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古代憫農詩及其它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2-17 22: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詠春
   
    春天已經到來,先講幾首短的歌詠春天的絕句,以體會唐詩的神韻和與宋詩不同之處。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之一:
少年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想必大家都熟悉。他還有同題的另一首詩: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費消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他還有一首"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寫柳身)萬條垂下綠絲絛。(寫柳條)
                不知細葉誰裁出?(寫柳葉,自問)二月春風似剪刀。(自答)
綠是生命的本色,是大自然的能工巧匠,剪裁出一排排整齊、鮮亮的綠葉,這是非常精彩的,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這首詩有兩個特點,其一是層次清楚: 柳干、柳條、一直到柳葉;其二是題為詠柳,實則頌風:這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是春風帶來的。把柳寫得越是美好,越是對春風的歌頌。春風是沒有形體、沒有顏色的。清代一位畫家叫江拭,他有一首題畫詩,借柳枝把風畫出來:
柳枝西出葉向東,名為畫柳實畫風。風無形質不上筆,巧借柳枝來形容。
從賀知章這首詩,我們可以感受到老詩人在春天到來時,發自內心的愉悅。詩人高興的目光,隨著柳條上下游曳,充滿了盎然情趣。
    我們再看一首詩,宋代一位詩人叫曾鞏,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的最後一位,也有一首"詠柳"。他寫道:
亂條猶未變初黃,依得東風使顛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其柳,經過冬天,枝條亂七八糟,黃葉飄零,一點也不美。這是詩人在社會生活中所體驗到的某種人生哲理。通過柳,把它物化外露表現出來,就是《紅樓夢》中的:"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剛剛得到提拔,得意的不得了啦 !
    比較起來,同樣是詠柳,七絕,表達的情趣迥然不同:唐詩重情趣,宋詩重理趣;讀唐詩如飲美酒,讀宋詩如品名茗,慢慢品味,方識其中理趣。這是就總體風格而言的。唐詩也有很有理趣的,宋代的詩也有很有情趣的,如王安石的一首小詩: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因為有縷縷出幽香,輕輕飄來,一點也沒有理趣。放在詩中,完全可以和唐詩比美。
    再介紹一首詠春的詩歌,清代惲格的"暮春":
莫怨春歸早,花雨點點紅。留得根柢在,歲歲有春風。
既是詠物,也是詠理。人生美好的東西總是難於恆久的。良辰美景、清風明月等美好萬物的消失,要充滿信心耐心等待,還會等它重新出現。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沙發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2-17 22:15 | 只看該作者
憫農詩:
    中國是個農耕社會,思想深處是儒家思想,其核心是"仁"。"仁者愛人",重要方面是民本主義。任何時代,人民是根本,人民溫飽了,社會就穩定;人民有言論自由,社會就繁榮。《國語》"召公諫厲王止謗"中有段話:
"防民之口,勝於防川。川壅而潰,傷民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應該讓人民說話,聽老百姓的聲音。為政者,一定要讓人民講話,這是中國曆來的傳統。

西漢開始時,政治家晁錯在《論貴粟疏》中說:"夫腹飢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清代有一位詩人鄭板橋,在濰坊為官時,著有很多好詩,他有一至理名言:"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夫。"人類生存的第一物質條件就是吃飯,所以歷來文學作品中就同情農民。早在《詩經》中就有"七月"、"碩鼠"等詩作。作為"憫農"一詞最早提出來的,是中唐詩人李紳。他膾炙人口的: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詩中也有言理的,也有每句都議論,一點情趣也沒有的。另一首是: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我曾告訴友人,小孩子可以背四首詩,在呀呀學語時,先背的除上一首外,還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教育兒童熱愛自然,環境保護。還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只有熱愛故鄉者才能熱愛祖國,從屈原開始便懷念故鄉。他說:"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禽獸尚且有故土之戀,何況人乎?
