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億萬股民從頭再來 專家稱泡沫終會破

[複製鏈接]

9777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積分
1200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ullbird 發表於 2007-1-25 12: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牛氣衝天

「上證指數攻破2000點大關!」去年11月20日那一天,輿論驚呼一片。

「2245點!」25天後,上證指數升至新中國有股市以來最高點。


「2807點!」今年1月9日,滬深股市總市值首次突破10萬億元大關。

「2900點!」1月22日,上證指數再創新高,日成交額超1000億元,這相當於股市低迷期一個月的成交量,百元股終在闊別5年多后再現。

在被斥為「賭場」、被人們「整體遺忘」了5年之後,風馳電掣般的中國股市重新抓回了眾人的眼球。辦公室里,銀行里,飯桌上,人們到處談論著股票;文員、售貨員、農民甚至小區的看門老大爺,都開始對股票發生了興趣。在上海安業路的一家證券營業部,本報記者看到電子屏幕下擺滿飯盒,很多投資者一天都泡在大廳里。

中國股市去年的漲幅僅次于越南的股市,但在世界成熟市場位居第一,成為去年的全球贏家。這使眾多的國際資金爭相追捧中國股市,甚至連香港的國企股、紅籌股早兩年就已經身價倍增。

不過,人們至今還在為這輪牛市的突如其來而疑惑。很少有人知道,衡量中國股市狀況的上證指數是如何一再突破人們的想象,如何18個月就從1000點以下跳升到現今2900餘點的高峰。

所有人的牛市

在上一輪牛市於2001年崩潰之後,長達5年的時間裡,中國股市一直形同雞肋。2004年,投資者新開戶僅有162.16萬戶,比2000年減少了八成。社會上也因此有了一句流行語——「遠離毒品,遠離股市。」

大批國有企業寧願以低價在香港、紐約發行股票。受益於此,香港國企指數從2000年以來漲了10倍左右。

證券監管決策層兩年前還在為股市的持續低迷而憂心忡忡。他們出資數百億元,拯救那些奄奄一息的國有券商,承諾在2006年底清理掉以往大股東佔用上市公司資金的痼疾,並沉重打擊了股市上的一些超級莊家。

這些為股市注入信心的舉動在中國股市17年的歷史中曾一再發生,但投資者似乎並不相信,那個充斥著內幕交易、莊家和欺詐的股市會因此改觀。

證監會於2005年5月正式啟動 股權分置改革,這一改革將終結佔中國股市2/3的股份不能流通的歷史,但也給市場帶來了大量股票釋放的擔心。市場信心一時嚴重低落,股指一個月後竟跌到千點以下。

奇怪的是,在風聲鶴唳的「黑色6月」之後,股市花了一年多時間,竟慢悠悠地從1000點爬到1800點,緊接著以驚心動魄的速度在3個月後攀至近3000點的高峰。

一個個財富故事開始在街頭巷尾流傳,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新一輪牛市的來臨。

去年10月,銀行月度儲蓄存款出現了5年來的首次下降。同月,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比上月增加了2161億元,同比增長了182.9%。

在去年底的北京,很多人把房產證送到當地的典當行抵押貸款,以便籌集資金進入股市。在廣州,去年底人們不再像往常一樣提前歸還房貸,而是把現金換成了股票。即便是北京郊區種桃的農民,也開始用積蓄買了股票基金。

牛市的火爆氣氛激發著所有人的投資熱情。此前,由於投資渠道缺乏,人們一般將錢放在銀行里或投資於樓市。現在,更多人開始將錢投給了專家炒股的基金公司。僅在去年12月7日一天,嘉實策略增長基金就募集了419億元。現在,此類基金的規模已經膨脹到8000億元左右,其中一半的數額是在去年募集的。

中國的開放式基金首次出現是在5年前。受低迷的股市影響,部分基金的凈值在2005年已經打到0.80元以下,基金經理們當時不得不笑容可掬地四處奔走,向投資者宣揚自己的投資理念。現在,他們成了被追逐的對象。

