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好奇怪,同樣的文章,同樣的頭銜,不同的作者馬伯英還是方文生?

[複製鏈接]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6-12-4 14: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請看和馬伯英先生相同頭銜的方文生先生的這篇原創文章

http://blog.people.com.cn/blog/l ... 0&site_id=30131

方文生駁中醫消亡論 廢止中醫論點源於日本

[ 原創 ] [2006-11-30 21:20:41 | 方文生 ]

2006-11-28 09:01:47 來源: 科技日報

  近來,國內掀起了「取消中醫藥」之論,據說網上簽名支持者已近2萬人。始作俑者振振有詞,以「廢除中醫口號已提出120年」,「中醫不科學」等為進攻武器,對中醫藥發出了剿滅令。

方文生: 全英中醫藥聯合會主席

廢止中醫論點最初來自日本

近來,國內掀起了「取消中醫藥」之論,據說網上簽名支持者已近2萬人。始作俑者振振有詞,以「廢除中醫口號已提出120年」,「中醫不科學」等為進攻武器,對中醫藥發出了剿滅令。是可喜,還是可悲?

「廢止中醫」可溯之於日本的「廢止漢醫」,始於1875年。日本文部省醫務局官員赴歐美考察醫事後,訂立條例,決心廢除漢醫。其辦法是一切從醫者須通過物理、化學、解剖、生理、病理、內外科及藥劑等科目考試后,合格者才能授予開業證書。這些科目都是西醫科目,中醫自然考不出來,自然也就不能再生存下去。因反對者眾多,日本隨後又追加了一項安撫條款,即原已執業者可以免試,但中醫不得授徒或開學校。

「免試」使大批中醫從業者得以繼續生存,條例也因此執行暢通無阻。3年後才有中醫發現,「條例」等於讓中醫老死滅亡,隨即再次發起抗爭,但為時已晚。日本漢醫,自此若存若亡。




那時的中國知識分子,留學東洋者多,留學西洋者少,日本的思潮很快影響到中國,中國的名流學者於是紛紛主張效仿東西洋之法。所以,從鄭觀應、俞曲園、章太炎、梁啟超到魯迅和傅斯年等,無不主張廢止中醫。但另一些學者如梁漱溟、郭沫若等,對中醫並不持偏激之論,他們認為,中醫有療效作為事實,其中必有其科學的道理。

進入了21世紀的今天,日本和歐美都已經開始熱心地研究和提倡中醫,那些「廢止中醫」論者,是否有點兒「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覺?

中醫是科學嗎

現在人人開口閉口都講科學,科學成了標籤,成了某人想要加以褒貶某一客體的標籤。科學是標籤嗎?回答很簡單:如果是標籤,科學就不是一個開放體系而成封閉體系了。於是科學就失去了前景,沒有了前途。而這正好是科學要排除的東西,所以,不要隨便給一種你未能認知或知之甚少的客體去貼標籤。一個真正的科學家,在未知事物面前總是抱持著謙卑的態度,而具有勇於不斷探索的精神,絕不輕言「放棄」、「廢止」、「不可救藥」這類走向極端的話,這才是科學精神。

醫學在西方一般是與科學、技術相提並論的,互不隸屬。因為醫學既包括理論,又充滿技術因素,而且很多是要憑經驗看病治病,哪一類都包含不了。現在,人們將之歸於廣義上的科學範疇,是因為基礎醫學部分科學理論的比重越來越大。不過,西方科學史家、特別是臨床醫生,比較普遍的看法是醫學、特別是臨床醫學,基本上屬於經驗醫學範疇。所以,從嚴格的科學定義角度上看,醫學是不屬於科學範疇的。

基礎醫學各有所屬,例如解剖學、生物學、生物化學、病理學、藥物學等,都是科學範疇內享有獨立地位的科學學科,它們離開醫學照樣存在,它們是醫學所用的知識和工具,並不為醫學所獨佔。醫學只是借用了它們來充實自身,發展自身。醫生看病一定會盡量利用它們,但利用不上的事還是經常發生的。這時候,醫生還是要看病治病,他們靠的就是經驗。俗話說「後生手藝老郎中」,醫生愈老,經驗愈多,看好病的機會就愈大。所以在西方,同樣是信任老醫生勝於年輕醫生。

由上可見,醫學是科學、技術和經驗的混合體,在嚴格分類上是一個獨特的知識體系。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一個新的醫學概念流行起來,叫做「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MEDICINE),其矛頭所指就是經驗醫學。

診斷也好,治療也好,教課也罷,先要來一句當頭棒喝:拿出證據來,沒證據,一切免談!這證據必須是經過雙盲、隨機、對照和統計學檢驗分析合格通過的。這就是真正的科學醫學了,經驗醫學時代行將結束。

然而,這只是近10年才提出的,並在西方醫學界也引起了極大困擾。最近,《英國皇家醫學會學報》就有專門討論,自然也有人加以質疑,因為極端的「循證醫學」是高妙的殿堂醫學,而不是救急的床邊醫學。

我不反對醫病要有證據,也不反對循證醫學去佔一席之地,讓醫學進入科學殿堂。但我反對一刀切,反對先貼標籤再救人。從認識論上講,人們取得經驗,然後上升為科學理論,都要有一個過程,而經驗是不斷產生並積累起來的,而且大多數情況,正是經驗成為科學理論新鮮的生長點。