    第4首詩是: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講的是熱愛父母,弘揚孝道。
    在古代詩歌中,憫農是由李紳的詩提出來的。講農民勞作之苦,如盛唐詩人白居易有一首"觀剎麥":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道出了在南崗收麥子的辛苦:"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他是個有良心的封建文人,最後他說:"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餐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他熱愛人民,對人民懷著深深的同情。
    中唐詩人韋應物"寄李儋元錫"詩中有句:「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應該為自己拿俸祿感到慚愧。人都是平等的,從生命的意義上是平等的。你當官的一點又不比平民高,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人民。
    同情老百姓的詩歌方面,白居易還有一首名詩叫:"賣炭翁",其中有兩句催人淚下。有個賣炭老人推著炭到城裡賣,因為天越冷,可賣得好價錢:"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心裡呼喚:"老天,你再寒冷一點吧!"這詩句是對老百姓深深的同情。
晚唐詩人杜荀鶴的"山中寡婦":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薴衣衫鬢髮焦。桑拓廢來獲納稅,田園荒后尚征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
計避征徭。
是對老百姓表示深深的同情。
    還有一些短詩,如李約的"觀祁雨",大旱,老百姓到龍王廟前求老天下雨。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當然,這類詩歌中最有名的,還是最偉大的詩人杜甫。他在754年冬,從長安回家過華清池,寫下"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一詩中千古傳誦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十個字,是一部封建社會史,抓住了封建社會的本質。
    再看幾首小詩,晚唐詩人羅隱:"雪":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晚唐時,天下動亂,民不聊生,很多詩人言辭激烈,如皮日休說:"古之取天下者以民心,今之取天下者以民命",揭露得非常深刻。
    我們可以把征夫思婦的詩也歸入這一類,因為到前方打仗的主要是農民。前方是征夫,後方是思婦。簡單講幾首,其中較多的是寫女子給丈夫送寒衣。唐宋時,有個規定,打仗時要家裡送寒衣給征夫。中唐詩人王建:"送衣曲"最後兩句:
願身莫著裹衣歸,願妾不死長送衣。
背後體現的是徵人多裹衣而歸,而思婦多等不到丈夫回來就死了。他還有一首詩,寫一位婦女知道丈夫已經死了:"妾身雖存如晝燭,夫死戰場子在腹"。白晝點燭,有跟沒有一樣,非常沉痛。
    元代,有位散曲家姚燧有一首小曲:"憑欄人。寄征衣":
欲寄征衣君不還,不寄征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
構思巧妙,緊扣女子內心,刻畫深刻。
    征夫多一去不還,像王昌齡的: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在廣闊的時間和空間中,有多少徵人再也沒有回來!
    晚唐詩人陳陶有一首「隴西行」,也是催人淚下的。(前面講過催人淚下的詩句是"可憐身上身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宋代梅堯臣有一首"陶者":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對勞而不獲、獲而不勞這種不平等社會的抨擊,非常激烈。
    張俞有一首」蠶婦」: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也是針對不合理社會的抨擊。
讓我們對憫農之意再延伸一下:同情老百姓、歌頌老百姓、真心想著老百姓的,在古代詩人中,最偉大的就是杜甫(712—770)。他不愧為人民的詩人。杜甫偉大的一個方面,他是儒家知識分子,被稱為詩聖(李白是詩仙,王維是詩佛,李賀是詩鬼)。杜是儒家,但他對儒家信條有所突破:儒家講究"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杜不管在不在位、官大官小,都為老百姓著想;儒家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是孟子的話。達,是得志時,做官、發達,窮不是指無吃穿,那叫貧。物質上的沒有叫,精神上的沒有叫,指不得志。杜甫是不管窮達,都兼濟天下。他常從自己的不幸,聯想到天下人的不幸。
    杜甫有一首詩"又吳郎"。吳是杜甫的親戚,杜甫在夔州瀼西草堂遷居東屯后,將原住房借給了新來的司法參軍吳郎居住。他院內有幾株樹。鄰居有個寡婦很貧困,每年都來打子度日。吳郎把院子插上了籬笆以防外人進入,那位寡婦找杜甫,求他寫信給吳郎,他就以詩為信,寫道:
