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官到七十始退休--大唐的退休制度

[複製鏈接]

1294

主題

6625

帖子

8373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3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ujie_alex 發表於 2007-1-9 15: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7-01-05    平淡如水之月夜    搜狐社區
**********************************************************************************

    唐朝規定官員七十歲致仕,就是現在所說的退休。這個條件可以說是很寬鬆的,按照孔子的說法,七十歲已經進入到隨心所欲的境界,唐朝的時候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的人並不佔多數,所以杜甫要說:「人生七十古來稀」。

    有些官員到了年齡之後並不願意退休,和組織上講條件,具體是為公繼續革命給咱們大唐這座宏偉的建築在添些磚加些瓦,還是為私出於切身利益的考慮就不好說了。

    武則天時期有一位兵部侍郎叫侯知一年齡到了杠杠,朝廷就下發了關於侯知一致仕的文件,文件上蓋著皇帝的大印,這就意味著武則天已圈閱。侯知一不願意退,他給皇上寫了一個奏章,表示自己欣逢盛世,心情舒暢,身體健康,再幹上幾年也不成問題。為了證明這一點,侯知一在百官上朝時當著聖上的面展示自己的身體狀況,史書上是這樣形容他的這一舉動的:「踴躍馳走,以示輕便。」依照當時朝堂的空間推斷侯知一這一番「踴躍馳走」應該是直來直去折返跑。

    至於沒有到七十歲,但是身體不好不能勝任工作的也可以提前半退,保留散官或者勛官的級別。另一條規定很有意思:五品以上的官員年齡雖然不老但「形容衰老者」也要提前退休,這是形象工程的一部分,大唐的官員要充滿朝氣還要耐看。「面子」問題相當重要,它可以提前結束一個官員的政治生命,所以要經常照照鏡子,要懂得保養,必要時還可以整整容拉拉皮。唐朝的皇帝每年十二月臘八之前都要給官員們贈送面脂和口脂等化妝品,當時這些化妝品的品牌名稱叫「紫雪」,「紅雪」,不知官員們接到化妝品叩謝聖恩之後是將其擺放在顯著位置供起來還是有粉擦在臉上,亦或是給夫人用。

    保養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態,唐人曾經說過:「代宗時,有術士曰唐若山,嚥氣導引,壽不逾八十,郭尚父(子儀),立勛業,出入將相,窮奢極侈,壽臨九十」。

    老眼昏花仕途是要受到影響的,唐武則天時神都洛陽宮城有一座城門叫光政門,是官員們上下朝所走的城門。一天散朝之後,宰相婁師德走出城門,因為身高體胖再加上一條腿不得勁兒,便坐在一條橫木上等侯隨從把馬牽過來。史稱婁師德身高八尺,折算下來有兩米四左右,個子高快頭也大,他的馬也不會是凡馬,高人跨大馬,上陣殺敵是個什麼風景,想當年在河源白水澗八戰八捷,使得吐蕃不敢輕舉妄動,默默的經營隴右數十年,也算是天下賴之。

    婁師德正在歇著時一位想要進宮的縣令走過來挨著他坐下,和婁師德寒暄起來。這時縣令的兒子從遠處走來,看見自己的父親大大方方的和宰相平起平坐,不由得大吃一驚,急忙高聲提醒。縣令聽說自己身邊的人是宰相后,惶恐的很,起身便拜,連說死罪死罪。死罪到不至於,但失禮是顯而易見的,婁師德這人寬厚,他說:「人有不相識,法有何死罪。」那時候縣令不認識宰相是很正常的事。

    縣令一看宰相大人如此平易近人,便趁勢訴起苦來,說是上級說他的眼睛看不清東西,要求他提前退休。

    縣令向婁師德解釋說其實自己的眼睛看東西並不昏暗,晚上點著蠟燭還能給上級寫報告。婁師德笑呵呵的說,你說你晚上還能看清文字,為什麼大白天卻分辨不出宰相。縣令聽了嚇的不輕,連聲念起宰相南無佛。

    當然七十歲退休不是絕對的,有一些國家重臣到七十歲后還繼續在崗,比如狄人傑、郭子儀、裴度。狄人傑被武則天稱為「國老」,郭子儀、裴度分別以身系國家安危二、三十年。

    唐高宗總章元年九月,在遼東征戰了兩年多的李勣終於攻克了高勾麗的國都,此時他已經年近八十。平和時期開疆擴土便是最大的政績,因此要廣為宣楊,反覆宣揚。唐高宗李治在昭陵舉行了隆重的獻陵儀式,告訴他父親唐太宗李世民說,您老人家當年御駕親征卻未能完成的事現在在兒子手中大功告成。然後又祭拜了供奉著祖宗靈位的太廟,表示咱李家的後代為祖宗們爭氣了。而後又在大明宮含元殿接受戰俘,並向天下宣告大唐的國土又多了四十二個州。估計李治的這一系列行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做給下面人看的,不是有人說朕軟弱無能嗎,如今隋煬帝和太宗皇帝都沒有干成的事讓朕干成了,各位還有什麼不同意見。

