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種地致富的謊言

[複製鏈接]

3340

主題

4210

帖子

5895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8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山東大漢 發表於 2006-12-5 10: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種地能不能致富、能不能發財?

母親從鄉下來看我,談起今年的收成很是無奈:今年花心思種的大蔥一斤只賣到1毛錢,比去年少了5分錢,一畝地毛收入只有1000元,而在城裡的菜市場一斤蔥的價格接近1元錢。與大蔥命運不同,今年老家的辣椒十分暢銷,一斤賣到了8元錢,比去年翻了一倍多。

鄉親們也都看得出,價格的漲落由供求決定,今年種蔥的人多,價格就降了;今年種辣椒的人少,價格就上去了。道理很簡單,但對多數農民來說,卻逃不出這個漲漲跌跌市場宿命。

根據自己從農村長大的所見所聞,再加上對農業的多年關注,農業中的種植業絕對是一個弱勢產業。為了讓農民增收,許多地方的政府、官員動不動號召農民種這個種那個,結果確實有一少部分人賺了些錢,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最終的教訓是:政府讓種什麼千萬別種!原因很簡單,政府號召一哄而上,必然供過於求,價格很有可能下降。

出現這種情況,也不能全怪政府,政府官員也搞市場調查,想辦法讓農民致富也是出於好心,結果不如意,只是他們改變不了農業生產的特性,導致抓生產成了「捉迷藏」。陝西的黃姜、布爾羊、奶牛、駝鳥都出現過這種情況,「炒種者」大賺了一把,一旦進入正常的生產和正常的利潤,很多農民兄弟必然要賠錢。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王徵兵教授對此做過系統的分析,農業生產幾乎難致富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

1、農業生產太重要了,是社會發展的基礎,關係到社會的穩定,每個人每天都得吃飯,所以農產品價格不能亂漲。一雙鞋可以賣到1萬元,一斤大米絕對不能賣到1千元,否則就會天下大亂,就要制止。

2、農業生產不僅要面對市場風險,還要面對難以抗拒的自然風險。一場冰雹、大風、旱、澇都可能導致顆粒無收。事實上,某地某項農產品價格突漲往往伴隨著另一些地方因為災害等原因的減產。因為對於社會整體來說,對農產品的需求是基本穩定的。

3、農產品沒有隨意漲價的條件。手機、電腦可以不斷地推陳出新,甚至通過外形、款式保持較高的價位,消費者也覺得的「價有所值」,願意出高價。農產品則不然,今天的雞蛋與一千年前的雞蛋並沒有本質的不同,今天的白菜與昨天的白菜也幾乎沒什麼兩樣,農產品不可能三天兩更新換代,既然如此「憑什麼漲價?」,消費者不會接受你隨便漲價。

4、農業生產遵循自然規律。即使某個農產品某個時段供不應求,生產者也不可能一夜之間加班加點生產取得更多利潤,大棚改變了一些農產品的生長規律,卻不能從根本改變,而且因為逆自然規律,付出了病蟲害加劇、產品營養構造變異的弊端也很明顯。農產品還有不易儲存的缺陷,取得高價因此更加艱難。

因為以上種種原因,靠農業種植致富的希望很小很小,稍有富者或是炒種者,或是加工者,都不是真正的生產者、種地者。

「手是有糧心裡不慌」。我們對「粒粒皆辛苦」的種植業發展,應該有一個客觀的評價,確實是社會必不可少的產業,但不要希望種糧食能造成富翁,特別是在中國人多地少的基本條件下,也很難靠種植規模取得較大利潤。

記得有一位種糧大戶一年收入100多萬元,聽起來很壯觀,細問得知種了1萬畝地,也就是說1畝地1年收入100元,也很可憐。中國這麼多農民,不可能讓很多農民種1萬畝地、1千畝地。

由此帶來的不是悲觀和無奈,而是提醒更多的人、更多的決策者,不要再編織種地可以致富的謊言。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石,農業生產維持合理的利潤,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需要合理的政策支持、需要合理的補貼,而不是空洞的口號和許多不切實際的典型,以減少農民朋友的辛酸。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02: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