    堂前撲棗任西鄰,(希望吳郎也像杜甫以前那樣做)
  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為老寡婦開脫,情有可原)
   只緣恐懼轉須親。(她提心弔膽,心神不安,應該體貼
    即防遠客雖多事,(為吳郎留點面子,防備之心有點多餘)
    便插疏籬卻甚真。(為吳郎留有餘地,彷彿叫人感到以為你真是如此小氣似的。)
    已訴徵求貧到骨,(她已一貧如洗,何必吝惜幾個子)
    正思戎馬淚沾巾。(天下很多人都在水深火熱之中)
    真是百轉千廻。清人評杜甫:沉痛細膩,對老百姓體貼入微。
    杜甫還有一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大家所熟悉的,最後幾句是: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搖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眠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已足。

    他說:我凍死了也心甘情願。這是偉大的利他主義精神,他和共產黨人的精神是一致的,這是偉大、崇高的情懷。
    白居易的詩"新制布裘"的最後幾句說:
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
這種情神也不錯。但宋人評杜甫和白居易的時侯作了一個比較,很高,很到位。黃徹《鞏溪詩話》中說白居易"推身利以利人,不如杜甫寧苦身以利人",這就是大家和名家胸襟氣度的區別。白居易的地位也是很高的,他的《新樂府》50首、《秦中吟》10首,共60首是非常好的。
    我認為人有四種:1,寧苦身以利人;2,推身利以利人;3,自己有利不管他人;4,把自己的利建在別人痛苦之上。如今有貪污幾千萬元者,那是多少人的血汗!
憫農詩,就講這麼多。
    杜甫不管多窮都想到天下,他的"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起)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承)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轉,氣魄最大)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合)
從自己的不幸,一下子想到國家人民的痛苦。不想個人的人,是真正偉大的人。忘我,不計較個人的人。要培養忘我精神,"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追求這種高境界。老是想著自己的人,決不會成為偉大的人,決不會有大成就。要提倡忘我、奉獻。科學家有成就,要有奉獻精神,不能老想自己的得失,要奉獻人生。
    我們再看一位盛唐詩人孟浩然的詩"臨洞庭上張承相(張九齡)":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起)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承)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轉)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合)
從寫景上說,也是很壯闊的,但是和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比還是差些。岳陽樓上就以杜句和孟句作為對聯,杜句在左為上。孟詩下面說天下清明太平,自己白白坐著,沒有一官半職,看別人一條條魚釣上來,我卻沒有。他抒發的情懷是自己希望得到提拔和重用,所抒發的情感和杜甫相比,相去甚遠。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2-17 22:16 | 只看該作者
三、古體詩歌寫作
寫古體詩歌要注意或努力的幾個方面。
北大中文系有位已故的教授游國恩先生曾經說過:詩是情和意的組合體。情和意寄託事物以現,不能只說"我愛你",那不感人。感情必須通過外物表現出來,要詞意混成,言中有物。或者是情中有景,或景中有情,或者情景交融、打成一片,才稱得是好詩。如徒有其詞而無其意,不足以言詩;徒有其詞而無性情,也算不得是好詩,甚至算不得是詩。託事物以見情意的詩,必須把情和意融化在事物中,同時又要把事物分解在情意之內,一經一緯,天衣無縫,不可斷矣。要情景交融,渾然一體,這才是好詩,他舉了一些例子: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情中寓景)
塞花飄客淚,邊鳥化鄉愁。
(景中寓情)
秀草多尋門去后,寒林空見日暇時。(情景交融)     
----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廻腸。
既是寫景又是抒情,混然無跡。
    寫詩有"三練":練字、練句、練意。
