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guanjinman同學發布的言論...偶們發出來探討..駁斥..為中國的祖先正名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11 10: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guanjinman

初過語言關(三級)





用戶數字ID 195742
精華 0
積分 136
帖子 99
閱讀許可權 20
註冊 2006-12-31
狀態 離線  #164發表於 2007-1-10 10:57  作者資料 開通我的空間 文集 給我發悄悄話   
字體:小 中 大



QUOTE:
原帖由 user1 於 2007-1-10 10:30 發表


你不要篡改我的問題.
我的問題很簡單,到底中國人是不是諾亞一家得後代?不要繞圈子,你只需要答:根據聖經,所以是(或者不是)!

PS.你說"大洪水確實滅絕了世界上除諾亞一家之外的所有人。"我是 ...

當大洪水之後,人類的祖先就是諾亞一家了,據說中國人是諾亞的一個兒子閃的後代

東方人的起源

聖經里述說人的起源。這個研究檢查聖經里的系譜來尋找世界上最大的民族群 –東方人–的起源。地球上最大的民族人口是在遠東。人類學和歷史證據顯示所有的東亞民族都是源自中國。從聖經里我們可以來確定在中國居住的第一個族群。事實上, 所有的世人都屬於同一個家族, 因為亞當和夏娃是所有人的始祖 ( 創世紀 3:20)。 但是大洪水后出現了三支不同的系譜。創世紀9:18-19, 出方舟挪亜的兒子就是閃, 含, 雅弗。含是迦南的父親。這是挪亜的三個兒子,他們的後裔分散在全地。聖經學者巳在非洲, 地中海, 印度洋和南太平洋一帶找到含的後人的蹤跡。 含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熱」, 表示含的族人去到天氣炎熱的地方。雅弗的後人可被追溯到歐洲人及阿里安人, 大多數居住在歐洲,也有住在中亞, 伊朗和北印度。雅弗這個名字的意思是 「增大」, 喻示了這個民族的特性。聖經學者一貫以來的看法是閃的後人只是定居在西亞洲, 主要是亞拉伯人及猶太人。但這個結論沒有把東亞洲(一半的人類)算進去, 只歸給了閃一小部分。但是閃得到了最高的榮譽, 創世紀 9:26 說 , 「耶和華閃的神, 是應得稱頌的。」 聖經里說閃是西亞洲人和東亞洲人的先祖。東方民族的系譜可追溯到創世紀里對閃的敘述。閃的意思是「榮譽的名稱」。 這名字正符合了東方文化價值觀。 希伯來聖經經常把神稱作 「榮譽的名」(HA-SHEM), 藉此把神與閃的後裔連在一起。在創世紀 10:21 ,閃被稱為 「 希伯子孫之祖 」, 意即希伯來民族。希伯來的意思就是『源自希伯』或是『希伯的後人』。創世紀 10:25, 希伯生了兩個兒子, 一個名叫法勒 (法勒就是分的意思),因為那時人就分地居住。法勒的兄弟名叫約坍。從而可見, 希伯來民族從希伯傳下二個支流,一支是法勒的, 另一支是約坍的。 法勒是分開的意思,從而把他和巴比侖牽連上(創世紀11:7-9),約坍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年輕的兒子。從創世紀 10:26-29, 列王記上 1:19-23 可見, 聖經里只記載約坍的第一代後人。約坍一家有十三個兒子,在早聖經時期,這是最大的一個家族。他們的名字居然被記載在聖經里,這是很不尋常的事情。因為自此以後,約坍的後代就不再出現在聖經歷史里了。