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自主品牌汽車,微利生存到幾時

[複製鏈接]

28

主題

63

帖子

3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2

積分
3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泥巴 發表於 2006-12-10 21: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十月份,汽車行業大降價又開始了。19日,新浪汽車頭條,上海華普汽車最高降幅13%的新聞赫然在目。
  
    這幾年汽車行業隨著競爭日趨激烈,越是接近年底,不管是合資產品還是自主品牌產品無一例外選擇大降價來提升銷量。這次華普搶在了眾多同類產品之前選擇大降價,而且降幅之大超過以往,無疑對市場具有極大震撼力。
  
    不出意外的話,其它企業特別是同類產品都會跟進,這也是近一段時間來廣大消費者所期盼的。
  
    筆者在想,廣大消費者是受益了。那麼企業呢?特別是自主品牌企業,單車利潤遠低於合資企業。據了解,自主品牌中的奇瑞05年平均單車利潤只有幾百元,而華普、華晨、比亞迪、吉利等企業,情況也好不了多少。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合資企業如上海通用、廣州本田等,單車利潤平均都在兩萬元左右。
  
    這樣的利潤狀況,何以支撐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的後續發展?何以支撐龐大的研發費用?
  
    業內人士包括廣大消費者應該深刻反思,是什麼原因造成如此巨大差距呢?這讓筆者想起了國內一位知名企業老總的話,他說,只有當中國汽車市場的規模達到600萬輛時,自主研發和自主品牌建設才有可能!
  
    講這句話的人身處合資企業,該企業效益很好,靠著引進合作夥伴的國外成熟車型,日子過得倍兒滋潤。
  
    大部分的國人不同意他這句話,這其中就有奇瑞、吉利、華普、華晨、比亞迪等自主品牌汽車企業。
  
    這幾家企業創建時間都沒有超過10年,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這些企業草創時,市場環境與現在不可同日而語。在當時國家政策支持很少,奇瑞和吉利為了拿到准生證,也就是國家同意你把汽車這個「孩子」生下來的批複認可,吃夠了苦頭。
  
    吉利老總李書福甚至講了這樣一句話,請求國家給他一個失敗的機會,而所有的失敗都由李書福個人來承擔。
  
    幾年來的努力,自主品牌企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奇瑞年銷量有30萬,而沒有任何政府支持的吉利年銷量也將達到20萬輛,不但沒有失敗,反而發展得很順利,出乎政府、合資企業、業內人士、消費者的以往意料。
  
    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這幾年汽車降價幅度非常大,特別是經濟型轎車,從10萬左右的均價下降到五、六萬元的均價,時間不過短短兩三年而已。
  
    更應該看到,正是因為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的努力,中國的民族汽車工業的發展日新月異、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也非常大。
  
    消費者是幸福滿意了,可是對於自主品牌汽車企業來說,日子過得並不舒坦。吉利李書福在自由艦、金剛熱賣、遠景市場反響很好后才說了一句話――總算日子可以好過一點了!奇瑞的尹同耀在不同場合都希望政府能再多支持一點,因為企業過得很苦。
  
    這兩個企業,現在是中國汽車行業自主品牌的標兵。
  
    這幾年的市場已經證明,通過市場來換取技術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中國汽車產業的振興和發展只能通過自主研發。
  
    在這一點上,奇瑞和吉利做得是最優秀的。奇瑞的ACTECO發動機、吉利的CVVT發動機、自動變速箱的研發成功並投向市場,讓國人相信,中國人是完全可以做到以前認為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
  
    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用微薄的利潤,在做著不但對行業、產業,甚至國家和民族都大有益處的事情,可是對廣大消費者來說,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到這一點。
  
    在很多消費者眼裡,自主品牌產品就是廉價、質次的代名詞。甚至在網路上對自主品牌產品的各種惡意攻擊層出不窮。
  
    對於這個問題,要辨證地來看待。
  
    的確,汽車行業有其高門檻性,對於資金、技術、經驗、人才等的要求都很高。而在這些方面,自主品牌企業是有先天性劣勢的,這個無法否認。在企業起步階段,生產出來的汽車產品質量、工藝等的確無法和合資企業的產品相比,只能在價格上多讓利給消費者,突出性價比。
  
