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十博士」之後我們如何過跨年夜?

[複製鏈接]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6-12-30 12: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6年12月30日
來源:南方都市報  

     儒教「十博士」號召「高度重視和嚴加規範耶誕狂潮」之後,今年的「耶誕節」似乎真的就平添了一絲詭異的氣息。「十博士」自稱要重振「儒教」,而「耶誕節」屬於「耶教」。原來「十博士宣言」是趕了一個國際上「教派衝突」的時髦——至少是理念上的衝突吧。當然比起印尼今年出動數萬警察來保護「耶教徒」過「耶誕節」的緊張氣氛,「十博士」掀起的這點波瀾其實是非常和平、非常柔和的。

    「十博士宣言」還主張以孔誕日作為教師節來「有效化解耶誕節的影響」。以孔夫子生日作為教師節,我向來贊成,但對於「十博士」所主張的重建儒教,我還是有點猶疑。儒教的功能,一為修身,一為治人。從修身的角度看,儒家溫良恭儉讓的君子之風倒也不錯;但從治人的角度看,儒教往往孕育出「儒式政治」——等級、專權、大腦控制。「十博士」提出要慎對「耶教」,我看對「儒教」同樣也要慎對。

    對於西方宗教,我們固然要慎對,但也必須注意到,西方一些源自其宗教傳統的理念、習俗和規制,隨著其「教派」意味變淡,已經越來越具有了普世性。眼前的例子就有一個,就是公曆新年元旦和元旦前的跨年夜。公曆其實也有濃厚的「耶教」背景,因為公元元年就是從傳說中的耶穌出生那一年算起的。那麼每年12月31日跨年夜我們在廣場和酒吧齊聲倒數讀秒迎接「耶誕」第N年到來,算不算是喪失「中國文化主體性」的「文化叛變」行為?

    當然,「十博士」們可以回答公曆紀年已經大致「去耶化」了因此不必排斥,那麼他們也應當注意到,聖誕節在世界範圍內也在逐漸「去耶化」、「去神化」。聖誕節其實就像是儒教「十博士」身上穿的西服,博士們身上的西服並不會使他們變成西方人或偽西方人,而只是讓博士們感覺舒適、有現代感,甚至能使博士們更加英俊挺拔。那麼,對於不信耶穌的許多中國人來說,聖誕節也只是他們在12月末穿上的一件文化西服而已,可以借這個節日,感受一下別處的宗教、別人的信仰,聽聽異族兒童的合唱歌曲,再順便和天邊近處的朋友們聯絡一下,互致祝福。

    人類中間的不同宗教、習俗、理念,其實是可以互相參考、彼此啟發的。西方人把聖誕節過成了一個宣揚仁愛、慈善的節日,就值得我們參考。例如我們的春節活動,是否也可以增添更多的民間慈善內容?此外,我們中國人過傳統節日的方式,以鼓樂喧天者居多,尤其以春節電視晚會為甚;而猶太人一年中最主要的節日逾越節,卻是在靜穆的氣氛中、在重溫歷史苦難中度過的。我們中國人的苦難和歧路不比猶太人少,我們的傳統哲學也是講「靜」和「凈」的,我們本來也應該有一個重要節日來靜靜地反省、靜靜地感恩,然而我們沒有。

    我贊同守住我們傳統中那些美好的文化根性、文化基因,但不贊同在不同文化之間設立僵硬的疆界和森嚴的壁壘。2005年12月31日的跨年夜,我是在台灣最南端的海濱小鎮墾丁度過的。墾丁有著豐富的多元宗教環境,跨年夜的墾丁的主街會聚著大陸的、本地的、西洋的種種時尚元素,也重放著許多遙遠年代的光影,兒時記憶中的許多風俗、把戲、小吃和土地公公,居然都能在海峽這一端的小鎮上重逢。