有人會說,照以上所論,現代醫學也是不科學的,那中醫就更是不科學的了。錯。我強調科學是一個發展概念,是一個開放系統,不要把一個自以為是的「科學(或不科學)標籤」硬往人家身上貼。一定要貼的話,我們就找一個比較得到公認的科學範疇概念(未必可稱為定義)作一對照判別。

中醫的本質及科學內核

我曾經花了10年之功研究中醫理論的本質問題。我是西醫科班出身,文化大革命在山村行醫的醫療實踐使我親身體會到中醫的臨床有效性,文革后第一屆研究生學習使我認識到了中醫的博大精深。

1985年前我發表的論文,基本結論是:中醫是自然哲學的醫學;其認識論的方法論主體是樸素系統論的方法論。1985年至1988年我在劍橋大學工作並繼續研究中醫。1990年應上海人民出版社之約,撰寫過一本63萬字的《中國醫學文化史》。我發現,中醫理論的本質和科學內核,始終是一種生態醫學適應理論。我在該書中寫下的結論是:「中醫學是以自然和社會生態狀況及個體自身的心理變化影響人體健康和疾病的規律為研究對象,並從中指導臨床診斷,治療及預防的科學。」

此書出版至今十數年了,雖然用中文寫,但在國外影響比國內大。後來我又陸續發表了一些進一步闡述的論文,但關於中醫是生態醫學的結論,並未引起當局和有關科學思想史研究者的注意。

我提出這一結論的意義在於:肯定中醫是科學,中醫是與西醫不同體系的醫學科學,研究中醫應在研究的方法論和方法學上找出突破口。

現在的「中醫不科學」論者,是以西醫作為參照物,認定西醫是科學,而中醫不能融入西醫這個體系,所以中醫不科學。這一三段論邏輯推理,形式上正確,但大前提不準確,所以結論錯誤。科學是多元的,西醫也只不過是科學醫學的一大門類。西醫與中醫的不相融好比話劇與京劇,它們屬於不同的表演體系,互不取代,但都屬於表演藝術。

論者以中醫不能實證又不能否證來證明中醫不科學,這是似是而非、掩人耳目的說謂。中醫不能實證,否證又從何談起?關鍵問題是中醫能不能實證和如何實證。西醫的實證建立在實驗研究和統計分析的基礎之上。這是在「還原論」指導下所得出的成果。但「還原論」與系統論是不同的理論範疇,「還原論」方法對於系統論範疇的客體有適用不當之虞。

所以,現代醫學科學方法證明不了的中醫不等於說中醫就不科學,它只能證明中醫是不同於西醫的科學。同樣,西醫研究適用的統計學方法不能照搬到中醫研究中來。統計學也需要革新。何況近來西方科學界已有人指出,當代研究中的不少統計分析結論並不正確反映科學本質,對統計學方法和理論提出了挑戰。西醫研究尚且如此,何況對中醫豈能唯此為從?在中醫研究中,為什麼不該去尋找適用的統計方法呢?

中醫是科學的,其生態醫學適應理論比起西醫來是超前的。西醫也在近些年提出生態醫學新觀念,但遠未形成理論,遠未達到像中醫那樣可操作而付之臨床應用的程度。不要民族虛無,唯西人馬頭是瞻。

中醫的出路何在

說中醫不科學的那些人,其實想說的是中醫不是實驗科學,但科學並非只有實驗科學一個門類。他們把概念搞混了,邏輯搞亂了,所以結論錯。

中醫確實基本上不屬於實驗科學,而是屬於系統科學。要問的應該是:系統科學目前尚無成熟的方法學可供研究中醫之用,中醫還是現代化不起來。

中醫出路究竟何在?

按「廢止中醫」者開出的藥方,就是把中醫從目前在中國所居有的、與西醫平列的主流醫學地位上拉下來。節約資金,不研究,不辦學,連中醫院也關掉。

在英國的中醫師,政府規定不準用西藥,碰上難治之症或者明知與西藥合用效果更快更好,也得單用中藥。這就逼上梁山,能出優秀中醫。中醫學院畢業的學生,動輒用西醫辦法給人看病,對中醫沒信心,甚至加入反中醫行列,這隻能說是中醫教育的失敗。

目前,系統論的方法論在實際研究中尚無計可施,但也沒人想過去進行研究。這需要有人像數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那樣,靜下心來,冥思苦想去做研究才行。急功近利、完成指標式的任務型研究項目分配,恐怕達不到好的結果。中藥復方研究就是個大課題,值得花大力氣。

分析論或實驗研究的方法不是完全不能用於中醫研究。一是找准目標,花大錢去做。針麻的內啡肽原理,青蒿素都是有了目標,有了充分投入,才出的成果。二是現代化的、最新的儀器也要有人想到去用才行。例如MRI,就是美籍韓人先想到去觀察針灸前後腦圖像的變化,記錄下來從而出了專著的。英國幾所大學馬上跟進做了新的研究。中國MRI儀器不是到處都有嗎?怎麼就沒人想到,沒人去研究呢?

