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中國大刀和日本刀的實戰比較

[複製鏈接]

158

主題

286

帖子

14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bc747 發表於 2006-11-29 08: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不清楚是哪位高人

其實這事沒那麼嚴肅,連比較這樣的詞都搞出來了,難道還想搞個比較刀學不成?呵呵,隨便說幾句而已,就當討論起個頭吧。

另外要多說一句的是,討論這個事情,俺極不願意涉及愛國和仇恨,不是說俺願意不願意說愛不愛國,而是覺得在純粹的物理(俺不敢說學術,這個詞比較高深優雅,不敢用#_#)比較上,帶了過多的政治以及個人情緒,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很不客觀,最後啥也說不成。所以俺在此如果說到任何兵器和其他事物的優劣,說中國兵器好的時候當然沒啥問題,但說不好的時候請不要涉及其他,不然實為一大掃興事。

開始比較。

在中日刀劍這個事情上,我的理論和數據掌握都不夠多,也沒認真就這個問題下過功夫,所以遠沒中虎、薩蘇、錦候以及其他各位的水準,所以說錯了大家別砸,我身子骨不夠厚實,大夥點穴就夠了,拜託拜託……

不過在這個問題上,我唯一佔了點小便宜的,是我自小練武,時間也不算太短,可因為俺頗喜拳腳,所以刀法、劍術從來都是****,純粹屬於糊弄,只算能說是練過幾天,擺個架勢還能唬一下人而已。正好家中收藏有一柄抗戰中繳獲的日本刀,而中國劍和刀也各有一柄,因此在使用上有些感性認識,可以很直觀的做些實戰使用比較。說句題外話,因為這柄日本刀,我還曾經去研究過一段時間的日本劍道,但在二十多年前,根本不可能有人懂日本武藝來人手把手地教授,所以是自己胡亂找了些書和資料,還是零散不成體系的東西,最後照貓畫虎不了了之,連個皮毛也沒得,唯一的收穫就是知道了幾個架勢,此可為大家一笑。

閑話少說,開始正題。

日本刀的設計很貼手,手感極好,弧度、重心都配製非常合理,舞動起來,劈、刺俱佳,確實是兵中上品。但是,它在實用中,我認為至少是有兩大缺陷的,而正是這兩大缺陷,足以使其從極品冷兵的工藝品地位,淪為與鐵軌打造的中國大刀無異的普通殺戮兵器。

從使用者的角度看,個人意見認為,日本刀即使不被火器替代,也極有可能被大刀所替代,其工藝會被保留,畢竟是極優秀的工藝,但其形制極多半要起大變化,即使保留了形制,也會淪為儀仗品,從而最終退出制式兵器的行列。

我想,如果沒有火器,很可能會出現以日本刀工藝製作的大刀,最終形成類似當年宿鐵刀那樣的制式兵器,最終的兵中霸者將是中國大刀(在此,要允許俺開心一把,雖然,俺不想大喊愛國口號,而這個結論的推導過程也不帶一點政治和情感色彩,但竊喜之心還是會有的……)。

可惜啊,這僅僅是個假設,畢竟火器時代了,這個問題我們最終只能是猜想求證而無法驗證了。

日本刀的刀身窄,細長,看上去似乎並不重。但如果實際使用過,就知道其實分量很重。國內工藝品店賣的那種偽日本刀和工藝刀就不要去試了,無論弧度還是重量以及重心分配,都和真正的日本刀相去甚遠。刀身的弧度,在刀而言是相當講究的,尤其是在劈砍的時候。當你用隨便構勒弧度的刀掄圓了狠狠劈將下去,碰到了堅硬格擋的時候,那種不倫不類的弧度就足以讓刀倒彈起來在你腦門上撞個大血包外加一道大裂口,要不就虎口震裂脫手飛出。那種刀和真正的日本刀是兩回事情,如果在日本買的本地產工藝刀,則另當別論。

我練武有年,膂力雖然不大,但也肯定不能算弱,現在還能用兩個指頭支地做俯卧撐,腕力和指力應該算還可以。

但是在揮動日本刀的時候,我還是頗感吃力。日本刀做砍、劈時,藉助其弧度和重量,確實出刀可有霹靂之勢,殺傷力極大。可如果單臂使用,在回刀時,尤其是自下往上或反手提格的時候,雖然有靠腰腿力一說,但還是需要依仗腕力和臂力的,在這個時候,譬如我之流就覺得實在有點力有不逮,用起來很笨拙,迴轉之時備感不便。即使是雙手刀,也一樣不能收、放如一,收刀終究是吃力笨拙了些。

由此深覺日本刀的刀柄長至雙手握把的長度,不單隻是調節重心的作用,也確實因為其需要雙手握刀才成,因此日本刀、劍自發展起便基本是雙手使用的法度,極有道理。倘若單臂使用,一刀不中落於外門,就成了戚老虎所寫武經中的「敗勢」,又因其收刀迴轉倍費氣力,於是即刻會有性命之憂。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單臂用日本刀,絕非常人所能,其他不說,只是對腕力和臂力的要求就要相當可觀。於此,宮本武藏的二刀流難度可想而知,想來此人的腕力、臂力和膂力,定然超絕常人多多。

