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聯合早報:2006中美關係難得默契的一年(圖)

[複製鏈接]

6195

主題

6540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002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DT001 發表於 2006-12-30 10: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新加坡《聯合早報》12月27日載文《中美關係難得默契的一年》,摘要如下:

  轉瞬即逝的2006年,雖然沒有人再像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那樣,稱中美關係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但卻是中美之間最默契的一年。兩國領導人在一年中多次會晤,內閣級官員的互訪更是家常便飯,幾乎每月都有。到年底,美國高官更是雲集北京,演繹出中美關係的又一次小高潮。

  官員換馬影響甚微

  2006年對布希政府是不平靜的一年。中期選舉的落敗,使布希政府面臨著調整外交政策的壓力,尤其是中東政策。美國對朝核、伊核問題的政策也受到重大挑戰。朝鮮進行了核試驗,伊朗更是公然挑戰美國。

  但這些都沒有對中美關係帶來明顯的衝擊。雙方的互相指責少了許多,雙方媒體的相關言論也不再那麼扎眼,更沒掀起什麼波瀾。胡錦濤的美國之行鞏固了中美關係的互信,鞏固了在國際事務上的合作。

  佐利克的辭職與國會新領導人的登場,都曾引起過美國對華政策是否會有所調整的揣測。但僅僅是揣測而已,隨後美國高官對中美關係的評點大多沒有脫離佐利克的思路。「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一直是美國高官的口頭禪。可見,佐利克時代確定的對華政策已不再是權宜之計,而是對華戰略的主軸。所謂的戰略,不是短期行為,而是長遠規劃。

  

  平靜源於三種默契

  2006年,中美關係出現了罕見的平靜。而這種平靜,實際上建構於三種默契之上。

  其一,相互不滿不影響發展關係。美國對中國政治制度的不滿、對人權狀況的關注一直沒有改變。而中國對美國動輒干涉自己內政的做法一直心存芥蒂。

  過去,這種情況很容易轉化成情緒性的互相指責,嚴重的時候會影響到雙邊關係的發展。而在2006年,雙方不滿的問題其實一個都沒有解決,但越來越能以務實的態度來面對。中國因素、中國話題沒有引起美國中期選舉的炒作即是明證。

  其二,經濟關係不影響政治關係。2006年,中美經濟關係中的一系列問題同樣沒有徹底解決,人民幣匯率增加了浮動的靈活性,但美國人顯然還不滿意。中美貿易逆差、知識產權問題、中國商品傾銷問題,也沒有像過去那樣與「中國威脅論」隨便被扯在一起,顯然也沒有影響兩國的政治關係。

  其三,台灣問題不影響雙邊關係。台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中已有被邊緣化跡象。現在的中美首腦會晤,台灣問題最多只是個例行的話題,不痛不癢。

  戰略問題仍是關鍵

  中美關係出現難得的默契與平靜,固然與美國總統執政的周期律有關,但更多的是美國對中國和平崛起深入認知的結果,也是中國對美外交逐漸成熟的表現。

  反恐仍是美國當前的第一要務,而中東尤其是伊拉克是最大的痛腳。最大的難題沒有解決之前,美國不想再添新麻煩,決不想開闢新戰場。但朝核問題顯然是一個隨時可能爆發的不定時炸彈。這個問題,有中國積極干預,比較容易趨於平和。朝鮮半島無核化,符合中美兩國的戰略利益。

  美國在朝核問題上有求於中國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美國越來越明顯地感受到,中國崛起的事實已經難以改變。盡量牽引、疏導中國朝著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向改變,比打壓、遏制更符合美國的利益。

  中國的崛起具有地區意義,也越來越有全球意義。國際關係史告訴人們,新崛起的大國與現存的大國之間的關係總是十分複雜,涉及經濟、文化和軍事戰略層面。這些問題如何解決,事關中美關係能否長期穩定。因此,中美兩國的戰略家應該把眼光放長遠一些,盡量避免雙邊關係陷入戰略困境。
一個內心陰暗的人是容不得任何光明的,因為光明讓他們原型畢露,嘲笑正義、調侃崇高是他們的心理需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20: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