    跨年之夜台北101大樓的豪華煙火,遠不及墾丁小鎮的漁火牽人心魄。在鵝鑾鼻燈塔下的海邊高坡,傾聽像大海脈搏一樣的輕輕潮聲,靜靜回望著遙遠年代里的那些曾經的燈火,它們往往令人生出許多暖意和惆悵。有時候,我覺得我們是一個缺乏海洋體驗的民族。人游在遠離海岸的海水中,似乎就浮在了藍色的地球上,現在的一些新興信仰與海洋有關,大概就是因為海洋的博大和一體。地球上所有生命、所有族群其實都擁有一個共同祖國,那就是大海。

    大海是一體的,也是多元的。我相信文化根性、文化基因的價值,也相信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差異性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結構性資源。歷史已經證明,中國的本土,可以容涵許多外來的文化。而在國家的文明進化過程中,我們尤其要尊重每個人的文化選擇,尊重每個人在信仰和生活方式上的差異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我以為當代中國文化的最大危機,不是傳統文化疆界的模糊化或外來文化的「入侵」,而是在於我們缺乏文化上的創造力,也缺乏把不同文化中的精華協和、融會起來的能力無論是面對傳統文化還是外來文化,我們都不能僅僅是被動的消費者和簡單的附和者,還應當是批判者和創造者。而一個社會有沒有文化批判力和創造力,與其開放、自由的程度有關。在節日方面,我們最需要憂慮的其實不是「洋節」入侵,而是我們所過的所有土節、洋節都流於庸俗、疏於雕刻、缺乏靈魂。就拿被「十博士」寄予重振民族精神厚望的每年的「孔誕日」來說,往往是政府搭台、人民看戲、招商引資是主旋律,成為了政府例行的節日而不是老百姓主動想過的節日。鑒於身心疲憊的國人在文化創造力上的「不振」,在過節意願上的「不舉」,政府還常常要搞一些人造氣氛來「催情」,來引導和幫助人民歡喜過節。

    其實我非常理解「十博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拳拳維護之心。我們的許多民俗節日都是可以發揚光大的,它們蘊含了傳統中國人獨特的世界觀、人倫觀、藝術觀。節日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財富,節日在其底蘊上應當首先是精神的、信仰的、藝術的、人倫的,是關於感恩、敬畏、反省的特殊時刻。然而我們的中秋節成了月餅節,端午節成了粽子節,春節成了麻將黃金周。大家都不願意去精心地、藝術化地雕刻傳統節日了。對外來文化的態度,也是粗糙的、只重形式不重內在精神的。我們過去算是一個精神資源大國,但現在我們的精神資源真的是所剩不多了。心的田園荒蕪了,在荒蕪的田園上,是空洞的風在製造空洞的聲音。

    缺乏信仰的崛起是可怕的崛起,心靈空虛的社會不可能是一個和諧社會。又一個跨年夜就要到來了,我們能否像猶太人過逾越節那樣,在穿越新年之門之前,多做一些關於感恩、敬畏和反省的靜夜之思?(庄禮偉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
正常生活的意思, 是指除了一個人的勇氣,品格,和能力之外,不需要依靠出賣自己的人格尊嚴,來達到人生的目的,尤其是不必依靠權力。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沙發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6-12-31 03:19 | 只看該作者
"地球上所有生命、所有族群其實都擁有一個共同祖國,那就是大海"



如果地球上的大部分人有這樣的胸懷,那麼這個世界上的很多問題(人與人之間,國
家與國家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 將會很容易解決。
正常生活的意思, 是指除了一個人的勇氣,品格,和能力之外,不需要依靠出賣自己的人格尊嚴,來達到人生的目的,尤其是不必依靠權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3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6-12-31 03:32 | 只看該作者
抵制聖誕節之說贊成者眾反駁者多

轉貼 from VOA
記者: 東方 華盛頓
2006年12月29日
  
北大、清華、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名校或科研單位10位哲學或教育學博士,發出聯合署名倡議書,號召全國民眾抵制聖誕節。