    不過隨著企業的努力所帶來的技術進步,自主品牌產品已經進步很多,特別是在經濟型轎車產品上,各方面已經不比合資企業產品差多少,而在性價比上,大大優於合資企業產品。
  
    最近,筆者有機會對吉利、華普、比亞迪等自主品牌企業做了走訪,一兩個禮拜走訪下來,確實讓筆者感觸良多、收穫巨大。
  
    一直以來,雖然筆者對自主品牌企業報以熱誠的支持態度,可是在沒有到過這些企業前,對它們也有一定程度的懷疑。
  
    特別是在網路上,各類的負面評價很多,有說自主品牌企業的管理是多麼多麼混亂的,有說那些企業裡面的員工素質都是很低的,有說那些企業的廠房都是如何如何破舊不堪。總之一句話,那樣的企業,怎麼可能生產出好的汽車產品?!
  
    筆者的第一站是上海華普,參加華普海域MB的下線儀式。到上海市區來接筆者的是華普司機小張,那天他開的那輛車先讓筆者震驚了一下,後來才知道是華普的兩廂海迅AB。紅顏色,水滴型前大燈,進氣柵和前保險杠合為一體,更有特色的是目前國際比較流行地把C柱和后尾燈結合為一體的設計。
  
    這款海迅AB的靚麗外形設計讓筆者吃驚不小。一直以來,對於自主品牌汽車產品有個惡名就是粗製濫造的仿冒抄襲,而這款海迅AB的成功設計完全可以顛覆這種看法。
  
  其外形設計獨具一格,比起市面上同類產品如飛度、波羅、琪達、樂風、樂馳等產品毫不遜色。
  
    聽小張說海迅AB的價格也只有五、六萬元。筆者在想,就通過這個產品,和以往相比,企業的進步是非常明顯地。
  
    從上海市區順著滬杭高速在千年古鎮楓涇下來,不到一會兒就到了華普。司機小張很有心,帶我在整個廠區轉了一下。說實話,華普廠區的龐大規模更讓筆者心驚。
  
    華普的二期十萬輛產能工程剛剛結束,看著一眼望不到頭的鋼結構廠房,現代化、氣派的辦公大樓,怎麼也不能讓筆者把網路上宣傳的自主品牌企業落後形象給聯繫起來。
  
    光是看新舊廠房、辦公樓、發動機研究院、小區式的員工宿舍,就花了筆者半天時間,小張還全程開車陪同。這期間筆者真是思緒萬千。
  
    華普的928新車下線儀式很成功,讓筆者最感興趣的就是新車是華普和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研發成功的。從這一點上,能體現出發展中的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已經有很好的理念去整合各種優良資源來為自己所用。
  
    華普的當家人徐剛現在在中國汽車行業內很火,其廳級政府官員資歷、對個人汽車博客《海派汽車孺子牛》的孜孜不倦、海派汽車文化的提出、《汽車改變中國》著作的發表,都使徐剛在外人看來充滿了神秘感。
  
    在與徐剛的面對面交流中,筆者感覺其實徐剛並不神秘,反倒是很平易近人、有文人氣質和學者風範。
  
    對於筆者的為什麼好好的廳級幹部不當、到一個民營汽車企業做經營管理、而且當時這個民營企業規模還並不大生存都還很困難這樣的棘手問題,徐剛很淡定坦然地說,這個問題幾乎每個認識他的人都會問,而他的回答也很簡單,每個人都是有追求的,在有了好的經濟條件、幸福美滿的家庭后,事業成功成為最渴望的東西,而在商場上搏擊是實現這一理想的最佳舞台。
  
    和徐剛的交流是輕鬆而愉快的,徐剛並沒有否認華普自身還存在很多不足。他說,現在的工作和生活已經沒有區分了,因為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廠里,這和當時在政府部門工作時的情況相差實在是太大了。
  
    徐剛說他無怨無悔,汽車行業和國計民生的聯繫太緊密了,為之奮鬥一身也是值得地。
  
    因為華普人的熱情好客,筆者在華普待了好幾天時間,可以看出來,華普人是多麼地希望外人都能來好好的了解華普,認知華普。
  
    接下來,筆者對吉利、比亞迪也做了簡單地走訪,感受是相同的,吉利是華普的母公司,每年有20萬以上的銷量,當然規模是華普的好幾倍。比亞迪深圳的總公司一看也就知道是現代化管理的企業。
  