曾被喋喋不休討論著的樓市開始受到冷落,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 人民幣升值、加息、兩稅合併、奧運等等與股市相關的話題。更多的股民開始到處打探內部消息,「消息在熊市的時候沒用,但在牛市的時候,什麼消息都有用。」一位從熊市中爬出來的投資者對本報記者說。
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可以增加它的深度,我不能左右天氣,但我可以掌握心情;

我不能改變容顏,但我可以展露笑容,我不能控制別人,但我可以主宰自己;

我不能預知明天,但我可以把握今天,我不能樣樣第一,但我可以事事儘力。

9777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積分
12006
沙發
 樓主| dullbird 發表於 2007-1-25 12:23 | 只看該作者
牛市是如何到來的?

牛市的到來恍如一樁迷案。誰也不知道背後的推手是誰。

但惟一可以確定的是,在2005年中期這輪牛市啟動之前,一個孱弱的幾乎喪失融資能力的股市已經給中國銀行業帶來了巨大的風險。


當時,中國的銀行業改革正進入攻堅時刻,幾家國有銀行正在籌備上市。但多年火爆的樓市吸納了過多的銀行資金,中國的企業融資也過度依賴著銀行系統。股市已很難提供此項服務。

政府當年出台了一系列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但收效不太明顯。此時似乎只有激活股市一途,不僅可吸引樓市資金迴流,還可減輕銀行肩上過重的負擔。

一家民間投資團隊發現,2005年6月股指達到1000點附近時,中石化、招商銀行、萬科等幾隻對指數有決定性作用的權重股,緩慢地引領著大盤走到當年底的1100點。「沒有其他的巨額資金進場,熊市的趨勢不可能扭轉。」這個團隊的一位分析師告訴本報記者。

在人們的記憶中,上證指數回升到1100點那一刻,正是這輪牛市正式開始的標誌。

此後的2006年,在樓市繼續遭遇調控的背景下,股市復甦,並吸引越來越多的資金進入。

在強勁的資金支撐下,無論是當年6月恢復新股發行,還是央行加息、政府持續調控樓市,這些利空消息幾乎都無法阻擋股市的上升勢頭。這更加堅定了人們對牛市的預期。

弔詭的是,儘管樓市資金在迴流股市,卻並沒有導致樓價下跌。在2006年上半年,不僅樓市和股市在漲,包括紀念幣、紀念郵票、黃金、大宗原材料等資產都在大漲。這客觀上印證了流動性資金過剩的觀點。

知名經濟學專家吳敬璉近日指出,「如果沒有過度流動性的存在,這樣的(牛市)過程是無法持續的。」據吳敬璉分析,中國目前外匯儲備超過1萬億美元,合8萬億元人民幣,而央行只發行了2萬億央行票據沖銷,即還有6萬億元資金留在市場,在乘數效應下,等於起碼有30萬億的熱錢在市場上。

在這充裕資金的支撐下,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兩家巨型國有銀行先後閃亮登陸中國股市。從去年底到今年初,以金融股為代表的上證綜合指數在短短16個交易日漲幅接近60%,房地產板塊、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等金融股帶動大盤瘋漲,一直攀到2807點的指數高峰。

今年1月9日,中國人壽在A股市場融資283億元,發行價達到了18.88元,市盈率高達90多倍,但上市首日股價竟飆升一倍以上。「中國人壽再好,難道竟值這麼多錢?」一位資深投資者困惑地說。

很多研究者發現並一再提醒市場,投資者對這幾隻大盤股的狂熱追捧,使得大盤指數出現了虛假繁榮。據上海一家專業研究機構聚源數據研究所統計,從中國銀行上市日計算起,僅十大指標股就為大盤指數貢獻了626點。