中醫在海外正在熱乎起來,尤其是英國,政府已將之納入立法過程之中。醫藥公司、大學和各種研究院所也都虎視眈眈,想從中醫這兒吃一口肥肉。國人不要再不爭氣,自亂方寸,把國寶當垃圾扔掉。

我最近看到了中國科技部的《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計劃》正在徵求我們這些海外醫學人士的意見,我是舉雙手贊成的。這才是有遠見卓識的大計。停止爭論,就地出發,同心同德為中醫現代化而奮鬥,這是我們海外中醫最熱切的期望。

對中醫文化的感言

在這次廢中醫論者的言詞中,有人說,「告別中醫中藥比破除迷信更容易」,把中醫等傳統文化稱為舊文化,「下定決心用科學和哲學來改造我國傳統文化」。這些論調中,至少有不少概念是搞錯了,混淆了。

中醫文化在技術層面上說是臨床實用的技術文化:從理論層面上說是一種學術文化。它的科學性前面已作論述。儘管在歷史上或現實中還夾雜著一些民俗甚至迷信的東西,但其科學內核及其本質的光輝是掩蓋不住的。特別是它作為生態醫學理論及系統科學的前驅性和前瞻性,是其他醫學科學望塵莫及的。

為什麼說中醫文化是優質文化,為什麼說中醫不但不能廢除而且應當加大投資,加大研究力度?就是因為中醫理論的科學性、超前性和在實踐中的有效性。

所以,「中醫是舊文化」的說法,是出於對中醫的無知,對醫學前景的無知。人家的都是新的,自己的、傳統的都是舊的。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卻不知外國人還認為中國的月亮比他們的圓呢!

中醫風靡世界是一例,道家哲學、儒家哲學、孫子兵法等在世界受追捧,武術和中餐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讚揚更是眾所周知的例子。要用科學和哲學改造傳統文化以救中國,為什麼不從自己國家那些優質文化中去發掘提煉呢?先破后立———先破壞后建立,實是敗家子行為,教訓還少嗎?

研究科學哲學的人,應當分得清楚崇拜、信仰與理解之間的差別。中醫能看好病,不是因為病人崇拜或信仰,而是因為醫生正確使用了針灸與中藥。從反覆不斷累積的經驗中,醫生和病人都從不同角度增加了對中醫的理解和信任。有些病人可能進而產生了對中醫的崇尚心理。在歷史上也有渲染而成為崇拜或信仰的,把名醫變成神來加以膜拜。中醫發展至今,主流是理性醫學文化,不能因為民間醫學文化中有迷信現象,就本末倒置,把中醫文化推到醬缸里去。

我一再強調,中醫走到今天,是一個文而化之的過程。從原始醫學、巫術醫學到自然哲學的醫學,生態理論的醫學就是脫胎換骨的過程。要說中醫對人類的貢獻,這生態醫學的理論和實踐,就是最大最重要的貢獻。

有人說,古代的歐洲人用自己的醫學征服過黑死病。有嗎?懂西醫史的人都知道,14世紀流行於歐洲的黑死病,是在死了2500萬人後突然銷聲匿跡的。當時的歐洲醫學對之束手無策,毫不起作用。鼠疫在20世紀中葉抗生素問世之前,醫生對之並無特效辦法。倒是中國人,醫生伍連德曾經成功阻止了20世紀初中國東北鼠疫的流行,他的辦法是將屍體焚燒,號召民眾大放炮竹(正好是過年)。炮竹爆炸后散布的硫黃起了滅菌作用。伍連德正是利用了中國的民俗文化。

至於白內障,中國唐代就有針撥白內障,白居易寫詩記錄過。再說,手術確非中醫強項,但華佗是手術專家,還是世界最早的麻醉藥發明者。後來中醫轉向外病內治、疝氣之類,中醫是可以用針灸和中藥治的。

再看我自己的例子。文革我在山區,在沒有條件為病人開刀治急性闌尾炎情怳下,我用針灸治癒了它。從此我努力自學中醫。今天我在英國,治癒了上千例英國西醫治不了的疑難雜症,包括疝氣。

中醫在實用技術層面上對人類最有貢獻的一項是人痘接種預防天花。英國的琴納醫生原本是種人痘的,在實踐中受到擠牛奶姑娘得了牛痘不再得天花的啟發后,才改用牛痘漿取代人痘術的。中國人為什麼要妄自菲薄?為什麼自己沒研究過中外醫學史,卻拿那些無厘頭的例子嚇唬國人?

中國的醫學文化一直是平穩、向上發展的。1983年我發表過一篇文章,就中西醫的歷史過程用曲線圖示出來。結論是:西方醫學大起大落,中國醫學穩步前進。

是的,抗生素和激素治療是西醫劃時代的躍進,但時至今日,它的抗藥性和副作用問題已嚴重困擾著西醫生們。對病毒引起的疾病,至今未找到有效辦法,但中醫卻多少有些辦法。中醫在西方是以其獨特療效立住足根的。在英國,不少西醫專家也來學針灸學中藥了。這是什麼現象?這是醫學的跨文化傳通。

在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信息傳輸使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內的今天,優質的中醫藥文化,誰會拒之門外?自毀長城的人,最終將被歷史恥笑。

方文生教授現任全英中醫藥聯合會主席,他同時任西醫師、中醫師、醫學史家、科學哲學和方法論研究者、醫學文化人類學家等多種職務,並擔任英國劍橋大學和英國學術院訪問院士,現為英國皇家醫學會終身院士,著有《中國醫學文化史》、《中外醫學文化交流史》等著作。)