但是法勒的直系子孫在聖經里屢屢重現。所以聖經讀者們一貫的想法是法勒的子孫是唯一存在的希伯來人。但實際上約坍的後人是另一支更壯大的希伯來族人。法勒這支系在聖經里有高知名度,因為神選擇了阿伯拉罕的嫡系子孫來敘述聖經。但是約坍一系在聖經里的消失說明了約坍的家族遠離了西亞洲, 遷移去了遠地。挪亞一家在大洪水后在東方某地居留了超過一百年。這地方是在幼發拉底河的東邊,聖經里稱之為 「示拿地平原」。根據創世紀 11:2, 「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裡。」 示拿地平原後來被改名為巴比倫(創世紀 11:9)。 「從東而來」一詞在希伯來文是 MI-KEDEM 。從字面上翻譯, MI 是 「 從 」 或 「 來 」 ,KEDEM 是「東面前方」或「東方」,基本意思是「前方」。這詞在地理上是指東亞洲面對日出的沿海地區,在時間上可被理解為「古代始源」,有時候也可被譯為「遠古東方」。在創世紀 11:2, KEDEM一字顯示了大洪水的倖存者從東方經長途跋涉來到了巴比倫。根據創世紀 11:10-16 所記載的系譜,這些倖存者最初在巴比倫的東邊,伊朗平原的對面,逗留了超過一世紀的時間。從大洪水到法勒,期間大概是一百多年。有可能在許多年後他才進入巴比倫。法勒肯定是去了巴比倫,因為他的子孫,包括阿伯拉罕(創世紀 11)都定居在那裡。但是約坍則沒有隨著法勒進去巴比倫。在進巴比倫之前的暫時停留是幫助我們確定約坍遷移路線位置的重要線索。在扺達巴比倫之前,他選擇了向東前走而和大隊分道揚鏢。創世紀 10:30 說,「他們所住的地方,是從米沙直到西發東邊的山。」西行前往巴比倫的車馬大隊已經是位於東邊,約坍繼續東去的決定就意味著他離開大隊,向東前去。有些學者認為約坍去了亞拉伯,因為有二個亞拉伯部落和約坍的二個兒子, 希巴(Sheba)和哈維拉(Havilah)同名。但是這些亞拉伯部落是古實的後人,是屬於含的族系,和閃的族系沒有關連。非洲是古實之地,亞拉伯是古實遷移至非洲路途上的一個途經之處。所以第一批在亞拉伯定居的族群應是古實的後人。名字有時侯會在不同的族譜里重現,但這並不表示之間有嫡親關係。法勒家族和約坍家族的分開形成了二個希伯來族群,在西亞洲居住的西希伯來族和在東亞洲居住的東希伯來族。東方人其實就是希伯來人。創世紀 9:28 記述了挪亞和大洪水后的父執輩一直活到巴比倫大混亂后的幾百年。從而可知,如果他們居住在那裡,他們也見證了巴比倫大混亂。但是,我們懷疑到底挪亞有沒有住在那裡。創世紀 6:8 說,「惟有挪亞在耶和華眼前蒙恩」。挪亞是個義人 (以西結書 14:14;彼得后書 2:5)。所以他肯定是會反對巴比倫和寧錄王國的野心(創世紀 10:8-
10)。聖經里沒有記載當時挪亞,閃,亞法撒,沙拉和希伯居住在哪裡。他們有可能是像約坍一樣繼續向東走,前往東亞洲。我們現在來考察創世紀 10:30 所記述的名稱。大洪水已衝掉所有的地方名字。在聖經里,名稱是有重要意義的。 Mesha 的意思是 「 離開」,這可能就是指約坍離開大隊的地點。約坍一干人在伊朗平原(即亞洲中部) 某地和車馬大隊分道而行。這分離的地點也就成了約坍族人定居的起點。首先去探索古老的絲綢之路的人肯定是約坍的族人。後來絲綢之路成為了移居東亞的主要道路。Mesha(分離之地)就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始點。絲綢之路是從伊朗東北方的馬斯赫城(Mashhad)附近開始的。這城市的名字可能就是從古老的米沙(Mesha)變化而來的。「向西發」一詞譯自希伯來文的 SEPHARAH。嚴格地直譯,它的意思是「向著極多的人口」。