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我有個必須完成的工作是用英語演講,向美國學者和學生介紹中國生態保護和生態文化建設方面的情況。這對於我來說是個極富挑戰性的工作,因為我並不流利的英語要接受高水平聽眾的檢驗。演講時正值期末,來聽的學生並不多,大多數聽眾都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其中有大師級的學者和退休了的企業家。他們像小學生似地坐在椅子上,認真地聽,虔誠地問。有時候我的回答他們聽不清,他們在詢問前會以道歉的口氣說:「那是我的過錯(That is my fault)!」演講結束后,老教授和學生們紛紛走上前,祝賀我演講成功,其中不少人還與我合影留念。一位對人文學術也許並不精通的女士為了表揚我,特別選擇了學術外的角度,在演講后的小型聚餐會上給予我當天最為獨特的讚美:「你演講時的微笑很迷人!」在此時,我深切地體驗到了美國鼓勵文化的內涵和優越之處,因為我已經成為這種文化的受惠者。
感恩文化體現在美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對神的感恩意味著對他人的感恩,因為在他人身上體現著神的愛。「Thank you」(謝謝您)是美國人最常說的話之一,而被感謝者總要以「You are welcome」(意思比「不用謝」多,包含著對感謝者的肯定)。甚至許多夫妻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斷說「Thank you」和「You are welcome」,這在中國人看來既沒必要(夫妻間何必如此客氣),又過於程式化(幹嗎總用一種方式表達謝意),但由此可以看出感恩文化在美國是多麼深入人心。在美國,你對他人的感恩之情是必須說出來的,這是一種訴諸語言的感恩文化(大概是因為上帝是通過話語創造世界的,西方人總是努力把一切都變成話語),不將自己的感恩之情化為語言會顯得很沒有禮貌,在公共場所中更是如此。顧客在美國不會被當作上帝(將人比作上帝是對神的不敬),但卻會實實在在地是感恩的對象。你購買了商家的貨品,既為商家帶來了利潤,也為政府納了稅(在美國買東西均要上稅),自然是感恩的對象,所以,商店的僱員一定會說「感謝你」和「祝你今天一切好」之類的感恩之語(中國的商家也開始引入感恩文化)。我這次在美國演講完后,大多數前來聽講的人(其中不少是大名鼎鼎的學者)都與我握手致謝。我知道他們不一定從我尚顯笨拙的英語中獲得多少享受,但他們認為我既然付出了勞動了誠意,就應該感謝我。這種感謝看似程式化,但卻是完全真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