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日在京共同研究歷史 討論南京大屠殺死亡人數

[複製鏈接]

9777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積分
1200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ullbird 發表於 2006-12-26 12: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日今起在京共同研究歷史
中日第一次共同歷史研究會議將於26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據悉,會議將討論中日歷史共同研究的一些原則,議定共同研究項目的具體問題,而南京大屠殺的死亡人數將會是雙方今後展開討論的議題之一。
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政府有意迴避對此次會議的直接參與和評論,表示將對歷史共同研究採取靜觀姿態。
為中日歷史問題開鎖
此次會議的中方主席、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步平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日歷史問題已經存在了幾十年,因此不可能通過一次會談就得到解決,這將需要一些時間,希望大家能有耐心。」
步平說,中方此次參與中日歷史共同研究項目的十名專家有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專家,還有來自北京大學和社科院其他研究所的專家,參與的專家不完全是專門研究中日歷史的,也有相關領域的專家。
步平還指出,這個研究項目是純學術的角度。他說,我們希望在中日共同歷史問題上不要摻雜太多的感情因素,給我們創造一個良好的討論環境和條件。
日方主席東京大學法學部北岡伸一教授也表示,這次(共同研究歷史)要為中日歷史問題開鎖,在促進中日縮短歷史問題的距離上,這將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他說:「歷史問題不應當成為中日關係發展的絆腳石,這對雙方都沒有好處。中國希望走的是和平崛起,而日本也希望與中國在經濟上有更密切的合作。」
對於如何具體解決隔膜很深的中日歷史問題,北岡回答說:「歷史這問題,不能說解決,只能說彼此可相互理解。」
討論南京大屠殺
關於會議可能涉及的問題,北岡稱,「南京大屠殺的死亡人數將會是雙方展開議論的課題。但是,我們希望中國了解,其實在日本只有一小撮人不願承認這段歷史,並非全部。」據悉,日方打算詳細研究從二戰結束到1972年中日恢復邦交的歷史過程,通過重溫這段歷史,強調構築面向未來關係的重要性。
此外,為保持研究的客觀性,日方正考慮向中方建議,邀請歐美等第三國的專家參與部分討論。
分歧仍然很大
有專家指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台後,在對華政策方面進行了調整,中日領導人的接觸,為兩國關係的改善提供了保障。上海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主任蘇智良表示,兩國進行歷史共同研究是一件好事。不過,從目前情況來看,雙方在戰爭的性質和事實上分歧仍然很大。
作為中日韓三國共同出版的《東亞歷史共同讀本》的編著者之一,蘇智良提醒說,中日坐下來對歷史問題進行共同研究固然值得歡迎,但研究的過程將充滿了艱辛,不能就此盲目樂觀。對於討論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眾多存在爭議的歷史事實,蘇智良認為,本次參與共同研究的中方成員均具有豐富的歷史理論研究功底。在一些具體問題的討論中,即使在與日方團隊中的保守主義者針鋒相對時,中方不應也不會感到懼怕,一定會坦誠相待,用歷史事實說話。
有消息說,雙方學者準備趕在中日簽署《友好條約》30周年之際,即2008年結束共同歷史的研究,提交歷史共同研究的成果報告。對此,蘇智良表示,別說兩年,就算20年也未必能就歷史問題達成100%的共識,因此他預計,屆時提交的報告將有很大部分會是雙方各說各的。「但是,就算是這樣,也值得慶賀,至少兩國人民可以在這份報告中看到事實的真相。」(東方早報 黃力穎)
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可以增加它的深度,我不能左右天氣,但我可以掌握心情;

我不能改變容顏,但我可以展露笑容,我不能控制別人,但我可以主宰自己;

我不能預知明天,但我可以把握今天,我不能樣樣第一,但我可以事事儘力。

9777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積分
12006
沙發
 樓主| dullbird 發表於 2006-12-26 12:40 | 只看該作者

南京1937:中國壯士(組圖)




