲是古實之地,亞拉伯是古實遷移至非洲路途上的一個途經之處。所以第一批在亞拉伯定居的族群應是古實的後人。名字有時侯會在不同的族譜里重現,但這並不表示之間有嫡親關係。法勒家族和約坍家族的分開形成了二個希伯來族群,在西亞洲居住的西希伯來族和在東亞洲居住的東希伯來族。東方人其實就是希伯來人。創世紀 9:28 記述了挪亞和大洪水后的父執輩一直活到巴比倫大混亂后的幾百年。從而可知,如果他們居住在那裡,他們也見證了巴比倫大混亂。但是,我們懷疑到底挪亞有沒有住在那裡。創世紀 6:8 說,「惟有挪亞在耶和華眼前蒙恩」。挪亞是個義人 (以西結書 14:14;彼得后書 2:5)。所以他肯定是會反對巴比倫和寧錄王國的野心(創世紀 10:8-
10)。聖經里沒有記載當時挪亞,閃,亞法撒,沙拉和希伯居住在哪裡。他們有可能是像約坍一樣繼續向東走,前往東亞洲。我們現在來考察創世紀 10:30 所記述的名稱。大洪水已衝掉所有的地方名字。在聖經里,名稱是有重要意義的。 Mesha 的意思是 「 離開」,這可能就是指約坍離開大隊的地點。約坍一干人在伊朗平原(即亞洲中部) 某地和車馬大隊分道而行。這分離的地點也就成了約坍族人定居的起點。首先去探索古老的絲綢之路的人肯定是約坍的族人。後來絲綢之路成為了移居東亞的主要道路。Mesha(分離之地)就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始點。絲綢之路是從伊朗東北方的馬斯赫城(Mashhad)附近開始的。這城市的名字可能就是從古老的米沙(Mesha)變化而來的。「向西發」一詞譯自希伯來文的 SEPHARAH。嚴格地直譯,它的意思是「向著極多的人口」。根據現在居住在中國和東亞的稠密人口看來,我們可以找到這個名字的預言性。現在我們可以自己翻譯創世紀 10:30 為「當你走向稠密的人口,向著東方之山,從分離點開始是他們居住的地方。」「東方之山」可能是標示著東方遠處家園的某一座大山,或者是東亞極多人口部落的一個象徵。無論如何,這肯定是指東方人是約坍的後裔。中國歷史證實了早期移居中國東面平原的拓荒者是沿著絲綢之路從西遷移而來的。這也和中國北部黃河流域初期人類聚居的時間上吻合。聖經的年代紀里把這遷移的時間定在大約公元前 2200 年。在東方聚居的不同種族部落始於約坍的十三個兒子和他們的家人,或是和這家族有關的其他人。而最後閃的後裔將整個東亞洲都住滿了。因此我們得到一個結論,就是東亞人民全是閃的子孫後代,也可被稱為東希伯來人。其他的西亞洲民族,好像依林人,以色列北部十個部族,波斯猶太人,亞述人等,在後來陸續來到中國。他們都是閃的後裔,最終也都溶入了中國社會。我們現在來考察東方的語言。首先我們要清除在這方面現有的誤會。聖經學者在語言類別上已形成了既有的結論。在這個結論里,只有西亞洲的閃人才被稱為閃人(閃的子孫)。東方的文字語言看起來和古代閃人的語言,例如希伯來文,阿拉伯文等是毫無關連的。有的人籍此無關連的特性而推論說在中國和東亞的人民不是閃的後人。但是東亞語言和含族語言,雅弗族的歐洲語言也同樣的是毫無關係。這也就是說東亞語言另有起源,一個不一定和宗族有關的起源。聖經並沒有說所有的閃人一定要用相關的語言。這個從前所得的結論現在需要多方考核來糾正它的予盾之處。東方語言和其它語言毫無關係的特性是一個很有趣,很值得查究的謎團。聖經里說始初全地的人都用同一種語言 (創世紀 11:1)。挪亞把這語言從大洪水前的社會裡帶了過來。顯然這語言在新世界里繼續應用了二百多年。這語言有歸屬統一的影響力,直到它在巴比倫被混亂了。聖經里沒有提到那原有的語言發生了什麼變化。語言大混亂的唯一原因就是神要把巴比倫的人群分散到各地去。所以神並沒有改變那些不居住在巴比倫的民族的語言,因為他們並非問題所在。那些先前離開了巴比倫大隊,依照自己的遷移路線而行的族群應該會繼續沿用挪亞教他們的語言。這也就是說約坍一族並沒有受到巴比倫大混亂的任何影響。他們保留了挪亞教他們的古時原有的語言。約坍去了中國,這也就解析了為什麼中文和其它巴比倫起源的語文毫無關係;這也解析了為什麼中文無宗族系譜可尋。中國的傳奇稗史顯示了這語言淵遠流長,考古學上的發現也支持這一結論。有些非來自中國的東方民族的語言既和中文沒有關連,也和其它的巴比倫語言沒關係。雖然聖經上沒有記敘,但神可能在中國的語言上作了一個神跡,好像祂在巴比倫所作的一樣,來把族群部落遷移到中國週圍的其它地方去。這個語言上的神跡可能在中國重覆了,這就解析了東方種種不同語言是怎樣出現和開始的。在東南亞,有的語言是從外族語言混合發展進化而來的。聖經讀者們可能會對西番雅書 3:9 有興趣,因為裡面提到當神在全地建立了祂的國度時,衪將會把一個純正的語言重新賜給他的子民。從伊甸園到挪亞,語言上沒有經歷重大的改變。這語言顯然被約坍帶到了中國,然後一直在中國被繼續沿用。自人類文明伊始,這語言見證了許多變遷。中國語文淵遠流長,深得尊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