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萬華:戳穿鄢烈山的謊言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6-12-25 21: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當初我們為什麼要改革開放?》是鄢烈山先生髮表在06年4月18日《雜文報》頭版的文章。此文堪稱奇文。奇在什麼地方?奇在它肆意歪曲事實,胡編亂造歷史,胡說八道!

  鄢文一開頭就胡說,回顧這次關於改革開放的大討論,我們可以發現否定市場經濟發展道路的主要有兩種人,一種人以思想僵化的過氣精英為代表,……他們的臀部都帶著舊的封建徽章,今天,這種人臀部露出的時代徽章便是計劃經濟,甚至有斯大林時代的思想印記。另一種人,是在不合理的改革方案或被扭曲的改革過程中感覺利益嚴重受損的普羅大眾……兩種人的相似特徵是「懷舊」,共同指向則是懷疑乃至反對市場取向的改革開放。

  劉國光是市場取向改革的最先倡導者之一,但他始終堅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路向。九十年代初期,鄧小平說過,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也有計劃控制,「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和市場都得要。」(《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64、373頁)由此看來,鄧小平同志並沒有否定計劃經濟的作用,而是把它看成是發展經濟的手段。以後鄧小平一再強調:「我們要繼續堅持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06頁)「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48—149頁)據此,鄢先生就能有幸看到鄧小平同志的屁股(用鄢先生文雅的話語應稱作臀部)露出的時代徽章都全是計劃經濟了。這算是個新的大發現吧?光榮啊鄢先生!

  被鄢烈山貶損的所謂思想僵化的過氣精英和在不合理的改革方案或被扭曲的改革過程中感覺利益嚴重受損的普羅大眾,認為他們的相似特徵是「懷舊」,共同指向則是懷疑乃至反對市場取向的改革開放。這就怪了。鄢先生在奇文中不是寫道:「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符合中華民族的利益」嗎?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麼要懷疑乃至反對市場指向的改革開放呢?想必是鄢先生和那些主流經濟學家和霸氣的改革精英,是在打著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旗號,販賣新自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黑貨,其目的是要擠垮社會主義制度。君不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兩個主要標誌: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已經不復存在。現在公有制只佔26%,相當於56年三大社會主義改造時的水平,而私有制已經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按勞分配也為按生產要素分配所代替了。

  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創造和積累了豐厚的社會財富,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是有目共睹的。可是這種成就有多少是改革開放引入市場經濟道路成分帶來的?有多少是原來的公有制和計劃經濟成分帶來的?這值得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是用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代價換來的,有的是吃了子孫的飯。

  市場經濟有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有新自由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的區別。鄢先生再怎麼不濟也不能不知道兩種市場經濟的本質區別吧?從他們對引進的市場經濟發展道路的政策設計和二十多年來改革開放的實踐結果看,正是地地道道的私有化、市場化的新自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其基本政策走向就是「甩包袱」。

  醫療市場化,把免費醫療制度當作包袱甩掉。現在只有政府機關和一些事業單位還可以繼續享受公費醫療的好處。

  教育市場化,放棄面向全體大眾的免費教育承諾。收取越來越高昂的學費,把廣大貧民子弟擋在學校門外;

  住房市場化,房價一路高漲。房地產商、銀行和地方政府組成「聯合收割機」,把城市白領多年的積蓄和未來的收入都「收割」了。

  對於政府來說,每甩掉一個包袱,都可以減少一大筆財政支出。但是,對於老百姓來說,卻是增加了一筆沉重的負擔。看不起病、上不起學、買不起房,已經成為壓在廣大公眾頭上的新的「三座大山」。只要還有一點點實事求是的態度,且不說嚴重的腐敗,且不說名列世界前茅的兩極分化。就憑國企私有化、股份化這一條,就可以說中國已經走在資本主義的道路上了。這正是九十年代以來的新自由主義改革,給中國社會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如果不加以反思,不予糾正,中國的未來完全有可能陷入社會動蕩,國家將陷入各地諸侯分割、各自為政的巨大災難中。對在改革開放中出現的上述不正常情況,鄧小平同志似乎早已預料到。因此他曾告誡全黨:「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8頁)他還針對背離社會主義方向的資本主義化的改革指出:「某些人所謂的改革,應該換個名字,叫做自由化。即資本主義化。他們改革的中心是資本主義化」(《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97頁)。