根據現在居住在中國和東亞的稠密人口看來,我們可以找到這個名字的預言性。現在我們可以自己翻譯創世紀 10:30 為「當你走向稠密的人口,向著東方之山,從分離點開始是他們居住的地方。」「東方之山」可能是標示著東方遠處家園的某一座大山,或者是東亞極多人口部落的一個象徵。無論如何,這肯定是指東方人是約坍的後裔。中國歷史證實了早期移居中國東面平原的拓荒者是沿著絲綢之路從西遷移而來的。這也和中國北部黃河流域初期人類聚居的時間上吻合。聖經的年代紀里把這遷移的時間定在大約公元前 2200 年。在東方聚居的不同種族部落始於約坍的十三個兒子和他們的家人,或是和這家族有關的其他人。而最後閃的後裔將整個東亞洲都住滿了。因此我們得到一個結論,就是東亞人民全是閃的子孫後代,也可被稱為東希伯來人。其他的西亞洲民族,好像依林人,以色列北部十個部族,波斯猶太人,亞述人等,在後來陸續來到中國。他們都是閃的後裔,最終也都溶入了中國社會。我們現在來考察東方的語言。首先我們要清除在這方面現有的誤會。聖經學者在語言類別上已形成了既有的結論。在這個結論里,只有西亞洲的閃人才被稱為閃人(閃的子孫)。東方的文字語言看起來和古代閃人的語言,例如希伯來文,阿拉伯文等是毫無關連的。有的人籍此無關連的特性而推論說在中國和東亞的人民不是閃的後人。但是東亞語言和含族語言,雅弗族的歐洲語言也同樣的是毫無關係。這也就是說東亞語言另有起源,一個不一定和宗族有關的起源。聖經並沒有說所有的閃人一定要用相關的語言。這個從前所得的結論現在需要多方考核來糾正它的予盾之處。東方語言和其它語言毫無關係的特性是一個很有趣,很值得查究的謎團。聖經里說始初全地的人都用同一種語言 (創世紀 11:1)。挪亞把這語言從大洪水前的社會裡帶了過來。顯然這語言在新世界里繼續應用了二百多年。這語言有歸屬統一的影響力,直到它在巴比倫被混亂了。聖經里沒有提到那原有的語言發生了什麼變化。語言大混亂的唯一原因就是神要把巴比倫的人群分散到各地去。所以神並沒有改變那些不居住在巴比倫的民族的語言,因為他們並非問題所在。那些先前離開了巴比倫大隊,依照自己的遷移路線而行的族群應該會繼續沿用挪亞教他們的語言。這也就是說約坍一族並沒有受到巴比倫大混亂的任何影響。他們保留了挪亞教他們的古時原有的語言。約坍去了中國,這也就解析了為什麼中文和其它巴比倫起源的語文毫無關係;這也解析了為什麼中文無宗族系譜可尋。中國的傳奇稗史顯示了這語言淵遠流長,考古學上的發現也支持這一結論。有些非來自中國的東方民族的語言既和中文沒有關連,也和其它的巴比倫語言沒關係。雖然聖經上沒有記敘,但神可能在中國的語言上作了一個神跡,好像祂在巴比倫所作的一樣,來把族群部落遷移到中國週圍的其它地方去。這個語言上的神跡可能在中國重覆了,這就解析了東方種種不同語言是怎樣出現和開始的。在東南亞,有的語言是從外族語言混合發展進化而來的。聖經讀者們可能會對西番雅書 3:9 有興趣,因為裡面提到當神在全地建立了祂的國度時,衪將會把一個純正的語言重新賜給他的子民。從伊甸園到挪亞,語言上沒有經歷重大的改變。這語言顯然被約坍帶到了中國,然後一直在中國被繼續沿用。自人類文明伊始,這語言見證了許多變遷。中國語文淵遠流長,深得尊崇。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沙發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11 10:38 | 只看該作者
以上是guanjinman發布的關於我們中國人是若亞後人的言論以及證據...
首先,對偶擅自用guanjinman的帖子先做個道歉....
其後.偶也發個貼子....讓大家來做個對比.到底.中國人是不是若亞的種.