    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一圈走下來,筆者深刻地感受到一直以來包括筆者、消費者、車友、網友、甚至專業人士傳統思維印象當中的自主品牌企業形象是很錯誤、很不全面的。
  
    這又讓筆者陷入更深的思考,為什麼自主品牌企業們長久以來給消費者的形象感總是不好,為什麼這些企業把價格降得再低,很多消費者還是不買帳。從自主品牌汽車企業這十年左右的發展來看,每年都是微有利潤,有些甚至還是在負債運營。
  
    對筆者自己來說,在沒有深入地了解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前,如果自己想買車,雖然對自主品牌產品是支持的,但還是不想去冒那個風險,考慮的還是合資企業產品,甚至親戚、朋友、同事們要買車,也是推薦他們購買合資企業產品。
  
    不過這一次自主品牌汽車企業這麼一圈走下來,讓筆者的判斷有了很大的變化。如果再有親戚朋友來諮詢該買哪種車,如果他對性價比考慮比較多,筆者會推薦他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產品。


對於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筆者覺得,要想改變目前這種微利潤狀態,取得更好的發展,在各方面都必須要有大的改變。筆者從自身認識角度出發,想給廣大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如下幾點建議:
  
    一、 急需提升企業品牌形象
  
    今年吉利汽車集團的常務副總裁楊健說了一句話讓筆者心驚,他說,這幾年李書福帶著吉利同仁在行業內奮勇拼殺,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李書福和楊健等吉利高管,穿的襯衫是企業統一購買的40元一件的襯衫,腳上的鞋子也是企業統一購買的80元一雙的皮鞋。
  
    這句話肯定讓很多人都震驚,有些人可能不相信,因為李書福光是名下資產都有幾十個億,說他是個億萬富翁肯定是沒錯的。對李書福有點了解的人知道這是真的,他原本就是這樣的人,吃穿都是很樸素的,五快錢一碗的面也經常對付。
  
    筆者佩服於李書福和吉利高管們的艱苦樸素,對廣大老百姓來說,對於民營企業家的一貫看法是一有錢就花天酒地、奢侈消費,不用說幾十塊錢的衣服鞋子,整套行頭好幾萬下來也不算稀奇。
  
    李書福的做法讓很多人都不理解,業內人士評價其幾十年來的摸爬滾打、艱辛奮鬥已經習慣和形成了一定的個人性格、特色、習慣。
  
    楊健老總對媒體的這句話,本意是為了說明吉利人的優秀品質、品德,改變消費者對浙江商人普遍的一些負面看法,可是筆者要說,這種做法對吉利來說得不償失、弊大於利。
  
    現代商業社會,越來越看重品牌。對於企業來說,品牌建設更是刻不容緩,有品牌和沒品牌在市場上的表現是截然不同的。
  
    目前,理論界對於品牌的定義有多種,現列舉如下:
  
    1.品牌是指組織及其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有形和無形的綜合表現,其目的是藉以辨認組織產品或服務,並使之同競爭對手的產品或服務區別開來。
  
    2.品牌是一種名稱、術語、標記、符號或圖案,或是他們的相互組合,用以識別企業提供給某個或某群消費者的產品或服務,並使之與竟爭對手的產品或服務相區別。( 市場營銷專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
  
    3、"品牌"是企業或品牌主體(包括城市、個人等)一切無形資產總和的全息濃縮,而"這一濃縮"又可以以特定的"符號"來識別;它是主體與客體,主體與社會,企業與消費者相互作用的產物。
  
    把品牌看做一組"無形資產",則是當前品牌成功發展的一個非常有決定性作用的觀念。品
我是小鹿純子,我不僅要有哭的勇氣,還要有活下去的信心啊……

28

主題

63

帖子

3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2

積分
36
沙發
 樓主| 泥巴 發表於 2006-12-10 21:17 | 只看該作者
二、從消費者角度出發,考慮產品定位
  
    筆者在華普走訪的時候,對華普的海迅這款產品很吃驚,主要是海迅的外觀設計很新穎獨特,很靚麗,相比合資企業同類產品,甚至要更好一點。
  
    不過當筆者了解海迅的市場銷量時,得到的回答是並不比華普的其它產品好。一了解才發現,海迅的市場定位是運動型轎車,1.8升的排量,百米加速度能達到9秒左右。
  
    性能是很優秀,可是筆者想,喜歡運動型轎車的消費者,並不是最在意價格的,而且國產車在性能方面,對消費者來說還是有顧慮的,這樣的消費者選擇合資企業產品會多一點。
  
    廣大消費者購買經濟型轎車,主要是為了改善生活,做代步用,外觀是要靚麗一點,主要還是產品的可靠性和低廉的使用成本。對於百米加速度,消費者並不太在意,只要有合適的動力就可以了。
  