但即便弄明白了這一點,投資者們還是滿懷信心地擠上了這趟牛市快車。對他們極具誘惑的是,在過去短短一年時間內,國內A股市場已大漲130.4%,滬深兩市的地產指數,漲幅均超過300%。

牛市下的中國

越來越多的人在最近走進股市。但在去年年初時,人們還頑固地相信,把錢投到樓市裡是他們的最佳選擇。

去年初,《證券市場周刊》主編方泉在北京大學EMBA班級論壇上和一位身為房地產公司高管的同學打賭:每人拿出100萬元,那位同學買一套陸家嘴的房子,方泉買陸家嘴股票。

結果到了去年12月初,陸家嘴的房子跌價,而陸家嘴的股票復權價漲了1.5倍。這位同學隨即把投資性的房產賣掉,走進了股市。

不僅是方泉的這位同學,很多人也像他一樣離開樓市轉戰股市。

上海道邦投資公司在這一年將資金全部退出樓市,進入股市滿倉操作。「這可能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大的牛市。」該公司總經理林榮時說。道邦是一家完全由溫州資金設立的公司,這家公司曾於2004年開始將5億資金陸續投入樓市。

1990年代赫赫有名的上海大戶「楊百萬」也在2005年底回到股市。他曾於2001年從股市撤出,走進樓市。

隨著牛市的到來,除了股民數量增多,證券行業以及與之相關的行業都變得走俏起來。

在上海,第一財經頻道的《今日股市》已經成為當地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之一。該節目的主持人左安龍,雖然不夠年輕更不夠英俊,卻是第一財經最紅的主持人,擁有著無數的擁躉和粉絲。第一財經是全國惟一的財經新聞專業電視頻道。

據上海文廣集團第一財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章茜介紹,該公司有些主持人就是熊市時跳槽而來的證券公司員工。最近,該公司發出「第一財經研究院」的招聘信息,結果第一天就飛來800份簡歷。

證券行業人員的流動率現在仍然很高,但現在不是他們到處找工作,而是更多的工作來找他們。據光大證券一位分析師透露,私募基金和上市公司都在市場上到處尋找好的基金經理。

「為他們操盤,獲得的獎金是非常高的。」這位分析師說。據了解,基金公司經營較好的基金經理一年可以獲得500萬元以上的獎金,上市公司某些外聘的操盤手有700萬元以上的獎金,一些較大規模的私募基金操盤手的獎金則超過了千萬元。

伴隨牛市而來的,還有那些似曾相識的投機者。據《大連晚報》報道,在基金熱賣之時,另一種「地下基金」也開始出現。該報記者調查一個號稱「投資8000元30個月後收穫40萬元」的「瑞士共同基金」,結果發現這個地下基金既沒有經國家批准,也沒有備案登記。

在最近召開的眾人矚目的第三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出了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構建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等目標。在過去一年?資本市場已從銀行系統接過了更多的重擔——中國的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籌集的資金,首次超過融資總額的20%。

而在兩年前,溫家寶總理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指出:「由於我們的知識和經驗的不足,股市制度等基礎建設薄弱,市場不完善,因而造成了近些年來股市持續下跌。」

曾經為救市而忙得焦頭爛額的證監會官員最近也氣定神閑。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上周日閉幕的全國證券期貨工作年會上表示,資本市場出現了轉折性的變化,今年證監會將重點推進多層次市場體系建設。

遍地黃金的背後

在新股民的眼裡,牛氣衝天的股市幾乎遍地都是黃金。去年,中國股市持股市值排名前50位的自然人已擁有近400億元的財富,蘇寧電器董事長張近東因持有蘇寧電器約2.1億股股權而成為內地股市中的「股市首富」,持股總市值接近150億元。至今為止,張近東本人的持股市值增長了約100億元。

事實上,除了充沛的資金推動之外,中國股市的基本面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國資委在2005年9月將市值納入國有上市公司的考核指標之後,加上 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寶鋼、上港集團等國企紛紛將集團的優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從而使上市公司獲得了持續增長的能力。