*十博士以危言警世*

這十位中國博士說:西洋文化在中國已由微風細雨演變成狂風驟雨,最為直接和集中的體現,莫過於聖誕節在中國的悄然興起與日趨流行。

這十位博士說,他們並不排斥耶教,也就是基督教,他們反對的是部份社會精英則欲借「耶教」以「挾洋自重」,反對用基督教來為「中國的信仰危機、倫理失范、道德滑坡、誠信缺失、文化匱乏」作為中國人的身心安頓之所。

這十位博士還特別反對中國的兒童過聖誕節。他們在呼籲書中痛心疾首地說,很多中國人對聖誕節的意義一無所知,渾然不覺地加入到「耶誕狂歡」行列。「尤可痛者,在幼兒園、中小學校,教師為孩子們集體過聖誕節、耶誕樹、發耶誕禮物、做耶誕賀卡,更是無形中把一種外來文化與異質宗教人為種植在毫無文化鑒別與宗教選擇能力的孩子們的心靈之中。 」

這十位博士還反對被中國媒體和人民廣泛接受的現代漢語中通用的「基督教」和」聖誕節」的說法,代之以「耶誕節」,和「耶教」,聲稱這一說法沒有宗教意味。不過,在漢語口語中,如果不說基督教,或者耶穌教,只簡稱為耶教,容易被人誤聽為「邪教」。

這十位中國著名院校的博士最擔心的是,中國人過聖誕節,會為耶教在中國的傳播與泛濫推波助瀾,為中國的耶教化營造文化氛圍,做了傳教士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質疑英語熱*

除了反對過聖誕節之外,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周鋒利還對全民學英語熱潮表示質疑。他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如此力度和廣度地普及英語,那些有研究需要或者交流需要的群體學習一下就可以了。

換句話說,普通中國老百姓以及他們的子女沒有必要學什麼英語,只有他們這樣的碩士,博士,經常需要出國交流的精英「學習一下」就行了。他還提倡中國人應該過自己的傳統節日,主張把孔子誕辰定為教師節;周鋒利還認為,中國當代人的穿著打扮、生活方式都受西方文化影響太嚴重。

*今夕是何年*

十博士在落款中,拒絕使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方法,也就是不把耶穌基督誕生的那一年作為公元元年來累計計算,轉而使用中國傳統的天干地支計時法:丙戌年己亥月辛巳日,西曆二OO六年十二月十八日。

所謂西曆,或稱公元,即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本是以耶穌基督的生年為公曆元年,以此前後相推。 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縮寫,意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則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表示。現在,2006年12月30日的說法已經為全世界人民所接受。

有人說,如果十博士們不在後面加個西曆2006年12月28日的尾巴,怕是99%讀到這篇呼籲書的國人都不知道這個「丙戌年己亥月辛巳日」究竟「今夕是何年」?

*附和之聲*

搜狐網刊登了中國網友的評論。有位網友說: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堅持無神論。基督耶穌是少數人的信仰自由,聖誕節不同於具有民族特色的春節!我支持!關乎國家民族的意識形態,應該保持警覺!

還有一位網友說:聖誕是他們的節日,為什麼我們要過呢?不知道老外一年從中賺了多少!還有情人節為什麼要2月14日過,幹嗎不過我們中國的情人節七夕呢!請支持中國情人節,我們有五千年文化,USA只有幾百年!

一位學生家長說:堅決抵制!我女兒上高二了,昨晚上居然做完作業后寫了幾十張聖誕賀卡說是送給同學,已至於今天早上睡不醒而遲到了!

*兩網民調 多數支持*

上海一家報紙報導說,根據中國一家著名門戶網站的民調,在接受調查的6萬3千630名網友中,其中約66%表示響應,認為「十博士完全說出了聖誕的醜惡本質」。另一門戶網共有4萬3千336名網友參加了調查,其中53%的網友反對中國人過聖誕節,認為這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結果。

*節慶依然*


北京的聖誕節景像
然而,根據目前在北京的中國著名獨立知識分子余傑的觀察,這十位博士生的抵制在北京和中國其他城市沒有產生任何效果。北京各個教堂舉行的聖誕活動人潮洶湧,家庭教會也舉辦了各種活動。

