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麥克馬洪線」:留給中國100年的痛

[複製鏈接]

6195

主題

6540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002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DT001 發表於 2006-12-25 13: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麥克馬洪構想了一條印藏分界線,以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的連接線作為界線。麥克馬洪又利誘西藏噶夏的代表,背著中國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劃界換文。當時對西藏擁有主權的中國政府並不知道什麼此事,達賴喇嘛和噶夏政權也未給其參加西姆拉會議的代表有劃界的授權,後來了解了情況的噶夏政權對麥克馬洪畫的線不予承認。
  當20多年後,英國政府正式把麥克馬洪線標入地圖和政府文書後,也遭到南京國民政府的反對。1947年,當剛獨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館時,國民政府也對印度代辦明確表示了不承認麥線的態度。
  由此可見,麥克馬洪線從來未經過雙方實地勘測,也沒有經過中國歷屆政府承認,是一條屁價值也沒有的「屁線」,完全無法律意義和任何價值。
  1949年後,中國繼續不承認麥線。但是由於政府當時執行的是反帝國主義的意識形態外交,一切以反美為重,因此新中國政府不得不慎重對待印度這樣的國家,在領土問題上取克制和忍耐的態度。
  當時中共的政策是:內部打招呼不承認麥線,但這個態度不公開,尤其不對印度公開,也不向印度提出這一問題。
  新成立的印度在處理國際事務方面比中國人表現的成熟和狡猾,他們充分利用了中國人對自己的依重,完成了當年英國人也未能實現的領土擴張。
  英印統治期間,雖然公布了麥克馬洪線為邊界,但是英國人也僅僅在極個別地區,試探性地侵入門隅和察隅地區,不敢放膽佔領。1950年初,印度軍隊則大膽越過西山口進軍達旺,到1954年印軍完全控制麥線以南原西藏的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印度政府為此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進行管轄。
  對於印度人所乾的這一切,中國政府按照既定方針始終保持沉默。印度雖然感到心虛,但是他也不挑明這一問題,在50年代初兩國政府進行的歷次交涉磋商中,印度也不提出這一巨大的領土問題,雙方似乎有默契,好像麥克馬洪線並不存在。甚至在1954年兩國簽署關於西藏問題的政府協議時也未談及此問題。中國總理兩次訪印,印度總理一次訪華,除了周恩來含含糊糊地提過一次兩國的國界尚未劃定以外,中國方面沒有任何人對印度的非法入侵提出過異議,抗議和交涉。這也構成國際交往史上一大奇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首次對外界表明自己對麥克馬洪線的態度,是在周恩來1956年訪問緬甸時與緬總理吳巴瑞的會談中。由於中緬之間也有部分邊界線與麥線相關,周恩來因此系統地解釋了中國政府的立場:一、要對中國人民解釋清楚;二、要說服西藏達賴喇嘛等人接受「麥克馬洪線」;三、國民黨會罵我們賣國。周恩來說,你們需要時間,我們做這些工作也需要時間。我們為了求得一勞永逸地解決整個邊界問題,委曲求全地提出了目前的方案,我們要儘力克服困難實現這一方案。至於解決整個問題的時間,我們可以繼續等待。
  印度和緬甸有很好的關係,因此尼赫魯肯定會從緬人那裡了解到中國對麥線的態度。再加上中國在與印度的交往中從來沒有提出過對印軍佔領麥線的異議,因此尼赫魯感覺到抓住了中國的把柄,在後來中國提出談判東段麥線以南的領土問題時,他堅決地給予拒絕。他說(大意)「當你有機會提出異議和要求而未提出時,就意味著你已經放棄了要求」。周恩來對此辯解說(大意)「我們雖然沒有提出口頭和書面的異議,但是我們出版的地圖始終把這一地區畫在中國一側」。
  比較而言,尼赫魯的說法更為符合外交慣例。一個政府可以通過公開聲明,抗議,外交照會,會談等等方式表明自己的觀點,地圖只能是補充和非正式的方式,其作用和效力非常有限。當印軍佔領門隅-洛隅-下察隅近10年後,中國政府才正式提出了不承認麥克馬洪線,這使中國在領土交涉中處於極端不利的地位。可以說中國是實實在在地吃了一個啞巴虧。