[ 本帖最後由 goodoctor 於 2006-12-4 15:36 編輯 ]
正常生活的意思, 是指除了一個人的勇氣,品格,和能力之外,不需要依靠出賣自己的人格尊嚴,來達到人生的目的,尤其是不必依靠權力。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沙發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6-12-4 15:06 | 只看該作者
英國皇家醫學會終身院士馬伯英先生的文章發表在這裡:

http://tech.163.com/06/1128/09/310LM9C500091537.html#

[ 本帖最後由 goodoctor 於 2006-12-4 15:24 編輯 ]
正常生活的意思, 是指除了一個人的勇氣,品格,和能力之外,不需要依靠出賣自己的人格尊嚴,來達到人生的目的,尤其是不必依靠權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3
新鮮人 發表於 2006-12-5 00:52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goodoctor 於 2006-12-4 15:06 發表
英國皇家醫學會終身院士馬伯英先生的文章發表在這裡:

http://tech.163.com/06/1128/09/310LM9C500091537.html#


你不妨考證一下. 倒底是誰寫的?
兩個人一樣的頭銜. 怪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4
新鮮人 發表於 2006-12-5 02:03 | 只看該作者
方文生
個人名片 http://f13871.blog.bokee.net/
加我為好友 給我發消息 給我留言 發Email 姓名:fang wen sheng
職業:中醫醫師
地區:鄂州市

http://blog.people.com.cn/blog/l ... 0&site_id=30131 的相片是一個人. 自稱中國湖北鄂州人國際名醫方文生,  顯然他不是英國皇家醫學會院士  而是一個走江湖的騙子醫生. 因為他長住地址是湖北鄂州. 而不是英國.


而馬伯英先生的活動常能見到:  http://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A=zhyszz200601016

2005年11月21日,時值中國中醫科學院(原中國中醫研究院)建院50周年慶典之際,英國杏林中醫研究生院院長、全英中醫藥聯合會會長馬伯英教授受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之邀做了題為"西方醫學史研究方法漫評"的專場學術報告.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廖育群所長、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程偉副校長、北京中醫藥大學梁永宣副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所王雪苔研究員、朱兵所長、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李經緯研究員以及柳長華所長、朱建平副所長,以及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和中國中醫科學院的老師、研究生、醫史文獻愛好者等40多人參加報告會.

旅英學者馬伯英教授學術報告會紀要    http://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A=ygwzs200101002

回顧近十餘年中醫文化研究狀況,對中醫文化研究的發展軌跡、研究意義、研究方向、研究方法進行綜合分析.認為中醫文化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至今獲得了較大發展,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整體研究水平有待提高.研究工作者要加強學術內部的溝通,提高文化理論水平,在新世紀將中醫文化研究引


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的中醫
——馬伯英教授談近代中醫的發展歷史及其前景    http://www.guoxue.com/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06
王小寧

    編者按:近來國內有對中醫問題的討論,此問題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把中醫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鼓勵弘揚者有之,聲稱「中醫不科學」從而主張取締中醫的亦有之。其實,對中醫問題的討論不是今天才出現的事情,在19世紀「西學東漸」的早期就有所爭論了。旅英學者、醫學文化史專家、劍橋大學李約瑟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史·醫學卷》合作者、現為英國皇家醫學會院士的馬伯英教授曾著有《中國醫學文化史》,《中外醫學文化交流史》,他對此侍庥猩羈痰睦斫猓?頸ń?脹ü?槊嫻姆絞蕉運??辛俗ǚ謾?/SPAN>

      問:馬教授,最近南方某大學一位學者接受記者採訪,公開呼籲「取締中醫」,也許他的提法是為了引起公眾關注所採取的嘩眾取寵的手段,但通常人們會認為這樣的口號的產生,決不可能是一時一地的事情,您對此有何看法?

    答:「廢止中醫」曾經是歷史上的日本人的做法。明治八年(1875)日本文部省醫務局赴歐美考察醫事後訂立條例,決心廢除漢醫,規定一切醫學從業者須通過物理、化學、解剖、生理、病理、內外科及藥劑諸科的合格考試,因為這些科目都是西醫的科目,「漢醫」自然考不出來。雖然在實行此條例的時候補充規定了「原已執業者可以免試」的條款,但又規定了「漢醫」不可授徒,所以日本的「漢醫」終於從此衰落了下去。那時中國的知識分子,留學東洋者多,日本的思潮很快影響到中國。在「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觀念的影響下,當時很多著名的學者如鄭觀應、俞曲園、章太炎、梁啟超乃至魯迅、傅斯年多有類似的傾向。這裡要指出的一點是,從歷史的眼光看來,前面所提到的學者,他們希望國家強大起來的熱忱可嘉,但對中醫文化的認識相對偏頗,有時甚至因政治訴求而掩蓋了理性的判斷。另外一些學者如梁漱溟、郭沫若等對中醫則不持偏激之論,他們以是否具有療效來認識中醫的價值,認為中醫中必有科學的道理在。我想后一種觀點應是客觀的、值得提倡的。

   問:抑制中醫的那一股思潮有沒有在100多年中影響過中國人的決策?

