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設獎背後隱藏制度無奈:善待農民工的企業太少

[複製鏈接]

3340

主題

4210

帖子

5895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8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山東大漢 發表於 2006-12-28 09: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陳艾東,42歲。山東省新泰縣小協鎮小協村農民。最近出資一萬元設立「關愛農民工獎」,獎勵新泰市那些善待農民工的企業和在新泰打工的農民工。陳艾東的舉動引起社會的關注。陳艾東本身就是一位打了多年工的農民,至今生活過得非常緊巴。他為什麼要設立這個獎呢?12月26日,陳艾東向記者講述了他設獎的前前後後。

厚待農民工的企業太少

我設立「關愛農民工獎」的消息傳出后,一些打工者打電話來諮詢,還有幾個老闆要跟我「談一談」。他們要「談」的,無非是兩件事,一是拿獎,二是贊助。就我這點獎勵———一等獎才2000元,還不夠人家老闆吃頓飯的,我估計人家還是贊助的可能性大。

我只有一萬元,設立了1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10個三等獎,要獎給在工作中創新或作出突出貢獻的農民工,或是厚待農民的企業老闆。獎金只夠發一次的,如果沒人贊助,這件事就成了一次性的了。

一開始家裡人並不支持我設獎這筆錢是我今年11月得的獎勵。我有3篇調研論文獲得山東省企業管理科學獎,獎金總共一萬元。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錢,想把它花得更值得,就想到為農民工干點什麼。

其實,我家裡很窮,很需要錢。我兒子正在讀高三,學習成績在全新泰一萬多名文科生中,居前五十位,考上大學是手拿把兒攥的事。但他的學費,我才準備了兩年的。

設獎的事,一開始,我妻子和孩子都誤會。其實,我妻子挺通情達理的。知道我得了獎,她很高興,說「咱兒子一年的學費夠嘍」。可一聽說我要拿這錢設獎,她特驚奇,問我是不是想出名,還說「你一個莊戶佬、一個殘疾人,就是出了名,又有什麼用呢?」

她叫我殘疾人,是因為我1999年從房上摔下來,跟骨粉碎性骨折。當時如果有三四千塊錢,去大醫院治,並無大礙。但我沒有錢。在家裡躺了半年多,發現右腳變形了。

兒子聽說得了一萬塊錢的獎金,第一反應是要去吃「土鍋」,我們這裡的一種特色菜,裡面有海帶、干眉豆角、帶肥膘的豬肉等雜七雜八的東西,這在孩子眼裡是難得的美味。可一聽說這錢一分不能動,要設立農民工獎時,他陰陽怪氣地說:爸,你知道什麼叫「噱頭」嗎?你知道什麼叫「蚍蜉撼樹」嗎?你知道什麼「螳臂擋車」嗎?別生氣,我說的不是你,今天老師給我們講了這幾個詞,想問問你是什麼意思。這小子,學了幾個破詞就擠兌我。

不過,現在,孩子跟他媽對這事都很支持了,我也不知道是真的想通了還是怕我生氣。

無論多優秀也得不到平等待遇我本身就是農民工。1981年,我高考落榜,家裡窮,沒錢復讀,就到一個地方煤礦當「農民輪換工」。礦上像我這樣的農民輪換工佔了一半兒,最苦最累的活兒,總歸我們。

那時候,礦上什麼裝卸設備也沒有,全靠人工用鐵杴往車上鏟,每天工作不只8個小時,還經常加班加點。裝卸隊里有正式工,但他們都是「二皇帝」,愛干就干,不愛干就玩,有些人甚至什麼也不幹。但他們的工資卻比我們高出一大截,還有各種福利。發福利的時候,我們只有靠邊看的份兒。最受不了的是他們的白眼,有人常把我們喝來喝去,口頭禪就是「愛干就干,不愛干滾蛋!」

為了換個環境,過了不到一年,我要求下井採掘。在井下苦熬了3年,突然來了一個機會。1985年,上面要求企業職工學習《職工道德修養》、《中國工人階級》、《中國近百年史》3本書,礦上需要從工人中挑選一批教員。挑選時,有個條件———只有正式工才有資格參加考試。我急了,去找礦黨委書記。他說是上邊的規定。我不死心,一次又一次地找,他終於開了口子。那次考試,我得了第一名,如願以償當上了教員。