故而雖說中、日的武藝以及刀制,各有長短之處,但中國大刀和日本刀這兩種刀,卻同樣是雙手刀的一種,無非是兩者刀身厚度、寬度、長度不一而已。日本刀的刀背厚度要厚些,中國大刀的刀身寬點,長短略有出入,卻都在一米上下,也所差無幾。

這麼一來,如果有兩人武藝相當,一人使中國大刀,一人用日本刀做肉搏,我們便可以以這些基礎條件來進行比較了。

首先,在刀的製作、硬度、韌性、鋒利等各類工藝水準上,無疑都是日本刀好。

但是,大刀的刀身寬,所以雖然物理性能差,可也絕無可能被日本刀擊斷,相比較起來,倒是硬度較高的日本刀可能有此憂患。只是它靠著刀身的厚度來彌補了這一點,大家扳平。不過,因此雙方的重量差異也就變得不是非常大了,而雙方兵器刃口的鋒利和抗擊打度,此刻也已經無足輕重,因為雙方的刀身都很長,在格鬥中的兵器撞擊總不可能把六、七十厘米左右的刃口撞擊到全都卷了刃吧,況且真殺起來的話,生死也就幾下子的事情。

這一來又說到了很多朋友堅持的卷刃問題。

這個問題,可以仔細來揣摩一下,首先我們可以肯定在砍第一人的時候,刃是一定不卷的(除非這人偷懶從沒磨過刀,那就賴不得刀了)。在砍過一人之後,這個刃再卷,也不可能卷到劈不進肉體去,這個我們觀察自己家用的不鏽鋼菜刀就可以了,完全可以買幾斤豬排或牛排來試試,兄弟我喜歡下廚房,有關菜刀使用的經驗還是很豐富的,因此無需再用人來做實驗了。

在砍肉體的時候,即使砍中骨骼,在刃口上的卷刃也只是骨骼粗細的寬度,除非是剁排骨,咚咚咚咚咚,這才能把刃口給徹底剁廢了(你說沒事在戰場上剁人排做什麼?所以不予考慮如此變態的可能……)。且再怎麼地,在六、七十厘米長的刃口上就是有幾個棒子骨粗細的卷刃,以大刀的重量、速度以及使用者的臂力三者疊加,也不可能砍不進第二具肉體。我想,也許等到四、五人後,這刀才有可能確實廢了,被剁成了鐵片。只是,如果一人可以砍掉四、五人的話,整個戰場人人如此,那對手早就跨了。在實際戰鬥中,能有1:2的殺傷比例就相當之驚人了,最好的實證案例,是二十九軍的大刀隊喜峰口一戰,我軍和敵軍的傷亡就是1:2.5的比例,因此震驚中外,日寇為之喪膽,以至於要人人戴上特製鐵圍頸才敢來和二十九軍作戰。

所以從這幾點上講,日本刀的優異製作工藝,在戰鬥環境下並無太大意義,其工藝的精良基本上被大刀的形制所抵消掉了,這時比的只是誰能砍中對方,也就是比武藝和氣力了,兵器製作工藝上的優劣已經可以忽略大半。

而當年的明軍不抵倭寇的日本刀,私下度之,應該是由於明軍是採用舞動靈活而刀身單薄的單手刀以及單手刀持盾的制式,如此則應當落下風。如果其時改用雙手大刀片,不太可能敵不住日本刀,蓋因大刀與日本刀比,如上所述,並不落巨大劣勢。

既然開始說到了武藝,這便引發了日本刀的第二個缺陷。這個缺陷就是在它的使用技巧上。

使用日本刀的技巧要求,要遠高於中國大刀。

日本刀的使用需要極高的技巧和長時間的訓練,這是個常識,也是日本武士引以為傲的地方。但是在戰場上,這個驕傲卻成為了一個致命的瓶頸。因為大量的士兵不可能有如此長時間嚴格的系統訓練,因此大部分士兵不可能純熟使用,對他們來說,大刀和日本刀在使用上並無差別。只有那些自小訓練有素的武士,才能充分發揮日本刀的威力。

但這樣訓練出來的使日本刀的武士,實質上就是武林高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年倭寇幾十人卻可縱橫數百里傷人無算,實因其乃是一支由幾十或數百高手組成的特種部隊,再加兵器上的優勢,悠忽來去,自然在對付地方普通守備士兵的時候大佔便宜,因此大可不用奇怪何以數十倭寇,就能橫行沿海。

以高手對士兵的戰績,可以看看日本本國的例子,也能看出是什麼結果。譬如戰國霸主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在天正伊賀之亂中,為消滅區區幾千伊賀忍者,居然就動用了近六萬大軍掃蕩,可最後還是沒能徹底斬草除根,更差點被忍者伏擊致命(當然了,對方用的是鐵炮偷襲……)。

