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來,我都想寫一篇有關翻譯的雜文,然而由於本人水平有限,搜集資料困難,以及缺乏好的切入點,就一直沒寫成。今天當我看到所謂專家提議不再把龍作為中國的形象標誌的新聞時,我的熱情和靈感終於被激發出來了。
首先我想說的是吳友富算什麼專家,又一個可恥的翻譯罷了。想到中國的翻譯,我想到的基本上都是一些負面的東西,比如列強侵華時的漢奸翻譯,通過各種媒體接觸到的蹩腳譯文,糟糕的翻譯教材等等。今天吳友富這個可恥的翻譯竟然又提出要廢除龍作為中國形象標誌。這個可恥的翻譯吳友富的原因之一就是龍的英文是「dragon」,dragon在西方的形象比較糟糕。這明顯是在推託責任,龍一定要翻譯成「dragon」嗎?dragon的形象在西方就一定不好嗎,現在不好將來也不會變好嗎?答案都是否定的。龍作為一種傳說,完全可以看作與西方傳說的dragon不同的東西,畢竟這不是在探討生物學,要有統一的科學名稱,當初中國的翻譯把龍翻譯成dragon本身就是一個蹩腳的翻譯,現在完全可以改回去,筆者提議英文翻譯為loong,新造的詞,發音接近龍。其實類似的翻譯已經有很多了,例如餃子,很多人習慣翻譯成dumpling,但實際上熟悉中國文化和飲食的外國朋友更習慣用「jiaozi」,豆腐中國翻譯成bean curd,但老外更習慣用tofu,(網際網路上老外基本都用tofu,最熱門的百科全書也用的是tofu)畢竟這是中國飲食,一說「jiaozi」和「tofu」老外立刻能想到中國菜,而說dumpling和bean curd老外可能不知道到底是什麼。以我們現在的國力,只要我們把龍翻譯成「loong」,加強宣傳,要不了多久,西方世界的朋友就能明白中國龍的豐富涵義。而那種一味迎合西方的觀點,無異於完全放棄自己的文化,無異於自我閹割。中國的確不可能創造出不同於西方的科學,但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的文學藝術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可能也不應該被西方同化,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不該被無情踐踏。
吳友富事件在中國決不是孤立事件。單單從翻譯的角度來說,這種不公正,不中立有損國家利益和國家穩定的翻譯方式已經存在很久了。這種翻譯往往帶有偏向性,偏向西方,偏向強國。例如涉及基督教的翻譯,「God」翻譯成上帝,「Bible」譯為聖經,「Christmas day」譯為聖誕節,這些都是很不合適的,上帝在中國另有所指,上帝又稱昊天上帝,在中國古代指中國古人想象的最高天神,毛澤東在《愚公移山》中說的上帝就是他,後來他演化成了玉皇大帝(道教和民間信仰的最高神)。所以將「God」翻譯成上帝對道教是不公平的。聖經在中國古代不常用,如果有人說聖經,那一般是指儒家經典特別是論語,就算不考慮儒家思想,把「Bible」譯為聖經對其他宗教也不公平。聖誕在古代指孔子的誕辰,Christmas day」譯為聖誕節也是不合適的,台灣將其譯成耶誕節,我以為這樣很好,這方面已有先例,釋迦牟尼的誕辰在中國被稱為佛誕。
這種荒唐翻譯多數是站在西方中心論的立場上,當然也有少數例外。日本的國君在現代中國被稱為天皇,這怎麼可以。天皇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之一,是中國傳說中的聖賢帝王,怎麼能用來稱呼外國的君主呢?更何況這個國家曾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其國家領導也沒有深刻反省。而且,日本君主在中國被稱為天皇肯定是在鴉片戰爭后,中國國力衰弱開始被日本欺辱之時,具體時間筆者雖不能判定,但很有可能是在中日甲午戰爭前後那段時間。因此天皇是和中日之間的不愉快的過去分不開的,改翻譯名稱有助中日友好.
現在中國人民早已站了起來,為什麼我們還不能自信的以自己的觀點看世界呢?為什麼我們的翻譯界還要以這種自我否定的方式看世界看自己呢?中國翻譯醒醒吧,中國翻譯不要再做傷害國民感情的事情了。
最後,我強烈建議把龍譯為loong,把God譯成耶和華,把Christmas day」譯為耶誕節,把日本君主稱為日本國王。
中原將復興
《聯合早報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