在這個崗位上,我更是兢兢業業,到處找書、查資料,認真備課,講課時引經據典,很受學員們歡迎,上面多次來觀摩我講課。不是我貶低別人,其他老師講課時,課堂上亂鬨哄的像趕大集。

然而,不管你怎麼努力,甚至不論你如何優秀,你永遠都有一層扒不掉的皮———農民工。我的工資比別的教員少一半還多。

1989年,我離開這家煤礦到一家建築公司打工。原因之一就是建築公司全都是農民工,沒有農民們與正式工的區別。在這家公司,我壘磚砌牆幹了三年多,後來當上了管理人員,做質量檢查員。

文友遭遇促使設獎念頭產生我的一位文友小和,使我對農民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是我想設這個獎的一個重要原因。

小和從17歲開始打工,已經幹了15年。

他第一次打工,是在一個小煤窯從礦井往外拉煤。他身上搭一個袢子,身後拉一個釘有膠皮的竹筐,把二百多斤煤從礦井裡拖出來。只能低著頭,在地上爬著拉,因為長時間低著頭,一些人拉得鼻子往外冒血。

2004年,小和到山西陽泉一個小煤窯打工。小煤窯在一個山坡上,連名字都沒有,附近也沒有村子。小煤窯連一颱風機都沒有,煤塵高得可怕。雖然危險極了,可礦工們都捨不得走,因為老闆許諾的工資特別高———每月3000元。但只要幹上幾天,大家就被「套」住了。如果不幹滿一個月,工資分文沒有。

對付打工的農民,老闆還有兩招。第一招是罰款。上工遲到罰20元,丟了工具罰50元,曠工一天罰200元……為什麼要遲到呢?因為上工前經常領不出來礦燈,而沒有礦燈又不能下井!就是找個茬逼著你遲到。第二招是賣東西,他把伙食搞得又貴又差,長年是白菜、土豆,一勺兩塊錢。大家吃不飽,就買老闆賣的速食麵、火腿腸什麼的,價格通通比外面翻倍。小和在那裡幹了7個月零10天,春節前一算賬,只剩下不到5000塊錢。

小和的經歷,我自己的經歷,一幕一幕,像放電影一樣,在我腦子裡盤旋,揮之不去。

我有兩個夢想:一個是,國家像保護婦女、兒童和殘疾人一樣,出台一部保護農民工的法律;一個是,像設立教師節、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一樣,設立關愛農民工日。在這一天,如果不是特殊的崗位,不管在哪個角落打工的農民工,統統放假;在這一天,市民們帶著禮品,到建築工地慰問打工一族,這禮物不需要太貴……(記者 袁成本)

採訪手記

獎項命運是個未知數

陳艾東是地道的農民,而且是失地農民,全家只有三分來地。種一季小麥和一季玉米,各收穫三百來斤,吃不了幾個月。孩子的學費,差不多都是他妻子賣油餅和打工掙的。到小協村找他,很容易,房子最老、最舊的,就是他家。可這些,陳艾東囑咐記者:「別記、別寫,千萬別讓人以為我是為了出名、暗藏著什麼個人目的。」他說,他只是想拋磚引玉,在新泰倡導一種風氣。這點錢,實在是不起眼。採訪他時,正趕上幾個企業老闆也在問他有關「關愛農民工獎」的事,記者想請他們說說,可都遭到了拒絕,他們說「怕出名」。當地有關部門對此事,也持審慎態度,不願多說什麼。「關愛農民工獎」最後的命運如何?是不是像陳艾東預測的那樣,「獎金只夠發一次的,如果沒人贊助,這件事就成了一次性的了」,誰也不敢說。

深度點擊

解決待遇不公問題讓農民工融入社會

一位農民,試圖用微弱的聲音向社會呼籲,要求解決農民工吃飯、睡覺、勞動保護和工作時間的問題,給予2億農民工以平等待遇,消除歧視;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設獎,來激勵農民工提升綜合素質,以自己的作為贏得社會的尊重,這本應該是某些政府部門應該做的工作。年終歲尾,因企業欠薪而引發的種種事端、悲劇已司空見慣。在這樣的背景下,陳艾東出資設獎,就更有了一層現實意義:同工同酬,付出了勞動就要有報酬,這既是對勞動的尊重,更是對人的尊重。人不應該歧視人,這是一個社會的基本法則。農民工是我們的兄弟姐妹,全社會都應該樹立關愛之心,解決目前存在的各項制度上不公問題,讓農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社會才能實現完美的和諧。 ——法制日報編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01: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