  九十年代以來的自由化即資本主義化的改革,給中國社會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別的不說,單是國企改革,推行私有化、股份化就使數千萬工人失業下崗。再加上實施買斷工齡,使千百萬職工的幾十年積累轉眼間落入個別「企業主」的腰包。出現這樣的嚴重情況,難道就不應該進行反思嗎?為什麼提出對90年代以來的改革開放進行反思,鄢烈山和那些霸氣精英就很緊張。硬說這是在否定改革開放呢?就是因為他們鼓吹的市場經濟發展道路,實際上是新自由主義的改革開放,它在人民群眾的眼裡和心目中,已經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因為新自由主義是中國的某些主流經濟學家和霸氣的改革精英從英國販賣過來的。新自由主義的基本觀點就是實行私有化和自由放任的市場化,反對政府對國民經濟的調節作用。美國的一些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甚至已經制訂了中國私有化的方案,主張「用非國有經濟包圍國有經濟」。「產權清晰化」使國有企業「私有化、股份化」。他們還鼓吹「市場自由」,「減少政府干預」等等。中國的某些主流經濟學家和改革霸氣精英就是從美國的師父那裡討來的藥方誤導中國的改革開放實踐的。他們實際上成了美國在中國施行新自由資本主義的內應。在當今多元化的社會中。當不了漢奸,做一名美國顛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內應。也是很光榮的。鄢先生你說是嗎?

  「當初我們為什麼要改革開放?」鄢烈山先生的回答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人民共和國已經不能沿著自己原先開闢的金光大道走下去,已經飽嘗了「山高路險」乃至「山窮水盡」的苦楚,認清了「此路不通」,才痛下決心,另謀出路。還說,對於當時的普通老百姓來說,他們吃不飽,穿不暖,連肥皂、火柴、燈油都要憑票限量供應,所謂國民經濟到了崩潰邊緣。

  只要不是智障或痴獃,在人民共和國誕生前出生的稍諳世事的人,都不回忘記,我們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是在蔣家王朝丟下的爛攤子基礎上起步的,我們在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正確領導下,依靠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奮發圖強,克服和戰勝了多少艱難險阻,始終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勇往直前,奪取一個又一個的光輝勝利!別的不說了,就說我們從54年開始實行五年計劃經濟建設,現已開始進行第11個五年計劃,每個五年計劃都能提前超額完成任務。使我國成為基本實現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文化技術、現代國防的社會主義國家。何來「山高路險」、「山窮水盡」、「此路不通」?何來「國民經濟到了崩潰邊緣」?在蘇聯逼債,撕毀合同,撤走專家,帶走全部圖紙資料的情況下,也未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我們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組織本國的專家學者,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很快就勝利建成了蘇聯原先援建的156項基礎工業項目,同時很快就還清了債務,成為一無內債二無外債的國家;兩彈一星也提前研製成功。對此,全國人民揚眉吐氣,興高采烈。而鄢烈山卻挖苦諷刺說什麼「勒緊褲腰帶也要造原子彈」。其思想感情同人民大眾的距離何止十萬八千里!

  當初我們為什麼要改革開放?並不是因為我們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已經走到了「山窮水盡」,「此路不通」的地步,也不是我們的經濟發展速度比不上周邊國家,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客觀要求。這是寫在黨的文件上的,並且早就公之於眾,已經深深地印入了人民的腦海中。鄢先生既然是所謂的時評學者不可能不知道吧?因此,認為具有國際視野的鄧小平,更與周邊國家發展速度相比較而產生的緊迫感。正是這種種內外因素,達成了「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的共識的說法是靠不住的。鄧小平同志說過:「建國以後,我們處於被孤立、被封鎖、被制裁的地位有幾十年之久。但歸根結底。沒有損害我們多少。為什麼?因為中國塊頭這麼大,人口這麼多,中國共產黨有志氣,中國人民有志氣。」(《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29頁)我們必須堅信,改革開放並不是由某位「大人物」的主觀意志想出來的,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客觀要求。