  答:二十世紀上半葉國內鬧過幾起抑制中醫的事件。一是,民國元年「教育系統漏列中醫案」,想悄悄將中醫排除於教學體制之外。1914年中醫界曾與北洋政府教育總長汪大燮交涉此事,汪的回答是:「余決意今後廢去中醫,不用中藥。」二是,1929年留日西醫余雲岫在南京政府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會議上提出「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竟獲通過。案中所列悉條文細緻地參考了日本律例,包括中醫不準見報宣傳、辦雜誌等。此案公布后,上海中醫界即聯合全國成立「全國醫藥團體總聯合會」,並推舉代表到南京請願。政府衛生部不得已表示該案暫不執行,不過教育部仍下令將中醫學校改名為傳習所,並對中醫作出限制,於是12月乃有再次請願。時任國民政府主席兼教育部長的蔣介石批示應遵孫中山先生「保持固有智能,發揚光大」之遺訓,將有關布告與命令撤消。三是,1950年,東北地區衛生行政領導有出現抑制中醫的傾向,后被中央發覺及時阻止,隨後提出了一套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的發展思路。反觀歷史上的歷次抑制廢止中醫,每一次都是不受民眾歡迎和要遭到學界有深刻認識的人士的反對的。時至今日,連日本人甚至歐美人都熱心地學習、研究和提倡中醫。在英國,政府已將中醫納入立法過程之中。當代的中國人,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不但應努力繼承中醫文化,更有義務去弘揚中醫文化而不是詆毀自己的文化。

    問:有些人提出中醫很大程度上無法用科學的方法檢測,也得不出符合現代意義上的科學的結論。所以中醫不是科學,它缺乏現代文明的精神。事實是這樣嗎?

    答:如果「科學」成了標籤,科學就不是一個開放的體系而是封閉的體系了,它也將失去前景,不再成為科學,這種情況事實上正是真正的科學所要排除的。什麼是科學?「science」一詞是個舶來品,原出於希臘,中譯名來自日本。科學的含義不斷有所變化、有所擴大,而且人言言殊。我們一般所說的科學,是與技術並立、與迷信對立、與經驗相區格的概念。科學偏重於理論,技術主在實際操作。但現在除自然科學外,又有社會科學,技術科學等等,甚至「管理也是科學」,「科學」已經進入哲學範疇了。

    回來再說「醫學」。在西方,醫學一般與科學、技術相提並論,互不隸屬,因為醫學既包括理論又有技術因素。現在人們將之歸於廣義上的科學範疇,這是因為基礎醫學部分科學理論的比重越來越大。不過西方科學史家比較普遍的看法是:醫學,特別是臨床醫學,基本屬於經驗醫學範疇。所以較真起來,醫學從嚴格的科學定義角度來講,是不屬於科學範疇的。基礎醫學各有所屬,解剖學、生物學、生物化學、寄生蟲學、微生物學、病理學、藥物學等等,都是科學範疇內享有獨立地位的學科,它們離開醫學照樣存在。醫學只是借用它們來充實自身,發展自身。也就是說,醫生看病一定會利用這些科學的工具,但利用不上的事還是經常發生。在利用不上的時候,醫生還是要看病治病,這個時候他們靠的就是經驗。可見醫學是科學(理論)、技術、經驗的混合體,在嚴格分類上它是一個獨特的知識體系。

    提到中醫是不是科學,我曾經花十年之功研究中醫理論的本質問題。我是西醫出身,文化大革命時在山村行醫的實踐中也曾親身體會到中醫的臨床有效性。我有此方面的文章專門闡述,我的基本結論是:中醫是自然哲學的醫學,其認識論的方法論主體是樸素系統論的方法論。我的《中國醫學文化史》就試圖全方位地描述中醫逐步文而化之的發展過程。儘管這是一個從巫術、迷信、宗教、哲學等各種因素糾纏包裹中脫胎換骨而出的過程,但我證明了中醫理論的本質、其科學內核始終是生態醫學適應理論。具體的論點這裡不詳細說明了,因為有書。我想說的是,科學沒有止境,隨著人們的認識的深入而深入,隨著研究方法和工具儀器的改進而進步。針灸鎮痛原理之內啡肽之發現,只有到了分子生物學技術高度發展起來以後;針灸引起腦內變化是近年來MRI(大腦斷層攝影技術)應用到針灸原理研究以後看到的。西醫近些年也提出了「生態醫學」的新觀念,但還遠未形成理論,未達到像中醫那樣可操作而付諸臨床應用的程度,所以,已經實踐了幾千年的中醫的國度切不可妄自菲薄。

    問:面對偏重於實證化的學術衡量體系,中醫學要確立一個科學學科上的世界性的重要位置是相當艱難的。在您看來,中醫應採取何種的對策,才能有一個更廣闊和久遠的發展前景?

    答:說中醫不科學的人,其實想說的是中醫不是實驗科學。但科學並非只有實驗科學一個門類,所以是他們把概念搞混了。中醫確實基本不屬於實驗科學,它屬於系統科學。如果要問中醫發展所面對的學術難題何在,我的回答是:應尋找成熟的系統科學的研究方法。這需要學界有人像數學家、理論物理學家那樣靜下心來做一些研究才行,任何的急功近利、完成指標任務式的研究項目分配製,都恐怕達不到好的結果。建國這麼多年了,中國建設了那麼多的中醫院、藥物研究所,做一些這方面的工作,應該不是很大的難題。

    問:中醫也是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您如何看待作為文化的中醫學?