如果以去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的凈利潤總額來推算全年的凈利潤總額,這一數字將超過4000億元,比前年激增了四成之多。

此外,從去年夏天開始,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實施了股權激勵計劃。股權激勵將公司經營業績同管理層利益直接掛鉤,顯然有利於提高公司的經營績效。

在上一輪牛市中,中國股市的市盈率(註:股價與每股盈利之比)高達70倍。而今年的這一數字約為30倍左右。市盈率是衡量股市泡沫的重要指標。

本輪牛市來得疾如旋風。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對此保持著清醒的認識,他在去年12月的一次講話中承認:「現在的市場,乍一看好像很紅火,再細看,問題還很多。」

令人心存疑慮的是,中國的1400多家上市公司仍有一半以上屬於國有企業,多數企業質量並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大約80家券商基本都屬於國有,在連續4年虧損后,政府已投入上百億元巨資拯救;中國依然缺乏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國有企業常常會獲得優先上市的權利。

很多證券界人士都認為,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為這輪牛市提供了基礎,股市上漲只是令其規模與經濟總量相一致。但摩根士丹利原亞太區總經理謝國忠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反駁說:經濟高增長並不一定會導致利潤高增長。中國經濟是由投資驅動的,資本利用不充分、折舊嚴重,這是過去大多數中國企業在高增長條件下未能獲得高利潤的主要原因。

謝國忠對人們追捧基金的現象也表示擔憂,他指出:「由於基金管理著巨額資金,因此它們傾向於投資大公司,從而其業績表現與大市緊密相關。如果相信它們能夠走贏市場並總是賺錢,那就錯了。」

「在一輪牛市中,最令人擔心的是公共資金會大量進入股市,這些錢通常是無人負責的。」《中國證券市場批判》一書作者袁劍說。上一輪牛市就是如此,大量公共資源被券商、國有銀行、國有上市公司、私募基金等機構裹挾進股市。在一輪牛市結束后,此類資金大部分人間蒸發。

證監會的最新舉動也印證了市場對牛市泡沫的擔心。一周前,證監會已推遲批准數只共同基金的發行,以減緩大規模投資資金向股市的流入。

不過,英國《金融時報》首席亞洲事務評論員居伊·德·容凱爾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曆數了中國股市的種種隱患之後,也沒敢對中國股市的未來輕易下結論。

牛市的狂熱仍在持續。在最近的一天,本報記者走進上海金陵路的光大證券營業廳里,發現幾十個大戶室座無虛席。「現在進一個大戶室最低資本是100萬元,但就算你有了100萬也只能排隊等。」光大證券一位姓施的分析師說。

現在只有經歷過熊市的投資者才記得,就在這家營業廳的大戶室里,一年多前大家還在神情黯淡地搓著麻將。
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可以增加它的深度,我不能左右天氣,但我可以掌握心情;

我不能改變容顏,但我可以展露笑容,我不能控制別人,但我可以主宰自己;

我不能預知明天,但我可以把握今天,我不能樣樣第一,但我可以事事儘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777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積分
12006
3
 樓主| dullbird 發表於 2007-1-25 12:39 | 只看該作者
史美倫再談內地股市監管

□本報記者 趙 蕾

近年來的中國政界,有三位女性被稱為「鐵娘子」,除了中紀委前副書記劉麗英、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外,另一個就是中國證監會前副主席史美倫。


六年前,史美倫受朱鎔基總理之邀,從香港來到內地,出任證監會任副主席,分管發行、上市、基金。史美倫任期跨越朱鎔基、溫家寶兩任總理,並得到他們的支持。

「鐵娘子」身上曾聚集了若干重要辭彙,如海歸、監管、市場、改革、揭黑等等。

史美倫在上一輪牛市的頂峰前到來,在上一輪熊市的谷底前離去,許多人將這一牛熊轉換歸咎於她和她背後的海歸團隊,歸咎於她發起的監管風暴。轉眼兩年過去了,中國股市牛熊轉換。1月22日,上證指數破2900點大關,與之相伴,是年內突破6000點的「語言」和股市泡沫已現的警告。

已經置身事外的史美倫如何看待當下的內地股市?那些她在幾年前竭力清除的——大股東佔用上市公司資金、圈錢、假賬、做莊,現在是否仍在股市裡做怪?

