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教育報:走自主創業之路 以創業促就業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2-7 05: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教育報:走自主創業之路 以創業促就業

  
  如何進一步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是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共同關注的話題。
  日前,在共青團中央學校部與全國學聯共同舉辦的「創業中國——全國大學生創業服務工程西部行」啟動儀式上,諸多專家為大學生順利就業獻計獻策。
                 
  大學生群體作為社會上最具有活力和創造力的一個群體,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有較強的自主意識,蘊含著巨大的創業潛力,最有可能成為創業型人才。自主創業有利於應屆畢業生尋求更加廣闊的就業途徑,也有利於廣大的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有利於社會人力資源更加合理配置。
                 
  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總量將達到495萬人,而社會新增就業崗位估計有900萬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首次超過社會新增就業崗位的半數。
                 
  如何進一步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是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共同關注的問題,解決好這一問題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同樣需要高校畢業生對當今時代有正確認識,樹立努力進取、迎難而上、艱苦創業、報效祖國的信念。
                 
  學生就業形勢偏緊非我國獨有現象
                 
  按一般規律,經濟狀況越好,就業形勢也就越好。但在世界範圍內卻出現了反常現象。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諮詢與就業指導中心研究員曹殊分析了此種現象。
                 
  現象之一,據世貿組織統計,2003年全球經濟平均增長率為3.2%,全球貿易額也增長了3%.但是伴隨而來的不是全球就業形勢的好轉,而是全球失業率的持續攀升。據世界勞工組織2004年統計,2003年全球失業和待業人士已達18590萬人,創歷史新高。也就是說,出現了經濟增長就業不升反降的反常現象。
                 
  現象之二,在全世界範圍內,16歲至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從1993年的11.7%上升到2 003年的14.4%,是全球平均失業率(6.2%)的兩倍。全球青年失業人數達到了8820萬,佔到全球總失業人數的47%.其增長率大大超過了總體失業人口的增長率。也就是說,增加的失業人口主要是社會新增勞動人口。
                 
  現象之三,2003年,全世界的青年在勞動力隊伍中所佔的比例,與1993年同期相比下降了近4個百分點。
                 
  可見,青年學生就業形勢偏緊的事實,不是我國獨有的現象,而是世界性的問題,我們廣大的青年學生對待「就業」應持正確認識,不可急功近利,更不可在一時的困難和阻力面前頹靡不振。
                 
  以創業促就業是就業新增長點
                 
  創業一般是指創辦企業特別是小企業,從廣義上看,還包括勞動者個體與合夥創辦的項目和工商業等。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個體私營企業從業人員達到9000萬人,比10年前增加一倍。在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的人群中,自謀職業、自主創業者近三年就達到500萬人,占再就業總人數的2/5.僅2004年和2005年全國就有91萬人參加創業培訓,一年內開業成功者57萬人,帶動就業150萬人,可見,創業是促進就業最積極有效的途徑。
                 
  實踐證明,要將人力資源壓力轉為人力資源優勢,進而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其中重要的就是要培養一大批創業型人才,鼓勵和支持全社會創業活動,用創業的活力形成帶動就業倍增規模效應。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創業培訓項目辦公室負責官員姚春生認為,實現創業促就業,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提高創業者素質和營造有利創業環境。
                 
  一是需要更新就業觀念,培養朝氣蓬勃的創業精神。他告訴記者,最近有一所大學關於「就業期望」的問卷調查中,3/4的家長為孩子選擇考研、留學、去機關或大企業,自主創業一項幾乎沒有人選擇。可見,傳統就業觀念和成才觀是創業的最大阻力。
                 
  二是需要提高創業能力,更快更多地培養創業型人才。近些年,許多地方圍繞創業促就業的需要,開辦創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為創業者提供開業指導、政策、法律、財務諮詢,論證開業項目方案,還提供創業者相互交流學習的平台,用實用理論、實踐經驗和操作技能武裝了新一代的創業者,培養了大批創業型人才,徹底改變了過去個體戶和私營企業主靠自學成才,摸黑探路,成長慢、彎路多、成功率低的狀況。
                 
  三是需要加強扶持幫助,營造有利於創業的環境。不僅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大力提倡和鼓勵創業,並且要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保護和支持勞動者的創業活動,要有切實政策措施扶助創業者解決創業過程中的資金籌措、場地安排以及技術、信息、資源等方面的需求。
                 
  陝西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陳國強,在闡述該省2007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時表示,經過多年的實踐,該省把鼓勵支持勞動者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作為解決當前就業問題的主攻方向,並將聯合政府其他職能部門以及工會、婦聯、共青團等組織積極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大力開展創業服務工作,共同完善創業服務工程體系。
                 
  創業教育「第三本教育護照」
                 
  知識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大學生創業,也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這樣的機遇。
                 