    而海迅由於較高的排量引起的高油耗和偏高的價格,加上老是突出「運動」這個老百姓的非強烈關注點,市場表現並不讓人滿意。
  
    問題其實很簡單,海迅的市場定位不符合目標消費群體需求。對華普來說,家裡有個孩子其實很優秀,只不過是沒有挖掘他的長處出來,而一旦讓其發揮所長,肯定能迎來良好的市場表現。
  
    有的時候,筆者覺得,自主品牌企業也像那些有傲慢思想的老外一樣,對消費者了解得很不透。
  
    照理說,老外拿一些不符合市場的產品過來情有可原,可是自主品牌企業相比更了解國情啊,更應該知道國人的消費感受啊!為什麼好多企業、好多產品都出這樣那樣的問題,失敗了才發現原來是市場定位錯了。
  
    大眾出了個「丁克族」、也就是不想要孩子的家庭所喜歡的兩門高爾車,美曰其名――個性化,甚至標配車型連空調都不裝了,說是迎合市場潮流,可以自由的「dry」。
  
    很快,這種做法被市場證明是在開玩笑、暈了頭了。大眾一看苗頭不對,立馬把空調裝上去,把另外兩扇門也給裝上。更加體現了大眾人在做市場調研、產品定位時的頭腦發熱。
  
    自主品牌企業可不能和合資企業比啊,人家還有其它暢銷產品可以支撐,開得起玩笑。對於發展中的自主品牌企業,這樣的玩笑是開不起地。本來產品就不多,任何一款產品的失敗都會大大影響到企業的健康發展。
  
    所以筆者希望,自主品牌企業在市場調研、產品定位方面的工作一定要做透。消費者是上帝,產品定位,請多從廣大消費者角度考慮。


三、中國消費者希望看到務實認真的企業,少做一點華而不實,與消費者利益沒多大關係的事情。
  
    上海汽車集團因為花很小的代價買了英國羅孚的汽車平台和專利技術,最近很牛。看到媒體上有位高管說,到2010年,上汽將生產三大平台五大種類三十幾款自主品牌車型。
  
    這句話聽上去應該和文革時多長多長時間,中國要趕英超美的感覺是差不多地!
  
    筆者在想,上汽二十幾年來也就生產了那麼幾款車,而且主要靠德國大眾的幫助,現在稍微買點技術過來了,卻想要在三年多的時間內生產三十幾款車,這不是當代社會的大躍進嘛!
  
    筆者覺得上汽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只不過是想,震撼震撼、嚇唬嚇唬國內廣大消費者,而這種說法做法明眼人一看就是在炒作,是很不務實的。
  
    消費者有那麼好忽悠?有專家指出,上汽買來的技術,並不是當前最先進的,發動機只是歐二水平的,而且英國車保守的車型設計、風格,國內消費者到底買不買帳,還是個問題。
  
    市場已經證明,一些歐美暢銷產品如果不對消費者胃口,市場表現也還是會很差地。
  
    創新能力很薄弱的企業,卻感說三年時間內要生產三十幾款車!廣大消費者會相信、認可嗎?!
  
    奇瑞的風雲06年看不到了,原來是新旗雲把老風雲和老旗雲整合在了一起。筆者很難理解,風雲是奇瑞最暢銷的一款車,奇瑞能有今天的成就,主要就是靠風雲。在消費者心目中,風雲是一款非常優秀的車,名字也是琅琅上口和有氣勢,怎麼突然之間就沒有了呢?!
  