2007年1月12日,香港中環招商局大廈,本報記者對史美倫進行了專訪,1月23日,又進行了書面採訪,採訪中,史美倫對內地 資本市場作出了坦率的評價,並回顧了任期內的一些「是是非非」。

而值得注意的是,史只對自己熟悉的領域發表意見,對內地資本市場的評論,也點到為止。

泡沫總有一天會破的

記者(以下簡稱「記」):現在上證指數已破2900點,你關注這些信息嗎?

史美倫(以下簡稱「史」):從工作層面來說,我對此並不關心。指數總會有上下,別說中國內地是個新興市場,美國那麼成熟的市場,2000年時它的科技股泡沫也是很大,當時也有人出來呼籲說是不是有些瘋狂啦、不理性啦。當然,也要考慮到有些投資者是無知的,入市以後可能承受不了風險,將來後果比較嚴重。

記:你在任時很關心投資者教育,而現在,很多中小投資者入市,甚至傾注自己的全部,你覺得其中不理性因素有多大?

史:現在很多人看到了指數不斷向上,沒想到有下的一天,可能他冒著的風險是他不能承擔的,賺的那幾天當然很好,但(過去)垮了的話,承受不了就去找政府。應該讓投資者知道風險在哪裡,誰應該承擔責任,泡沫總有一天會破的,證監會不可能處理那麼多的,有些也不該它承擔,這就是投資者教育。

記:你說過,評價證監會工作的好壞也不應該是指數。

史:對。

記:那應該是什麼?

史:應該看整個市場整體監管、改革的力度。不只中國大陸的市場需要改革,所有的市場都在演變、改進、改革,都在不斷地完善,包括美國。每個市場都在不斷完善,而且往往醜聞發生時就是改革的最好時機。醜聞發生就暴露了某些缺點,可能平常監管者或者市場都沒有看到,或者是看到了沒有力量去改革。改革的阻力總是有,所以有一些醜聞幫忙了改革。

記:我們注意到,你到任時股指是2245點,離任時1300點,恰好碰上了一個熊市周期,你覺得是運氣不好嗎?

史:跟我無關。倒過來說,如果我在的時候股指翻了一番,你能說那是我的功勞嗎?不可能。當然我的來臨是比較引人注目,這個我了解。

記:你認為2006年中國內地的資本市場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史:除了 股權分置改革外,最大的突破是A加H同時上市。

2005年6月23日,交通銀行正式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內地第一家在大陸以外上市的商業銀行。史美倫透露,交通銀行上市的時候有關方面也曾考慮過A加H同時上市,可是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走下去」。

2006年,中國最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在香港和上海兩地上市,集資額逾1400億港元,創下了全球最大的集資紀錄。

史:我很高興證監會有決心走出這一步。前兩年在內地大家對大盤股很有保留,感覺大盤股出來就會把指數壓低,我當時的看法是一般的大盤股還是質優股,主要還是看質量,有好的質量投資者的信心就來了。所以你看中行上市,它是先H然後回去A,內地的認受力很強,對好的企業大家還是有信心。

再談監管

在史美倫看來,A加H同時上市的成功有賴於內地股權分置改革的推進。

記:你覺得股權分置改革成功嗎?到目前為止能下這樣一個判斷嗎?