  改革是什麼?總設計師自己並沒有搞清楚,他只給出了一個總原則:摸著石頭過河。河的對岸是什麼?是沒有打開的市場經濟的閘門嗎?是何種性質的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的還是資本主義的?不管哪一種性質的,我們都要打開,但得做充分的思想準備,要像有一首歌唱的那樣,朋友來了有好酒,要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因為鄧小平同志說了「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8頁)這是必須時刻牢記在心中的。

  鄢烈山兜售資本主義化改革路向之處碰壁后,就拿出所謂斯大林時代的思想印記來說事。自以為得計,實際上正好暴露了他對蘇聯近、現代史的無知。所謂斯大林時代的思想印記,無非是強調國民經濟建設要優先發展重工業,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在全國普遍建立集體農莊等。這是蘇聯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能夠戰勝德國法西斯軍隊,消滅日本關東軍的法寶。特別是在莫斯科保衛戰中,蘇聯紅軍能夠投入上萬門大炮,兩千輛坦克,千架以上作戰飛機,最終使德國法西斯軍隊佔領莫斯科的夢想破滅,幾十萬德軍被全部在莫斯科郊外殲滅。這段歷史是不應該忘記的。可惜我們過早地把斯大林的國民經濟發展思想抹掉了。國民經濟發展的安排順序由原來的重、輕、農改變為農、輕、重。致使今天我國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還相當低。農業現代化更需相當長的時日。

  鄢烈山斷言:「人民公社的崩潰並不是階級敵人和反華勢力策動的。(為此肯定,莫非鄢先生是和他們相通的?)是誰策動的呢?是共產黨人自己用行政權力強制廢除的。目的是為了搞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不信?有書為證:「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98、355頁)鄢烈山認為人民公社的崩潰「是這種『一大二公』的烏托邦建設違背人性的必然結局。」什麼人性?有脫離一定階級屬性的人性嗎?連最簡單的政治常識都不懂,還要充當改革精英;鄧小平關於廢除人民公社的話,簡單明了,並已寫在書中出版發行,成為歷史了。你鄢先生不讀鄧小平的書,連這點淺近的歷史都不知道,還充當什麼時評學者?你不是擺出教師爺的架勢,挖苦青年後輩,說他們是「九斤老太」,要給他們補歷史課嗎?到底誰該補歷史課,還是由鄢先生自己回答吧!

  廢除人民公社的指令一下,各地的人民公社紛紛解體。接著大力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小生產者的私有思想觀念得到充分地釋放,人民公社長期積累起來的家業被分光拿光。當年有位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對此情景發出一聲嘆息:幾十年集體經濟積累起來的家業毀於一旦!於是此公受到在黨報上公開批判的懲罰,算是罪有應得吧。但說來奇怪,竟有個別人民公社堅決不散。不過說怪也不算怪,因為我們的國家是人民民主共和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應當由人民當家作主。所以就出現了廢而不散的人民公社,甚至還出現一個新建的人民公社,就是西藏那曲西部嘎爾措人民公社。據說辦得還可以,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現在到西藏去的鐵路已建成通車,鄢烈山先生不妨到那裡進行一番實地考察,看看這個公社是如何「違背人性」建起來的?是不是正在「自然崩潰」之中?隨便還能接受當地農牧民的再教育,一舉多得,千萬別把機會錯過了,又來胡說八道!

  不斷編造謊言,謊言又不斷被揭穿,這是鄢烈山先生無法走出的怪圈。比如他抬出馬立誠的《大突破》一書(馬是劉吉手下幹將、《交鋒》作者之一),說書中「論證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就是消滅」,消滅什麼?指的當然是個體私營經濟了。對此,當年的商業部長姚依林給我們做社會主義改造情況的報告時,曾指出社會主義改造的目的是要求個體私營經濟守法經營,誠信做買賣,為社會主義生產和人民生活需要服務。還特別指出黨和政府要求對老字號要特別注意保護,並給予扶持,讓其更好的發展。姚依林部長重點提到了全聚德的烤鴨店,東來順的涮羊肉店,同仁堂大藥房,玻璃葡萄常特種工藝品店等等。時間走過了半個世紀,請問鄢烈山,這些老字號是不是都被消滅了?!不但沒有被消滅,同仁堂大藥房還到國外開了分號。《大突破》一書「論證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就是消滅」的胡說,純屬謗文!