  答:當今世界流行的觀念,是認為世界文化是多元的,因此文化雖有地緣之別卻無好壞之分。各個國家、民族的文化都應受到充分的尊重,否則便有歧視之嫌。中醫文化近三十年來得以在西方被較廣泛地認可和傳播,與此種文化平等的觀念是有關的。中醫文化在技術層面上說是臨床實用的技術文化;從理論層面上說是一種學術文化。儘管在歷史上或現實中,它還夾雜著一些民俗甚至迷信的東西,但它具有科學的內核是不容質疑的。大多數人可能還並不知道,中醫在《黃帝內經》時候就已開始抵制迷信了,《史記》中也有「信巫不信醫者不治」的記載。中醫告別迷信比西方早了近兩千年!大科學家牛頓相信上帝的實有,但這並不影響牛頓理論的科學性。所以,我認為中醫中的某些「迷信」可以破除,中醫卻決不會消失,這是歷史的結論,也是科學的結論。

    馬伯英教授在醫學史研究中心作學術講座 http://fedu.bjmu.cn/news/xw051129-2.htm

11月21日,旅英學者馬伯英教授在北京大學醫學史研究中心作了一場題為「用人類學的方法研究醫學史」的學術報告。

報告會上,馬伯英教授向與會聽眾介紹了國外進行醫學史研究的學術動態,強調了田野調查這種方式對醫學史研究的重要性。馬伯英教授以旅英多年的經驗,認為目前從事醫學史研究一定要結合社會史和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但他也反對缺少醫學知識、一味地從社會史和人類學的角度研究醫學史的做法。

此外,馬伯英教授向醫史學研究中心贈送了他在希臘進行實地考察時收集到的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和阿斯克雷匹亞斯的雕像,以及反映希臘時期治療場景的石雕。


馬伯英談劍橋    http://www.xust.edu.cn/gaojiao/dispArticle.Asp?ID=442
作者:王小寧 高教中心夏玉成摘編、推薦 閱讀:158 次 時間:2005-12-30 來源:《人民政協報》2005-12-12

      馬伯英先生現為旅英華人、英國中醫藥聯合總會會長。2005年11月,馬伯英先生應邀參加中國中醫研究院成立50周年的紀念會,本報利用這個機會採訪了他。

    記者:馬先生,您的《劍河的凝思》對劍橋優雅的文化氛圍的描寫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您的敘述中可以看出,您非常喜歡那個地方。那麼同其他的一些大學相比,您覺得劍橋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什麼呢?

    馬伯英:劍橋是我參與李約瑟先生《中國科技史·醫學卷》研究的地方,1985年到1995年,我三到劍橋做訪問學者。劍橋的自由的學術體制和寬鬆的學術環境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常常想,它的某些非常人性化的方面如果能夠被我們國內的大學吸收一些,是不是對於提高我們的學術質量有幫助?說到劍橋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劍橋無處不在的平等交流的氛圍。學校的咖啡廳、餐廳、聊天室這些地方給學者和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個可以無拘束地交流的場所。你可能是個搞中醫的,但在那裡,你卻突然發現,站在你面前的這位端著茶和你聊天的人是一位搞南極研究的學者。劍橋的學術精神具有極大的包容性,那裡似乎認為,即使是漫無目的的交流對於學術也是非常重要的。劍橋的氛圍,使誰都有可能有機會接觸不同的學科,使學者們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我就曾經在校園的公共餐廳里見過發現DNA的克拉克,還有著名的《時間簡史》的作者霍金。他們這些著名的人物在公共餐廳里和學生、普通研究者一樣無拘無束,平等交流。

    記者:劍橋是這麼寬鬆舒適的一個環境,但卻出來了這麼多的世界頂尖級的學者,這兩點在您看來是不是矛盾的呢?

    馬伯英:有點矛盾也不矛盾。劍橋這個地方學術底蘊太深厚了。在劍橋流傳著大致是這麼一句話:你在劍橋睡上三年也是好的,說的就是文化的熏陶非常重要。劍橋出了4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應該說是充分得益於學術至上的、寬鬆而又人性的學術體制。另外,我考慮,之所以有這樣的「寬鬆」是由於「自信」和由於自信產生的信任。劍橋信任他們所認定的學者,只要認定你,他就充分地信任你,在這種情況下,學者學術創造的主觀能動性是很強的。劍橋的自信還體現在對學生的態度上。碩士或博士的論文在劍橋,導師是不過問的。完全由你自己解決。學生找老師,不是問我該做什麼、怎麼做,而是要彙報你的研究計劃,你打算怎麼辦。如果你的文章中不體現參照性的東西,不能有一些能夠引起爭論的東西,那麼你的論文就會被認為是沒有價值的。所以我說這個問題矛盾也不矛盾,劍橋是寬鬆、是宜人的地方,但我在那裡似乎沒有看到過真正的「懶人」和「冗人」。

    記者:中國人在劍橋的生態如何?
  馬伯英:中國人非常聰明,很多素質很好的人留學或者以其他的方式到了英國,有的就在劍橋裡面。但非常遺憾,我見到的大多數的那裡的中國人都非常忙碌,為生計忙碌,能拿出很多時間象英國本土的人那樣致力於純粹的學術思考的很少很少。中國人生存的壓力太大了,這個問題恐怕真的要到我們國家非常富強了以後,才能解決。

    記者:您對當代的東西方的交流這個問題怎麼看?

