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抗戰史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06-11-28                   南方周末  

中國抗戰時期的宜昌大撤退,完全依靠的是盧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因此,親歷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陽初說,「這是中國實業史上的敦刻爾克,在中外戰爭史上,這樣的撤退只此一例。」

二戰期間,希特勒入侵法國,將英法聯軍圍困到法國的海濱城市敦刻爾克。就在德軍狂轟濫炸后稍事休整之際,英國海軍調動所有船隻,用9晝夜時間,將被圍困的33萬盟軍和裝備,通過英吉利海峽全部搶運到了英國。這次撤退,即世界戰爭史上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然而,在這次大撤退發生前一年多時間裡,在世界東方反法西斯戰場,也發生了一場十分相似的大撤退。那是1938年,地處長江三峽的宜昌,由民生公司總經理盧作孚指揮船隊,冒著日軍的炮火和飛機轟炸,搶運戰時物資和人員進川,從而保存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命脈。

最早將「宜昌大撤退」比作「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平民教育家晏陽初。然而,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依靠一個國家的力量,由一個軍事部門指揮完成。宜昌大撤退則完全依靠的是盧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因此,親歷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陽初說,「這是中國實業史上的敦刻爾克,在中外戰爭史上,這樣的撤退只此一例。」

人流匯宜昌

峽口之城宜昌,素有「川鄂咽喉」之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自1876年,中英簽署《煙台條約》后,宜昌被闢為通商口岸,它又是長江航線上的一個重要轉運港。

60多年前,在民族危亡緊要關頭,宜昌即成為受全國關注的咽喉。1937年11月南京淪陷,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並確定四川為戰時大後方,進出四川的通道就成了抗戰的重要運輸線。當時入川,少有公路,更沒有鐵路,惟一隻有走長江。而宜昌以上的三峽航道狹窄,彎曲複雜,灘多浪急,險象叢生,有的地方僅容一船通過。1500噸以上的輪船不能溯江而上,所有從上海、南京、武漢來的大船,當時都不能直達重慶,乘客和貨物都必須在宜昌下船「換載」,轉乘能走峽江的大馬力小船,才能繼續溯江進川。

1938年春,隨著國民政府的西撤,大批人流、物流,冒著敵機的轟炸,從長江上游、華北、華中地區湧向四川,來到宜昌。1938年10月,距宜昌僅300公里的華中重鎮武漢淪陷后,這股撤退潮一時達到高峰。

此時,只有10.5萬人口的宜昌城已被滾滾而來的難民和源源不斷運來的戰時物資撐得爆滿,各種滯留人員最多時達3萬。人們都焦急盼望能儘快讓他們「換載」上船,而人多船少,為等購船票,往往一等就是半個月或一個月。從城區通惠路到船碼頭,大街小巷都是人,所有的旅店客棧、學校,都擠滿了人,不少人只有露宿街頭,棲身屋檐下。

據當時報載,1938年內先後到過宜昌的有蔣介石、李宗仁、陳誠、汪精衛等眾多國民政府軍政要員。還有各界著名人士、社會賢達。宜昌一時間名流雲集。馮玉祥、陶行知、老舍、李四光、黃松齡、王芸生、於毅夫、程希孟等來宜,參加抗日演講。華東及上海等地文藝團體西遷來宜,上海業餘劇團、上海影人劇團著名演員趙丹等在宜昌街頭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白楊主演《瀋陽之夜》,江蘇劇團演出《夜光杯》。演藝界著名人士曹禺、熊佛西、沈西苓、宋之的、謝添、陶金、陳波兒等在宜演出抗日救亡劇目;賀綠汀在宜昌哀歐拿中學義演,女作家謝冰瑩等在宜組織抗戰救護活動。中共地下黨組織負責人陶鑄、錢瑛、曾志、何功偉、雍文濤、韋君宜、劉真、馬識途等來宜在鄂西開展抗日救亡宣傳、發展組織;宋慶齡、宋美齡、宋藹齡三姐妹也同樣飛抵宜昌,慰問抗戰傷兵。

「對岸山如金字塔,泊江輸作旅人家。」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在宜昌住在民生公司用江輪改成的旅店,寫下《宜昌雜詩》數首,吟詠到宜見聞。在來宜昌的人流中,還有一批批從華北、華東戰區搶救出來無家可歸的孤兒難童數千名。他們是由戰時兒童保育院(這個組織是經周恩來、宋慶齡、宋美齡提議建立,並決定在宜昌設立難童接送站)將各地送來的難童,集中組織在宜昌,送他們乘船進川。