    記得前幾年風雲車暢銷時,奇瑞稍稍改動了一下風雲的外觀,換了一款好一點的發動機就當作全新車型推向市場,品牌也是取自於珠穆朗瑪峰的特有景象。
  
    筆者當時就覺得奇瑞的做法很有問題,小改款的車型怎麼能當作全新車型來推廣呢!和風雲差別並不大,而且外觀設計還比不上風雲,甚至還學起了高檔車的樣子車身加了大包圍,天真地想突出其高檔的感覺。
  
    可惜的是,消費者並不是很容易被忽悠,風雲是老樣子的暢銷,而旗雲卻滯銷,說明奇瑞一廂情願的做法並不被市場所認可。
  
    奇瑞的討巧、不務實做法狠狠地被市場教訓了一下,但是奇瑞好像並沒有吃一塹、長一智。
  
    06年奇瑞讓優秀品牌「風雲」可惜地消失掉,讓以前的滯銷品牌整合了老風雲來打市場。
  
    靠著低廉的價格,新旗雲還是成功的。遺憾的是奇瑞花了好幾年打造的、讓老百姓充分認可的、有巨量無形資產的風雲品牌就這樣消失了。筆者想起當時中央台奇瑞的廣告――「動靜皆風雲」,這麼經典的廣告語也同時消失了。
  
    對於汽車企業來說,子品牌和母品牌幾乎是同等重要。大眾的帕薩特、捷達、波羅;豐田的佳美、花冠、威馳;本田的雅閣、思域、飛度等,從第一款產品下線時,幾十年中就沒改過名字。
  
    子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母品牌也經常驕傲地說,我這個產品,幾十年來總共生產了好幾代,銷量已經有千萬輛以上的銷量啦!
  
    這樣的話對消費者是有很大震撼力和吸引力的。這個產品這麼好啊,竟然銷量是千萬級別,肯定是非常好的產品。
  
    捷達100萬輛下線時,一汽大眾慶祝場面搞得很隆重,消費者想想這個產品真厲害,這麼受歡迎,肯定很好。所以筆者看到,雖然捷達已經有一二十年的歷史了,工藝、外形、技術等是很落後地,但是這幾年的每年的銷量一直保持在十萬輛以上。
  
    筆者本來希望看到,經典的風雲品牌,過兩年也能說自己已經生產幾十萬輛了,但是,隨著奇瑞對風雲的改名,自主品牌創造一個經典產品的機會是沒有了!
  
    在奇瑞新車A5的取名上,看出奇瑞的品牌打造理念確實是很一般。奇瑞的風雲、旗雲、QQ、東方之子等車型名稱,都很經典,產品名稱都有很強的內涵和意境在裡面,和產品的結合相得益彰。這其中也有漢語的優勢在裡面。
  
    奇瑞的中檔車的取名卻很讓人吃驚,改變了傳統的子品牌命名方法。市場上有高檔車A6,你就叫A5,擺名是想借勢嘍!然後根據排量有A516/A518/A520之分,採用的是賓士、寶馬等車的命名方法,又是想當然地借鑒和借勢。
  
    從A5的命名,筆者看到,奇瑞有點浮躁。沒過多久另外一自主品牌也有產品叫A520。兩個自主品牌取名雷同,讓合資品牌企業和消費者們大看笑話。
  
    既然奇瑞取名都浮躁了,那麼浮躁也體現在其他方面。中級轎車採用天穹型的車頂設計,使得這款車要麼車身高一點,要麼犧牲後座的頭頂空間。A5車尾的設計更加草率,整體車身設計是曲線型的,車尾卻是直板板的硬線條,使得看上去很不和諧。
  
    車頭也一樣,中國消費者不是很喜歡中高檔車上的亮閃閃的鍍烙裝飾條嗎,那就更多一點、寬一點,所以消費者看到了A5誇張的進氣柵。消費者不是喜歡濃眉大眼嘛,那我的車燈就比一般的車大一圈。
  
    從A5的取名、車型設計上,筆者看到,自主品牌中的最優秀者,也是很浮躁。筆者查看了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A5每月銷量,06年六至九月份銷量為1039、1776、2055、3689。每個月是在進步,只不過和當家產品新旗雲每月七、八千的銷量比起來,差距是巨大的,市場表現都沒有比亞迪F3好。更不能和伊蘭特、凱越每月一萬兩千輛以上的銷量相比。
  
    如果奇瑞務實一點,不要太浮躁,真正的中檔車應該能更成功。
  
    新旗雲、QQ、屬於中低檔、緊湊型車,而中高檔車東方之子又非常不成功,對奇瑞來說,要想達到成為領先汽車企業的目標,必須要向國外那些成功車企一樣,在市場需求最大的中檔汽車上,取得成功。在這一點上,看A5的表現,可以說,奇瑞做得還很不夠。
  