  鄢烈山有繼續編造謊言說:「《大突破》一書中描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歷史過程: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國發展個體和私營經濟,打開了市場經濟的閘門,那並非某人一時心血來潮拍腦袋或關在密室里『理性』設計出來的,而是被1700萬知青大返城逼出來的,計劃經濟體制(國有和集體企業)根本無力安置這麼多人就業,涉及眾多家庭的待業青年走投無路直接影響政治穩定,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機……」鄢烈山是不是發了高燒,這麼盡說胡話?個體私營經濟是被返城知青逼出來的嗎?打開了市場經濟的閘門也是返城知青立下的功勞?鄧小平同志不是曾說過:「建國以後,我們處於被孤立、被封鎖、被制裁的地位有十幾年之久。」嗎?既然返城知青有那麼大的神通,為什麼不利用它去打開這種屈辱的局面?!

  鄢烈山斷言計劃經濟體制(國有和集體企業)根本無力安置這麼多人(1700萬返城知青)就業。恰恰相反,正是依靠了這些國有和集體企業的雄厚物質基礎,我所在的這個中等城市,只用兩年多一點的時間,就把返城知青的事體安置妥當,做到人人有事,做個個有飯吃,甚至連集體企業都派不上用場。因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還新建了不少大中型工業企業,更重要的是,當年大中小型國有企業配套相當齊全,可以說還沒有一件被搞垮或被賣掉的事情發生。安置返城知青就業,就沒有必要動用到集體企業,把他們安置到集體企業,大多數人不願意去。再說計劃經濟體制不僅只涵蓋國有和集體企業,還有管理他們的政府機關和有關職能部門,服務於他們的事業單位,都能安置一部分知青就業。最後還有一招,就是參加高考上大學讀書。當年高考比較易中榜。

  鄢烈山斷定:「涉及眾多家庭的待業青年走投無路直接影響政治穩定,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機……」。試問鄢先生,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上,有哪個地方「涉及眾多家庭的待業青年走投無路直接影響政治穩定,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機」?!請不要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及廣大的人民群眾經過四清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的洗禮,樹立了堅定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形成了牢固的凝聚力,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大家同心同德,為建設富強的社會主義中國努力奮鬥。還有一點不應忽略的是,當年大批知青返城時,並沒有培育和造就出刁民和弱勢群體,因此,所謂「眾多家庭的待業青年走投無路直接影響政治穩定,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機」,純屬惡意編造的謊言,其目的是要擾亂人們的思想,以便在亂中謀取私利!八十年代末天安門出現的****風波(也有稱為動亂或暴亂的),是由一些知識分子精英,如方勵之、鮑彤、王丹之流,用民主、自由反腐等口號將大專院校一部分師生煽動起來的,這與返城知青無關。

  鄢烈山同主流經濟學家、霸氣的改革精英推行新自由資本主義的改革路向,搞私有化、市場化,反對政府干預,把改革引向邪路,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數千萬工人失業下崗,千百萬工人被買斷工齡,幾十年的血汗積累被裝入個別企業主的腰包。對此種種嚴重惡果,鄢烈山等這些霸氣改革精英不但不加以反思並給予糾正,反而拿這些利益嚴重受損的弱勢群體、及鄢烈山稱為「普羅大眾」的來開涮,說他們懷舊,及懷念計劃經濟體制的舊。這種懷舊有什麼不好,起碼不受失業下崗和被買斷工齡的煎熬,還能按時足額領到工資。凡對鄢烈山們的資本主義化改革有意見的,就攻擊污衊他們懷疑乃至反對市場取向的改革開放。割了人家的肉還不讓出血,實屬豈有此理!


來源:威虎網

作者:黃萬華

http://www.wehoo.net/dispbbs.asp?boardid=41&id=2753

[ 本帖最後由 laodai 於 2006-12-25 21:09 編輯 ]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3: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