人員物資進川要一年時間

隨著源源不斷的人流湧入宜昌的,還有向四川撤遷的物流———各種大型設備、器材、軍工物資也先後運到宜昌,等候換載入川。

1938年秋,宜昌江邊從一馬路到13碼頭數里長的空地上,已被密密匝匝的各種急待轉運的貨物擁塞得水泄不通。而此時日軍正在瘋狂地向宜昌推進,敵機不停地飛臨宜昌轟炸。

更為嚴峻的是,自這年10月中旬起,長江上游還有40天左右的中水位,較大輪船尚能航行,過後便是漫長的枯水期,大型設備根本無法入川。也就是說,所有的人和貨都必須在40天內運走。

同時,由於中國軍隊第三十三集團軍張自忠部,正在漢水防線阻擊日軍,大批難民和傷兵還在不斷地湧進宜昌,幾十萬出川抗戰的部隊和裝備,也急待通過長江航線,奔赴戰場。

要在40天時間,完成這樣大的運輸量,除非出現奇迹。當時能走峽江的只有民生輪船公司的22艘輪船和2艘外輪。而民生公司單艘船運載量只有200-600噸。依當年運力計算,全部運至重慶需要整整一年時間。

每天,民生宜昌分公司懷遠路辦公樓被購票的人群擠成里三層外三層,一些武裝押運貨物的軍官氣勢洶洶,甚至掏槍威脅要船。運輸秩序混亂,又使運輸的阻塞加重,人心非常恐慌。

盧作孚其人10月23日,民生公司總經理盧作孚到達宜昌。半個多月前,他設法拒絕了國民政府軍政部的命令,此命令要他將民生公司所有船隻一律開到武漢長江下游田家鎮鑿沉,用以封鎖江面,阻攔日軍軍艦沿長江進犯武漢。他反對這種自毀家園以絕敵路的做法。他要竭盡全力,組織他的船隊參加抗戰救亡。

盧作孚,1893年生於四川合川一個貧寒之家,小學畢業即輟學,隨後前往成都刻苦自學,博覽群書,尋求救國途徑。17歲加入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23歲在成都《群報》當記者,26歲成為《川報》的總編。他立志自己一生的目標是富國強民,實業救國。

1925年,盧作孚從創辦現代航運企業著手,以實現孫中山的「民生主義」為目標,成立民生輪船公司,靠鄉親、朋友、地方紳士的支持,以8000元資本購買了一條僅70餘噸的小客船,艱難起步。幾年即統一川江航運,迫使外國航運勢力退出長江上游。民生公司由小到大,艱辛發展,十年後,相繼在上海、南京、武漢、宜昌等地設立分公司。30年代已擁有大小輪船116艘,成為我國內河航運最大的民營企業,也是長江航運的主力。

盧作孚在民生公司船艙和職工宿舍的床單上印著一副聯句,可見他的胸懷:「作息均有人群至樂,夢寐勿忘國家大難。」他要求:民生的每個員工都要做民族的精英。他經常對員工們講:我們應一致反對的是空談,應一致努力的是實踐;天下事都艱難,我們如能戰勝艱難,天下便無艱難事。  

盧作孚的運籌之功

當時,在宜昌的民生公司,樓上樓下都是焦急盼望購票的人,請客、交涉、請求安排貨物上船的人,秩序相當混亂。盧作孚看在眼裡,苦思良策。他果斷下令,停止一切交涉請客,馬上組織安排搶運。在召開公司緊急會議后,他通宵達旦做出一份緊急運輸方案。10月24日清晨,他親自向各機構代表進行部署。

公司成員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怎麼能夠在40天內,將所有的人員和貨物運走。盧作孚演示了他的計劃:宜昌至重慶,去時溯江而上,要走4天,返回順江而下需2天,來回一趟6天。為了縮短運載時間,整個運輸劃分為三段航行。即宜昌至三斗坪為第一段,三斗坪至萬縣為第二段,萬縣至重慶為第三段。每艘船以吃水深度、馬力大小為基本依據,用一部分船隻先運貨物至三斗坪,當即返回,再由公司調船運至萬縣或直運重慶;對重要物資和大型貨物則由宜昌直接運至重慶,並在重慶滿載出川抗日的士兵,再順江而下。

為了儘快搶送難民難童,他對客運艙實行「座票制」,將二等艙鋪位一律改為座票,這就可以增加一倍以上的客運量。同時,他降低收費,對公教人員實行半費,對戰區難童免費,對貨物運費只收平時的十分之一。

鑒於三峽航段不能夜航,他要求各船盡量利用夜晚裝卸,搶在白天航行。為了搬卸方便,他在三峽航線增設碼頭和轉運站,臨時增加僱工3000多人,同時徵用民間木船850餘只,運載輕型物資。