中國歷史(1)

  1、已知的在中國境內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類,是「元謀猿人」。在中國雲南省元謀盆地發現的顆古人類牙齒化石,經科學鑒定,距今約有70多萬年了。   
  2、約70——20萬年前,「北京猿人」(簡稱「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里。


山頂洞人復原胸像
  
  3、北京人(右圖)已經知道使用天然火。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約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裡,生活著一批被稱作 「山頂洞人」的遠古人類。他們已經具有明顯的黃種人的體態特徵。
  5、山頂洞人不僅會人工取火,而且製造出了中國縫製工藝史上的第一枚骨針,骨針約同火柴棍般粗細,長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出現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陝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網紋盆上各種紋飾,是原始美術、原始文字和原始藝術的結晶。
  8、山東龍山文化的黑陶,烏黑光亮,有著金屬器皿一樣的光澤。
  9、長江流域的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文化,與黃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樣古老,7000年前那裡的人們已經會用大型木構件建築房屋。
  10、大約4000多年前,發生了一些部落戰爭。黃帝是其中一個部落的首領,因為他深得人心又聰明勇敢,取得了最後勝利。
  11、在古老的華夏族逐漸形成的過程中,黃帝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黃帝也就被後世尊為華夏族(即中華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司母戊大方鼎
  12、黃帝之後,中華民族先後又出現了幾位傑出的人物:堯、舜、禹。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
  13、堯舜禹的時代,洪水泛濫成災。大禹奉命治水,終於治服了洪水。
  14、後來,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15、相傳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開始有了曆法,所以人們都把中國古老的傳統曆法叫夏曆。
  16、夏曆是按月亮的運行周期制訂的,又叫陰曆。由於曆法中有節氣變化和農事安排,所以又稱農曆。  
司母戊大方鼎

  17、夏朝最後一個統治者桀,暴虐無道。東方的商部落,在湯的領導下強大起來,打敗了夏建立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18、商朝的青銅器製造業有很大的發展。商朝後期製造的 司母戊大方鼎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銅器。(右圖)
  19、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一種古代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在殷墟出土的15萬片刻 有文字的甲骨中,總字數達到160多萬字,其中有單字4600多個,已識別的有1000多個。   
  20、商代末期,在黃土高原上,一個叫「周」的部落強 盛起來。到周文王時,周國成了西方諸侯的新盟主。
  21、商朝最後的統治者紂王好酒淫樂。周武王時,周聯合其他部落討伐商朝,經過牧野之戰,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   
  22、周朝建立后,分封了大大小小71個小國,有魯、齊、魏、晉、宋、燕等。這些小國的國君叫諸侯。
  23、西周前期180多年,中原一帶產生了許多大型樂舞。祭祀山川時用的是表現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紀念武王伐紂功績的武舞是《大武》舞。   
  2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東遷,名為「東周」。分為「春秋」、 「戰國」兩個時期。
  25、春秋時期,100多個諸侯國林立,互相爭奪,勝者成為霸主,出現了 「春秋五霸」,一般的說 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26、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問鼎大小輕重」。鼎是王權象徵,傳說大禹鑄了九個鼎,代表九州。楚莊王問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27、春秋中後期,吳越兩國交惡。先是吳王闔廬戰敗受傷而死。其子吳王夫差立志報仇,讓人每天高聲提醒他:「夫差,你忘了殺父之仇了么?」後來,吳國在夫差的領導下打敗了越國。  
老 子 授 經 圖
  
  28、越王勾踐決心雪恥。他「卧薪嘗膽」,每天高聲自問:「勾踐,你忘了亡國的恥辱么?」越國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再次打敗吳國,吳王夫差自殺。   
  29、約2500年前,中國出了位偉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右圖)
  30、《道德經》又名《老子》,書里寫著:禍有時會成為福的因由,福中有時藏伏著禍。因此要注意「物極必反」, 還要注意「道」「德」相長。
  31、生活於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32、孔子最早在中國興辦私學,他有弟子三千人,賢者七十二人。
  33、孔子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他整理編訂了《易》、《詩》、《禮》、《樂》、老子授經圖孫武像 《尚書》、《春秋》等 「六經」。   
  34、孔子享年73歲,死後葬在魯國都城北邊(今山東曲阜「孔林」處)。孔子故居後來改建為「孔廟」。  
孫武像
35、孔子的學生們追憶孔子日常教誨和生活行為,整理成一部語錄體書,稱作《論語》,這部書成為儒家的經典,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36、孫武,是春秋未期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傳世有著名的兵書《孫子兵法》十三篇。(左圖)
  37、《孫子兵法》提出了著名的「 知彼知已,百戰不殆」、「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等許多戰爭原則。
  38、《孫子兵法》的根本宗旨在於:精通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孫子兵法》因此被稱為「兵學聖典」,並被廣泛應用於政治、外交、商戰、體育等領域。   
  39、《孫臏兵法》是另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戰國時期的孫臏所著,孫臏是孫武的後代。
  40、齊將田忌與齊王賽馬屢敗。孫臏教田忌改用自己的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敗一場;再用自己的上等馬、中等馬分別與齊王的中等馬、下等馬對陣,田忌勝二場,總比分2:1,田忌勝。「孫臏賽馬」是一個很著名的策略。
  41、戰國時期開始后,各個諸侯國都和周王一樣,自稱為王,其中的七個強國號稱「戰國七雄」,他們展開了「兼天下」、「一宇內」的戰爭。
  42、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盛行「鐘鼓之樂」。近年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了124件古代樂器。  
編鐘
  