余傑還援引他的一些在網路和媒體工作的朋友的話說,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中國民眾贊成抵制聖誕節,這個數字懷疑背後有當局的操縱。

*聖誕節的普世價值*

雖然聖誕節是一個紀念2000多年前耶穌基督誕生的節日,但是這個節日的意義是普世的,超出國界和宗教信仰的範疇。美國之音在聖誕節的當天,發表一篇社論,解析了聖誕節的意義。

美國之音的社論說:「耶穌基督誕生在強盛的羅馬帝國時代,當時幾乎沒有人能夠想象到這個嬰兒的降生會給世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從作為嬰兒床的簡陋的馬槽里,傳來了上帝愛世人以及最終良善將戰勝邪惡的信息。

「耶穌基督帶給世人的信息是:人是有尊嚴的,普天之下皆兄弟,每個人都是按照上帝的樣子而創造的。任何人都無權踐踏個人神聖權利的信息被廣泛傳播,最終導致國家的權力受到限制。在耶穌基督誕生后的若干世紀,每個人的人權都不容踐踏的觀點成為現代民主的奠基石。這一理念也體現在美國的《獨立宣言》中。美國《獨立宣言》說,每個人都生而平等,並享有造物主所賦予的不可剝奪的權利。」

美國之音的社論還說:事實上,美國現在是一個世界上宗教最多樣化的國家。各種教派的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以及各種其它宗教都把美國看作是自己的家園。所有的美國人都可以按照自由的選擇進行宗教崇拜。這種自由正是美國強大的因素。

在聖誕佳節之際,美國總統布希說:我們要牢記,愛自己的鄰居是一種普世的美德。布希還對數以百萬計的富有同情心的人們在節日期間抽出時間來幫助那些受到傷害的人,給飢餓的人以食物,為無家可歸者提供居所的同情心表示讚揚。布希還為美國的男女軍人們祝福,對他們表示感謝。

*作家:聖誕帶來和諧*

香港蘋果日報發表陶傑寫的一篇文章,對十位博士的抵制聖誕節的呼籲書提出不同意見。陶傑說:要普天同慶的聖誕,不要「政治正確」的「耶誕」。

文章說: 這十位精英,把中國現在種種社會惡習,倒果為因,只知怪罪西方的所謂「文化滲透」,而不識反求諸己。其實,中國人的「文化集體無意識」的真空,是中國人自己一手造成,破壞倫理、摧毀文物、貪腐成風、拜金成狂,幸好有「改革開放」,雖然以消費主導,聖誕節日方始在中國民間催生了真正的歡欣與和諧。

陶傑說:「聖誕節慶,為中國民間帶來和諧,也為中國和世界帶來利潤,這十個博士生卻視之為仇寇,其居心何在,令人費解。聖誕節不但是吉祥的大慶,聖誕節的許多小事物、小玩意,都為全世界的兒童留下美麗的追憶。掛在壁爐邊的聖誕襪子,收到遠方友人寄來的聖誕卡時的思念,聖誕花盛放的一室殷紅,聖誕節翌日拆禮物的驚喜。還有室外的雪人,聖詩班天使般的歌聲,最後是一個暖和的被窩中一夜無盡的童夢。

「人間有情,因為世上有聖誕節,對於一個在冷酷的社會環境中成長的國度,聖誕節普世的偉大意義,當然永遠無法理解。毛澤東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卻無力建設一個博愛的新世界。」

陶傑對香港居民能夠逃過那個動蕩的時代,能夠慶祝聖誕節感到欣慰。
陶傑認為:在恐怖和仇恨戾張的時代,聖誕節的氣氛永遠不嫌太濃,只嫌不夠。

*網民贊基督教*

一些中國民眾也在新型媒體網際網路論壇上發表自己的看法。

一位網友說:「博士」這叫法也來源於西方啊,還是叫「秀才」「進士」好些吧。

還有一位網友對抵制聖誕老人能強國表示懷疑。他說:聖誕節早已超越宗教節日,成為不分民族不分國家普天同慶的節日。不過,在中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內,在自詡站在國人思想前端的哲學博士面前,聖誕老人變得不可愛了,被妖魔化為西方文化狂風驟雨般地入侵中國中的利器。本來喜慶洋溢、氣氛溫馨融洽的佳節,充滿了「狼來了」的呼叫雜音。