    唐武則天長安四年十月,八十歲的張柬之被任命為宰相,這是大周的皇帝武則天也是八十歲。一個是八十歲的皇帝,一個是八十歲的宰相,這一君一臣成為武周朝告別演出的主角。兩個月後,張柬之等人兵諫迎仙宮,武則天被迫退位。在此之前,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多少人往灶裡頭添柴火,可鍋中的水就是燒不開,而張柬之這把柴添進去后,水就沸騰了。李家由婆婆管家的歷史宣告結束。

    唐中宗景龍三年十二月,已經退休的唐休璟被重新任命為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此時唐休璟已經八十多歲。第二年清明時節,唐中宗在梨園毬場舉辦了一次拔河比賽,這場拔河比賽的規格恐怕是最高的了,參加拔河的有宰相和享受宰相待遇的官員十人,大將軍三人,駙馬兩人,算下來是十五個人,一邊七個人還多出一個,不是書上的記載有誤就是兩邊的人數不等。唐休璟老邁年高,拔河時摔倒在地好半天爬不起來,唐中宗、韋后笑得直不起腰來。皇上笑也罷了,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笑話一番又何妨。可那些皇帝身邊的宮女也在開懷大笑,說的好這叫一派歡樂景象,說的不好這叫眾大臣斯文掃地。

    唐朝在位官員年齡最高的大概就是唐玄宗時期的太府卿楊崇禮了,楊崇禮是隋煬帝的玄孫,在太府幹了二十多年,年過九十才退休。太府管理著國庫和市場貿易,楊崇禮每年能賺出數百萬緡錢,不留用他留用誰。

    高齡官員也有犯錯誤的,錯誤有輕有重,輕的經濟上受些損失,重的就要掉腦袋了。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正月大朝會時,八十歲的太子少師柳公權因為德高望重被推舉為領頭人,代表文武百官向聖上恭賀新年。朝會按慣例在大明宮含元殿舉行,含元殿坐落在十五米高的土坡之上,殿前面是三道長達75米左右的龍尾道,從平地延伸到高處的大殿下,當時人形容說站在龍尾道的起點仰望,含元殿就象天上宮闕。柳公權從龍尾道的起點一步一步朝大殿走去,這個過程中不能停步,更不能倚著道旁的欄桿喘口氣。儘管龍尾道旁的欄桿由青石雕成,欄柱上方雕著精美的龍頭,扶著這種欄桿很有文化品位。

    畢竟是八十的人了,柳公權到達大殿前時體力已經嚴重透支,接下來他將向皇帝叩拜,還要高聲祝賀詞:「元天首祚,景福維新,聖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與天同休」。這其中「聖敬文思和武光孝」是唐宣宗的尊號。體力不支的柳公權在念到尊號時誤將「和武光孝」念成了「光武和孝」,結果被罰去一個季度的俸祿。

    錢對於柳公權來說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他每年為人寫墓碑的潤筆費就高達百萬錢。關鍵是名譽受損,一生都被稱著於世,年過八十卻犯下這麼個錯誤。當時的官員都為柳公權惋惜,認為他要是早點退休就不會老來受辱了。

     和柳公權相比,另一位太子少師喬琳的錯誤可就犯的大了,他上了賊船丟了性命。

    唐德宗建中四年,路經長安的涇州兵士反了,唐德宗先是出奔奉天(乾縣),接著由前往漢中避難,漢中當時叫興元。

    德宗一行走到盩厔(周至)縣境內的秦嶺山口時,太子少師喬琳對德宗說,臣老了,沒有力氣再跋山涉水,請求前往仙游寺出家,替聖上祈福消災。

    去興元要翻越秦嶺,山高路險難於上青天,這是事實。但是又逢連陰雨,連許多年輕力壯的衛士都耐不住艱險半路逃跑,回到長安在朱泚手下混口飯吃,唐德宗也是靠著六位世家子弟聯手護衛服侍才得以平安到達目的地,七十多歲的喬琳提出出家當和尚的要求也有情可原。

    仙游寺地處大山深處,是個清靜之地,又是關中名寺,倘若喬琳一直在那呆下去每日吃齋念佛,保佑聖上平安大唐萬福也算是為天朝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偏偏得知喬琳的去向,派了一隊人馬將他帶回長安,喬琳便當了朱泚的吏部尚書,為叛軍選拔幹部。

    等到李晟收復長安,唐德宗重新踏上埋有祖宗遺骨的關中大地后,喬琳被列為投敵官員的前幾名,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喬琳成為朱泚的吏部尚書後,有一個人被授予官職,此人心有疑慮,拿著任命書對喬琳說,我總覺得這個官位不穩當。喬琳回答說,任命你當官這件事本身就不穩當。可見他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的性質與後果是心知肚明的,但他即沒有象段秀實那樣倒蓋官印追回偷襲奉天的叛軍,笏擊朱泚面門寧死不屈的勇氣。也沒有像郭晞那樣裝聾作啞終日不語就是不給朱泚幹事。最終身敗名裂。
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 顧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 16: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