10月24日,第一艘滿載著物資和人員的輪船啟航,開出宜昌港。第一批上船的即有盧作孚親自護送進艙的幾百名孤兒難童。孩子們扒在欄桿上放聲高歌,他們搖著小手向盧作孚告別的情景,船邊岸上觀者無不為之動容。

不幾日,20多艘輪船,850多隻木船,不停地在峽江來回穿梭。盧作孚每天都要到宜昌各個碼頭,親自了解船隻航行情況,深夜他還要到江邊各個碼頭去檢查裝貨情況。

絕世偉績1938年11月,日本近衛內閣發表對華第二次聲明,宣稱要徹底消滅國民政府,建立東亞新秩序,在華日軍加緊了對湖南、湖北的攻佔。遭遇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后,日軍對宜昌實施瘋狂的轟炸。宜昌至重慶航程近千公里,10個多縣,險灘多達數百處,敵機不間斷地在峽江航線轟炸,民生公司的船隊每天都有損失的消息傳來,輪船、木船被炸毀。每天民生公司都有員工獻出生命。在大撤退運輸中,民生公司損失輪船16艘,116名公司員工犧牲,61人受傷致殘。

1938年12月,江水低落,喧鬧的宜昌城突然完全寧靜下來,盧作孚獨自一人在宜昌碼頭巡視了很久,堆積如山的設備物資已被全部運走,人員也被撤運一空,宜昌大撤退奇迹般地勝利結束了!

緊接著,盧作孚又安排公司各機構繼續運送西遷的難民和入川的物資。直到宜昌淪陷前,民生公司運送部隊、傷兵、難民等各類人員,總計150餘萬,貨物100餘萬噸,其中包括兩萬噸空軍器材和廣東炮廠的物資。1939年元旦,盧作孚獲得了國民政府頒發的一等一級獎章。

從宜昌大撤退搶運出的部分單位:兵工署22廠、23廠、24廠、25廠、金陵兵工廠、兵工署陝廠、兵工署鞏縣分廠、兵工署汴廠、湘桂兵工廠、南昌飛機廠、宜昌航空站、航委會無線電廠、航委會安慶站、揚州航空站、鋼鐵遷建委員會、申鋼廠、大鑫鋼鐵廠、周恆順機器廠、天元電化廠、新民機器廠、中福煤礦、大成紡織廠、武漢被服廠、武昌制呢廠、武漢紗廠等,還有國民政府機關、科研單位、學校設備、珍貴歷史文物等。

央視某期《東方時空》專題節目對此評述道:「那些搶運入川的物資,很快在西南和西北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業區,尤為重要的是以重慶為中心的兵工、鍊鋼等行業的綜合性工業區,構成抗戰時期中國的工業命脈。正是這些撤退運輸到大後方的工礦企業成為抗戰的堅強後盾,生產了大批槍炮,為前線的將士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殺敵武器,為戰爭的最後勝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證。而這一切,都歸功於宜昌大撤退。」

歷史不會忘記40年代民生公司向遠洋航運發展,航線遍及香港、台灣、日本和東南亞地區。

1950年,盧作孚到香港,組織民生公司海外輪船18艘回歸祖國。他曾受到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陳雲等中央領導的接見,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

盧作孚一生過著十分簡樸的生活。他將公司經營的盈利全部用來再發展,自己只在公司按月領取一份工薪。1952年2月,當他在憂憤中自盡時,家裡一貧如洗,他沒有給家人留下任何財產。消息傳出,毛澤東、周恩來、黃炎培、梁漱溟、晏陽初等深表惋惜。

晏陽初說:「我一生奔走東西,相交者可謂不少,但唯有作孚兄是我最敬佩的至友。他是位完人,長處太多了。」(晏陽初《敬懷至友盧作孚兄》)

孫越崎說:「正當黨和國家將畀以重任的前夕,作孚先生不幸於一九五二年初過早去世了。同年3月,我返京途經重慶時,曾去重慶民生公司弔唁。待我回到北京,方知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各界人士都為作孚先生的去世深感悼惜。」(孫越崎《不斷開拓前進的盧作孚先生》)

梁漱溟說:「作孚先生胸懷高曠,公而忘私,為而不有,庶幾乎可比古之賢哲焉。」(梁漱溟《景仰故交盧作孚先生獻詞》)

1980年,在鄧小平同志的親切關懷下,中共四川省委作出《關於盧作孚先生的結論》,稱盧作孚一生「為人民做過許多好事,黨和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謹以此文紀念這位人格卓越的愛國實業家在抗戰時期,組織指揮宜昌大撤退,為國家為民族做出的不朽功績。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7

主題

1296

帖子

27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3
沙發
定軍山321 發表於 2006-12-16 13:1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8: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