史:我感覺是一個完成的概念,是否成功要看以後才能做判斷。但是這一步走得很艱難,很不容易,是個很大的突破。能走出這一步本身也可以說是成功,而且市場上普遍有認受力,大家都認可了,很多企業都做了。沒有一個政策是十全十美的,總是要平衡,平衡的意義就是有些地方需要妥協,總要有些不同的考慮。

記:也有人認為 股權分置改革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史:不解決全流通(股權分置改革),那個包袱會越來越大。前些年主要是解決這個問題,不可能所有的問題同時解決,總要有先後,現在我感覺還是很及時,不能再拖了。

記:在你看來,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

史:上市公司的質量問題、高管人員圈錢、大股東佔用上市公司資金仍然是很嚴重的問題,我看到證監會現在也很重視這個問題。執法也很重要,因為監管的含義就是制定法律和執行法律,為市場提供比較清楚(clear)確定(certain)的法律,不能朝令夕改。

史美倫來內地任職時,正值股市大辯論之際,吳敬璉曾直言,中國股市連賭場都不如。 因為違規成本過低,在一定意義上,違規得到了「鼓勵」。而5年後,有人認為,這一問題已得到實質性解決。

史:和以前比,現在信心來了,整個市場的氛圍好了,做改革也容易了。這方面是好的,但不能說現在就沒有問題,我的同事們也知道,還是有很多問題。造成億安科技等事件的體制性問題還是不能忽視的,誰也不敢說以後沒有醜聞發生。

記:曾經很亂,比如5年前?

史:是比較亂,但是挑戰就是要理順這些。

史美倫在任期間,監管力度加大,被當時的媒體形容為「監管風暴」,億安科技、銀廣廈、藍田股份等等,股市的一個個泡沫被戳穿。

記:現在回想起來,那些案件是否令你感到吃驚、不可思議?
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可以增加它的深度,我不能左右天氣,但我可以掌握心情;

我不能改變容顏,但我可以展露笑容,我不能控制別人,但我可以主宰自己;

我不能預知明天,但我可以把握今天,我不能樣樣第一,但我可以事事儘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777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積分
12006
4
 樓主| dullbird 發表於 2007-1-25 12:41 | 只看該作者
兩任總理支持,敬佩吳儀

2001年1月,史美倫到任兩個月前,吳敬璉嚴厲抨擊中國股市中的做莊、炒作、操縱股價現象。

當時,內地大部分上市公司存在著信息披露、做假賬或其他問題,上市公司質量不佳,是證券市場最大的風險所在。因其豐富的證券監管經驗和鐵腕之風,史
美倫的到任被寄予厚望。

在其任內,證監會所頒布的相關法令,超過之前歷史上任一時期。「執法執法再執法」,是史氏監管的「標誌性」辭彙。

但是,在中國證券監管層內部,「執法執法再執法」並沒有形成一致。與此相對的政策取向是發展,限制新的企業上市,以保證股指不跌。

記:你當時遇到的阻力大嗎?

史:罵我的聲音很厲害。但不能因為機制不完善發展不到位,就可以不執法,或者說對法治的觀念可以淡薄一點。因為不執法對守法的人不公平,大家為什麼要守法,我守法又沒什麼好處,這樣就沒有規矩了,市場就亂了,要給人知道犯法是有代價的、划不來,這些概念要有。更重要的是執法,規範市場與發展市場沒有抵觸。

記:但股指確實下來了,高層領導有沒有批評過你?

史:沒有。他們都很支持我。後來家寶總理也找我談過話,他也很支持我的工作,當時也是他希望我再留下來,我就留了下來。

記:你當時確實非常引人注目。

史:我不是出來競選,我的責任是做好我分內的工作。就是因為我是從境外聘來的,所以吸引了更多注意力,當時要是換了別的人,不是從境外聘的,他可能也會受到指責,這個位置比較特殊。

記:這倒有個說法,說你是鐵娘子,在大陸有兩個人被稱為鐵娘子,一個是吳儀,另一個是劉麗英。你是第三個。你知道什麼叫鐵娘子嗎?

