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華人眼裡的美國精神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7-10-4 09: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美國呆了一些年之後,慢慢對於美國的國民性有了一些了解和體會,尤其覺得下面四種美國人在幾個很重要的方面體現了美國的國民性和美國精神、「美國特色」:

1.商人、企業家:逐利,創新。

  美國是一個很商業化的社會,商業活動在美國的社會生活當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美國總統柯立芝在1925年說,「美國的要事就是商業 The business of America is business」。商業對於美國的重要性和在美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由此可見一斑。商業靠商人來推動,而推動商業發展的原動力在於利潤。只要有利潤,任何法律不禁止的事情都可以做(法律禁止的也有人試圖去做,只是在美國這要稍稍難一些就是,因為它的法制相對比較嚴密,執法相對比較嚴格,輿論監督和公眾監督比較完善)。為了逐利,商家之間的競爭是很激烈的。而激烈的競爭刺激著創新,無窮無盡的創新:產品設計創新、材料創新、工藝創新、銷售方式/渠道的創新、顧客服務的創新。。。可以說,商業和商人是美國社會這架大機器的「發動機」,推動美國在創新中競爭,在競爭中創新,因此不斷前進。

2.小城鎮居民:保守,傳統,務實。

  雖然美國人自己也承認,真正統治美國的是華爾街, 但是,華爾街只是提出美國的方向並試圖推動影響美國走向華爾街所希望的方向。至於他們的推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還要看在美國文化和心理中相當重要的一群人:小城鎮的居民,尤其是中部地區小城鎮的居民。在美國報刊上,這些人以及他們的生活環境一般被稱為「主街Main Street」(類似中國說的「城關大街」,因為美國幾乎每個城市都有一條Main Street)。例如常講的一句話「從華爾街到主街From wall Street to Main Street」意思就是「從最頂層的金融巨頭到最普通的老百姓」。這些Main Street上的(廣義地:小城市裡的)老百姓,絕大多數都信基督教,大多數星期日上教堂,思想比較保守,生活方式和觀念比較傳統,大多數生活的閱歷很簡單,視野很局限—只知本城本地而不知(不屑於去「知」)外地、更不用說外國。他們同時也很務實。

  小城市的報紙的頭條一般絕對不會是全國或國際新聞,除非發生了像「9/11」這樣的事。這些Main Street上的老百姓,卻是美國的基礎和根底:美國價值、美國生活方式、美國國民性的最根本點—自由,不受他人(包括政府)的干涉,自我的空間很大,貼近自然,好心、天真無知、傲慢(Good will, Naïve, Arrogant -- 這不是我的發明,而是我的美國室友Roommate阿倫Alan在差不多十年前說的)等等—都植根於小城市裡(「Main Street上」)的居民。不管在東西兩岸的大城市裡發生了和正在發生什麼,小城市尤其是中部小城市永遠是美國基本價值、基本生活方式、基本精神和基本國民性的保持者。也正是因為這樣,政治人物對於內陸小城市的居民高度重視,激烈的選戰往往是在那些地方展開。可以說,不了解內陸小城市,就不了解真正的美國。正像一個外國人到了中國的上海、廣州、深圳走一圈遠遠不能說了解了中國、必須到河南、陝西、四川等地的鄉下和小城市去才能了解到真正的中國一樣,一個中國人到了美國如果只是居住在(更不用說只是訪問)紐約、洛杉磯、芝加哥、休斯敦這樣的大金融、大工業中心,而沒有居住在(更不用說沒有到過)南北達科他(South Dakota, North Dakota)、內布拉什加(Nebraska)、堪薩斯(Kansas)、俄克拉何馬(Oklahoma)、德克薩斯(Texas) 等內陸地區(心臟地區「Heart Land」)的話,是不能說他了解美國的。

  我有幸曾經在上述的心臟地區(「Heart Land」)、在兩個5萬人以下的城市生活了很多年,體驗到了很多一般在東西兩岸的大城市裡(紐約、洛杉磯之類)所看不到的民情和風俗,深深體會到小城鎮居民之於美國文化和美國價值的重要和精神及文化上的「基因模板」式的作用。可以說,小城鎮居民是美國這家大機器的重要「支架材料」。

3.教師尤其是大學教授:理性、良知、進步方向。

  美國的大學無一例外地強調學術自由,教授有完全的自由要講什麼、用什麼教材、以各種觀點來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學生也有完全的自由來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哪怕與教授的相衝突,條件是學生的表達要按照教授要求的格式、要體現自己的邏輯或者論證(而不能光是發表一下自己與教授不同的結論)。探索未知、理性和分析、獨立思考和批判,是美國大學所全力追求的對學生的培養方向和對大學校園學術氣氛的保持標準, 也是美國社會對於大學在社會中英奇的作用的期望。同時,美國的各級學校、尤其是大學十分重視人文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社會責任感、理想主義情懷。作為教書育人的教授們(雖然美國沒有「教書育人」這一個具體的說法,但是他們的確很重視教師的榜樣模範作用Role model), 絕大多數是很追求理性的、有著高度的良知和社會責任感的一群人。