    馬伯英:我的看法是,現在東方和西方越來越趨於融合了。當代的西方人在千方百計地學習東方和思考東方,他們在走以前東方人所走的路(向西方學習)。融合,是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現在我強烈地感到這一點。


  全歐洲中醫藥專家聯合會第三屆學術年會在巴黎召開   http://www.cistc.gov.cn/introduc ... mn=222&id=65404   
稿件來源:駐法國使館科技處   蒯強  (2006-11-24)

    2006年11月11-12日,全歐洲中醫藥專家聯合會第三屆學術年會在巴黎召開,來自西歐主要國家的100多位中外中醫藥專家出席了會議,就內分泌與中醫等主題開展了交流,如法國Robert HAWAWINI醫學博士和Jean Christian RAOUX中醫師先後作了「中醫藥治療甲狀腺疾病」和「中醫藥治療甲亢」的學術交流。大會特邀人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家課題負責人,國家級著名中醫專家王琦教授、上海復旦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所長王文建教授分別作了《中醫對代謝綜合症的治療》和《早期糖尿病的中醫藥治療》的專題報告。 與會代表認為,中醫是世界醫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老東方文化的瑰寶。自上世紀70年代初世界出現中醫熱以來,30多年間,中醫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所了解和信服。特別是歐洲醫學界對中醫藥、針灸的科研和探索越來越深入,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強,中藥及中醫保健品的市場在擴大,這一切都表明中醫藥以其獨特的藥理和實踐,在保障各國民眾健康、服務全人類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並有著美好廣闊的發展前景。例如,上月23-24日,中法兩國在巴黎成功地舉行了「中西醫交融研討會」,本月3-10日,在巴黎和馬賽先後舉辦的「第26屆中法醫學日」,都反映出法國官方和醫學界對加強中法在中西醫結合醫學領域合作的重視。

    中國駐法使館科技處代表在大會發言時指出:「中國政府一貫鼓勵和支持大力開展中醫藥的國際合作。今年7月,我科技部制定並以中國政府名義頒布了《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計劃》,11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布了《中醫藥科學研究發展綱要(2006-2020)》,這都是很好的佐證。我們懇請各位專家學者予以關注和配合上述計劃的推廣與實施,更歡迎你們集體或個人積极參加相關課題的研究。正如今天你們數百名代表聚集在巴黎,圍繞目前醫學界最熱衷的『代謝綜合症』和中西醫結合醫學的最優選題『內分泌疾病』做文章,這對促進擴大中醫藥在世界範圍內的應用和普及,推動『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和『中醫藥科學研究發展綱要(2006-2020)』的順利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相信,在各位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中華醫藥一定會為世界人民的健康與福祉做出更大貢獻!」

    全歐洲中醫藥專家聯合會於2001年在義大利羅馬正式成立,其會員絕大多數是歐洲人。該聯合會不僅積極組織多次學術研討會,而且於去年10月在巴黎成功承辦了第二屆國際傳統醫藥大會。據該聯合會2006年度執行主席"馬伯英"教授介紹,他們今後工作重心將轉移到科研方面。


保護瀕危動物的"魅力行動"   http://www.bbc.co.uk/china/lifei ... perationcharm.shtml
這可是來自英國的報道,  BBC 中文版
  
  「魅力行動」的網站以中文提供有關信息
在英國,保護瀕危動物,以免它們絕跡,這是一種廣受人們支持的立場。現在英國首都倫敦的警方採取了大型行動,打擊瀕危動物的非法買賣,但是目標是倫敦的中藥店。
不過,首先得說明的是,英國當局認為大部分的倫敦中藥店都是守法經營的,但是,英國警方擔心,有關例如:虎骨、犀牛角、熊膽,以及麝香等中藥材料的買賣有所增加,而這些材料之中,很多都來自瀕危動物。

數目減少,  保護大自然活躍人士相信,違法買賣導致這些瀕危動物面臨更大的威脅。
有數字顯示,目前全球的野生老虎可能已經不足5千隻;在1990年,全球野生老虎共約10萬隻。
另外,數字也顯示,從1970年至今,全球各地的黑犀牛中有大約98%已經絕跡,這是因為人們以犀牛角入葯所致。
英國警方這次採取的行動取名為:「魅力行動」(Operation Charm)。
鼓勵參與

作為這項行動的一部分,當局刊行了海報,鼓勵人們切莫購買來自瀕危動物的材料,避免鼓勵這方面的非法貿易的增長。與此同時,當局也鼓勵有關店鋪張貼標記,顯示自己支持這項大型行動。英國當局也特意為這次行動推出了專門網站,提供有關資料,並鼓勵人們利用專線電話舉報違法行為。
這項行動據說獲得倫敦的華人社區以及中醫藥行業內人士的支持。
報道引述英國中醫藥聯合總會會長"馬伯英"教授的話說,該會的成員將儘力堵截瀕危動物材料的買賣。
他同時說,倫敦的中醫沒有以任何形式使用或者售賣這些材料。

你看誰是英國皇家醫學會院士? 英國中醫藥聯合總會會長?  難道還需要討論或者更多的證明嗎?
goodoctor 好像既沒有辯別真偽的能力.  也不會分清黑白,   倒很能混淆是非.



