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警惕阿扁謀「獨」新方式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1-10 11: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fwchinaren 發表於 2007-1-8 22:46:00
http://blog.phoenixtv.com/user3/ ... es/2007/592463.html
台灣當局出現一種新的兩岸關係處理方式,一方面加速落實「行政台獨」和鼓吹「法理台獨」;另方面放棄以「台獨」綑綁兩岸經貿政策的思維,通過「政經分離」謀求最大經濟利益,為「台獨」尋找新的生存、發展方式。

總結二○○六年的兩岸關係,可用「經熱政冷」來概括。兩岸經貿發展再創新高,高政治性的議題仍無法交集;文教交流有所進展,但兩岸學者互訪及學術交流則倒退。最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當局出現一種新的兩岸關係處理方式,一方面堅持「台獨」基本路線,加速落實「行政台獨」和鼓吹「法理台獨」;另方面放棄以「台獨」綑綁兩岸經貿政策的思維,通過「政經分離」謀求最大經濟利益,為「台獨」尋找新的生存、發展方式。

放寬經貿交流謀出路

「台獨教義派」不斷警告民進黨政府,對兩岸鬆綁開放必然動搖本土政權的根基。他們主張振興台灣經濟必須從兩個主要方向著手,一是在兩岸政策嚴格把關,防堵西進潮流及經濟向中國大陸傾斜;一是改善制度、法規及投資環境,排除投資台灣的障礙,吸引台商及外資迴流,激發本土企業擴大投資的意願,儘力協助廠商留在台灣。

在李登輝、「台聯黨」及民進黨「獨派」的壓迫下,台灣當局提出了「大投資,大溫暖」計劃,「經濟部」配合推出「台商返國投資獎勵措施」,包括籌設多個自由貿易港區,建設海空聯港,獎勵企業營運總部,推動無障礙通關,政府提供土地租金和賦稅優惠,提供研發補助和低息貸款,政府參與投資,放寬外勞僱用比例,推出台商返台上市上櫃專案等等。

去年十二月十五日,台灣前「經濟部長」、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何美玥曾專程來港,向台商及港商宣傳一系列返台投資獎勵措施,但台商反應普遍冷淡,港商和外資更缺乏興趣。在北高選戰期間,陳水扁和民進黨曾把美國私募基金凱雷集團併購市值達二千億台幣的半導體封裝商「日月光」案,吹噓為台灣吸引外資的重大成果,殊不知「日月光」只是借凱雷脫身,最近打算下市去,另覓良地重新上市,令台灣股市驚現「逃亡潮」。為了逃離政府投資大陸不準超過百分之四十的限制,有更多企業正準備以此模式出走。在很難防堵西進潮流的情況下,「閣揆」蘇貞昌在去年底宣布,放寬企業赴大陸投資上限,放寬零點一八微米晶圓廠到大陸投資,並計劃開放人民幣在台兌換業務。陸委會主委吳釗燮亦表示,今年上半年是推動兩岸多項協商議題的較好時點,包括落實大陸觀光客來台、擴大客貨包機、金融監理機制及兩岸共同打擊犯罪等,並強調兩岸直航自○三年八月以來就是政府積極推動的項目。

幫補財困謀選舉利益

在北高選舉後,民進黨政權對深綠支持者的回饋,是政治路線更加偏「獨」,及加快走「獨」步伐,但在兩岸經貿上並沒有聽從深綠的「閉關論」。簡而論之,厥有數因:

一、兩岸經貿關係日益緊密已成不可逆轉之勢。據台「經濟部國貿局」統計,去年台灣對大陸幾乎每個月都有三十億美元貿易順差,若去掉大陸市場,台灣對外貿易會呈現貿易逆差。因此民進黨政府力圖在「台獨」路線與開放兩岸經貿之間尋求平衡點,既可為其帶來「拚經濟」的立竿見影之效,亦可幫補其財政困難,既可改變其「鎖台」的保守形象,還可賺取選舉利益。

二、民進黨在應付「台獨教義派」批判時,已形成一套論述「理據」,把兩岸交流視為「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認為將「台獨」政治路線與兩岸經濟交流區別開來,才是「台獨」務實的生存和發展方式,就算台灣「獨立」「正名」了,在全球化和區域分工的趨勢下,也不能不與中國發展經貿關係。有「台獨理論大師」之稱的民進黨新潮流大老林濁水,近期出書提出台灣現在沒有反對三通條件的說法,就是民進黨內對兩岸關係思考轉變的典型例子。

「獨」派在台仍有市場

三、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和栢克市場研究中心長期的調查顯示,自1992年至今,雖然兩岸經貿不斷發展,人民交往日趨頻密,但台灣人的「台灣認同」持續上升。政大選研中心在去年十一月公布的一份民調還顯示,若中國政府允許台灣人民自由選擇台灣前途,有百分之六十二受訪者贊同「應該獨立」,就算前提為中國不允許,仍有百分之五十四主張「應該獨立」。因此,台灣當局認為,即使兩岸經貿日趨發展,也不影響「台灣認同」穩定增加的趨勢;即使兩岸交流熟絡,支持「台獨」的聲音還是升高。

四、民進黨政府的智庫指稱,自連宋訪問大陸後,北京不斷對台施以小恩小惠,固然能讓台灣人民感受其意願,能起到一些統戰宣傳效果,惟不足以改變台灣人民的「主體意識」,很難累積台灣人民對「統一」的信服。這種研判降低了台灣當局對大陸通過經貿交流統戰台灣的恐懼心理。

五、台灣當局還發現,國民黨為主的藍色版圖愈來愈本土化,「台灣主體」及「台灣優先」的意識不斷增強,主張統一的聲音越來越微弱。因而執政當局對國民黨藉兩岸交流「賣台」的疑慮已消除,民進黨在選舉時仍攻擊國民黨的兩岸政策「賣台」,只是選舉語言而已。

需重新認識「台灣學」

以上因素,民進黨當局當作「遏統促獨」的因素,或視為可轉化為有利於「台獨」生存的因素,才增加了對兩岸交流的信心。因應台灣當局這種戰略和策略調整,需要重新認識者要之有三:

其一、台灣政局越來越複雜和詭譎,大陸既要警惕「台獨」後勁爆發力度,亦需要「跳脫藍綠」的眼光和思維,即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也不大可能與北京的對台政策配合。

其二、綠營對於大陸的讓利施惠,「送禮」照收,「台獨」照走。台灣當局更反守為攻,放言台灣民主化對大陸的影響,已從「燈塔效應」提升為「太陽效應」。大陸雖然不會陷入與台灣的制度之爭,但「遏獨促統」最終仍須在思想和政治層面取得台灣人民的信賴和認同。

其三、兩岸以經貿主導的交流持續加強,並不一定意味著「台獨」空間越來越小。「台獨」勢力在新形勢下正在尋找新的生存及發展方式,即在政治上堅持「台獨」基本路線的同時,對大陸採取有利、有節及務實的往來政策,以期造成「台獨」生存發展的和平環境。台灣當局這種新的兩岸關係處理方式和戰略思維,在二○○七年將更顯著地體現出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20: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