  以他們的理性和良知,當然伴隨著他們的很好的教育背景和智力水平,他們常常能夠發現和堅持整個社會應該走的道路和方向,儘管那道路和方向或許會與某個時期的政治領袖或商界領袖的看法或方向不相同(在比較正常的時期政商領袖對於作為學術界代表的大學教授的意見常常是很聽從的; 但是當然有例外的時期和例外的具體事例)。一個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在布希決定入侵伊拉克前後,美國有幾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幾百位其他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聯名發表聲明,反對入侵伊拉克。這些教授、科學家們以他們的理性、良知、和社會責任感站出來指出政治領袖的錯誤,要糾正他們的方向,使社會回到正確的方向上來。

  在美國的歷史上,學術界的理性、良知的力量不止一次地發揮這樣的糾正錯誤方向、導引正確方向的作用。所以可以打一個不確切的比方:以大學教授為代表的美國教師和整個學術界是美國這架機器的「數控中心」—不是指他們有能力控制這架機器的運轉,而是指他們以他們的「計算」來發現「偏差」,來指導正確的「工序」,給這架機器一個「反饋」,從而使得這架機器有可能(如果為政商領袖們接受了的話)回到正確的「工作狀態」並且進而達到更好的狀態。

4.運動員:競爭、攻擊性,規則至上、積極參與、接受競賽結果。

  美國國民對於運動有著比多數亞洲國家的國民遠遠高漲的熱情和興趣。運動明星在國民心目中的地位常常要高過政商要人。一到周末,常常會發現原來某個時段的節目不見了,因為正在播放某場比賽(通常會是美式足球Football或是壘球Base Ball)。剛剛過去的感恩節(11月24日星期四), 親人朋友們在團聚共進感恩節火雞大餐和南瓜派后,大多數人就是圍在電視前看美式足球比賽。運動本來就是競爭性的,而美國特有的美式足球更是充滿了攻擊性, 整個比賽外行人看上去就像是在打群架似的。自己感到,美國的運動以及美國人對運動的幾乎狂熱的愛好,很是對於美國人的競爭性和進攻性的一種潛移默化和一種心理強化。但是同時,體育運動又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美國人服從規則、積極參與、接受比賽的結果(競爭的結果)這樣的習慣和心理素質。美國人常說,「規則就是規則Rules are rules(沒辦法你就是得服從)」,「做一個好選手,按規則比賽Be a good player; play according to the rules」。這種按規則公正競爭的習慣和觀念也很大地影響了美國人處理生活和政治的方式和心態。一方面,美國人很強調參與,「都下去玩」, 你常常可以看到在一場美式足球的賽前或者賽后,在賽場周圍(尤其是在中部的大學城裡)人們在自己的泊著的車前後扔橄欖型的球來娛樂,小學、初中、高中的種類繁多的體育隊里小孩們要麼下去打要麼做拉拉隊Cheer Leader 的情形,這很好地訓練了他們的參與精神和團隊精神,於是反映在政治上便是人們對於政治的積極參與和有組織地參與。

  另一方面,強調按規則的觀念反映到了政治生活當中來便是有組織的宣傳造勢、有規則有時間限制的競選辯論等等。如果有人違反這些規定搞小動作,譬如賄選、或者更嚴重一些像尼克松指使特工人員破門進入對手的競選總部偷竊材料等,那那樣做的人就要身敗名裂了。尼克松就是那樣下台的。第三個受到體育運動文化熏陶的政治文化(也表現在商業以及個人生活上)就是,輸要輸得起,輸的有紳士風度,輸了之後不抱個人恩怨。美國的選舉開始時先要有黨內初選Primary,同一個黨內部的若干候選人先要對本黨選民作宣傳,說服他們自己才是最好的代表本黨出去與對方競爭的人選,自己的政綱最能服務本黨選民的利益。在黨內初選Primary階段,同一個黨內的競爭者幾乎也像對待另一個黨的候選人一樣,唇槍舌劍互不相讓,少數還有時也會去挖對方的老底以讓選民感到自己才是最好的本黨代表人選。

  但是一旦黨內初選Primary結束,所有的原來互相競爭的候選人都會站在勝出者背後,為他背書(要求原來支持自己的選民來共同支持這位勝出的本黨候選人)。在兩黨競爭階段也同樣:雙方的戰火更加猛烈,互相攻擊也升級。但是一旦美國人民用選票決出誰是他們屬意的領導之後,敗選的一方就向勝選者致電致賀,並發表講話要求本黨選民放棄競選期間與對方的岐見,共同為國家的未來而團結努力。這種「輸要輸得起,輸的有紳士風度,輸了之後不抱個人恩怨」的習慣和風度是美國民主得以一直延續下來的重要保證。個人認為,他們的體育運動中的服從規則、君子之爭是一種久遠的潛移默化。

  以上介紹的美國的四種人對於美國社會機制的運轉和美國精神、美國生活方式、美國國民性的影響,希望能夠為網友們了解美國提供一個「窺豹」的「管」。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02: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