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誰能馴服「官權」的傲慢乃至跋扈

[複製鏈接]

1061

主題

3031

帖子

246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6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enwoke 發表於 2006-12-26 13: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鄢烈山

  有識之士已經指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平發展,當下的「瓶頸」在政治體制改革;去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已提出,「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各級政府要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這些話當然不是無的放矢,正如有必要重申「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確是因為有人「立黨為私」(譬如那些賣官的書記)、「執政為官」(比如狂言按管治人口算,他是世界上第58位「總統」的貪官王懷忠)。轉變行政職能,建設服務性政府,說通俗一點,首先要「馴服官權」——借用劉少奇「文革」中挨批的「馴服工具論」的字面,就是要「官權」老老實實做社會公僕,服從民意,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幸福。

  可是,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如今人們在在感到的是「官權」的傲慢乃至跋扈。

  以禁行電動車為例,這是一個「正在進行時」的新聞熱點。幾家主要中央媒體(且不計官方和商業門戶網站)對一些城市執意禁行電動車的行政方式提出了立場鮮明而尖銳的批評。12月19日的《中國青年報》在《法治·社會》版刊出頭條文章《海口(市)禁行電動車屢遭質疑》,文章說該市持續爭論3年多,交警部門「違法行政數次敗訴仍繼續」(引號內為該報道引題)。這就是說,交警部門作為行政執法者竟然僭妄到蔑視法庭,也就是蔑視憲法,因為憲法載明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在法律範圍內行事。

  不論誰是誰非,面對強烈的質疑聲浪,行政當局都有義務站出來回應輿論,「你有理當著眾百姓講」,至少有利於維護政府的威信。可是,不知是政府新聞發言人還在推敲發言稿,還是打算持「無言是最高的輕蔑」的態度來對待?須知,政府官員是沒有權力(權利)我行我素「鐵定」要幹什麼的,除非是赤裸裸的獨裁者當道。

  其實,何止某些地方政府某些官員過於傲慢,舉凡握有一定「公權」(官權的延伸)的機構和人員,如今都可能濫權作勢。

  比如,面對一些學者對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評選機制的質疑和公開每位學部委員學術代表作的呼籲,社科院學部工作處的薛處長對《瞭望東方周刊》的記者表示:「社科院學部委員評選跟社會上沒有任何關係,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社科院內部的事情,所以不可能拿到社會上去公開。」聽聽,這叫什麼話,值得一駁嗎?靠公共財政撥款養活的准衙門機構的運作、中國社會科學領域最高的「名器」的授受,居然跟「社會上」無關!說這種話不是「愚蠢使人狂妄」,而是「狂妄使人愚蠢」。

  事情似乎很怪異,一方面是不少官人抱怨老百姓越來越難管理,「刁民」越來越多,乃至嚴重威脅著社會的秩序與安全;另一方面是「群眾」感覺一些當官的弄權和腐化越來越肆無忌憚,不少地方的「一把手」成了「一霸手」,官商勾結吞噬民命的礦難、吞噬百姓養命錢的社保基金案、地方長官司機沖關卡打人等惡性案件以及腐敗窩案一起接一起。

  這種矛盾現象的發生不難解釋。一方面2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百姓的公民意識、權利意識前所未有地高漲;另一方面政治文明建設嚴重滯后,在新時期「大民主」(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和「群眾運動」被理所當然地廢止以來,卻沒有好的民主參與管道取而代之,以致「官權」失去必要的制約,異化到了反仆為主乃至反噬其主的地步。

  於是,誰能馴服「官權」(公權)就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政治課題。

  將問題歸罪於地方政府和官員尾大不掉,是號錯了脈。這些年,地方政府的作為對中國的快速發展至少可以功過相抵;指望權力上收,巡視員和督察組滿天飛來保證依法行政、遏制腐敗是開錯了藥方。略知歷史的人都明白,明清兩朝有著非常嚴謹完備的內部制約和監督機制。以明朝來說,中央有「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死刑案要三家會審、皇帝審核;都察院分省監察地方行政和糧食轉運、水利工程建設,向各地派出一年一換的巡按御史(舊戲所謂「八府巡按」,官卑勢大),各地的巡按使司衙門(臬台)直接對都察院和皇上負責,不受撫台(地方長官)、藩台(只管錢糧等民政的布政使司)節制;中央有御史和給事中(後者監督各部委並可封駁擬發的詔書),這兩類言官可以「風聞奏事」(類似於現代的議員發言免責),可以七品卑職在每日朝會上當面責難宰輔大員;此外還有上達民意官聲的「通政司」,朱元璋甚至鼓勵百姓將惹起民憤的貪官惡吏綁赴京師受審……

  然而,這些官僚體制的內部制衡和監督只是「看起來很美」,腐敗仍像河決魚爛侵蝕了王朝的根基。今天,我們不難明白,這一切的一切,根本問題在於民權不彰,專制王朝是皇族與士大夫共有、共治天下,不可能實行民治、民享。

  所以,從孫中山到如今,開明的政治領袖都清楚這個道理,沒有民主(民權有兩個部分,在私人領域是個人自由,在公共領域是當家做主參與國家和公共事務管理的民主權利)就沒有現代化。馴服「官權」,防止公權異化,最重要的途徑是彰揚和落實「民權」,著力實現「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扎紮實實從黨內民主、基層民主自治做起,實行政務公開,「給」輿論監督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空間,讓貪官昏官惡官懶官有所敬畏,輕易不敢弄權不敢瀆職不敢玩忽職守;上下互動的改革、內外結合的監督才是治本之道,才能建設權為民所用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舍此之外,任何花花點子都是「哄小孩的」不中用的。(作者系雜文家)

  來源:南方報業集團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 02: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