史:知道。就是做事比較果斷而且不怕得罪人,在外國也一樣。很多人問我,你感覺這個稱呼是好是壞,我說我做了這麼多年事,別人愛怎麼稱呼我就怎麼稱呼我,我無所謂。我總是說,讓我的工作由歷史來評價。可能做得好可能做得不好,這個我問心無愧,我儘力了。我當時在香港證監會十年,也有批評,也有很多事,香港地方小更像放大鏡一樣了。

記:你和另外兩個「鐵娘子」接觸過嗎?劉麗英是中紀委原副書記

史:挺好,我現在是香港廉政公署諮詢委員會的主席,可以和中紀委交流。吳儀副總理與我也有接觸過,我非常敬佩她,她是我的模範。鐵娘子是做該做的事,不怕得罪人,其實男的也有這樣做事的,只不過沒人叫鐵漢子,好像那是理所當然的。

「鐵娘子」的「是是非非」

在大陸三年半期間,史美倫更多地是和「改革」相連,她的任命本身就是改革的產物。任內,她提出了完善大陸的保薦人制度、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等等,在很多人看來,這些都是舶來品,未必適合中國國情。

在史美倫大陸任職前後,中國證券監管層引進大量「海歸」。除史美倫和高西慶擔任證監會副主席外,其他大多擔任部門副主任或者規劃委員會委員。

2001年的股市暴跌,一些人將矛頭指向「海歸派」,梁定邦和史美倫首當其衝。

「不顧國情引進一些所謂的先進方式,或者是將管理權交由一些並不了解中國國情的人來管理,中國還會走很多彎路。」內地一位經濟學愛好者在證監會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聯合召開的一個討論會上說。

身處監管前線的史美倫也清楚自己面臨的責難。其中,她在APEC會議上回答記者提問時提出的「普世價值」(universal value),被解讀為「不懂中國國情」。

史:當時有人誤解了我的概念。在APEC會上,我說有些事是有普世價值標準,你說中國大陸的股民就不應該受到公開、公平、公正的待遇?你說三公是國際慣例,我們引進就不對?我感覺不能戴著有色眼鏡去看。不論你是新興市場成熟市場,所有的股民應受到的最基本的保護是一樣的。有的人說我不懂中國國情,把這些都引進來。我也不想因為這一點跟他們辯論,他們的出發點是引進了外面的概念就是對中國不好,但是事實是引進外面的價值觀念或者經驗不等於對內地不利。

記:你說過,做事不懂國情是你的最大特點,你所指的國情是什麼?

史:所有不能解釋的事。我在內地,有些事情他們不能解釋,就說內地就是這樣。反正我也笑了,我說的不懂國情就是這個意思。我一向感覺自己是比較professional的,是專業的,自己是來做事的,是希望在金融市場的改革裡面出點力氣,能做多少做多少,我自己感覺不是求陞官也不怕得罪人。

記:當時總理怎麼跟你講的?

史:這些我不想公開講,不過我自己就說,我是無求的,總理說無求就可以大膽做。

記:你在任時有人來求過情嗎?

史:有人來說,這是誰誰誰,我說這個名字對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我剛到證監會的時候別人說不能怎樣做,我總問一個很傻的問題:這樣做有什麼後果,他們都答不上來,就說反正不能這樣做,也沒人這樣做。結果我還是做了,也沒見什麼後果。

記:那時候股市被當作為國企解困的工具。

史:有人這樣講,我沒有這個感覺。對我來講,不存在這個問題。它的用意和我的工作無關,我就是監管市場,把這個市場弄得比較健康規範,讓所有參與者享有同等權利。股市在中國存在的大目的是什麼,那不是我的工作範圍,而且我不會因為它是國企,因為它有重大的任務,就對它手下留情,當時沒有這個感覺。