    練字,如"詩眼"。 顧塏之說:"畫情傳神,全在堵(這個)之中。"(《文心雕龍》。)苦吟詩人賈島說:"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他曾寫過兩句詩:"獨行潭底影,數息池邊身"。他稱這兩句:"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卧故山秋"。實際上這兩句也平常,他推敲得過分了,反而不如不怎麼推敲的,如: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推敲的典故,就是出自他在推敲不停,被大文人韓愈碰上了,才定了個"敲"字。他的詩句是:"鳥宿池邊樹,僧推(敲)月下門"。今天看來,當然是敲字好,一是音節響亮,二是光明正大。不敲而推,會被誤為小偷推門了。   
    杜甫有一首詩,有一個字缺了,後來宋人為之補足,大家猜的有"疾"、"落"、"起"、"下"等。找了好多詩集版本,最後查出是:"身輕一鳥過",眾皆嘆服。王安石有一首詩叫"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他用過"到"、"過"、"入"、"滿",最後改成"綠"字,好,色彩,點睛傳神。再如: 宋祁:紅杏報頭春意鬧。 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弄字,非常形象。)
    傳說有一次黃庭堅去拜訪蘇東坡,碰到蘇小妹(其實她已早夭了)。拿出詩來請他們看看,有句是:春風( )溪柳,淡月( )梅花。 他們用了"動、午;""到、映",蘇小妹用的是"拂 、失",極佳。白白的梅花和白色的月光融合在一起,在皎潔的月光下,梅花融入朦朧的月色之中,寫得很好。
    初唐詩人張虛的"春江花月夜"中,花在月光照射下,"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哪去了?跟月光融為一體了。
    唐代僧齊已"早梅":"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認為數枝不能算早,改為"一枝"才是"早梅",所以被稱為"一字師"。
詩中要有好的句子。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警人死不休"!杜詩之所以好,是他沉迷於好句之中,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錘練詩句。
    謝靈運的詩句: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嗚禽。(換了另外一種鳥叫。)很平常,但句子很清新自然,不事雕琢。他的侄子謝眺有句云:"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李白自恃才高,一生很少向別人低頭,但他一生首肯謝眺。他寫道:"解道,澄江靜如練,一生長憶謝玄暉"。
    杜甫:"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溫庭筠"高山早行"有"雞聲茅店月,人連板橋霜"之句,唐人用"板橋"的很多。劉禹錫"楊柳枝":
春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 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
換什麼橋都沒有意境,只有板橋有這個意境。農村早晨,小旅舍前,和美人相別……
    梅堯臣說寫詩要達到這兩條,一個景,一個情:"景要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描繪刻畫、生動逼真)含不盡之意以見言外。"
只有好句還不是最好的詩歌,唐代李商隱說:" 傾國已通體,誰來獨賞眉?" 詩要整篇都好,光是眉好,誰來欣賞?但一首詩連一個好句子都沒有,就像一個人連個好眉毛都沒有,就更差了。所以要練意,要意境混然,這方面的詩歌有很多,我非常推崇陶淵明的"飲酒"之五: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深山中避世,不算高人,而在城市中避世"心遠地自偏"才是高人,了不起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人化到整個自然中去了。南山是廬山,陶是九江人,體會到某種人生真諦,這才是最高境界。
莊子》中有一個故事。齊桓公在堂上讀書,而木匠輪扁在堂下斫車輪。他問齊桓公讀的是什麼書,答說是聖人之言。輪扁說:我的斫輪這個道理,也難於傳給我兒子:"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之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於其間",最精妙的,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連兒子也傳不了。能用語言傳達的不是精華,而是糟粕。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主題

169

帖子

10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9
4
浮雲 發表於 2006-12-18 05:18 | 只看該作者
專業又通俗,得益非淺。
謝謝紫藤版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23: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