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算算百姓生活成本上升的壓力有多大?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0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張行行 發表於 2006-12-21 18: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資金缺口、資源缺口……漲聲一片里,要求漲價或維持不合理收費的企業拿著「權威報告」陳述「這個缺口那個缺口」,都想通過向百姓的腰包伸手以彌補或縮小「缺口」,卻從不曾想過百姓的腰包也有缺口,而且是缺口越來越大。

? 天然氣要漲價了,有的地方已經在緊鑼密鼓地準備召開聽證會。北京公布了聽證會代表名單,下周將對「民用天然氣價格每立方米上調0.15元」的方案進行聽證。若方案通過,天然氣價格調整後為每立方米2.05元。看上去每立方米只是上漲一毛五分錢,但對身陷漲聲包圍的百姓,誰敢輕言「影響不大」?

    每一次看似「影響不大」的漲價,之所以會引起百姓的焦慮與不安,歸根結底就是直接導致了他們的日常生活成本急劇上升,生活壓力增加。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11月份CPI(消費者價格指數)和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數據證實百姓生活成本上升。9月、10月和11月份的CPI分別同比上漲了1.5%、1.4%和1.9%;PPI分別上漲了3.5%、2.9%和 2.8%,其中食品類價格、衣著類價格和一般日用品類價格均呈上漲趨勢。

    事實上,老百姓實際感受的生活成本上升壓力可能要比統計數據來得更大一些。對於很多困難家庭來說,「每一分錢都得算計著花,即便是價格的微小變動也可能打破脆弱的家庭收支平衡」。如果每一次都以「幾毛幾分」上調的公共產品漲價真對百姓生活「影響不大」,人們又何必如此緊張地趕在漲價前一天排隊購電?這個採暖季剛開始的時候,已經嗅到漲價氣味的一些人便提前買足了天然氣,放心地儲在氣表裡備用,用他們的話說「存氣就是存錢。」

    總結一下壟斷巨頭們紛紛要求漲價的理由:幾乎都可以歸結為一個「缺口很大」。如果仔細研究一下提供公共產品的企業要求漲價的報告,無一例外都是「成本增加、經營困難」。「成本增加、經營困難」會怎麼樣呢?緊跟的下一句,就是「企業正常經營所需的資金將嚴重短缺」。換言之,「缺口很大」而已。這樣的理由老百姓再熟悉不過。試問,企業成本增加了,就想通過漲價從而掏百姓腰包來解決問題,那老百姓的生活成本被迫跟著增加了,他們又該掏誰的口袋呢?

    在壟斷者眼裡,「缺口很大」似乎理直氣壯。支持巨頭們要求天然氣漲價的一份報告顯示,到2010年,我國天然氣需求量將達到1000億立方米,而2005 年同期國內產出可銷售的天然氣只有500億立方米,巨大的「缺口」給了供氣方漲價的底氣。說到「缺口很大」,很多人還會想起機場建設費問題,民航部門早就以「機場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缺口很大」為由,捍衛著繼續徵收機場建設費的利益。

    資金缺口、資源缺口……漲聲一片里,要求漲價或維持不合理收費的企業拿著「權威報告」陳述「這個缺口那個缺口」,都想通過向百姓的腰包伸手以彌補或縮小 「缺口」,卻從不曾想過百姓的腰包也有缺口,而且是缺口越來越大。面對日益流行的「缺口理論」,有一句話發人深省又感同身受:千萬不要忘記資金缺口最大的地方是老百姓的腰包。

    誰來算算百姓生活成本上升的壓力有多大?這一民生狀況有多少部門體察、了解和掌握呢?又有多少部門仔細地對照著當地居民年均收入算過呢?今年一段時期以來,公共產品價格漲聲四起,比如電價、油價、房價;還有一連串的提價正在醞釀之中,漲勢待發,比如氣價、水價。再加上降不下來的醫療費用、昂貴的教育費用、沉重的養老費用,百姓的生活成本持續上升,支出缺口也在快速增大。如果多翻翻普通家庭的收支賬本,就不難理解社會上為什麼會出現「缺口最大的地方是老百姓的腰包」的呼聲。

    作為平衡不同利益之間的主體,各級政府必須要考慮百姓生計,以民生為重,以公平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為重。百姓的腰包不是壟斷企業或特殊利益集團的「錢櫃」,不是他們轉移成本、彌補「缺口」的「補丁」。

    腰包的缺口事關百姓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各地政府既要警惕併合理地遏制壟斷行業利用提價來獲取超額利潤甚至暴利的積極性,要建立有效的價格監管機制,又要多算一算百姓腰包的缺口,多想一想通過調控手段使百姓的生活成本維持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多謀划謀划讓老百姓的腰包鼓一點,再鼓一點。