  43、在出土的鐘鼓樂器中,有一套大型編鐘,最為珍貴。這套編鐘在地下埋藏了2400餘年,現在仍能以準確的音調、優美的音色演奏古今樂曲。(右圖)   
  44、中國古代第一個享有盛譽的名醫,是春秋戰國後期的民間醫生扁鵲 。
  45、扁鵲精通各種醫術,又總結前人方法,創造瞭望、聞、問、切的四診法,幾千年來一直為中國傳統醫學所採用。
  46、「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場激烈的思想交鋒,戰國爭雄激烈之時,也是百家爭鳴鼎盛之際。
  47、秦在公元前770年才被封為中國西部的一個諸侯國,疆域較小,國力不盛,始終被中原諸侯鄙視。但自從實行了商鞅變法后,國勢蒸蒸日上,很快成為戰國七雄中的強國。
  48、公元前238年,雄才大略的 秦王贏政,開始親理朝政,經過短短的17年,滅其他六國,於公元前221 年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秦朝 。
  49、秦滅六國后,贏政稱「皇帝」,意即「德過三皇,功高五帝」。
  50、為儘快改變春秋戰國500多年分裂造成的各種混亂,鞏固秦王朝的統一,秦始皇下令統一幣制,使用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作為全國統一的貨幣。   
  51、秦始皇還下詔統一度量衡 ,並繼續採取一系列措施,如「修弛道,車同軌 ,書同文」,來鞏固秦 萬里長城 秦王朝的政權。
  52、中國古文字中,最早有 甲骨文、 金文,西周時期有 大篆(籀文),戰國時期有蝌蚪文(古文)。 此外一些諸侯國還有各自不同的文字。     
萬里長城
53、秦統一后,規定小篆為統一字體,通行全國,後來,秦朝出現了一種更加便於書寫的隸書,這 種字體從漢朝起在官方和民間通行,至今仍在廣泛使用。
  54、秦、趙、燕等北方諸侯國,為抵禦北部游牧民族的入侵,曾分別修築過長城。 秦始皇統一中國 后,下令把不相銜接的各段長城連成一體,再向東西延伸,全長達1萬多華里,號稱萬里長城。長城大都修築在高山峻岭之上,易守難攻。(左圖)
  55、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了一次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朝被劉邦領導的武裝力量推翻了。
  56、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
  57、在發生於巨鹿的一次大戰中,項羽命士兵砸破鍋鼎,鑿沉船隻(「破釜沉舟」),只帶三天口糧,以示決戰必勝的決心。結果項羽的軍隊九戰九捷,立下首功,分封天下,自稱為 「西楚霸王」。
  58、劉邦曾與秦朝關中父老 「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並且下令廢除秦朝全部苛法,明令禁止犒軍擾民。由於實施德政,得到廣泛擁護,劉邦被封為「漢王」。  
漢景帝    漢文帝
  