  復旦大學計算機專業的一名畢業生,2002年開始創業———賣雞蛋。三年來,他充分運用在校所了解的創業知識,進行了多項創新,獲得了成功。第一項創新是成功開發雞蛋的「身份證」。他運用計算機知識,開發出「阿強」雞蛋的「網上身份查詢系統」,消費者憑雞蛋上的卡片可以查出雞蛋是哪個雞、在什麼地方生的、衛生條件如何,等等。第二個創新是重新包裝,打造品牌。第三個創新是推出「頭窩雞蛋」,滿足了人們吃到營養最足的頭窩雞蛋的需要。第四,在推銷中運用他所學的計算機知識。
                 
  毋庸置疑,在知識經濟社會中,大學生創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信息時代是年輕人創業的好時代,但要推進創業,必須加強創業教育,這也是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因為「畢業生將愈來愈不僅僅只是求職者,而首先將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在此背景下,高校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並成為創業者的「熔爐」。
                 
  我國的創業教育是伴隨著創業活動的開展而興起的,起源於1999年清華大學舉辦的第一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伴隨著第二屆、第三屆創業計劃競賽,高校開始重視並開展創業教育。
                 
  曹殊對此有著深刻的理解:自2002年教育部在全國九所學校開展創業教育試點以來,許多高等學校陸續用多種形式開展了創業教育。從宏觀上看,我們的創業教育和世界其他國家還有差距,基本處於自發、分散、探索的階段,這項工作還需多方面努力去完善與改進。
                 
  他認為,創業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創業能力。如工作中的創業態度、革新能力;創造機會的能力;對承擔風險進行計算的能力;懂得一些基本的企業經營概念,如生產力、成本;自我謀職的技能,等等。
                 
  西方學者對此教育思想已有成熟的定義:未來的人都應掌握三本「教育護照」,一本是學術性的,一本是職業性的。第三本是證明一個人的事業心和開拓技能的。其中「創業教育」作為面向21世紀繼學術能力、職業能力后的第三種能力,又稱「第三本教育護照」。
                 
  如何讓這「第三本教育護照」在我國更有影響力,中國市場學會信用工作委員會錢玉民副主任有獨到的見解:我們的創業教育應讓學生走出校門前學會考慮以下問題,社會上(或是企業)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畢業上崗后你需要具備什麼能力才稱職?
                 
  同時,我們的創業教育應讓學生具備如下能力:適應環境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判斷分析與決策能力,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競爭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等。
                 
  創業「五意識」成就美好人生
                 
  「創業中國———全國大學生創業服務工程就是要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增強創業觀念,弘揚創業精神,積極投身創業實踐」。中國青年高級人才培訓中心執行主任高峻認為,當代的大學生思維活躍,接受新鮮事物快,充滿理想和激情,但同時也需要進一步增進對社會的了解,要努力提高全面素質,特別要重視大學階段的專業學習,打牢自己的創業基礎,同時要拓展自己的知識面,為自主創業作好充分準備。
                 
  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楊岳指出,許多大學生都認識到自主創業是大的方向,但真正參與創業實踐還需進一步加大力度,也需要一個學習和實踐的過程,創業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要適應這個趨勢大學生應把創業的知與行統一起來,在創業實踐中磨鍊意志、提高素質、加強能力、挖掘自身創業潛力,在實踐中真正掌握創業的知識和本領。
                 
  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及人事部等有關部門在號召廣大青年投身於創業洪流中時,提醒青年人應在新時代樹立五個意識,一是責任意識。公民、青年、大學生、高級人才,不管成為什麼角色,社會責任感是立身立業之本。
                 
  二是風險意識。創業、就業,不管做什麼事都有風險。機遇與挑戰並存,大學生要很好地識別、把握和力求控制風險。
                 
  三是發展意識。樹立科學發展觀,「發展是硬道理」,每個大學生要正確樹立自己今後的發展方向,認真分析,準確定位。
                 
  四是競爭意識。要想贏在高端,必須從四個方面考慮:贏在素質——綜合素質高;贏在誠信——人品可靠可信;贏在專業——技術水平領先;贏在實幹——能幹、會幹、肯干。
                 
  五是信用意識,大學生要充分理解「我」為什麼要講信用、如何講信用,如何防範他人不講信用。
                 
  「用激情改變命運,以創業輝煌人生」,在這個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年代,青年的創業活動將會為自身提供一個發揮聰明才智的廣闊舞台,青年學子應在創業實踐中用所學的知識回報社會,服務祖國和人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鏈接」
                 
  大學生創業活動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1983年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舉辦了首屆大學生創業競賽(他們稱之為商業計劃競賽),接著,包括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在內的十多所大學,每年都舉辦這一類的競賽,並逐漸波及世界其他國家的大學。
                 
                 
  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大學生創業競賽活動影響最大,從1990年開始,每年都有幾家新企業從大賽中誕生,並有相當數量的創業計劃被附近的高新技術企業以上百萬美元買走。由創業計劃直接孵化出來的企業中,有的短短几年即成長為年營業額為數十億美元的大公司。從創業競賽中孵化出一批企業,只是它的一個直接成果,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競賽活動,實質上是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的一項好形式,非常有利於學生畢業后自行創業。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6: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