    華晨要造跑車了,而且還是兩門的,這個消息在網路上出來已經好長時間了。筆者很奇怪,華晨在中華、尊馳上吃了那麼大的虧,怎麼還很不務實、很冒進。
  
    駿捷由於價格定得低,還是成功的,看了一下銷量表,每月在三千多輛左右,考慮到中華、尊馳、俊捷三款車的十幾個億的模具費、設計費,可以說,到目前為止,華晨還是虧損的。
  
    駿捷一有些好的苗頭,華晨就準備造市場受眾面很窄的跑車了,這不是冒進是什麼呢!
  
    筆者看到跑車是在駿捷,也就是在中華的底盤上研發的,這就更讓筆者奇怪了。
  
  筆者知道,駿捷採用的是中華的底盤,然後把車身掐頭去尾,縮短了十幾公分,而車寬還是1.8米,所以駿捷車重達1.4噸以上。
  
    駿捷的車價定的是A級車的價格,就是用B級車的塊頭去和市場上真正的A級車競爭。
  
  中國消費者確實喜歡大車多一點,所以駿捷靠著靚麗的外觀、B級車的體形、A級車的價格,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問題來了,1.4噸的車卻配了1.6排量的發動機,專業人士一看就知道是小牛拉大車,這對發動機的損害是非常大的。後來聽說華晨自主研發了1.8T的發動機,但那時價格就不對了,肯定貴不少,那駿捷還有價格優勢嗎?
  
    對於華晨的做法,筆者是理解的,全新設計一副底盤,費用是億萬以上的,況且中華的零配件供應商已經成型,如果重新開發底盤和車身,意味著華晨要付出龐大的模具費和設計費,零配件供應商們在車身和底盤重新開發的情況下,也要重新加工生產全新規格的零配件。
  
    對雙方來說,這種高昂成本投入是很難接受的。
  
    華晨的跑車也準備用中華的底盤,就讓人不可思議了。對跑車有點了解的人應該知道,跑車由於其特性,為了突出性能和速度,車型是不能太大的。
  
  大眾知名的TT跑車,就是在中型車捷達的底盤上開發的,而在中大型車的帕薩特底盤上,沒有聽到大眾開發過跑車產品。
  
    中華的底盤是和帕薩特同一級別的,在此基礎上開發跑車,合理嗎?!
  
    筆者看到,奇瑞、吉利、華晨、比亞迪都在開發跑車,先不說其技術可行性,關鍵是這些自主品牌企業,現在連緊湊型轎車還沒有生產好,在和合資企業比拼時,還處於弱勢,只能靠低廉的價格維持市場佔有率,企業總體利潤也不高。
  
    奇瑞和華晨的中高檔車型東方之子和中華都遭遇市場慘敗,跑車的技術水平更在中高檔車之上,怎麼能夠讓消費者相信,他們能把跑車給造好!
  
    筆者把自主品牌企業的造跑車行為歸結為――炒作,就好像上汽覺得對消費者說三年內要生產三十款車這樣能夠震撼到消費者一樣,覺得能把跑車造出來也能大大影響到廣大消費者,能在消費者心目中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讓消費者覺得自己的製造能力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了,真的能做到這樣嘛?!讓我們拭目以待。


結語:
  
    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的發展還任重而道遠,必須做到以國情為導向;以市場為導向;以廣大消費者的真正需求為導向;只有真正做到這些才能改善生存環境和改善微利潤狀況,企業才能真正得到長足發展。
我是小鹿純子,我不僅要有哭的勇氣,還要有活下去的信心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

主題

614

帖子

1304

積分

禁止發言

積分
1304
3
ffbbii 發表於 2006-12-10 22:05 | 只看該作者
車價比國外賣地貴,怎麼還會微利呢?中國的汽車製造商全是笨蛋嗎。

如果日本製造商拒絕提供發動機給中國車廠,那麼中國的汽車工業很可能在一夜之間全部陷入停產的窘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9

主題

1508

帖子

480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80
4
b00918 發表於 2006-12-12 22:10 | 只看該作者
如果奇瑞務實一點,不要太浮躁,真正的中檔車應該能更成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294

帖子

26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63
5
yzlcss0103 發表於 2006-12-17 14:22 | 只看該作者
恰如其分的分析,好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2: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