記:你怎麼看待對海歸派的批評?現在還有很多「海歸」在關鍵崗位任職。

史:可能我還不太一樣,我本來就是境外的。我感覺當時有些人是心存嫉妒,有些人會想你明明是境內的,為什麼去外面轉了一圈回來就很風光。這種狀況很矛盾,我碰到的所有人都想出去學習念書,但是一旦出去回來了以後,其他的人就指責他是海歸派。

對海歸派的指責很不公平並很分化,我感覺很可怕,有「文革」之風。你應該看個人,不應該說所有海歸派提出來的都不對,所有土生土長的提出來的都對,反過來也一樣。不能一概而論,應該對事不對人。

和內地監管層次聯繫密切

2004年9月13日,史美倫因為健康問題辭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一職,三年半的內地監管之旅劃上句號。

無獨有偶,14日、15日,滬指大漲。

記:你覺得你離開大陸時,所做的工作有沒有受到公允評價?

史:我總是說一句,很多事情要由歷史來看,現在看時間還不夠。要以後再看,那段時間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我感覺,股指下來對很多人來講是很大的打擊,包括很多中小投資者。當然了,批評我的人不一定是中小投資者。

記:你給大陸的證券市場留下什麼?

史:我講的比較多的「三公」(公開、公平、公正),因為那是原則性的問題。當然,「三公」的基礎是做事的透明度。

記:你當時力推的保薦人考試製度,現在都得到怎樣的反饋?

史:保薦人考試、保薦人制度,這些都是我當時推出來的,我感覺一點點地,對整個體制有一些影響。股改的時候把新發停下來,我倒是有些擔心。我覺得沒必要停下來,可以邊做邊開,節奏慢一點。我在位的時候,很多公司需要排隊上市,發行積壓了很多。現在聽說很快,保薦人制度改了以後,保薦人自己會選了,五六年以前,咱們中國內地的保薦人根本不是什麼保薦人,什麼事都堆到證監會來,費用收了但不干他們該乾的事。保薦人制度改了之後,馬上對他們有切身的影響。你推一個不好的出了問題,要扣分,會影響你以後能推的數目,有了後果。當時第一個反應,很多保薦人都把部分已在排隊的企業撤回,然後再報新的較優秀的一批,這就是一個篩選的過程了。

記:獨立董事呢?你推的時候有些人認為中國內地沒有這個制度的土壤。

史:當時大家有一些不同聲音。第一,中國哪裡來那麼多獨立董事?第二,獨立董事懂嗎?我沒說今天我們建立了獨立董事制度,明天就立竿見影,企業文化就起來,或者獨立董事監督的文化就起來了。可是得等到中國大陸有足夠的人數才推嗎?我感覺很難說,可以先推先做,慢慢地培養市場的認受性。

現在,史美倫還經常和她的同事們(中國證監會的官員)接觸,每年還組織一次中國證監會國際顧問委員會的例會。該委員會的主席是尚福林。卸任證監會副主席后,史美倫仍任國際顧問委員會的副主席,主持大部分的組織工作。

每年一度的會上,證券業監管的國際權威專業人士會就中國證監會提交的在實踐中遇到的兩個問題進行討論。史美倫告訴記者,2006年會上的論題是券商的風險管理以及中國債券市場的發展。在會前,史美倫負責將問題分配給具體的專家作答,並收集證監會人員對專家答案的回饋,以便在會上能有更充分的討論。

據她介紹,委員會的委員只有10個,但是每次參會的除了證監會本身的人員,還有滬深兩個交易所和地方監管局的人。

「有時候國際顧問委員會的意見對中國不一定適合,但是讓大家聽聽,外面是怎麼做的,有個參考。」有過境內外工作經驗的史美倫知道如何將會議開得更務實。
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可以增加它的深度,我不能左右天氣,但我可以掌握心情;

我不能改變容顏,但我可以展露笑容,我不能控制別人,但我可以主宰自己;

我不能預知明天,但我可以把握今天,我不能樣樣第一,但我可以事事儘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6: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