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們敢不敢讓顧雛軍把「故事」講完整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0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張行行 發表於 2006-12-18 16: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2月17日《北京青年報》消息說:證監會回應顧雛軍「舉報信」,稱對科龍電器的立案調查「完全符合規定程序」。

顧雛軍案已然超越了中國資本市場秩序之爭的框架,而幾乎成為經濟領域的一次公共事件。證監會只能從程序正義上給此案一個合理的出口,至於「故事」本身可能關乎資本市場的、
權貴經濟的、法律底線的等等宏大命題和細節邏輯,是一紙「回應」解決不了的。

有一個傾向讓我們備覺猶疑——為什麼顧雛軍在既定事實面前一直有強烈的話語表達慾望?為什麼這種表達慾望屢屢被鉗制被消弭?一個被正在審理的案件,一個事關重大的嫌疑人,在和司法機關「親密接觸」的事實語境下,何以需要「一份長達15000多字的舉報信」在庭審之外表達立場呢?

顧雛軍的舉報信,在公眾的視野里,也許「玉石俱焚」的標本意義要遠甚於「救命稻草」的意義。畢竟,「郎顧之爭」業已成為一個標誌性歷史事件,但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轟轟烈烈的「精彩部分」,今天,顧雛軍竭力想要講述的「開頭」和「結尾」,也許很多人不用他說也明白其中的八九分,不外乎權力和資本欲說還休的絲絲縷縷。

從法理的視角來看,他有檢舉的權利,他也有公開更多真相的權利。顧雛軍在法庭上對其涉案事實的陳述中,不斷提到一些政府機構甚至官員的名字。也難怪一位長期關注此案的法學界人士說,「這些名字就是顧雛軍進軍資本市場的一盞盞綠燈」,那麼,這些「綠燈」是如何「打開」的?成本幾何?還有幾多「綠燈」被「風平浪靜」的資本市場所遮蔽?……這些才是我們真正關注的焦點。

眼下,顧雛軍是把這個時代「經濟與法的博弈」放大到個人命運的背景下去讓我們考量,或者憎恨或者悲憫,有一些「傷口」早就是我們可以想見的:譬如,一般市場體製成熟的國家養成一個億萬富翁平均需要幾十年,而我們卻只用了短短十年。於此,我們的財富配置又有多少經得起法律、社會和歷史的甄別呢?資本市場的「空手道」和資源的「乾坤大挪移」真的與我們切身利益無關緊要嗎?顧雛軍的「故事」看來註定要展覽我們的「傷口」了,只看我們有沒有勇氣和底氣去聽。

其實,顧雛軍該當何罪,法院自有公正判決。但我們還是希望「讓他把『故事』講完」,這不僅是出於一種法理層面的正義、公平,更多是冀望於借著這個「故事」去反思法定中國資本制度的現實之惑、登堂入室的跨國中介機構是否南轅北轍、證券監管機構是否成了監管稻草人、地方政府在引資洪流中有無底線下行為等等。

當顧雛軍的「故事」牽涉的元素日益龐雜,或許也預示著此案的「司法環境」越容易受到其它力量的影響。這,對我們又是另一種考驗。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20: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