所以如果要這樣對比,竊以為用幾百中國高手去日本登陸騷擾,結果也一樣。

不信的話,就給倭寇們換上旗鼓相當的對手比比高下,結果就出來了。想當年少林寺的月空、月忠、自然、慧正、智囊等三十一名棍僧對倭寇,就是高手對高手的比試。只是和尚們的七尺長三十斤重的鐵棍一落,日本浪人刀折人亡,上海白沙港一戰,斃倭寇上百,這回大家武藝是相當了,卻是被和尚高手們佔了兵器上的便宜,此可為一證(不知道換上狼牙棒又如何,戚繼光的狼筅不知道是否便是這般變化出來的……一笑)。

又,日本的士兵足輕,也確實是不用日本刀的,而用竹槍一類的武器,用日本刀者的基本是大將和武士們,另外日本的浪人也是武士,無非是沒了藩主的沒落武士。所以日本刀並不是人人可用,人人能用的,基本是專業人士在使用。

相比較之下,中國大刀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大刀由於結構上非常簡單,殺傷則主要靠的是本身重量產生的慣性和使用者的力氣,頗有點類似斧頭、鐵棍之類,大多只需以刀鋒對著敵人硬砸就是,使用便利,無需太複雜的技能,只要經過制度化的系統軍事訓練,人人可用。

先師之一的葉先生,出身於南京中央國術館,據他所說,當年的血戰日軍的二十九軍大刀隊刀法極簡單,早在國術館期間,就專門有研製刀破長兵的招數,發起者是國術館館長張之江先生,二十九軍正是他西北軍的舊部,研製者則是他尋覓來的長刀名家郭長生。蒙先師恩寵,曾給我們演示過一次,一干人等如我輩也因此比照著演練試驗過,感覺確實相當簡單易學且頗具威力,尤其是如果第一次碰上這樣的刀法,那多半就要吃虧,長兵尤甚,譬如槍刺,大多情況下一招過後或死或傷,僥倖可以脫出戰圈的,也會被追砍不止,不易扳回局面。於是對前輩們之造詣高深,化繁為簡之能,極是景仰。

這裡再提一句閑話,我的另一位啟蒙師尊蔣先生,也已故去有年,她也是前南京中央國術館的高材生,並且是當年第一屆國術大會短兵組第一名(短兵是當時五大項目中唯一允許男女混合比賽的項目),使用的兵器是劍,據她自己說,她所用劍法叫「武當對劍」,屬於雙兵,可惜當年愚一意孤行愚昧不堪,不甚以兵器為念,以至痛失良機,既未見先師用過也未想到要觀摩一下,現在想來,倒真可以套用一句流行用語:「如果再……」了,可惜悔之晚矣。

兵器的比較,到這裡就已經說得差不多了,只是這一扯又扯到了二十九軍大刀隊的刀法,而關於這個,也是一直傳說很多的事情,眾說紛紜,所以不妨最後閑話幾句,一起討論一番。

其一,說宋哲元將軍在北京時曾延請京、津一帶國術高手在軍中培訓。另有一說,說佟麟閣將軍之母是大刀王五之女(此說不知道真假如何,現代史我不是很在行,沒有細究過,應該不難考據,有心者不妨探察一番佟將軍家世,倘若是,也是一段佳話,王五助譚嗣同變法,本就傳奇,佟將軍又是抗日英雄,這事要是真的,可稱一門忠烈兩代佳話),刀法自然是絕頂,後來佟將軍傳授給了部下以此殺敵。又一說是名鏢師李堯臣和原南京中央國術館教練郭長生等人在軍中所授(此即先師所云,先師所演示的刀法,也是自郭先生處得知)。再有一說是八卦門的一位前輩研製出了簡單實用的刀法訓練部隊,他將八卦刀法融成了一招,所以威力頗大。

在此處,我要來和個稀泥了。

我覺得以上諸說都可成立,也都確實發生過。宋將軍和佟將軍在北京時期確實都請人訓練過部隊肉搏和武器拼殺之術,此有記載和很多當事人的頗多記敘,無需贅言。因此,竊以為當時是有相當多的國術高手們,而不是一人,以他們拳拳報國之心殫精竭慮地將各自所習技藝之精華,用最簡單易學的方式傳授給了二十九軍將士,所以這並非誰的一人之力。

再以後的喜峰口一戰中,五百大刀隊壯士僅生還二十餘人,卻殺斃了一千二百日軍,這裡面除了壯士們個個以必死之心報國之外,這些在幕後的英雄們也居功甚偉,不可忘記。藉此,向當年的抗日壯士們致敬,並緬懷我兩位師尊。

687

主題

6068

帖子

2188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積分
2188
沙發
phtsl 發表於 2006-11-29 08:59 | 只看該作者
好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80

帖子

18

積分

註冊會員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1

積分
18
3
mmcxw 發表於 2006-11-29 13:14 | 只看該作者
說的不錯。發揚國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92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大學預科(二級)

Rank: 2

積分
41
4
xj1113 發表於 2006-12-4 15:14 | 只看該作者
好文,好人,好氣節,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918

帖子

59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91
5
hz0313 發表於 2006-12-5 11:0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22: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