郭永柱老人回憶父親浴血雨花台
對陣谷壽夫我們拼到底
69年前的那個冬天,讓人銘記的不僅是我30萬遇難同胞;面對強敵入侵,南京保衛戰中的中國壯士和廣大民眾頑強抗敵,展現了無 畏的英雄氣概和不屈的民族氣節!
1996年2月22日,一位叫郭學禮的88歲老人,在南京浦口家中靜靜地去世了。
郭老火化后,他的兒子郭永柱,從父親的骨灰里揀出了四個圓溜溜的小鋼珠——這是彈頭,是侵華日軍留下的罪惡的子彈頭。
這四顆彈頭是郭老的勳章:淞滬抗戰中,郭老是謝晉元將軍手下著名的「八百壯士」之一。日軍進逼南京后,郭老二話沒說返回部隊,參加了1937年那場慘烈的南京保衛戰。
郭家在浦口區浦東路4號。這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區。但當記者踏進陳設同樣不起眼的郭家時,一股從心底而生的敬意卻怎麼也擋不住——這裡是一個南京英雄,一個中國壯士的家啊。
「父親在世的時候,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沒有逃跑,我們是拼到底的!」郭永柱回憶說。
的確,南京保衛戰的失利直接導致了南京陷落,隨即而來的日軍屠城,是一段所有中國人都無法忘卻的國恥。多少年之後,而今仍健在的當年郭學禮所在南京守軍八十八師指揮官孫元良將軍,還是不願意談起這場戰役。而像郭學禮這樣的老兵們則更想向同胞們大喊:我們是敗了,但我們不是逃兵!
郭永柱拿出了一本有點發黃的方格紙簿,「這是1995年,也就是父親去世前一年,由他口述,我記錄下來的南京保衛戰回憶錄。」記者注意到,在這本題為「我的抗日生涯」的足足有30頁厚的回憶錄最頂端,另加了六個醒目的大字「歷史不會忘記」。「這是父親特地要求我加上去的。」郭永柱回憶,「他們那批老兵,對『歷史』兩字看得很重。」
跟隨著這本回憶錄,記者以崇敬和悲壯的心情,回到了那段血與火的歲月。
敢死隊出征前,提前降半旗
在整理父母的遺物時,郭永柱發現了這樣一張照片:一段被大炮轟塌的城牆下,一隊中國士兵排成排伏在一個缺口上,緊握著手中的槍。他們單薄的身影和身後那厚重卻破塌的城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血肉長城」!當這張照片放到記者眼前時,這四個字很自然地跳入了記者的腦海。
「這是中華門城堡。」郭永柱告訴記者。郭學禮在雨花台擊斃了4名日軍官兵后,帶著繳獲的日軍少佐酒井一郎的指揮刀,和團里僅剩下的37個弟兄,爬雲梯退進了中華門城堡,繼續抵抗。
也許郭學禮經歷的慘烈戰鬥場面已經太多,在回憶中華門城堡的戰鬥時,他只用了這麼一句話:「中華門城堡被日軍炮火打得彈痕累累,千瘡百孔,城堡上遍地都是守城八十八師兄弟們的遺體。」
「父親他們已經殺紅了眼。」郭永柱說,「中國守軍不只是被動防禦,很多部隊都臨時在戰地成立敢死隊,反衝鋒去拚命。這些敢死隊給攻城的日軍造成了相當大的傷亡。」
說到這裡,郭永柱又拿出了一張珍貴照片。照片上,一隊中國士兵在戰旗下神情肅穆地列成整齊的隊伍,他們堅定的目光凝成了一種跨越時空的悲壯。
記者注意到,士兵們頭上的戰旗只升起了一半!「父親告訴過我,當時組織敢死隊出征,都是把旗先升上去再降到一半,這是提前為敢死隊員降半旗,這些壯士都不準備再活著回來了!」在郭永柱作出解釋后,記者什麼話也說不出來,耳邊又迴響起郭學禮無數次強調的那句話:我們沒有逃跑!
只要你一碰,屍體就會扣動扳機
做好了「敢死」準備的郭學禮,並未「玉碎」在中華門。很快,日軍發動總攻,南京全城混亂。中華門守軍奉命撤退。