  佔了便宜的印度,野心得到鼓勵,越發輕視中國,印度政府又繼續對中國新疆的阿克賽欽提出領土要求,甚至越過麥克馬洪線繼續蠶食中國領土。在這種形勢下,北京城裡的毛澤東感到被欺負的太狠,終於忍無可忍,打了一仗。在大軍獲勝的有利形勢下,毛自我感覺已經充分教訓了印度,因此又單方面把軍隊撤到麥線北面去了。這一撤意味著中國人將永遠失去達旺,失去洛隅和下察隅的大片土地,意味著麥線從此將要發揮效力啦。
  由此可見,50年代政治外交上的失策,60年代軍事戰略上的錯誤,印度對麥克馬洪線以南的佔領在某種程度得到強化。中國在兩次重要關口出現錯誤,可以說已經沒有機會再奪回失地,甚至再進行交涉的理由都不再充足啦。
  進入90年代后,麥線已經成為雙方的實際控制線,1992年雙方軍隊交換了實際控制地區地圖,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是雙方首次對麥線的勘定和確認。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眼裡,麥克馬洪線早已經是一條國際邊界線。
  在東經92度至97度之間的約9萬多平方公里的喜馬拉雅山脈南坡,可是一塊風水寶地,不要以為這裡屬喜馬拉雅山脈就儘是些冰雪滿野的荒漠。在夏季,由於迎著從印度洋上吹送來帶著大量水分和熱量的西南季風,這裡溫暖而多雨,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區之一,可種植許多亞熱帶作物,肥沃得有西藏的「江南」之稱,想不到吧?這塊面積巨大得相當於浙江省而又富饒的地域,卻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發展中國家存在主權爭議的地區。
  在1913年10月在印度北部西姆拉有的一個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中國政府的代表、 英國政府代表及英印政府人員和中國「西藏地方」的代表,主要討論中國和(英屬)印度的邊界問題。由於(袁世凱)北京政府忙於徵討南方的革命力量(孫中山的「二次革命」)和各方意見分歧,根本談不成什麼協議。其實,協議只不過是英國將攫取到手的權益合法化的形式而已,何況英國侵略我國西藏地方的野心根本就不受什麼協議的束縛。在1914年的3月24日,(英)印度殖民政府外務大臣享利·麥克馬洪(英國政府代表)竟背著當時與會的中國政府代表,私自同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換文的方式炮製了所謂的「中印邊界線」,即「麥克馬洪線」(就是上圖中青色的線),這條分界線與此前國際上習慣認定並在各種官方(包括英國)出版物和地圖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線(上圖紅線,傳統習慣線)不同,它大大向西藏縱深推進,把原本在西藏境內資源最豐富的九萬多平方公里划進了大英帝國的印度殖民地,將中國西藏地方歷來有效行使統治權的地方向北壓縮了一百多公里正是這種將國家領土的私相授受,歷屆中國政府都不承認這條線的合法性。而英國人在西姆拉會議之後二十年時間,出於擔心合法性不足,一直沒敢公開宣布這個「條約」,也沒有在英國出版的地圖上改變中印邊界的傳統劃法。然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在1962年10月的中印戰爭中,中國在失地盡復的情況下,將軍隊悉數撤回至實際控制線(青色線附近)后20公里,不啻於在事實上承認麥線存在或有效。而印度人又回到了那裡,耕作建設,繁衍生息,已成了六、七百萬新一代印度人除此地之外已無別的地方是他的「家」的一塊土地,再收回,我看:難矣!一時的失策,竟做成了連麥克馬洪也無法做到的事!
  在當時的蘇、中、美大三角大戰略中,中印之矛盾是雖是次要矛盾,不值得與之擴大戰端,但在當時失地盡復的情況下,軍威顯赫,各族同仇(大量物資,如炮彈等是在氂牛也無法爬行的情況下,由我藏胞一發一發山那邊背過來的),並且更重要的是,當時印度東北一帶風聲鶴唳,已無可戰之兵!是完全可以守住的。守住了,在談判桌上就佔主動:既有歷史依據又有實力控制。而現在,既不戰又不守,又不能把印度拉上談判桌,這究竟算什麼回事?!就算上了談判桌,能希望印度會原原本本地把這塊領土交還中國?代價是什麼?有多大?失策!徒喚奈何!



東方軍事快訊
一個內心陰暗的人是容不得任何光明的,因為光明讓他們原型畢露,嘲笑正義、調侃崇高是他們的心理需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07: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