  59、公元前202年,劉邦圍項羽於垓下,項羽自刎。劉邦(漢高祖)建立西漢王朝(公元前206年—— 公元25年)。為順應民心思安、期盼休養生息的現實,劉邦制定了各種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使社會 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60、漢高祖之後,漢文帝(右圖右)、漢景帝(右圖左)繼續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經過漢初六、七十年的努力,中國出現了政治昇平、經濟繁榮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61、漢武帝即位后,以其雄才大略,開拓西部疆域,建立起豐功偉業,使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歷史上把「秦皇漢武」並稱,正是因為他們先後完成了中國統一、穩固發展的偉大事業。   
  62、西漢帝國的強大,使中原人不再被稱為「秦人」,而通稱 「漢人」、「漢族」了。
  63、公元8年,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但由於他施行暴政,引起赤眉、綠林軍起義,隗囂、 公孫述等擁兵自立。公元23年9月,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   
  64、劉秀是劉邦之後,王莽內亂時期起兵爭奪天下,於公元25年重建東漢(公元25——220年)政權,定都洛陽,自號為「漢光武帝」,史稱「光武中興」。   
  65、養蠶抽絲、紡紗織綢,是5000多年前中國人的重大發明。公元前5——6世紀,絲綢傳到西域。到了漢代,絲綢業已十分發達。紛至沓來的商隊,把各種絲和絲織品運到了古羅馬帝國,絲綢之路開始形成。
  66、中國古代最早的紙實際上是一種絲織品,有一種帛(極薄的絲綢)在古代作為「紙」用。所以漢代以前就有許多帛書帛畫。   
  67、到了 西漢早期,出現了用植物纖維製成的紙,如 絮紙、麻紙。
  68、公元105年,東漢的蔡倫改進造紙術,發明價廉物美的 「蔡侯紙」 這種紙平整光滑,又薄又軟,成本低廉,便於書寫。
  69、漢武帝為了鞏固大一統的政權,提出「獨尊儒術」,以孔子學說為核心內容的儒家思想開始占統治地位,並逐漸形成儒教。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11 10:38 | 只看該作者
以上是經考證的中國古代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11 10:40 | 只看該作者
三 閃族猶太人與三星堆葬俗(1)
蘇三  


  (一)懸棺

  假如在三星堆發現死者火葬,則可以排除三星堆是猶太人的結論,但有可能是其他閃族人,因為古代猶太人中間不流行火葬。

  懸棺是三星堆文明的一大特色,而猶太人古代恰恰主要實行的是懸棺。正如石頭崇拜一  
樣,二者都是猶太文化的標誌。假如在另外一個地區發現一個群體同時具有此二者特徵而又身份不明,只能讓人首先想到他們是閃族人或者乾脆就是猶太人。

  許多猶太人的家族墓地就是一個大山洞,其他家族不能隨意放置他們的棺木進去,相當於生活在平原上的中國人家族墓地。以色列人通常把隨葬品放置在棺木的旁邊,而棺材通常安放在山洞四周開鑿的淺床上,山洞卻是敞開的。他們之所以死後要放置得這麼高,也許是想通過高高的山洞遙望家鄉。

  我手頭最古老的資料來自《聖經·創世記》。亞伯拉罕的妻子死後,住在他人地盤上的亞伯拉罕在悲痛中向人購買山洞,對方很慷慨地出讓田地給他,但亞伯拉罕堅持付錢,儘管也買了田地還是"把他妻子撒拉埋葬在迦南地幔利前的麥比拉田間的洞里"。亞伯拉罕是希伯來人,他自己死後也同樣被埋在麥比拉洞里。他是《聖經》中第一個使用山洞埋葬的人,有人認為他生活的時間大約為4000年前。由此可以推測,具有懸棺傳統的人來到中國的時間大約不應超過4000年前,至晚應該屬於中國夏朝人。

  假如三星堆範圍內的懸棺死者正是閃族猶太人的後裔,他們自然會把懸棺放置在山洞高處,這樣可以更容易地遙望家鄉。另外,放置懸棺到危險的懸崖也需要一定的經濟條件,所以越是放置在高處的懸棺可能越說明其身份的高貴,因為放在就近的山洞不會需要太多花費,並且容易被人掘盜。在中國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流傳著一些窮苦人終身為身份高貴的人開鑿懸棺山洞而自己的家人卻從未享受懸棺的神話故事,但這些口頭文學的核心多是歌頌愛情與反抗貴族地主的,懸棺只是故事背景。