郭學禮在回憶錄中寫到:「從中華門到新街口,一路都是難民和散兵,……遍地都是遇難同胞的屍體。」
下關中山碼頭見到的情景讓郭學禮終身難忘:江面上一隻船也看不見,江邊擠滿了從前線退下來的傷員、散兵和難民,到處是哀叫和怒罵。象徵光明的太陽在這個時候卻成了死神的黑暗先鋒:每天日出之後,日軍的飛機就來低空掃射,江水一片絳紅。
「父親回憶說,那個時候潰敗的部隊全部擁擠在江邊,但建制早就亂了,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郭永柱告訴記者,很多士兵都把槍支彈藥扔進了長江,父親更是看到有炮兵弟兄含著眼淚把心愛的瑞典造山炮推進了波浪里,為的就是不至於落入敵手。
在郭學禮靠著一副棺材板僥倖過江到達大廠卸甲甸江灘后,他看到的是很多戰友的遺體:這些戰士是在泅渡時遭日軍掃射而犧牲的。「他們手中緊握著槍,兩眼還睜著。」郭學禮的回憶錄中用了這樣的句子形容英雄們的遺體。
而郭永柱的講述更是讓人對這些臨死前還在抵抗的官兵們肅然起敬:郭永柱回憶說,父親告訴他,在中山碼頭和卸甲甸的江灘上,他不止一次地看到「死人打死活人」的事情。原來,在當時的一片混亂中,有些敗類想發國難財,就在中國守軍官兵的屍體手裡搶奪武器去換大洋。中國守軍的很多軍官都配備了德國造的二十響駁殼槍,這種槍能換五塊大洋,最受「青睞」。
「父親親眼看到,一掰死人手腕,二十響就開火,不少想發財的人就這麼被死人打死。」郭永柱說。原來,很多軍官在面對日軍飛機掃射時,都紅了眼向飛機開槍,他們大部分都是在射擊的狀態下犧牲的,在犧牲的時候,手指已經扣緊了扳機,一有人來掰,手中的二十響一受力,憤怒的子彈就立即穿膛而出!
結束採訪時,郭永柱同意將家中這幾張珍貴的照片授權本報獨家刊登。在南京保衛戰69年紀念日來臨之際,我們向讀者奉上這段文字和這幾張照片,就是想說,郭學禮們,是無畏的中國壯士!是永恆的南京脊樑!本報記者李軍
倒下的戰士,槍眼都是前小后大
南京保衛戰開始前,郭學禮隨淞滬戰役中撤回南京的八十八師二六二旅五二四團,加入南京衛戍部隊序列。
郭學禮當時因為戰功積累,已經升任特務加強連的少校連長,全連被部署在雨花台右翼的丘陵地區構築工事。12月10日,駐守在牛首山的五十八師陣地被日軍突破,日軍精銳的第六師團衝到了郭學禮面前——這個第六師團,就是臭名昭著的戰犯谷壽夫師團。
日軍出動了20多輛坦克和大編隊的飛機,陣地上硝煙瀰漫。郭學禮所在的五二四團全體將士在韓憲元團長帶領下,向日軍發動反衝鋒肉搏戰。
「日本人用的槍,子彈穿過身體后,進去的眼小,出來的眼大。」郭永柱比畫著告訴記者。這是從小父親就一直跟他講的故事。父親不止一次地告訴還在幼年的郭永柱,他們倒下來的戰友,全部是背後的窟窿比胸前的大——也就是說,他們全部是犧牲在衝鋒向前的路上,沒有一個掉頭的逃兵。確實,整個八十八師,幾乎全部陣亡在了雨花台陣地。
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可以增加它的深度,我不能左右天氣,但我可以掌握心情;

我不能改變容顏,但我可以展露笑容,我不能控制別人,但我可以主宰自己;

我不能預知明天,但我可以把握今天,我不能樣樣第一,但我可以事事儘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3: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