 

[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6-12-6 09:00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196

帖子

52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2

積分
52
5
ljzhy 發表於 2006-12-6 11:19 | 只看該作者
"英國皇家醫學會院士"
http://www.rsm.ac.uk/membersh/index.htm
這種拿院士頭銜來唬人的中醫。除了中醫文化研究的書籍外,能搜到他任何關於現代醫療方面的文章嗎?
「據該聯合會2006年度執行主席"馬伯英"教授介紹,他們今後工作重心將轉移到科研方面。」 真是不錯,工作重心將轉移到科研方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6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6-12-6 11:57 | 只看該作者
"goodoctor 好像既沒有辯別真偽的能力.  也不會分清黑白,   倒很能混淆是非".

看來拿老中醫治好晚期肺癌那一套不靈了, 又弄出一個"英國皇家醫學會院士". 可惜
他或她是個什麼貨色, 讀者都知道,  是誰在這裡混淆是非?

[ 本帖最後由 goodoctor 於 2006-12-6 12:40 編輯 ]
正常生活的意思, 是指除了一個人的勇氣,品格,和能力之外,不需要依靠出賣自己的人格尊嚴,來達到人生的目的,尤其是不必依靠權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7
新鮮人 發表於 2006-12-7 00:1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goodoctor 於 2006-12-6 11:57 發表
"goodoctor 好像既沒有辯別真偽的能力.  也不會分清黑白,   倒很能混淆是非".

看來拿老中醫治好晚期肺癌那一套不靈了, 又弄出一個"英國皇家醫學會院士". 可惜
他或她是個什麼貨色, 讀者 ...


你沒有回答那一個人是真的"英國皇家醫學會院士". ?  編造了兩個"英國皇家醫學會院士".  誰真誰假?
這恐怕是你唯一的本領.  避開正題.  胡說八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8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6-12-7 01:10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新鮮人 於 2006-12-7 00:11 發表


你沒有回答那一個人是真的"英國皇家醫學會院士". ?  編造了兩個"英國皇家醫學會院士".  誰真誰假?
這恐怕是你唯一的本領.  避開正題.  胡說八道.



我真不關心誰是真的英國皇家醫學會院士, so what?

除了拿這種頭銜哄騙國內的一些不知真相的人和國外的無知之人像新鮮人以外,  嚇
唬的著誰?

倒是希望新鮮人好好學習一下#5 ljzhy 提供的消息.
正常生活的意思, 是指除了一個人的勇氣,品格,和能力之外,不需要依靠出賣自己的人格尊嚴,來達到人生的目的,尤其是不必依靠權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9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6-12-7 01:14 | 只看該作者
"編造了兩個"英國皇家醫學會院士" ???

讀者自己看看下面的兩個網站:

馬伯英先生的文章:

http://tech.163.com/06/1128/09/310LM9C500091537.html#

方文生先生的文章:

http://blog.people.com.cn/blog/l ... 0&site_id=30131
正常生活的意思, 是指除了一個人的勇氣,品格,和能力之外,不需要依靠出賣自己的人格尊嚴,來達到人生的目的,尤其是不必依靠權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10
新鮮人 發表於 2006-12-7 03:0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ljzhy 於 2006-12-6 11:19 發表
"英國皇家醫學會院士"
http://www.rsm.ac.uk/membersh/index.htm
這種拿院士頭銜來唬人的中醫。除了中醫文化研究的書籍外,能搜到他任何關於現代醫療方面的文章嗎?
「據該聯合會2006年度執行主席 ...


好啊.  值得鼓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11
新鮮人 發表於 2006-12-7 03:2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goodoctor 於 2006-12-7 01:14 發表
"編造了兩個"英國皇家醫學會院士" ???

讀者自己看看下面的兩個網站:

馬伯英先生的文章:

http://tech.163.com/06/1128/09/310LM9C500091537.html#

方文生先生的文章:

http://blo ...


更多的網站:
方文生先生的網站
http://f13871.blog.bokee.net/
http://blog.people.com.cn/blog/l
馬伯英先生的網站:
http://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A=zhyszz200601016 中國中醫科學院(原中國中醫研究院)建院50周年慶典
http://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A=ygwzs200101002  學術報告會紀要
http://www.guoxue.com/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06  王小寧對馬伯英先生的訪問紀要
http://fedu.bjmu.cn/news/xw051129-2.htm  旅英學者馬伯英教授在北京大學醫學史研究中心作學術報告
http://www.xust.edu.cn/gaojiao/dispArticle.Asp?ID=442   馬伯英教授談在劍橋作李約瑟教授(Joseph Needham 1900-1995)助手的一短歷史
http://www.cistc.gov.cn/introduc ... mn=222&id=65404   全歐洲中醫藥專家聯合會第三屆學術年會在巴黎召開(稿件來源:駐法國使館科技處   蒯強  (2006-11-24)
http://www.bbc.co.uk/china/lifei ... perationcharm.shtml   稿件來自BBC 中文版
誰真誰假,  誰在攪混水,  還不清楚嗎?

[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6-12-7 11:14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620

帖子

1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7
12
farm 發表於 2006-12-7 11: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1 新鮮人 的帖子

有道理, 反中醫的那些人我總覺得哪裡有點不對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2: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