  當然,假如有足夠的土地,閃族人也許並不一定都要懸棺。沒有條件懸棺的話,他們也可以接受其他方式,比如土葬,只要不是火葬,他們就會想出辦法來彌補不能懸棺的遺憾的。例如商業街出土的大型船棺群,單隻棺木重達噸余,即便有洞想"懸"也困難。實際上猶太人後來在本土也中斷了懸棺傳統。

  中東的懸棺傳統有資料顯示大約在3000年前不再流行。所以可以初步判定,來到中國的懸棺民族應該在3000年前就到達了中國,但是最早也不會超過5000年前。

  (二)船形棺

  三星堆遺址有兩處奇異的墓地,其中之一的"商業街"是處大型墓葬群,有30具棺木聚在一起,據考古研究稱可能是古蜀王墓。

  商業街的棺木形狀特殊,船形,並且是整木刳挖而成,一具棺木就是一條巨大的獨木舟。這個葬俗給我們提示了這些祖先的文化淵源,他們很可能長期生活在水邊,與海有緣。

  考古發現,船形棺是中國南方獨有的習俗,在福建、雲南、貴州都有,青海也有零星發現,以四川境內為多。奇特的是,在南方發現獨木船形葬俗的地區也發現了懸棺。為什麼這兩者會糾結在一起?這很可能是同一群體的兩種可選風俗。船形棺木與懸棺一樣,都表示死者回到家鄉的渴望心情,要麼遙望,要麼"乘船"回去,即便是死後,也要讓靈魂早日回歸家鄉故土。"落葉歸根"正是中國人的觀念。"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外鄉人來到遠方有如此的奇特鄉俗也在情理之中。

  之所以在不同的地區都有發現,恰恰說明了這批人員的流動情況,何處最多就說明何處人眾,並且還能說明其他一些歷史發展。從葬俗上看,這個群體,多在南方活動,要麼他們沒有大規模到達黃河流域,要麼他們最先生活在南方,移居北方后淡化了對這些祖先的記憶。

  還有一種可能是,懸棺是一個部族群體的,他們生活在沙漠地區;船棺是另外一個部族群體的,他們生活在海邊。但此兩者之間有著緊密的文化聯繫。由今天全中國都使用船棺[1]這一傳統看,船棺這一民族佔領的區域更廣大一些。懸棺者主要生活在南方長江流域。而我十分懷疑船棺的主人屬於閃族中的腓尼基人,他們是著名的海上民族,另外以獨木舟著稱。

  河南境內也有極其零星的懸棺,為筆者幼年時所親見,說明南北方的這一文明交流是早已存在的。之所以在河南發現的數量不多,要麼是懸棺民族到達河南的時間較晚,要麼他們到達河南的人數少,二者應居其一。

  筆者河南老家那裡使用六接板船棺,並且有接板越少越尊貴的說法,當然最好是用獨木。現今幾乎全中國人都使用六接板的"船棺",同時保留著石頭祭祀的痕迹。我老家多山但並無光滑的小石頭,人們在外面的墳堆腳頭處一定要用一種叫做料礓的石塊壘一個象徵性的墓擋,這是必需的,但卻並沒有人問為什麼。我想這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它應該是石祭的遺留痕迹。但後來可能很多人都不再這麼做了,因為它確實沒有"意義",好在我爺爺下葬時我們家還保留了這個風俗,所以我還留有記憶。從20年前開始人們就不再如此循規蹈矩了。

  奇怪的是開始我們在中東閃族人中間,主要是埃及或巴比倫人王侯那裡,很難看到船棺的出現,他們的棺木多四四方方,只有猶太人的懸棺和我們有了聯繫。









這個是guanjinman引為證據的關與若亞的子孫閃族人在中國的證明..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11 10:41 | 只看該作者
大家認真的讀讀吧.然後對比看看....閃族人只是在3000年前遷移來到中國.而我們中國的土地上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生活了.......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11 10:45 | 只看該作者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9: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