這位網友說:無論這些學者是炒作自己還是真心愛國,這種企圖以抵制聖誕老人扶起孔老夫子手段,以達到喚起國人的方式,只能成為耶誕節前夕的一則笑話。

他說,在世界範圍內,基督教比佛教更廣為傳播。我們不反對中國本土文化。佛教本來也是外來的,絕非中國土產,如今在中國,佛教已同旅遊勾結,某些部門打著保護宗教文化的旗號,大建廟宇,以各種手段大騙大賺遊客及善信的錢。誰又聽說過基督教賺錢呢?普世福音,大家都有份。耶穌救世,礙你什麼?若不是當年傳教士們帶來科學、醫學和現代文明,中國還不知落後到什麼時候。連孫中山也是基督教徒呢!

另外一位中國的網友說:如果說歷史上戊戍變法事件中有名的公車上書標誌著知識分子憂國憂民,敢為天下先,是一個歷史事件,那麼十個博士聯名反對聖誕節,只能是一個可笑的娛樂事件,表明了博士不關心更值得關心的重大社會問題,百無聊賴,是對博士這個群體的學術水準的惡搞。 中國人民愛過聖誕節,這有什麼錯嗎?為什麼我們就只能過春節?

*報紙批文化鎖國*

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中文報紙世界日報發表社論認為:慶祝聖誕並不會扼殺中華傳統。社論說:

「聖誕節雖然是西方的節日,但是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聖誕的慶祝和狂歡也越來越成為世界的共同節日,尤其在中國大陸,慶祝聖誕的風潮蔓延各地,從北京到上海,從廣州到重慶,從瀋陽到昆明,無論是教會莊嚴的聖誕彌撒崇拜,還是酒店的浪漫聖誕大餐,都是人滿為患。僅以重慶的解放碑聖誕狂歡來看,人潮一年多過一年,今年更達創紀錄的16萬人。」

世界日報的社論指出:平安夜強調和平的主基調與中國的和諧社會方向也是「殊途同歸」,而西方社會在聖誕節慶期間宣揚的「博愛」與「施捨窮人鄰舍」的精神,對中國社會的道德重建也是有積極推動作用的。

世界日報的社論認為,中國十博士「呼籲在中國停止聖誕慶祝,表面是要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實際上他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沒有信心,表面上是要張揚「國粹」,實際上是鼓吹「心靈文化鎖國」,表面上是反對「西方文化入侵」,實際上是拒絕多元化國際化。

*慶聖誕不慶毛誕*

世界日報的社論說: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在中國日益成為強國的時代,要發揚和保持中華傳統文化,並不需要扼殺12月25日慶祝聖誕的「白色狂歡」,相反卻要有勇氣反省和批判毛澤東時代「破四舊,立四新」的「紅色恐怖」,那種12月26日普天同慶「毛主席生日」的年代,最好讓它一去不復返。
正常生活的意思, 是指除了一個人的勇氣,品格,和能力之外,不需要依靠出賣自己的人格尊嚴,來達到人生的目的,尤其是不必依靠權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89

主題

3562

帖子

2514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4

積分
2514
4
gskhg 發表於 2006-12-31 05:03 | 只看該作者
沉舟河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主題

159

帖子

3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2

積分
34
5
daking 發表於 2007-1-1 16:02 | 只看該作者
嘩眾取寵,是不是人家,芙蓉姐姐火了一把。你博士高知識分子也心裡痒痒。什麼心態什麼社會,搞好你的學術。沒看到中國學人在某一領域搞出個牛比的東西,就知道咬人家西方搞了十幾年的舊東東。還有就是抄襲別人的想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6: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