    北京的公交改革方案已經定下來了,政府將加大財政補貼,投入40個億,實行「低票價為主」。在漲聲一片中,突然殺出來一個「降價」,這真是一個讓人愉快的好消息。相信它對各地的公共服務改革有參照、借鑒意義。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052
沙發
 樓主| 張行行 發表於 2006-12-21 18:34 | 只看該作者
「百姓可承受範圍」不是漲價理由

??如果所謂的「百姓可承受範圍」變成了一種「慣性」思維,不去準確計算和體察百姓的承受能力,不去高度關注社會平均承受力以下的範圍,就可能一再觸及並突破百姓的承受底線。

? 前不久,各地掀起計程車漲價風潮時,運管部門認為「漲價是在百姓完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跨行查詢收費遭到普遍質疑時,某些銀行的解釋也是「低於國際收費標準,百姓可以承受」;談到正在醞釀中的水價上漲,建設部門又說,會在老百姓許可和承受範圍之內,還水價一個真實的「面孔」,但水價的提高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漲價」變成一個敏感的字眼時,相關部門便最推崇一種新的思維,那就是所謂「百姓可承受範圍」。

??事關百姓利益,能考慮到「百姓可承受範圍」,應該說是值得首肯的。但是,何為「百姓可承受範圍」,它是否應該是百姓認可的範圍。從當前百姓對公共產品跟風漲價的抱怨和質疑中,我們絲毫感受不到有關部門所謂的「百姓可承受範圍」涵蓋了百姓認可的「範圍」。恰恰相反,有關部門敲定的「範圍」與百姓可承受的「範圍」總是存在著不小的差距。而且,隨著徵求百姓意見的各種聽證會演變為「漲價會」,所謂「百姓可承受範圍」成了一塊冠冕堂皇的招牌。

? 「百姓可承受範圍」———這樣的話聽上去很悅耳,說起來很美。可是,不斷上漲的房價、氣價、水價、電價、票價、學費、醫療費……哪一個是在百姓認可的「可承受範圍內」呢?有多少「可承受範圍」是百姓真正認可的「範圍」?電價上漲的時候,電力部門可以說是在百姓的「可承受範圍之內」;學費上漲的時候,教育部門也可以說是在百姓的「可承受範圍之內」;公交和地鐵車票上漲的時候,管理部門同樣可以說是在百姓的「可承受範圍之內」。試問:哪些部門考慮過把這些漲價加在一起,是否還在「百姓的可承受範圍」之內?

??教育部前副部長張保慶曾說:「我自己就知道,我和我夫人兩個人的工資加在一起,也只供得起一個孩子上大學。」部長尚且如此,更何況那些低收入家庭?今後幾年內,全國各地公用設施市場化進程將加快腳步,百姓最擔心的就是公共產品的價格會不會一路攀升?擔心提供公共產品的部門和企業在「百姓可承受範圍」的流行語下,不斷將運營成本和風險轉嫁到百姓身上。這樣的擔心但願是多餘。

??有關部門所謂的「百姓可承受範圍」與百姓認可的「範圍」,之所以總是存在明顯的差距,與過高估計百姓的承受能力有關,也與漠視百姓的困難有關。一些官員疏離百姓,尤其對百姓的真實生活和現實期盼缺乏親身體察和了解,缺乏認真的傾聽。當前房價上漲勢頭難以遏制,不是仍有官員在極力宣揚「房價應該在百姓可承受範圍內適度上漲」的論調嗎?試想,如果一些地方的主要官員買不起房,每個月也會為交水電氣暖等費用發愁,也感嘆自掏腰包的手機話費太貴,也抱怨出行成本太高,大概就能還原一個真實的「百姓可承受範圍」。

??可以想象,如果所謂的「百姓可承受範圍」變成了一種「慣性」思維,不去準確計算和體察百姓的承受能力,不去高度關注社會平均承受力以下的範圍,不去重點考慮困難群體的承受能力,不去最大程度地保障百姓的福祉和利益,就可能一再觸及並突破百姓的承受底線,挑戰百姓的終極承受力,導致民生維艱,矛盾加劇,和諧社會的構建目標無疑將面臨嚴峻考驗。

??我國已進入發展的黃金期和矛盾的凸顯期,當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應該更多惠及百姓的呼聲變得日益強烈的時候,這個時期就應比以往任何時期更要關注百姓的承受能力,尤其是困難群體的承受能力。但是,關注百姓的承受能力,絕不是一句「百姓可承受範圍」就可以輕鬆對付的。要使「百姓可承受範圍」真正成為百姓認可的「範圍」,有關部門和官員就要堅決擯棄形式主義,在處理關係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上,沉下心來,認真地問一問自己:權是不是真的為民所用了,情是不是真的為民所系了,利是不是真的為民所謀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4: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